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起个简洁好听的笔名?

2.不刻意强调女性主义的《山海情》,反而有了真正的“大女主”

3.非常爱,非常恨——读毛尖**笔记《非常罪 非常美》有感

4.《紧急公关》全员紧急下线,这是一个什么梗?

5.观看完**后,普通人与专业的影评人有什么区别?

6.《路边野餐》观后感:一部清奇的国产**

毛尖 剧评_影评人毛尖原名叫什么

《戏梦巴黎》以法国1968年为背景,讲述三名青年雷奥、马修、伊莎贝拉以情欲探索在历史的洪流中梦想的故事,这是一部拍的非常不错的**,值得一看。

《戏梦巴黎》的另一译法是《追梦人》,此处的“戏”有戏剧和游戏的双重意味,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只有在乌托邦之中才会获得勃然生机。就像杀手莱昂的那株植物,之所以一路葱郁,是因为它从未经历过真实。

马修之所以最终和两人分开,很大程度上可以套用里奥评价伊莎贝尔那句话“忽视他们还不够"。这里的“他们”含义无限宽广: 理性、道德、、基本常识,成人世界的评价机制乃至一切世俗眼光。

当理性和本欲的交锋日渐尖锐,马修再也无法做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自我突破了本我的拼命纠缠——里奥要剔除他的体毛,并一再强调“这只是游戏”,希望这次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如何起个简洁好听的笔名?

金榆花奖是华语**奖项。

金榆花奖是华语**奖项,由澳涞坞影评人协会评选,2020年1月5日首届金榆花奖在中国澳门揭晓。金榆花奖是一个由中国影评人评选的**奖项,诞生于2021年1月。主办方澳涞坞影评人协会于2020年8月25日成立。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由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担任。

目前,副会长、秘书长和理事会成员都是内地和港澳知名中青年骨干影评人和学者,包括毛尖、列孚、魏君子、宋子文、左衡、阿郎、胡建礼、李星文、沙丹、梅雪风、索亚斌、刘帆、程波、陈刚、叶航、谭飞、韩浩月、曾念群、赛人、图宾根木匠、韩东君、云飞扬、王旭东、朱玉卿、杨劲松等。

奖项介绍:

2021年在中国上映的华语片和全球上映的外语片,分为华语**大奖和十佳外语**两个单元。在华语**大奖单元,中国影片《雄狮少年》荣获最佳影片,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荣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成为本届金榆花奖的最大赢家。男主张译在该片中的精彩表演征服了中国影评人,最终夺得最佳男主角。

另外《我的姐姐》和《爱情神话》同样受到中国影评人青睐。在《我的姐姐》中,张子枫凭借在《我的姐姐》中的出色表现,荣膺最佳女主角。影片中姑妈的朱媛媛斩获最佳女配角,在《爱情神话》导演兼编剧邵艺辉荣获最佳编剧,在片中扮演上海爷叔老乌的周野芒摘得最佳男配角。本次金榆花奖,除了中国影片收获颇丰,不少海外影片也获得组委会一致好评。

不刻意强调女性主义的《山海情》,反而有了真正的“大女主”

起个简洁好听的笔名可以参考作者大大们都是怎么取笔名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一生用过180多个笔名,都可以根据时间线整理成一张表格了。随便列举几个:一尊,何干,译者,阿二,越丁,越山,越桥,越容,燕客,丁萌,EL,等等思维真是很活跃啊。

墨香铜臭,作品《天官赐福》,《魔道祖师》等:一直对文学感兴趣,念大学的时候,想报考文学系,妈妈不让,想让她报经济。闺女不开心了。于是妈妈开导她,学金融也可以兼职写文,一手抓墨香,一手抓铜臭。并且给她取好了笔名,墨香铜臭。

P大,作品《默读》,《镇魂》等:准备注册阿时候,发现中文名好多被注册光了,于是打算注册一个英文名。随意翻开英文书,就定下了priest。

淮上《提灯看》,《提灯照河山》等:喜欢吃学校附近淮上汤包店的汤包,暴露了吃货属性。

大风刮过《桃花债》等:注册名字的时候,窗外正好有大风,这个完全是缘分使然吧。

八月长安《你好旧时光》《橘生淮南》等:喜欢长安这座古城,而生于八月,于是取名八月长安。

天蚕土豆《》《武动乾坤》等:四川德阳小吃,从小喜欢吃。又一枚吃货。

我吃西红柿《寸芒》《星辰变》等:看名字就知道了,真的是很喜欢吃西红柿的大大啊。

猫腻《庆余年》《将夜》《择天记》等:最早叫北洋鼠,但是不火。于是挖空心思查找了很多原因,到后来觉得肯定不是笔名不对,于是取了个老鼠的天敌,猫。

唐家三少《斗罗大陆》等:小时候喜欢吃豆浆,加三勺糖。谐音,糖加三勺。

看了大大们的笔名,是不是对自己的笔名也有想法了。

起笔名有两个原则:

一、好记,不要有生僻字。

如果别人都不会念你的名字,下次就想和小伙伴推荐,也只会比划半天,就是就是那个,然后上网查也不知道怎么念,那就很难传播了,比较好记的名字也比较容易传播,这个很重要。

二、好称呼

这个名字是可以脱口而出的,如果你取一个笔名叫爷爷,别人就很难张口称呼你,甚至觉得被冒犯了。叫爷可以,大爷少爷,二爷都是爷,叫爷爷真的是很难。

明白了原则以后,我们可以从一下方面来取笔名:

一、喜欢的事物:就像上文印象深刻的那些吃货作家们,都是用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物品,季节,等等。比如五月天乐队。比如著名影评人毛尖,也许她很喜欢喝毛尖这种茶。

二、和自己的姓名相关:保留姓氏,只改名字。姓陈的有个很红的up主叫陈大事(成大事),用了自己的姓,还加了一个谐音梗,名字的谐音字。

三、把姓名拆开:姓杨的可以叫木易,姓胡的可以叫古月胡,名字有鑫的可以叫三金,或者金立方,也很有趣。

四、诗词里的字:比如冰心的笔名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又比如当年明月的笔名出自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五,自己的向往,或者心境,比如墨香铜臭就是这种类型。

非常爱,非常恨——读毛尖**笔记《非常罪 非常美》有感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 编辑/隆洋“日子总要过下去的嘛,而且要越过越好。”

当饱受苦难的李水花,笑着说出对生活的期望时,这股子韧劲与坚强,让《山海情》这部扶贫群像剧真正完整了。

与近来流行的大女主剧不同,《山海情》不是一部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剧,没有浮于表面的自立自强戏码,没有失恋之后猛然惊醒的套路,但凭着对女性角色朴素坚韧的性格刻画,这部剧出现了真正的“大女主”。

没有刻意强调女性主义,戏份也不多,但不影响女性角色有了更好的力量感。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正午阳光出品的《山海情》,原名《闽宁镇》,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和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克服困难、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

在一群任劳任怨、扎根黄土地的男性主角中间,热依扎饰演的李水花,是这部讲述扶贫干部敢拼敢闯的题材剧中,最让人内心柔软的女性角色。

她是男主马德福(黄轩 饰)青梅竹马的女娃, 她爸李老栓因为一口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将她嫁给了邻村的陌生男子。水花差点逃婚,但最终因为不忍父亲被欺侮留下来收拾残局,成了包办婚姻的牺牲者。虽然编剧“好心”安排了一位爱上水花的丈夫,但后者又不幸残疾。

然而,这样一位看似“苦情”、在婚姻上“认命”的水花,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命运,她走上了另一条抗争的道路——劳动致富。 她一边努力养家,一边把希望放在了女儿的身上,希望她能走出去、能自由恋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水花这个贫穷、平凡却又坚韧的角色,饰演者是1986年出生在北京的哈萨克族女孩热依扎,她颇具异域风情的五官和直爽的性格,曾塑造了《甄嬛传》里泼辣美艳的宁贵人和《长安十二时辰》里聪慧过人的檀棋等形象。

但这一次,她在《山海情》里脱胎换骨,灰头土脸上场,塑造了一位西北农村女性。

在热依扎的演绎下,水花的遭遇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人物身上的质朴、善良、坚韧、倔强以及成长又让观众无比敬佩,“热依扎演技”更是在播出后登上热搜。

感受下这几段流泪戏份:

逃婚时,看着心上人马德福不忍心抓自己回去,给自己塞钱、嘱咐去哪里做工时,水花不敢看马德福,但委屈得悄悄落泪:

因为放心不下老父亲,跑了一半的水花认命嫁人,她与得福对视的一幕,虽然两人什么都没说,却把无奈和委屈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两口水窖被父亲“卖”到安家的水花,过门后发现安家一口水窖都没有,丈夫过意不去为她挖井,却突遇塌方导致残疾,水花从此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虽然历经苦难,但她没有因此埋怨命运,她努力生活的样子,也让人过目不忘。

达不到“吊庄”(移民搬迁)的条件,水花就拉着丈夫和女儿独自上路,走了七天七夜才到金滩村,成了移民村第60户,成功让村里达到了通电条件。

其实她日子比谁都苦,但看起来比谁都知足。

看着小自己几岁的麦苗想去福建打工却犹豫不决,水花就鼓励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世上最重要的事情,争气,让家人过得更好。自己出门挣钱、见世面最重要。”

在建起自己的菌草棚后,水花被问起自己和丈夫的包办婚姻时,脸上没有难过,没有阴霾,只有对生活的希望,她说:“日子总要过下去的嘛,而且要越过越好。”

说起对女儿的期盼,水花藏不住眼里的笑意:“好好念书,好好恋爱,随着她自己的心意,自由自在滴。”笑起来的水灵模样让人忘了这是一位已经当母亲的人。

而水花的蘑菇也牵动着不少观众的心。

有趣的是,生活中的热依扎也遭遇了女性职场常见的问题,拍摄时孩子还没断奶。

而剧组的处理也非常成熟。被选上扮演水花时,热依扎曾担心自己正在哺乳期可能会给剧组带来麻烦,但拍摄时剧组和合作演员都给了自己很好的保护。

热依扎说,本来新手妈妈的身份让她感到焦虑,但扮演水花却教会她如何做一位母亲。

@热依扎 晒出其在拍摄地荒野中的背奶日常

谈及对角色的理解,热依扎坦言,她一直是带着笑去诠释水花的,“她不会被压垮,满是绝望的时候,她又给你马上点燃一柱希望的光。”

片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有着独特的气场。

雷厉风行的杨县长(闫妮 饰),打扮上不算职场丽人,即使脸上挂着憔悴,仍把下达移民任务时的坚决,关爱下属时的“刀子嘴豆腐心”展现得恰如其分。

在其他大女主剧还在追求女演员“少女感”的同时,《山海情》中的女性角色没有刻意突出、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性的美。

观众的心里自有一杆秤。

近来热播的以女性角色为主的剧,无论是80后小花挑大梁的《燕云台》《有翡》,还是“影后”章子怡首次触电的《上阳赋》,线上播出后,与女主“少女感”“搞事业”的相关热搜频现,但在豆瓣三者只拿下了4.7、5.6和6.2的低分。

观众觉得30+的女演员演十几岁的小姑娘“违和”,却不觉得34岁的热依扎刚出场时扮演20岁不到的女娃“出戏”,除了剧中人物角色所处环境有优劣之分,更大的原因在于,前者只停留在撒娇、装嫩的层面,而水花眼神里的清澈,让人相信这就是一位纯真、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少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影评人毛尖曾在谈及此类影片时说:“回头看国产,一些 社会 主义时期并不特别强调女性主义的**反而特别了不起。尽管女性主义问题仍然在家庭和男女关系之间展开,但绝不会在小情小爱上盘旋,更不会沦为小三、小四问题。”

像李水花这样的女性角色,她的脸上没有涂脂抹粉,角色并不拘泥于“非常私人化的表达”,反而让人记住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体。相比于现在一些主打“女性主义”,但内容空洞单薄的电视剧,《山海情》对女性的刻画更美,更有力量。

本文系用户独家授权发布风闻社区的稿件,转载请联系观察者网。

《紧急公关》全员紧急下线,这是一个什么梗?

**是成人的童话。大多数成年人是喜欢欣赏**的,但现在能用文字记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毛尖是一位非专业的专业影评人。她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专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对外汉语,但她的影评却是非常专业的。

我喜欢她的**评论集《我们不懂**》,很亲民,很搞笑,老百姓也喜欢毛尖的段子评论风格。当然,我也批评过毛老师的商业媚俗倾向很浓。王朔标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我阅读毛尖《我们不懂**》最直观的感受。

? 《非常罪,非常美》是我阅读毛尖**评论的第二部作品。当我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不是那个调侃**,戏谑生活毛老师的作品。这部作品语言风格很学院,很文艺,毛尖透过文字穿越经典**人物和场景,似真似,似虚似实。我很佩服毛老师,她的年龄和我们大体相仿,她的生活经历和我们大体一致,毛尖是怎么做到大量观影和大量写作的完美结合的。这本书几乎每一篇文章稍加修改就会刊载在专业的**评论杂志上。毛老师的**阅历,文化底蕴,和女性特质使她的影评思想深刻,逻辑严密。

? 《非常罪 非常美》是毛尖的成名作,也是让毛尖成为职业影评人的重要作品。书中内容主要关注国外尤其是好莱坞早期的导演、明星经历。郎、嘉宝、黛德丽,基德曼,这些好莱坞女星在毛尖的笔下风华绝代,妩媚,让我们爱慕和唏嘘;格兰特、刘易斯、特吕弗、希区柯克这些男导演和明星魅力无限,个性显明。毛尖的这些影评饱满深情,她把自己的爱恨情仇很巧妙地融合在影人身上。读者开始会疑惑,这是毛尖的故事,还是嘉宝的故事啊,但当我们阅读全文之后,我们会莞尔一笑,这是我们的故事。

纵观国外的**史,很多导演和明星我们是无法回避的。**想要进步,我们需要了解基本的**常识。国内的影评人大多就事论事,缺少深度和广度。毛尖是一位有学识,有底蕴,喜专研,爱思考的影评人,中国**更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

? 《**为什么这么“红”》《“对不起,亲爱的,我要杀你”》《一个世纪的缠绵:**世界的同性恋歌》这是我喜欢的几篇文章。书中第一篇关注经典**的意象,“红”有**主创们更多的思考。这篇文章值得中国**主创们研究。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就是运用**色彩的高手;第二篇梳理归纳国外的恐怖**。国内的影片如何在类型**上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方向之一;第三篇涉及国外影人同性恋现象,这是中国回避不谈的题材之一。我不评论这篇文章,但我很佩服毛尖的文笔。书中有关影人同性恋的文章让我很感动,这就是毛尖文章的艺术魅力。

对国外**熟悉的读者一定非常喜欢毛尖的这部作品,但不了解国外**的读者可能对《非常罪 非常美》不感冒。这也是我们爱毛尖,也恨毛尖的原因之一。我阅读毛尖的两部作品正好是她**评论的两个极端,一个过于媚俗,一个过于小资。如何达到两者的巧妙融合,这是毛尖日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毛尖《非常罪,非常美》有几篇关于中国影人的文章有些不伦不类。张艺谋是陪跑教练,张国荣是倾国倾城的男人,香港制造等几篇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锤炼,都挺符合毛尖的另一部作品——《我们不懂**》。如果有机会,《非常罪 非常美》再版的话,这几篇文章还是删掉为好。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毛尖,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平时,我很喜欢撰写**评论,毛老师的文笔是我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我也在逐渐摸索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两部作品让我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非常爱,非常恨,这是我心声,也是我对你的致敬。

观看完**后,普通人与专业的影评人有什么区别?

《紧急公关》全员紧急下线,聚焦公关行业众生相的《紧急公关》正式收官,伴随着紧急公关全员宣布?紧急下班?的话题热议,剧集本身的热度和口碑也为国产行业剧的创作打了样。

近年来,?行业剧热?似乎成了行业的共识,百花齐放的行业题材涵盖医疗、刑侦、律政、公关、翻译、金融、销售、电商、建筑、圈、地产等多个类别,创作触角逐渐伸向小众行业和新兴产业。

客观来讲,行业剧的创作和拍摄存在一定门槛,需要创作团队对所涉行业的本质、运转逻辑、职人众生相有充分的认知和挖掘,否则极易落入?披着职场的外套谈恋爱?、?悬浮感引发的常识性错误?、?剧集营销话题偏离主题?等窠臼。

好在随着国产剧市场逐渐趋向理性和成熟,提质减量、追求精品成为行业共识。这两年也不乏《安家》、《平凡的荣耀》、《紧急公关》、《怪你过分美丽》等口碑与话题双出圈的行业精品剧。

1.行业剧何以?受宠??

一个剧集类型的热度往往最先由市场需求撬动,行业剧的高热度侧面印证了观众和市场对此类题材作品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行业剧的热播往往更容易引爆剧集话题热度,达到出圈传播的效果。那么,行业剧为何如此?受宠??

首先,职场往往是成功学和厚黑学的孕育场,这个场域很容易窥见?社会人?的众生相。作品以某一细分行业为切点,构建起整个故事的框架,从而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最大程度真实还原某一领域的行业逻辑、职场精神和复杂人性。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让作品深入人心。

刚刚收官的《紧急公关》,围绕公关行业,展现公关人、媒体、律师三类职业在中的声量博弈,每一方基于自身立场秉持的观点产生激烈碰撞,极具戏剧张力。

第二,行业剧容易带来新鲜感,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国产剧发展至今,行业剧的创作日趋朝着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同时发展,既拓宽题材,又深挖专业。无论是置身行业外还是行业中人,都能从故事中找到新鲜感。

第三,在这个注意力分散的时代,观众对?高糖?、?玛丽苏?、?霸道总裁?等剧情早已审美疲劳,人们愿意看到的是更加真实、不同阶层的社畜生活。行业剧通过不同阶层?社畜?的观念碰撞传递着励志奋斗的范本,为当代年轻人带来更深的情感共振和精神慰藉。

2.优秀的行业剧是怎样的?

纵然行业剧是市场宠儿,但目前不少行业剧存在职场与爱情元素失衡、悬浮感过强等问题。探索优质行业剧的创作规律、打破套路寻找新视角、用人性温度传递正向价值是优质行业剧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实出发立足行业本身、深入行业肌理和规则,以职场生态和特征来铺陈情节;通过行业内不同阶层?社畜?的观念碰撞和职业竞争,凸显职场奋斗精神的同时引发多角度的和反思;以温情触动人心,通过人性的温度向社会传递正向价值导向是?硬核?行业剧的三大要素。

《紧急公关》以真实为原型生动地反映了?公关?这一行业的特征。从?航空公司超售驱赶乘客?到?大公司解雇患癌员工风波?,再到?格斗明星家暴?和?明星恋情?,都有真实原型。当这些曾经真实发酵过的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剧中时,让观众既熟悉又新鲜,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悬浮感?;同时又以这些的发酵推动剧情发展,呈现出?紧急公关?的工作内容和过程,这样的情节,足够?实在?。

影评人毛尖表示:该剧每个人的职业身份都很明确,而且这个身份让每个人把职业利益放在首位,这就让这个职场剧有了真职场的意思和不诉诸感性的职场理性。

此外,用正向价值观引领叙事是该剧的又一特色。林中硕在处理危机时始终站在公众立场,他认为真正的公关是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树立正面的媒体形象;许雯雯作为一名记者,夙愿始终是尽自己所能,让公众看到真相。两位主人公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现代职业精神,即在一份职业里,个人价值和争取高薪固然重要,但同时个体也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

总体而言,《紧急公关》用一个个?硬核?的公关故事表现出一种正向的职业理想,充满力量又温暖人心。其成功经验或能带给剧集创作者一些启发。

《路边野餐》观后感:一部清奇的国产**

为什么我们喜欢影评

有新**上映?什么类型?谁拍的?不知道好不好看,先去看看影评吧。——这可能是现在大部分人在观影之前的os。去年万众瞩目的迪士尼巨制《花木兰》终于上映,在决定看**之前,我简单翻了翻b站,发现了不下十个吐槽。每个人吐槽的点还都不一样,有的不满妆造,有的揪住各种细节做了系列表情包,还有人画出了花木兰的行军路线,顺势科普了一波南北朝战争……吐槽连在一起比《花木兰》本身都长,也算是一种奇景。

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影者的区别

相比这些情绪化、化的吐槽影评,专业影评人的言辞就更犀利,也更酣畅淋漓。多年之前央视的《第十放映室》就是以言辞犀利、解析深度出名的。评价《战国》:《战国》并不是最糟糕的,当然,换个角度看的话,这部**连烂都烂的那么平庸,其实也是蛮悲剧的。

评价《九层妖塔》:九层妖塔和原著的差别完全就是河南到荷兰的距离。知名影评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毛尖发表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吐槽,名为《都是套路》。《都是套路》床上摔下来,容易出人命,但是跳海跳崖的,肯定没事;女的为男的疗伤,后背发功即可,男的为女的疗伤,必道一声得罪,然后脱衣服;戴面具易容的一定是杨过周子舒这种美人坯子;主人公失恋的时候一定要下雨。短短二十分钟,几乎把近几十年国产剧都说尽了。你不敢说的、不会说的、说不出的话,总有人能帮你说出来。你看不懂、看不到、看不全的内容,也会有人帮你圈出来。

如何从观众到专业影评人

写影评好像没什么门槛,只要你能熟练使用本国语言,看过**,并写下感想,就完成了一条影评。但普通观众和影评人之间,好像又隔了很远很远。两种不同的影评,差距到底在哪里?以大家都熟悉的星爷为例,周星驰的**好在哪里?普通观众:好看!百看不厌,星爷yyds!有点东西的观众:星爷的**往往从小人物出发,嬉笑怒骂中道尽人情冷暖,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专业影评人:周星驰**有一种全新的、地域杂糅性探索的特色意味,无厘头式的语言和行为透过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这种独特的搞笑和解构方式是对传统喜剧的一种颠覆。你看,专业影评人不会只停留在个人感受或是单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而是要把**放在整个**发展史、传媒史乃至人类史中进行剖析、讨论。Sight and Sound的主编Nick James认为,影评人需要:告诉人们一部**是否值得看、发掘好作品、在历史的纵深维度给**一个评判、提供技术方面的建议、揭露营销谎言等八个职责。但无论如何,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影评中保持独立的思想、公平客观的触笔,用敏锐的触角帮助观众去检验影片的真伪、好坏。

导语:最近有一部**饱受好评,然而它却快要下画了,那就是《路边野餐》。我收集整理了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路边野餐》观后感范文:

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作者**(文艺片)。影片具备一般作者**那些常见的标签,讲述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非线性叙事、长镜头等等。同时也具备很多作者**给一般观众的观感,那就是看不太懂。

看不懂,是相当一部分观众在看完作者**之后的第一反应,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什么是?懂?我觉得应该是两个层面的,表层是**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里层是导演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其实对于这两层,都不是非得懂,不是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就像最近的话题之作《大鱼海棠》,有人看到的是三角恋//备胎,有人看到的是幼稚的奋不顾身的爱,还有人看到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基情。

其次,我们为什么非得?懂?我觉得也是两个原因,首先绝大多数观众都是看强叙事性的商业类型片长大的,其次我们小时候的语文老师总是要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就是我们这种对?懂?的强烈需求,逼得鲁迅差点又活过来,也逼得韩国导演罗泓轸在中国不断解释自己的《哭声》。

本文就通过?讲了什么故事?和?表达什么主题?这两个层面来谈一下《路边野餐》。看懂故事并不难,集中注意力或者多看几遍就行。搞明白表达了什么,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看到的只能是我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导演想表达的,也不一定是你会看到的。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帮你理解影片,尽量告诉你影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顺便夹带私货谈一些我个人对影片中一些关键信息的解读。

为了更好的看懂这个故事,有必要先在时空概念上做一些说明。

首先,故事中绝大多数细节并没有通过影像的方式在影片中展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些人物的对话和自述拼凑起来的。故事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的,而是有各种倒叙插叙。

其次,故事发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荡麦/镇远三个地方,凯里是自治州首府,荡麦是一个乡镇,镇远是一个县。

第一部分,凯里的故事。

凯里的一个小诊所里,只有两位医生,一个是中年男医生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陈升,还有一个老年女医生。

陈升会开锁,当年是混黑道儿的,老婆也是这期间在一个舞厅认识的。有一天老婆生病了,陈升找黑道儿大哥借钱给老婆看病,便借钱给他了。后来的儿子因为赌债被道儿上的债主剁手并活埋,陈升为了报答的恩情,就去找那帮人讨说法,因此入狱。陈升出狱后,老婆已经死了两年了,老母亲也死了。对母亲来说,他是既没能养老也没能送终。不过因为陈升小时候是被寄养在临近城市别人家的,母亲因此感觉亏欠他。给他找了个乡镇小诊所医生的工作,房子也留给了他。陈升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弟弟因为给母亲养老送终、房产分配等问题,跟陈升矛盾很深。

陈升的弟弟是个游手好闲的单身爸爸,有个儿子卫卫也不好好照顾,经常把他锁在家里自己出去玩。陈升因为感觉亏欠母亲和弟弟,就对卫卫非常好,还跟弟弟商量让卫卫跟着他生活。但弟弟并不领这个情,还扬言要把卫卫卖了。

陈升当年的老大,因为过世的儿子老是托梦让他烧钟表,便在镇远做了钟表匠。也听说陈升弟弟扬言要把卫卫卖了,便把放暑的卫卫接到了镇远。陈升误以为弟弟把卫卫卖到了镇远,便要去镇远找卫卫。

小诊所的另一名老太太医生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有个当年的老情人叫林爱人,也在镇远。她听说陈升要去镇远,便让他带一些东西给这个老情人,一张照片、一盒磁带和一件花衬衫。

第二部分,荡麦的故事。这段故事主要就是通过那段42分钟的长镜头呈现的。

陈升先是来到了荡麦,打了个摩的去找老医生的旧情人,一个会唱山歌吹芦笙的苗人。没错,这个开摩的的小伙子也叫卫卫。陈升并没有找到这个苗人,还得天黑前赶去镇远,就坐上了一个乐队的顺风车。这辆车可以把他带到一个码头,那里有去镇远的船。半路上,陈升看见刚才那个摩的小伙站在一个塑料桶里,头上也扣着一个塑料桶,摩托车也被推倒在路边。原来是其他的摩的司机欺负他,还想抢他的望远镜。卫卫顺手把望远镜递给了陈升。陈升帮卫卫修好了不断熄火的摩托车,顺便让他送自己去码头。

两人先来到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寨子,那个乐队就是要在这里演出。两人吃碗粉,陈升还要去裁缝店缝补掉了扣子的衣服。裁缝店里的女孩叫洋洋,是卫卫的心上人。洋洋就要去凯里做导游了,一直在很努力的背诵导游词。隔壁理发店的女孩来找洋洋,一起去看乐队演出。这个女孩跟陈升死去的老婆长得一模一样。陈升换上了本来是老医生给旧情人的花衬衫,去找理发店女孩洗头。洋洋一遍闲逛着一遍背诵导游词,沿着台阶走到河边,坐上船去了对岸,还买了个小风车。摩的小伙卫卫追上来,洋洋对他爱搭不理的,两人又沿着吊桥走回了对岸。此时陈升正在理发店洗头,还用第三人称给理发店女孩讲自己和老婆的故事。

陈升、理发店女孩、卫卫、洋洋都来看乐队演出了,陈升说要唱一首歌献给理发店女孩,就上前唱了个《小茉莉》。唱完之后,卫卫告诉陈升得走了,要不然赶不上去凯里的船了。卫卫把刚才顺手做的一个小风车送给了洋洋,陈升把本来是老医生给旧情人的那盘磁带送给了理发店女孩。两人骑摩托车离开了,卫卫告诉陈升,他要把去凯里的火车相反方向的货运列车上都画上时钟,那样坐火车去凯里的洋洋在当两辆列车相遇时,就能看到那些时钟是在倒转。还嘱咐陈升,让他在两个手臂上绑上木棍。这样当野人从后面扑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拿手臂挡一下,不至于猝不及防。

第三部分,镇远的故事。

陈升到了镇远,在一辆贴着?钟表修理?广告的面包车旁边,见到了。说卫卫学校的手工课要买纽扣,还说开学了就会把卫卫送回凯里,让他不用担心。陈升把一把纽扣扔进了的车里,又用摩的小伙卫卫的望远镜看了看自己的小侄子卫卫,然后就离开了。陈升也找到了老医生旧情人的儿子,那位会唱山歌会吹芦笙的苗人已经过世了。陈升把花衬衫和照片交给了苗人儿子,至于那盘磁带,他说在路上丢了。

陈升坐在回凯里的火车上,当两辆列车相遇时,出现了倒转的时钟。

我想绝大多数观众在看《路边野餐》的过程中,都会注意到这几个关键元素,诗/音乐/野人/时钟/长镜头。在看完**之后的第一时间,也会感觉到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充满了设计感,也能体会到似乎是讲了一些关于宿命论的东西。

影片中有很多首诗,都是导演毕赣自己写的。这些让观众懵懵懂懂的诗通过主人公陈升的贵州方言念出来,恰如其分的配合了影片故事发生地亚热带黔东南那种阴郁潮湿的气候。本片的配乐是由侯孝贤的御用配乐林强在做完《聂隐娘》之后免费制作完成的,影片也选用了多首台湾音乐,或许是因为同样来自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这些音乐用在影片中都非常合适,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跟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非常相似的调调。

野人,这个带有魔幻色彩的元素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街边小店的酒鬼用野人来吓唬小卫卫,说他会被野人抓走。第二次,陈升躺在沙发上,收音机里播放的是一则9年前的野人新闻,说的是有一起交通事故,肇事司机说是因为从后视镜里看到后面有一只野人,红红眼睛很吓人,所以才撞了人。第三次,是广播播报的实时新闻,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个由野人引发的`交通事故。第四次,是摩的司机卫卫嘱咐即将离开荡麦去镇远的陈升要注意防范野人从背后袭击,并让他双臂绑上木棍。关于野人要表达什么,不妨听听导演自己的说法?

1、**是非线性叙事,野人在新闻里的播报和人物口中的叙述,都是一个时间的标记,便于观众感知**里各个段落的时间点。

2、你甚至可以将后面的42分钟长镜头视为野人的视角。因为影片前面提到过野人会跟踪人,这可以让观众在体验长镜头的时候有个心理依靠。

影片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各种无处不在的时钟,以及影片中错乱的时间概念。

陈升的侄子小卫卫有个习惯就是在手臂上/墙上画钟表,陈升在荡麦遇到的摩的司机大卫卫也在手臂上画钟表。大卫卫还认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的心上人洋洋就不会去凯里了,因此要把去凯里相反方向的货运车厢上都画上时钟。陈升在影片最后也在火车上看到了对面相反方向火车上倒转的时钟。

影片的叙事本身就是打乱时间概念的,有很多倒叙和插叙。还有很多特别关键的细节,更是让观众的时间概念进一步错乱,甚至错乱到怀疑这些事情的是不是真的发生过。比如关于野人导致的新闻,第一次是广播播报的一则9年前的新闻,第二次是一则实时的新闻。比如陈升在荡麦遇到的摩的小伙大卫卫,跟自己的侄子小卫卫有着一样的爱好,这是长大了的卫卫嘛?比如陈升遇到的理发店女孩跟自己死去的妻子长得一模一样,陈升跟妻子的故事也是他用第三人称跟这个女孩讲出来的,他还把老医生跟旧情人交往的一个有关手电筒的小细节跟这个女孩演绎了一遍。这些时间上的错乱感让发生在荡麦的这段故事仿佛是发在一个平行的时空。这个时空是陈升的未来,他见到了长大了的卫卫。这个时空是陈升的过去,她见到了死去的妻子。观众在如果仔细想一下影片的整个故事,也会很容易怀疑发生在荡麦的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并且,影片是通过一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来呈现这段故事的。跟随式的主观视角,就像梦境一样,让这段故事更加亦幻亦真。好像拿掉这一段,整个故事也成立。

影片中各种散发着导演才华的精巧设计,在故事细节和影像技巧方面都有。故事细节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打乱时间概念的那些,还有诸如陈升最后看小卫卫的那个望远镜就是大卫卫给他的,陈升扔到车里的纽扣就是在洋洋的裁缝店里拿的,等等。影响技巧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42分钟的长镜头了。长镜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观众见的多了,尤其是在作者**中。著名影评人毛尖曾经很调侃的总结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黑灯瞎火长镜头?。然而同样是长镜头,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毕赣的这段42分钟的长镜头,其牛逼之处显然不是因为长。首先是因为在融入剧情、推进叙事和彰显主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前面解释过了,正是这段长镜头,才增加了这段故事亦幻亦真的感觉。其次是这段长镜头是立体化的,非常具有层次感。镜头并没有固定的跟随某个人,而是随着这个小村寨的地形和剧情的进展不断变化,并且导演也以一个酒馆老板的身份漏了一小脸。镜头在跟随的时候也不是一味地跟,而是跟累了就抄近道儿。其中有一处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设计,本来镜头是一直跟着摩托车上的卫卫和陈升的,忽然一转进入了一个狭窄昏暗的小胡同,从这边出来之后,远处的摩托车正载着两人迎面而来。简直是神来之笔!另外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影响技巧方面的精妙设计,是关于一次跨越时空的镜头转场。陈升带着小弟找害死儿子的人理论,镜头离开人物拉低扫过地上的一滩水,当镜头再升起的时候,时空已经变了,已经是陈升在同一个地方跟弟弟老歪发生推搡了。

本文至此,通过复述故事和解读关键元素,基本上把?讲了什么故事?给说明白了,下面试着谈谈?表达什么主题?。

影片开篇出现了《金刚经》中的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实际上只是我们在众多限制条件下定义的一种描述时间的方式,就算是在最讲究唯物主义的物理学中,关于何为过去、何为现在、何为未来,也会因为定义方式和观察尺度的不同而不同。人生更是如此,就像时间一样,不停的流逝,不停的变化,永远把握不住。我们说一声?未来?,就已经变成了?现在?,我们说一声?现在?,就已经变成了?过去?,一切皆为不可得。

这说的不就是影片主人公陈升嘛!小时候被寄养在别人家,长达后误入黑道,为了替老大出头而坐牢,出狱后妻子母亲都死了,这是无法把握的过去。为了弥补,想修复跟弟弟的关系,对小侄子非常好,但一切都是徒劳的,这是无法把握的现在。在寻找侄子的过程中,仿佛进入了平行时空,看到了属于未来的大卫卫,看到了属于过去的死去的妻子,亦幻亦真,无从把握。至于真正的未来,如果是可以把握的,那为什么片尾陈升看到的是倒转的时钟呢?

《路边野餐》,讲的就是无法把握的人生。

以上内容是看完第一遍之后写的。

看完第二遍,又发现了更多细节,更多精巧的设计。

比如从老医生用的?凯里?牌缝纫机基本可以推断出凯里也是当年三线建设的城市,老医生就是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女知青,爱上了一个当地会吹芦笙的苗族人,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比如陈升在凯里的时候给小卫卫开锁,带他出去吃粉,带他去游乐场开小火车,小卫卫在小火车上数数,1、2、3、4、5.......陈升在荡麦遇到被其他摩的司机欺负的大卫卫时,大卫卫站在桶里,头上也扣着桶,还是在数数,陈升又帮大卫卫开了摩托车的锁,两人还是去吃粉。

解读更多的细节,发现更多的精巧设计,当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不过,我们跳出这些细节来看的话,我觉得影片有两个最牛逼之处。

首先是创作者用各种精巧的设计跟观众保持了最合适的距离,即保证了作者性,又给了观众足够大足够容易的解读空间。

其次是在**主题上的创新,相对于以第六代作品为代表的文艺片更多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本片关注的是?时间中的人?。时代元素被极度弱化,更多的关注人本身。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剧情简介: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市区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