1.红高粱影评

2.浅析《红高粱》**,我是学编导的,老师要交一篇影评,用运动摄影以及色调、景别来写,要求有标题、独立

红高粱影评人物分析_红高粱影评人物分析

年份

1987年

上映时间

1988年10月10日导演

张艺谋 Yimou Zhang

编剧

陈剑雨 Jianyu Chen

莫言 Yan Mo .....原著 books Red Sorghum and Sorghum Wine

朱伟 Wei Zhu

演员

巩俐 Li Gong .....My Grandma

姜文 Wen Jiang .....My Grandpa

滕汝骏 Rujun Teng .....Uncle Luohan

贾六 Liu Jia .....Father, as child

Ming Qian

张艺谋 Yimou Zhang

计春华 Chunhua Ji .....Bandit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 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他呆了似的与我爹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评价  一句话评论

中国新时期**创作的新篇章

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精彩影评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红高粱影评

高粱地里的野性与高尚--《红高粱》观后感《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景象都用来描绘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三天后新娘回门,与余占熬在红高粱地里激情相爱。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镜头渲染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它的激情洋溢夹叙夹议的叙述,不断来回颠覆和穿插倒置的时间线索,它所塑造的集土匪和英雄于一身的充满野性生命与创造力的人物,它的民俗文化与民间精神的狂欢式的张扬,它对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原始真实的追思和逼近,它的抒情诗一样急速前行而又美丑交错的语言,都造成了地震一般的效果。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充斥全篇的内容却极为复杂:既有与日寇的厮杀,又有国、共、匪之间的拼斗;既表达了蔑视传统礼教的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又表现了神态各异的民俗风情……看这部**,我所获得的不只是审美愉悦,更伴随着心灵的震颤,甚至是沉入影片后的观赏痛楚。看《红高粱》,让我在震惊之余赞叹着、感动之中震颤着、也在痛楚之后叹息着……

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也是最龌龊、最英雄好汉也最、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张艺谋就用镜头去表现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地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种的退化。”片中无论是土匪与英雄兼具,豪爽与霸气并存的余占鳌;还是“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具有处理重大事故惊人气质的女性戴凤莲;无论是可悲可叹、忠心为主的刘罗汉,还是高粱地里、酒作坊中高密东北乡的血性汉子,他们身上都同样的散发着顽强的、令人震颤的勃发的生命力和生命意志。这些男人和女人,是那样的开朗、豁达、豪迈、狂野,也是那样的令人赞叹、敬佩、感慨、震撼,在他们看来,生是自由自在无所畏惧的。他们面对羁绊,超脱束缚,面对自由,纵情释放;他们面对生活,洒脱豪放,面对亡,无所畏惧。他们中,有土匪也有英雄,是土匪也是英雄。在他们身上有土匪的野蛮,但更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外敌与亡面前,他们都不愧为真正的英雄,是一群让人不由得敬佩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喜欢看这部**,正是震撼于这些鲜活的人物,震撼于导演镜头下的艺术真实。看着他们,我的生命激情好似被唤醒、我的民族情感也在被感召。

看《红高粱》,我也看到了一些非美倾向,这既体现为导演对血腥场面的再现,也表现在对民族劣根性及人物身上愚昧落后素质的毫不掩饰。不可否认,看《红高粱》这部**,一些扑面而来的血腥、污秽、肮脏和恐怖让我感到痛楚,愚昧落后的民俗及小农意识的积淀让我感到叹息。从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民族心理或民族记忆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缺憾,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另一种不幸的劣根性。小说正是以这种奇异的方式描写了民族性格的脉络和民族品格的观念基础,喜欢看这部**,是因为它让我们在民族记忆的复苏中颤栗与深思,让我们在痛楚与叹息中前行。

影片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民族记忆,使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它的崇高与可叹,它的慷慨与悲哀。同时也令人产生某种社会精神及文化心理的深深反思:即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之间的联想。也许,今天的人们,在深感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繁重与压抑,苦闷与乏味时,真该好好看看这部**,也许它能为你注入一股古老的、民族的、原始的活力。

浅析《红高粱》**,我是学编导的,老师要交一篇影评,用运动摄影以及色调、景别来写,要求有标题、独立

超然生命下的民族情怀 ——评《红高粱》的视听

影片中的色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色彩是重要的造型手段,具有抒情表意等多种功能。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时,镜头里一片片狂舞的绿高粱给人一种生命的神圣感,这里将是新生命的开端。影片中的红色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在李大头后九儿收拾房间,她用了一个红色的剪纸代表着九儿的新生活开始,代表着生活的新希望,同是红色的剪纸也是代表着一种热情的表达。在“剥皮示众”的这一段环节,天边的一轮红日,这一轮红日分外浓艳,而这红色象征着中华民族人民危难之后顽强拼搏的精神,似乎在诉说着日本人的灭绝人性。

音乐具有塑造人物、抒情等功能,有时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味。影片中使用了迎亲曲这首音乐,并且使用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九儿娶亲的路上轿夫用豪迈的男声所唱,表达了黄土地人民的豪放不羁的性格,烘托画面的喜庆感。第二次出现是在九儿被后, 没了之前的喜庆,而是悲壮和惨烈。 同时也是对抗日英雄的一种赞颂。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在影片中也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女主人公回娘家时,男主人公给女主人公在高粱地里唱起这首歌,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意的表达,希望女主人公能够不畏惧前方的险阻,勇敢的走下去,同时也表现了男主人公粗旷豪放的性格。第二次唱妹妹大胆往前走这首歌是是在男主人公和烧酒锅的兄弟们打过仗之后出现的一首音乐, 烘托了余占鳌在失去爱人的孤独感和心痛感,伴随着红日的出现,也预示着抗日战争终会胜利。

镜头造型,在影片中也具有这一特殊的艺术气息在影片中,不同的景别对事物有着不同的叙事和表意功能。在九儿嫁娶时,这时给了十八里坡一个远景的镜头,体现了十八里坡的宏伟气势,体现了十八里坡的旷达。同时也能够体现出黄土地人民能够在这旷达的土地展现出豪壮奔放的性格。影片中也出现了多处空镜头,在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野合时,出现了高梁地的绿色的高粱微微晃动的镜头,在这里体现着生命代表着新的希望。在影片结尾时,红日下的绿高粱应变出了一片红色的高粱,出现了空镜头,红色的高粱代表着抗日战争的热血和劳动人民的民族情怀。

影片表现了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民族情怀,惟妙惟肖的将黄土地人的豪放性格和伟大的抗日民族精神完美的展现出来。通过黄土地的人民表达出了人民对抗日战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对于《红高粱》这部**,儿时的记忆就只依稀的记得抗日的大英雄和漫天的红。后来高中看了莫言的小说,才明白其中的爱恨纠葛、国仇家恨。莫言是从那个时候走出来的人,所以他话不多。他以第三人称在《红高粱》和《高粱酒》里的陈述,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消解了爱与恨的太多分量。只有深入体会之后才能感觉到其中字字如弯刀,刻入骨髓。然而张艺谋是不同的。

这次再看《红高粱》,虽说是第二遍,但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已远远超过第一次。很多小说翻拍**之后,会让原著党哭晕在厕所。张艺谋翻拍的这部片子无疑是业界良心。他以自己激荡澎湃的热血和抱负拍活了《红高粱》,对原著和作者的尊重,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

对于小说翻拍的**,很多人总是会夸大导演的功劳。明明是作者绞尽脑汁设定的情景、煞费苦心埋下的伏笔?全被一股脑的冠在导演的头上。这样的现象总是轻易就会让导演获得很多好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导演一劳永逸,不肯在小说的翻拍上面更花心思。所以对于很多人赞叹不已的,诸如“张艺谋在《红高粱》里埋设暗线,全片都有红高粱。用红高粱来引出抗日,引出解放人性自由?的手法。”、“九儿出嫁的场景,颠轿的精彩。”等等,我是不看重的。这本来就是书里面有的,是人家莫言的高明之处,张艺谋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罢了。所以整部片子,我更侧重于张艺谋的改编上。

小说里莫言是在转述他父亲的事,又以他父亲的所见所想来记述他爷爷和事。所以小说里的故事很破碎,需要读者自己梳理。然而张艺谋在影片里却摒弃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虽然也有旁白,但是一上来就是九儿出嫁的画面,让观众们先入为主的就将故事的男女主角拎了出来。然后通述到底,一气呵成。在小说里对于出嫁的描写很详细,九儿似乎遇尽了一切出嫁的忌讳事。但在影片里,张艺谋砍掉了这些情节,单单保留了九儿用脚挑着轿帘看余占鳌、余占鳌把九儿的脚送进轿厢里、颠轿以及遇见假三炮。凭借这几件事观众心里面也都有谱了,剧情发展也顺理成章了。莫言在小说里面曾经强调过九儿的脚,三寸金莲,不大不小被裹得极好。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恨起于九儿的脚;假三炮觊觎九儿,临时起意劫色,最后反被余占鳌打也是起于九儿的脚。但是文人自负,总喜欢让读者自己发现其中关键,轻描淡写就过了。然而这一点被张艺谋抓住了,无限放大,也就成为了影片当中的亮点。对于高粱酒,其实莫言在书中是没有说颜色的。然而张艺谋执意选用红色。一是因为高粱酒本就有红色的,现在无色的高粱酒技术 精进之后的产物。张艺谋结合那个年代,选用了红色;二是因为暗喻革命、抗日还有被欺压的中国百姓以及革命战士的鲜血。除了这两点,我始终觉得张艺谋选用红色还有一点,那便是酒中还有罗汉大叔的血。鬼子修公路来村里抢牲口、抓壮丁,用划破了罗汉大叔的头皮。鬼子看到九儿色心大起,九儿急中生智抹了罗汉大叔的血装疯卖傻才得以幸免。罗汉大叔被鬼子抓走后,九儿拿高粱酒洗了脸,高粱酒里混了罗汉大叔的血之后总有挥之不去的浓重的血腥味。九儿便将这坛酒封存了,谁都不许动。九儿再见罗汉大叔的时候便是鬼子生剐罗汉大叔了。所以我私心认为张艺谋也是想用红色的高粱酒来缅怀罗汉大叔。

在小说里,鬼子只生剐了罗汉大叔一人。莫言描述得很详细,包括第一刀切的哪里,第二刀切得哪里,鬼子把剐下来的肉喂狗?影片里把这些血腥的场面省去了,但却加了一个人——三炮。鬼子先命屠夫剐三炮,屠夫一刀杀了三炮免去了他的痛苦和凌辱。正当大家揪着的心放下的时候,鬼子又命令小学徒剐罗汉大叔?在这种双重的刺激下,我相信观众的心里已不再是痛斥鬼子残忍、没有人性了,而是上升到一种热血激荡,反抗欺压的爱国情怀。不得不说张艺谋很高明,懂人心。这俨然也成了影片里的小高潮。

通观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九儿的时候。小说里九儿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慢镜头,九儿躺在高粱地里,从九儿的视角看到了正午的太阳、随风摆动的高粱、还有天边飞来的一群白鸽。在其中,九儿是有过挣扎的,看到阳光和白鸽,感受到微风吹来的时候,九儿是想着世间的一切美好不忍闭上眼睛的。然而看到高粱的时候,嗅到被压断的高粱的新鲜的味道的时候,感受到背部传来的压在高粱上的触感的时候,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终究笑着沉睡了过去。这段情节很耐人寻味,也是小说中的高潮。张艺谋却在这里转换了人物,不已九儿的视角来看,一个将之人所看到的多少有些悲壮和绝望。张艺谋换成余占鳌来看,看到了一轮红日,看到了漫天的红?影片也在漫天的红中结束,余占鳌看着红日在想些什么也成为了悬念。不得不说张艺谋这个举动很大胆,不过将九儿换成余占鳌让

整部影片更加乐观,更有希望,也算是民心所向。

所以我认为张艺谋《红高粱》真正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甘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从一个老者口中听到了这个故事,然后以一个新时代里的年轻人的口吻传承了这个故事。他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新的年轻的血液,他让这个故事可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