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出专业的影评?

2.杀生影评专业分析

3.坚如磐石影评分析

4.《红跑道》专业影评分析是什么?

5.编导专业 影评问题

专业的影评应该怎么写_影评专业分析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术语和专业词汇,代表这个学科独有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思路。《如何写影评》第三章《**术语和文章主题》专门讨论**的术语,这是本书篇幅最长的一章,足见问题之重要。这些术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写影评最基本的任务是确定影片的主题。确定主题是分析文章的基础。有了主题,才可以分析影片的情节和目标实现的程度:或者分析这一部影片如何用具体情节表现主题,或者就几部同主题的**进行比较分析。

提炼主题是写影评的基础工作。一部**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如果能从一个好的角度提炼出一个主题,并联系当代社会的人情世事作发挥,往往会造就一篇很好的自媒体影评。但如果想让你的影评更优秀,那就要进一步做艺术性分析。

**和小说、戏剧等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你的影评能从以下几个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会使你的影评更加优秀。

一是叙事分析。 叙事是指“根据某个特定的情感的、身体的,或智力的观点来组织情节的视角”(原书P45页)。比如,所有讲述拿破仑人生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但如何组织故事情节,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方式。有人会从他在厄尔巴岛的最后时光开始闪回,有人会从他的出生开始讲起。有的采取全知视角讲述,有的采取限知视角讲述。

你的影评可以分析**的叙事方式,问一问导演为什么这样组织情节?什么在推动故事的发展?有些导演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叙事风格。

最标准的叙事被称为“古典叙事”,其特点:1、情节发展有逻辑性;2、影片结尾又明确的结局,不管以悲剧还是喜剧收场;3、人物始终是故事的重心;4、叙事风格尽量客观(原书P46页)。指出一部影片的叙事特点,特别是与古典叙事不同风格的影片,分析它如何组织情节的,试图达到什么目标。

二是角色分析。 不管主角还是配角,“角色集中了人物的行为和**的主题”。首先要分析角色塑造得是否真实。如果真实,那么是什么使角色如此真实?如果不真实,那么什么造成的?某个角色的地位如何?代表了怎样的价值观?等等。

三是视点分析。 视点是“**、文学和视觉艺术通用的词汇”。视点可以是广义的,指你看的位置,视点决定你看到的东西;也可以是狭义的具体视点,其实就是分析摄像机的拍摄位置;还可以是文化和心理的,比方说小孩眼里的牙医诊所和大人眼里就不一样。

通常会以两个原则分析视点:1、摄像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创造了一个角色的视点;2、注意故事主要是从一个客观视点出发进行讲述还是从某个人的主观理解进行的(原书P52页)。

四是比较评论。 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改编的**。有很多**改编自小说、戏剧、游戏,影评就要分析一下**是怎样改变了原著、戏剧或游戏的信息和意义的。还可以分析同一导演的不同**的差别,一部**的不同版本的差异,等等。

影评分析到这个层面,就比较深刻了。但如果你的影评用到下面这些术语,那么就会使你的影评非常专业。

下面这些专业术语,或许你不一定能彻底把握,但如果你的影评偶尔用到其中的一些,就会使你的影评显得专业。

1 、场面调度和现实主义

场面调度是一个法语词,意指“放入场景中的一切”,具体指**影像的所有特点,即独立于摄影机位置、摄影机移动和剪辑的所有影像要素,包括灯光、服装、布景、演技等。

作者认为,“场面调度等工具和术语是所有**中最重要的特色”。人们往往把**镜头里的一切都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作者把这称为“现实主义幻觉”,就是这种幻觉使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场面调度的分析。

事实上,进入镜头里的一切都不是自然而然的,都是经过考量的。如果注意到这一点,对分析摄像机里的场面调度元素进行分析,就会是一篇好文章,包括场地、布景、服装、布光、空间等,可以分析这些元素对主题、情节等的贡献。

2 、构图与影像

作者指出:“看**时,你看到的不仅是布景、演员、灯光,而且是被记录并放映出来的所有元素。通过影像进行的场景构图正是**区别于戏剧之处。”(原书P62页)分析一部**的构图特色也是一个很好的分析角度。

分析**的构图,首先是镜头的分析。镜头就是“你在银幕上所见的、切换到下一影像之前的影像”(原书P62页)。一个镜头可以包含不同的情节和动作。分析镜头,包括色调、颜色的分析,影片拍摄速度的分析,画面的空间透视分析,取景框的使用,镜头的位置。

剪辑手法是分析镜头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剪辑就是“将两段影片(两个镜头)连接起来”,“通常剪辑会遵循某种发展的逻辑,或者是某种有目的的陈述” (原书P68页)通过分析剪辑的速度或节奏,分析镜头如何构建**的段落和意义。这里有着大量的技巧值得分析。

3 、声音

作者认为:“理论上,声音的运用和剪辑可以像影像一样复杂而充满智慧。” (原书P77页)**的声音有很多层面和用途,可以是同期声,也可以是后期配音;可能是剧情声,也可能是非剧情声。

一些关于声音的术语,如声音的连续性、声音蒙太奇、环境音、重叠对话、画外音、旁白、叙事提示等。仅分析声音的使用,就可以构成一个**分析的主题。

4 、动画、3D和新媒体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后来加入的。不过这一部分作者讲得并不好,而且已经时过境迁。如果写到涉及这些技术的影片,建议抛开这一部分。

如何写出专业的影评?

专业影评《肖申克的救赎》

 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篇肖申克精彩影评,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感受**的魅力。

  人物分析: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鲨堡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鲨堡混得非常好,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鲨堡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鲨堡,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鲨堡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鲨堡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鲨堡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鲨堡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鲨堡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而被打成废人。

 当然还有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鲨堡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鲨堡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为什么要安排老布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觉得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安迪出现,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绝大多数囚犯们的未来。他是不是也象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未来呢?

 而安迪(Tim·Ros),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说是一个“Strong man”,而安迪则是一个“Great man”,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鲨堡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鲨堡众囚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特别是,当诺顿和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我有这种感觉,安迪来到鲨堡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精彩赏析: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对人性的摧残。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再有象其他,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海利甘心请喝啤酒,放歌剧给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像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认为这部**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对‘institutionalizing’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而作者把所有我认为正确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点:

 首先,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说:“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还有一个情节我也觉得说明了这一点,再进鲨堡的前几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连理想和希望都没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不管他富可敌国还是贫无立锥。)

 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安迪首次面对海利时;面对莫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怎能做到!(有理想而无勇气,那这理想几乎等同于无。)

 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梦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你会在心里赞一声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气、有毅力,却没有智慧,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败。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1994年的奥斯卡太强了,《低俗小说》、《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此之多的强片。《阿甘正传》最终成为最佳影片,但如果让我选择得奖者,我更钟意《肖》片。因为,我认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特点和美国人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它更像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ing)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更有意义。我对影片中的那段话,“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极有共鸣——这个可怕的过程正是我一直以来极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救赎对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

杀生影评专业分析

影评其实和情书一样,把很简单的三个字用极为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情书的核心就是三个字:我爱你。至于说你多么美,有多么吸引我,我没了你怎么吃不下饭,那全然是修饰,用来证明我确实爱你。影评的核心也是三个字:好看吗?好看,为什么好看。不好看,片子的缺点在哪里?

所以,影评是最好写的。“赞!”,这是影评。“烂!”,这也是影评。影评的最基本功用就是表达观众的好恶,然后可能的话,再补充一些理由上去,证明你并非是简单好恶。有没有这种分析过程并不重要,态度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的影评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那么别人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是这部影片好看不好看?你的经验,可以做为他的参考。

很多网友说“哎呀,影评很难写啊!”这主要是指**的分析部份。一般的观众看完了**以后,很难说出导演是什么风格,曾经执导过什么片子,片子的主题来源于哪里,其中有什么人文精神。但是作为观众,有必要一定要去谈这些东西么?那些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注脚,去论证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孬。要是觉得必须写上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影评”,那就是把盘子里的萝卜雕花当主菜对待了。

事实上,**杂志上也好,报纸专栏也好,很多影评云里雾里大侃一通,让人心惊肉跳不已,面对作者的**知识感觉毛孔痉挛。但是读完几千字以后,可能心头却是非常茫然:说那么多,这片子究竟好看不好看啊?大家看**,是因为好看而去看,不是为了**知识去看,不是为了去受**教育,不是为了去“引起深深的思索”。

影评按照文体分两路走,一路是说明文---讲讲导演是谁,片子花了多少,用了什么CGI,在哪里取的景,内容精彩不精彩,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不足地方是什么。这种影评的好处是能迅速让读者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透过资料判断是否值得一看。

坚如磐石影评分析

《杀生》是一部没有拍成功的好**。它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导演管虎的野心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他的驾驭能力。他想要在一部**里涵盖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这些思想的碎片,转换成各类隐喻散落于影片各处。《杀生》的这些隐喻为影评人提供了大量的阐释空间,让他们可以长篇大论地尽情挥洒,释放解读的热情,但是却没有给普通观众带来一个好的故事,以满足促使他们走进**院的基本冲动。

管虎从处女作《头发乱了》开始,就毫不掩饰地宣告了自己在**上的野心:对束缚人心的庸常现实的批判、对生命意义的追索、对荒谬历史的诘问……但从这部片子开始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陷:缺乏驾驭这种野心的能力。他似乎缺乏把自己巨大的想法,转换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能力,只能在影片中用一些彼此之间毫无逻辑可言的生活片段,建构起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从乐队排演的旧仓库,到女主角在医学院的课堂,再到人潮涌动的北京街头,甚至到主角们记忆中的胡同……正是在这些片段中,管虎把自己对社会的批判转化为摇滚乐中的愤怒,把对历史荒谬性的揭示转换为女主角寻根的失败,把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转化为男女主角在胡同里和医院过道中没有目的地的狂奔,而衔接这些场景的则是女主角同样缺乏逻辑的、如诗般的内心独白。但这部**的成功在于,管虎用这些碎片营造出了一种真诚而感人的氛围。尽管这些与青春相关的心理和情感:不安、冲动、迷惘、怀旧、理想主义……早已沦为一种俗套,但在任何时代都会具有动人的力量。

快20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管虎,仍然没有解决他的野心和表达能力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一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同样野心勃勃的新作《杀生》之中。管虎一直公开表示,关于《杀生》,观众感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但他同时又在**海报上予以提示“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心由境生”。可见,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导演的重点所在。《杀生》的主角是黄渤饰演的农民牛结实,为了揭示这两个平行的主题,管虎分别引入了两位叙述者:任达华饰演的外来医生和苏有朋饰演的本地人牛医生。

在任达华叙述的故事里,牛结实的举动可以有两种理解。从村民也就是世俗社会的角度看,牛结实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泼皮无赖,他白吃白拿、调戏妇女、掘人祖坟、玷污圣水、偷窥人家房事、在饮用水里乱撒……严重扰乱了长寿镇的正常秩序。但在任达华这个外来医生眼里,牛结实是一个反抗社会束缚的“狂人”,他将内心的善良、生命的激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以一种怪诞的、世俗社会不能容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变成了自由与生命力的化身。在这一点上,《杀生》延续着《头发乱了》的主题,只是农民牛结实相对于女大学生叶彤,少了思想层面的纠结,却多了能产生实际效果的行动力。而这种行动力对于社会来说则是破坏性的,于是,人们群起而欲将牛结实除去,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也同时浮现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管虎似乎也没有办法把它说好。打破现在与过去的时间区隔,在过去与现时之间不断穿梭的叙述方式,放在30年前,当然是一种创新,但在先锋文学已经过去很久的21世纪,在一部**中,导演还玩弄这样的叙事花招,是不是有些过时了呢?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就这个故事本身来讲,完全没有这么折腾的必要。影评现实与历史交替呈现,往往是为了表明两者之间的互渗关系,但是在牛结实后,医生背着他的尸体重新造访长寿镇,除了刚开始人们误以为他又活着回来了,因此引起一阵不必要的恐慌外,牛结实这个以前人们烦恼的“中心”,在其后似乎就从人们的生活中被完全摈除了。既然形式没有获得内容上的支撑,那就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空壳。管虎背负着这副花哨的皮囊,把一个故事讲得四分五裂,制造出观众理解上的障碍。

但也正是在这些碎片化的故事中,管虎可以任意设置隐喻。把他所有关于社会、关于生命、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世界、关于意义……关于一切宏大主题的模糊概念统统设置在点到为止的隐喻中,解读与阐释的任务都交给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影评人。“《杀生》是一部多义性的**,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管虎从一开始就在诱惑那些自以为高明的影评人,诱惑他们把他自己用影像说不明白的东西都讲出来。这是管虎的狡诈,也是他驾驭不了自己野心的无奈。

而在苏有朋扮演的牛医生的故事里,主要讲述了牛结实如何走向亡的故事。这部分围绕牛医生团结村民编造谎言的计谋如何实现,又是如何把牛结实一步步逼向亡的深渊而展开。当牛结实面对村民个体作战,当戕害的势力只是分散的时候,他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当这些势力聚合起来变成一种统一的力量,变成一种生存的整体境况时,再强大的心也会崩溃。因为这时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有形的战斗对象,而是一种无处不在,但是又无法捉摸的庞然大物,包围着你,但当你挥拳的时候,击中的只有空气,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但由于此处的叙事者是牛医生,在这个限制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牛结实如何身处谎言的包围,在自我怀疑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以至无法自拔,但是我们看不到牛结实走向亡时的感受,看不到他在受困于这个众人摆下的“无物之阵”时的无奈,我们只能从黄渤时时仰望天空的眼神,看到他对世界的眷恋;从他把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盒放在棺材上,感受到他对生命的不舍。当然,管虎还采取了一种最直白的方式,用反复出现的“心由境生”四个大字,告诉观众牛结实的因。在这些散落一地的隐喻中,管虎实现着他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梦想。

当马寡妇抱着牛结实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时候,长寿镇的天空开始坍塌。这个孩子的自由是牛结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他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把儿子放到了光明的外面。到最后,鲁迅的幽灵仍盘旋在管虎的意识中——“救救孩子”。

杀生影评(二)

文/梁恺

昨天看了管虎的《杀生》。影片一如既往地贴着带有“管虎作品”标签的黑色、震撼与张力,充满了对于人性与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影片的风格依然是粗粝有力的,整部影片中处处充斥着苍老与丑陋:从不断发生山崩和地震的小镇,到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村民,再到满脸皱纹或雀斑龅牙的一干老少男女。除了余男后背的,你几乎看不到什么“美”的东西——而她还是个本应被溺的寡妇。这种粗粝与丑陋恰恰也是导演力求表现的一种质感,即在一个这样的以年龄为最高GDP的“长寿镇”里,“青春”、“美”和“欲望”是否还有合法存在的空间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情节上的巨大转折(对管虎来说,这种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显然只是“叙述”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实现“故事性”或“商业性”的一个必备环节,其背后潜藏了更重要的“管虎式内核”),而是片中时刻不忘的每一个细节的隐喻。这些隐喻隐蔽而又精妙,时刻映照出古老并且正在上演着的现实,让每一个经历过类似现实的观者在看完后能有所思索。可以说这部影片除了一些必要得不能再精简的商业元素,剩下的就是一部由象征、符号和隐喻构成的民族寓言。当詹明信提出“民族寓言(国族寓言Nationalallegory)”时,主要将其界定为后进入现代化(第三世界)的国家或民族的一个特定现象;从《杀生》里,我们不难看出像《让子弹飞》那样对于第三世界革命的时代性的暗示,但是管虎这次超越了单一民族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把解剖的手术刀对准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困境——当然我承认,有些民族和人群在这种困境里陷得特别深。

下面我就说几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细节,并且做一下个人的解读。

首先,影片的开头是一个纯粹想吸引人眼球的情节。但实际上我刚看到黄渤从麻袋里露出头来就觉得很狗血:一个人被打了那么多棍子,扔下百十米的悬崖,又被车碾,连块青都没有?但影片看到后来才渐渐理解,这种设置其实只是情节上的噱头而已——你总不能要求卡夫卡去花太多功夫描写吃喝拉撒吧?——艺术应该只负责发现和展示最高的“真实”。但是至少这样的一个开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且这个插叙式的设计为后来的叙事增添了一定的商业化原素。

其次,关于长寿镇的诸多隐喻。

1.长寿。长寿镇可以说是十分贫穷:贫瘠的地貌,险恶的自然环境,灰头土脸的镇民。但就是这样一个镇子,却因为盛产“寿星”而远近闻名。乡长(记不太清了,也许是县长)家里那张布满灰尘的“百寿图”就凝聚着这个镇所有的好名声。年龄(数字)可以说就是这里最漂亮的GDP。当然,反过来说也成立,即GDP其实不过是一个“好看不好吃”的数字——为了打破长寿(数字化)的纪录,祖爷爷要在身上插满各种管子,努力地在之前多挣扎上几个时辰。另外,镇子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都是老人,这个情节设计恰恰讽刺了“老人政治”——长寿镇最自以为傲的东西,并且也为整个镇子麻木、无能、老态龙钟、几乎停滞的氛围做了很好的铺垫。

2.寡妇。片中的寡妇是个哑巴,但是在这样一部“审丑”的片子里,她拥有令人惊羡的肉体。正是这样一个存在,使得她与大多数镇民的衰老、“正常”与循规蹈矩形成了鲜明对比。寡妇年轻美艳,但是却不得不面对被殉葬的命运。这一方面是由于镇里的习俗,另一方面是否也与她的“哑”有关?当一个人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也往往意味着她失去了为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力。这一关于“哑”的隐喻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言论自由与保障公民表达意见的权利。当一个人无法正常地表达时,她的生命如何被尊重?无论是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这样的问题都一直存在,只是涉及的对象和程度不同罢了。在本片里,管虎很“仗义”地设置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情节,让牛结实救下了险些溺亡的寡妇。而且当寡妇的面对那些侮辱她的村妇时,她真实的肉体是那样的光亮,把其他女人的卑微和粗陋暴露无遗——那一刻,大家都是赤裸的。在影片后半部分,怀孕的寡妇又时刻展现着母性的光辉,同时也让牛结实的不显得那么悲怆凄凉。可以说这个角色的设置是片子的一大亮点。

3.肉体与性。这是解读本片的一个重要部分。镇子里的肉体符号主要分为这样几种:首先是牛结实这样年轻气盛的“泼皮”,“性”在他那里就是赤裸裸的、大胆的、真诚而不加掩饰的。其次是寡妇,尽管拥有美艳的形体,但是仍然受镇子里观念的束缚,不敢或不能主动追求,但当受到来自其他同镇女性的侮辱时,她也绝不低头,而且敢于为了牛结实这个肉体上的“丈夫”从精神和身体两方面进行奉献。第三个是幺婶夫妇,一对总在努力圆房却始终要面临不举的夫妻。这对夫妻恰恰是关于长寿镇对个人正常欲望压抑的最好隐喻:当惟老人、惟年龄的统治笼罩在镇子里时,和勃起也成了一种奢侈。他们的遭遇也为后来牛结实投放药做了最好的注脚,说明了牛结实在多次恶作剧式的偷窥之后决定“帮他们和全村中青年男女一把”。第四个是一个隐含的肉体,即镇中老人衰老的身体。这种衰老除了能换回“好名声”以外,不会给镇子的未来带来更多好处,相反,懦弱、多虑、无能和自我压抑和压抑别人恰恰是这种“长寿”最好的体现。在影片的色调上,管虎从始至终也特意强调一种压抑感,一直到最后一幕的出现。可以说整个长寿镇就是一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躯体,牛结实的调皮捣蛋是这个“活人”唯一的生气。

4.孩子。孩子的出现表明了人性当中的天真和尚未被完全驯服并玷染了衰老的真诚。关于孩子的细节,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是说实话的胖孩子。“牛结实,他们都在唬你嘞”这一句话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但说实话的结果可想而知——被套上脚镣囚禁在地下室。孩子被囚禁的镜头在片中出现了至少两次,这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莫大讽刺。第二点是众多跟随牛结实玩耍的孩子。他们不害怕牛结实,和牛结实一起撒尿,一起捣乱,一起去医生那里“抄家”。但是他们也害怕。在被告知不能和牛结实玩以及要演戏之后,他们见到牛结实时终于哭了。这哭泣与其说是害怕牛结实,到不如说是害怕“演戏”,害怕父母,害怕于无形扼杀童年与纯真的“长寿镇”。孩子们的真实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诲”下慢慢走向苍老。在几千年专制的长河里,当我们意识到童年的早逝时,往往已经无力挽回。

5.两个医生。任达华和苏有朋饰演的两个医生是情节转折的重点。苏有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牛结实的亡;任达华力图寻找真相并且为牛结实完成了最后的救赎。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并不多,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红线”式的人物。苏有朋甫一出场的英气与最后狼狈相的对比,充分展示了导演的立场;任达华不仅解开了谜团,最后形象上的转变也完成了对于牛结实精神的继承。尽管长寿镇最后的出殡依旧让我们难以看到改变的影子,但任达华意味深长的一笑却告诉我们希望还在。

6.其他镇民。看似忠厚实则奸诈的肉店老板、一味维护老人秩序、为了“演戏”提前结婚的青年人、3月天大雨中起舞和送葬队伍中表情麻木的青年人、殴打侮辱寡妇的妇女,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镇民日常状态的肖像。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导演去哭天抢地的谴责“高压统治”“专制”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展现了类似于鲁迅小说中“黑衣人”这样的群氓,通过表达一种无意识的戕人与自戕,矛头直指几千年的专制文化,富有极强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性。

7.牛结实。这是一个恶作剧式的人物。在影片开始,我原以为片子会像《让子弹飞》或《鬼子来了》那样讲述一群懦弱的老实人不敢反抗、不知反抗、不会反抗,最后反抗成功的故事,但管虎罗生门似的叙述还是让我有喜出望外之感。正如宣传海报上所说:“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医生的讲述把一个原本公认的受害者瞬间转变成了害人的原凶,这很让我感到些鲁迅《呐喊》的意味。牛结实前半部分的“作恶多端”都在后半部分变成了这潭水里的微澜,是他的童真和种种恶作剧让镇上有了一丝生气。但这种“生气”显然与长寿镇老迈压抑的氛围格格不入,因此也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而牛结实主动选择了亡也显示了他在与镇子的斗争中最终败下阵来。一个“真人”是敌不过众多“假人”和“愚人”的。不过他最后为了孩子而作出的牺牲让我想起了老道格拉斯主演的**《斯巴达克斯》的最后一幕: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斯巴达克斯牺牲了,但他收获了孩子不再为奴的希望。他是最后的胜利者。在《杀生》中,最长寿的其实是牛结实,因为他的精神没有,他用自己主动求的意志换回了理解与新生。

第三,村民的反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还在感叹镇民的善良与懦弱,居然几十年都不能找到对付这个“泼皮”的办法,还要求助于外援;后半部分却变成了对他们的蔑视与同情,同时也思索着这样的局面到底是个人还是制度造成的。结论是当专制与蒙昧成为习惯时,每个人都在自觉地维护这种状态,并且害怕被主流所抛弃。《浪潮》中描绘的极权主义实验以及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又一次得到了展现。当然,我相信除了牛结实、寡妇和孩子,镇上还一定有不甘于在这种窒息氛围中被扼杀的人,但是他们的声音太微弱,而且还一再遭到威胁,比如牛医生说“不会演就闭嘴!”。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这种“不会演就闭嘴”的闹剧一再重复上演,可悲的是我们还习以为常,直到最后终于学会了主动“闭嘴”。

影片看完,我也听完了一个叛逆者寓言般的叙述;这叙述,曾经来自鲁迅,曾经来自北岛,曾经来自王小波,在这次的109分钟里,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结局来自黄渤和他背后的管虎,也来自于几千年的历史和绵延着的现代,更来自于一颗颗蒙昧而不自知的心。如果说房龙的《宽容》带着一种对人性冒险精神的赞叹和褒扬的话,《杀生》则更像是对人性内心深处的愚蒙与衰老的一种绝望的反叛:尽管反叛,但已绝望;尽管绝望,仍要反叛——先于时代走出丛林的英雄都是异端——人生的悲剧性与伟大也正在于此。所有的喜剧都是梦,所有的悲剧都是寓言——至于悲喜剧,我想,那就是“现实”。

杀生影评(三)

在大陆**中,本部影片从内容、风格、镜头、寓意等角度看都是一部奇葩,可谓中国式cult片。它令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本片讲述了乡村医生来到一个古镇治疗治疗传染病,却因男主角的开启“犯罪现场调查”。(www.lz13.cn)首先此片有悬疑、惊悚的基因,男主角因何而是贯彻整部**的主线,通过村民讲述、小男孩揭秘和医生自我推理等逐渐揭示了男主角的生前全貌:一位与古镇格格不入的小恶霸,屡次破坏镇规,遭镇里人痛恨。在留洋医生的指引下,村民开始了对男主角的集体谋杀。其次,本片有cult基因,不论镜头快节奏的剪切、穿插叙事的风格、村民宗教式的生活都表现出此片与中国传统**的格格不入,本片在中国**的位置,就像男主角在古镇中的角色,仿佛在沉闷的舞台中嘶吼着自己的朋克音乐。再次,本片并不肤浅,男主角手中的钥匙、伴随左右的音乐盒、地震、药都藏着小寓意,而古镇的生活状态、男主角的性格行为、集体的“杀生”都藏着大寓意。最后,影片里还有一个爱情故事,无“恶”不做的男主角和险遭集体“杀生”的女主角相爱,男主角用恶霸的方式爱着,女主角用传统的方式回馈。另外说句废话,本片有黄渤的影子,紧张不失调侃,严肃不乏对平淡的戏谑和挑战,除了导演的新意,黄渤的表演是本片另一大看点。

本片的叙事风格最引争议,个人认为导演似乎用力过猛,故事讲得吸引眼球却略显混乱,也许这只是导演个人对**新风格的大胆尝试,希望在管虎的下部影片中看到同样精彩而更为清晰的故事叙述。

本人臆测:“杀生”是相互的,村民杀了主角的生;究其动机,是主角杀了古镇的生。男主角被杀的是性命,古镇被杀的是传统。男主角刀枪不入的身体最终抱病而亡,古镇的传统因一个小流氓、一个本该作为祭品牺牲却活下来的女人(生下男主角的孩子)、一溪“”、一个策划的留洋医生而脱离了人性的麻木和唯一“值得称道”的善良。最终,随着巨石的滚落一切消失在茫茫的时空中。

《红跑道》专业影评分析是什么?

我了解的坚如磐石影评分析

《坚如磐石》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采用现代感的拍摄风格和都市化的瑰丽霓虹取代了传统色彩体系。影片笼罩在都市迷离夜色下,展现悬念丛生、迷雾重重的氛围,以及善恶难辨、爱恨纠缠的人物关系。渺小的人与繁杂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带来命运难测的不确定感。三位主角在历经风暴洗礼后,走向新生或毁灭。这部**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值得一看。

编导专业 影评问题

《红跑道》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很难用只言片语去形容影片想传达的主题。影片并没有刻意去宣传某一个主题,而是平铺直叙将人物、关系、事件讲述出来,每个人看了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一个《红跑道》。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场血雨腥风,不管是否在体制下成长,在何种体制下成长,我们成长过程中播撒下的每一颗汗水都值得我们骄傲。

影片运用了许多对比的描写手法

练体操的大双小双家里养了一条小奶狗,用小奶狗翻肚皮熟睡的样子和不断练习着体操动作同样是孩童时期的大双小双作对比,似向镜头前的观众发问这是一个孩子的生活吗?大双小双的爷爷是一个严厉骄傲的老年男人,喜欢在家里让大双小双读自己过去的奖状,喜欢背着手教育大双小双。

而在平日生活中却靠着双手掏下水沟换来微薄的薪水,工作时坐在在潲水桶上吃饭。褪下体操服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和老师欢乐地唱歌和平时残酷的训练作对比。影片接近结尾处邓彤和爸爸坐在船上时穿插上海外滩夜景的空镜,并不仅仅是情节的过度,也表现了城市的繁华和影片之前交代的邓彤家破落的房屋的对比。

1、是的,最好多看一些**,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积累

2、影评在编导专业考试中比较重要

3、影评写作常规思路

一、捕捉住感受点。一部**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二、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人物声音的变化、道具的运用、色彩的配置、镜头的运动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三、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住要点,由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寻找现实意义;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四、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对影片作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

五、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关于编导方面的专业知识,你可以查看“艺通网”,上面有很多实用性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生命隐没在《可可西里》陈述式的题目 太平淡,无法引起考官的好感及高分条件。可以改为《生命隐没的史诗》————浅评影片《可可西里》银白的雪地,象征着内心的纯洁;巍峨的高山,象征着内心的刚毅;黝黑的脸庞,象征着内心的朴实。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给他们的生命特征,他们就是生活在可可西里地区的“守护神”——巡山队员。 排比式的开头挺不错,很有可读性,这必定是加分的要点《可可西里》中的叙述方式是以时间为主干,情节为枝条,真实再现在可可西里地区里,那些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员。导演陆川用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用生命的存在与消逝,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内心的顽强与执着。 排比式开头之后 提出论点 论题并加以概括 这是专业影评的写法。但是建议下面再加一段,比如可以简单描述下剧情,作为第二段,也可以起到一个 综合分解你的观点,提出观点,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保护神”的平凡光彩 同样是题目的问题,太平淡,比如你第二个论点-----出发意味着别离 则更是平淡,你可以改为“出发=别离?”加个问号 则可以在你写剧中情节,主人公的残酷的工作环境 及高度的危险性的时候 提升你的论点,也就是出发不等于别离,虽然日泰队长了 但是他们的精神会延续下去,他们的事业依然会在某些人身上延续下去!另外 你既然提出分论点。那么在考试的时候要把这分论点 居中写,这样会让人感觉你段落很明晰,很有条理性。 一般来说如果你要提出分论点 则要不少于三个。具体你可以参考《艺考必备》中范文部分:《看上去很美》这篇影评。看他的论点的设置及写作《可可西里》中的主角之一,巡山队的队长日泰。他是来自真实的故事,他与高原地区的人民一样,黑得发亮的皮肤,穿着略显臃肿的棉袄与皮夹。导演将这个看似平凡的人物塑造的富有顽强的生命力。日泰初次与刘栋见面时的情形。“我就是日泰”,………“介绍信”,“对不起,我没时间”…..日泰刚想转身走掉,记者再次开口“请等等,听说你正在筹建可可西里保护区,我是为这件事而来”….镜头不停在两人之间转换,在日泰的特写镜头中,他的表情凝重而严肃,一方面是队员亡,内心的悲凉,另一方面带着含有质问的语气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个严肃冷酷的日泰油然而生,带给我们一种威严的感觉。让人体味到在那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防御也是一种本能。另一段让我们重新认识日泰的情节。你像这种语言,会让你感觉你仅仅是再陈述和分析,而不是自己的观点。所以有时候变换下句式是很有用处的,比如 可改为“……………………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泰队长的另一面”巡山队员和刘栋在山脚下聊天,由谈论关于女性的话题到解释可可西里的含义,话语中夹杂着玩笑的意味,日泰也在冷酷的外表下展露出真挚笑脸。展现他们虽然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内心依然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待。最后日泰面对盗猎头目时,毫不畏惧地说“把枪交上,人跟我走”,…….此时枪声在空旷的山间回荡,日泰倒在血泊中。没有强烈的哭嚎,只有烈风和沙尘飞舞在我们的耳膜间,盗猎分子远走的背影,剩下悲凉的生命结尾。在这三段中的情节处理中,导演运用人物的对话和镜头切换,以及自然声音的扩张,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以巡山队抓盗猎分子的故事叙述中,却真实在现了一个顽强,恪尽职守的主人公形象。导演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表达哲学命题,激发我们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 其实不仅仅局限在巡山队员的身上,其实你可以看出,导演对盗猎分子(可以说是扒皮子 被逼的那群人)的情节也是不少的。甚至来说没有站在一个特别歧视或者痛恨的立场。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有导演对他们的怜悯。如果你能在文章中写道这一点 那很可能就是你的得分点,因为大部分考生是想不到的。现在的学生 综合影评水平都不低 所以又时候 就是看谁有创新意识 能写的更有创意 思路更加的独特。二.出发意味着别离 影片运用时间的叙述方式,大部分是巡山队员驾车出发和停下的脚步。有一段画面中,巡山队员告别阿旺后,又一次踏上追捕的路程。此时镜头以俯拍视角为主,画面中的主体是在右上方渐渐远去的车队,和左下方的是阿旺的的小屋升起袅袅的炊烟,背景是路两旁的巍峨高山,显得阴暗而挺拔。运用对角线的构图方式和背景映衬,凸显了队员之间别离的伤感,也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做铺垫,暗示着前方道路危险重重,高山彰显了巡山队员的执着与顽强,给我们带来一种恐惧与不安。第二个分论点 明显有点虎头蛇尾,所以应该大胆的展开论述。因为你这篇文章字数也不多,甚至来说是不够字数的、所以分析还要深入 论点还要更加的清晰和深刻一些。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姑娘,藏羚羊是可可西里中最美丽的风景线,而残酷的拍摄环境中,重新审视了关于“存在”的思考。但在影片的背后却依然留给我们严峻的问题,资源滥用,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空洞的,它意味着藏羚羊能维持多久,人们如何去保护藏羚羊,保护属于人类的资源。结尾注意去呼应开头,总结和升华自己的论点即可 字数也感觉有点少。其实结尾你可以安排两端 去收尾 那样就不会显得太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