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边野餐的影片评价

2.《地球最后的夜晚》,文艺片最后的狂欢

3.你觉得《路边野餐》这部**像一首诗吗?

4.《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5.《路边野餐》——诗化的意像与多重主题表达

电影路边野餐经典台词_路边野餐长镜头影评

这里具体的就不说了,只提几点,第一,杀死儿子的凶手是老医生的儿子,陈升和另一马仔(镇远车站接陈升的司机)驾驶白色小车干掉了他,处理的方式是制造现场,是谎称有野人出没,不慎失控,造成误杀象。陈升一人顶下了所有罪行,因误杀只判处了9年。法庭上进行着荒诞的审判,而江湖上却是心知肚明。一命换一命,陈升又贴上了9年牢狱之苦,已是公平。第二,荡麦之旅是陈升的南柯一梦,导演摇晃的长镜头是故意为之,代表着梦境。第三,剧中出现的每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这里说一个比较重要的,陈升遇到和他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理发女,除了用手电取暖外,还将林爱人送给老医生的信物,那盒磁带给了她,且穿上了花衬衫唱了一首为他妻子准备的歌,林爱人送了磁带后就没和老医生见面,花衬衫是老医生当时说谁先离开对方谁送对方一件衣服。这里就是寓意着做完这场梦要断绝一切过往的意思。

路边野餐的影片评价

《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大的看点,不止是文艺女神汤唯的加盟,还有导演毕赣坚持的一腔骚情。

说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不得不说到导演毕赣,毕赣非常的年轻,出身于1989年,今年不过才29岁。

所以说,这人比人得气死人。而导演毕赣呢,当然得提到前作《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这部**,在2015年问世的时候,被普通影迷尊称为看不懂无聊,却被**迷和文青,奉为圭臬,甚至被喻为2015年最佳国产片。

伯光作为一名半文青,半观众的自媒体工作者,觉得《路边野餐》这部**的特点,符合个人导演文艺片的一切特性。

商业片的特性是什么,无非是以当下水平最高工业技术,在大银幕上制造各种猎奇的银幕奇观。二是世人都认同的节奏叙事,牢牢把握住观众的目光,所谓看点。

但文艺片片不同,它是导演个人的表达。

《路边野餐》就是这样一部**,故事背景放在导演家乡贵州凯里,男女主角身份的设定,与大多数人也没有什么交集。

男女主角的故事进行,不管温文青们怎么解读,无非是男女主角,在时空交换下的感情问题,只是拍得神乎其神。

这个神乎奇神的表现,就是《路边野餐》全片40分钟的长镜头,简直破了影史的记录。

如果真要评价《路边野餐》这部**,可能因为导演的不成熟,加上镜头的生涩,正好符合男女主角的身份设定,反而形成了一种单纯真挚,时空变换的情感。

这对于那些看得进去**的观众,确实就带来了一种很奇特的体验。

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名字真的取得太好了,反正伯光是怎么都想不到这个名字。但是实际上,这部**不过是导演毕赣,因为前作的成功,对于前作《路边野餐》的全面升级。

从本质上来看,两部**除了演员阵容,由前作《路边野餐》的毫不知名,变成了《地球》的文艺女神汤唯,再到文艺实力派演员黄觉。

还有因为前作的成功,投资也就是钱的增多,《地球》的制作水平,相比前作,真是肉眼可见的提高不少水平。光是影像色彩的运用,便非常出色。

但《地球》的本质,与《路边野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路边野餐》主角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还有老女人托他带的东西给病重的旧情人。

主角陈升穿梭在因为竞技落后,保持着上世纪小城,却又乡土的凯里。加上天气原因,还有拍摄手法的原因,时空和情感的交换,一切显得那么魔幻。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角罗纮武l因为父亲离世而回到凯里,背景是自己好友被人所杀,主角被凶手的情人万绮雯所利用。

然后,主角在找寻的过程当中,又在凯里出现那种时空,情感,还有风景的迷幻的感觉。

如果《路边野餐》**技术呈现方式,是40分钟的长镜头。那么《地球》最终技术的呈现方式,就是最后长到爆的3d镜头。

所以总的来看,这两部**本质和核心上面,导演的运用处理就是一样的,没有多少惊喜而言。

当然,《地球》确实还是有不少看点,除了因为投资加大,带来**影像色彩,更加呈现出一种迷离,甚至都有一点赛博朋克的奇幻感之外。

《路边野餐》演员毕竟不知名,演技也生涩得多,虽然更贴近现实,但毕竟是一部文艺片。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演员,汤唯和黄觉,光是站在那里,就更加文艺和迷离了。正如前面所讲,从演员的表演上看,能感觉到导演的骚情。

最后,不管是《路边野餐》的主角陈升,还是《地球》的主角万绮雯,导演毕赣对于早期港台的名字,你肯定是故意的对不对。

更多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地球最后的夜晚》,文艺片最后的狂欢

影片监制中影(上海)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沈暘女士认为:“作为国际发行的一支新军,我们希望将中国创作的新力量、新**呈现给国际市场和世界观众。毕赣是2015年的一个惊喜,他和整个团队接近90后,令人惊讶的是他能将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自己天才的感知融合为浑然天成的审美判断与经验,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叙事。他的创作既是去意识形态化的,但又是当下中国却又超越了时空。”

画天影业总经理单佐龙认为:“我们觉得毕赣导演是一位对自己的创作规划设计得相当清晰的年轻导演,他有着自信的**思维和结构,尤其在视觉实现上更有着突出的才华,对于制片公司而言,则需要为他的飞扬的信心储备好足够的装备能力。”

如果在雾都,一个旅人。国境之南,现实的最边缘,为了找回被弟弟抛弃的孩子,诗人陈升毅然跳上火车,他还不知道,在前方等待的,却是早该逝去的恋人。把时光摺叠,体验中国最南方一趟奇幻浪漫旅程,颠倒迷离,当时间不再是线性,记忆成为站牌,在别人的记忆中漫游,一站过了一站,一个记忆勾引出下一个记忆,模糊了真实与想像的边界,幻中寻爱,爱里求真,谁都是蝴蝶,回来找自己。以科幻预视现实,用长镜头写诗。

新锐导演毕赣生猛出击,故事与镜头皆放胆实验,**中出现长达四十分钟的长镜头,横穿梦境与现实,由水底直达陆地,自由流畅,技惊四座,法国影评人甚至于洛迦诺影展赞誉“这将是**史一个著名的长镜头”。

洛迦诺**节选片负责人马克·佩兰森在其撰写的短评中写道:“导演毕赣创造性地构建出一种诗意地进入自己家乡的途径……在这部令人惊讶的长片处女作中取了一条最简单的实现道路。”

法国真实**节艺术总监玛利·博赛提认为影片以不可思议的长镜头形式,创造了独特的**空间。

法国影评人玛利·乔凡娜则称赞这将是一个“著名”的长镜头,不仅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技术实现,更因为它充满了意涵。

法国著名的影评刊物《**手册》刊文称,导演毕赣“创造了一种强有力的新魔幻现实主义,有时令人费解,却刻刻让人着迷”,并认可了影片在**美学上的惊人尝试与成功。

**学者、北京**学院教授司徒兆敦认为,今年只有26岁的毕赣很可能成为年轻一代中比较中坚的**导演,“越看到后面越惊讶,他的叙事完全没有任何借鉴……毕导的作品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冒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就像候孝贤出现在台湾,阿巴斯出现在伊朗,毕导是小人物,但通过**表现他的生活感受,很值得重视。”

温哥际**节选片人谢枫观看影片后称赞道,“整部**犹如一首抒情诗般,柔软似水而光芒四射!”,并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好的华语艺术**处女作之一。

“真是有你的!毕赣。怎能把我们梦境给影像化了呢?《路边野餐》的故事打开了多面向意义的可能,从一开始到结束像似梦一回。乍醒后发现我们生活不再像似失焦镜头,反而是一生快门闪烁回忆,在这42分钟一刀不剪里汇聚成慢镜头,42分钟久久缠绕于心。如果蔡明亮看过《路边野餐》,小康也可能要念起诗来了。”——何和威(亚洲**观察团成员,影评人)

“《路边野餐》就像华语版的《穆赫兰道》,模糊现实与梦境的界限,融合写实与奇幻的神韵,赋予文本更多的可能性。一个个看似疏离的对象、情节与人物,在大胆的长镜头下都将串起成为隽永的影像诗。当毕赣导演的光曝在大银幕上,名为**院的暗室就是观众共鸣的道路,特别诗意。”——林子翔(亚洲**观察团成员,影评人)

“《路边野餐》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大师级别的作品……观众们至少应该观看两遍,并且应当被当做优秀范例在全世界所有的**学院进行放映和学习,也值得被全世界所有观众所欣赏。”——Ron Norman杜子树(美籍制片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路边野餐》夺得第52届金马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评审团认为,《路边野餐》“富有极具创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呈现与诗意表达,与当下失序的生活与时代声气相通,意在弦外、充满哲理。”

你觉得《路边野餐》这部**像一首诗吗?

离上映还有4天,预售票房已经破亿,要知道导演毕赣上一部作品《路边野餐》总票房也不过647万而已。作为一位文艺片导演对市场总是不抱什么期待的,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归来》、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等都是席卷各大**节,但是却都在票房上铩羽而归。

《路边野餐》三大要素:长镜头+令人不知所云的诗+乡村派演技

《路边野餐》长镜头长达40分钟,《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更是放飞了自我,用了60分钟的3D长镜头。长镜头并不是越长**就越优秀,但是这噱头还是让很多观众非常好奇的,具体效果如何我们只能等12月31号去**院一探究竟了。

相比较《路边野餐》陈永忠姑父那迷一样的演技,《地球最后的夜晚》聚集了汤唯、黄觉、张艾嘉等一众老戏骨。可能对于比较少看文艺片的观众来说他们好像没什么票房吸引力,但是常看这种类型**的观众应该知道,凭借这几个人刁钻独特的选片眼光,那就是的代言人。

其次《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发团队真是一针见血,他们能找准最会被吸引的群体,在抖音上发《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传可称为宣传的教科书。大家想想抖音的受众群体都是一些90、00后,再来看看**的剧照感受一下。

12月31日,跨年最后一夜带最爱的人看这部满满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那简直是浪漫充满了整个**院。

虽然身为文艺片,这种宣传方式还是首创,绝对会落下一些话柄。因为当满满的文艺片去迎合市场观众的时候,他的早就消散了。虽然观众一直呼吁要拍好**,但是票房市场早已经乌烟瘴气了,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现象级宣传手段来看,文艺片这个类型的观众确实还缺乏成熟。当然文艺片大可不必一定与市场划分开来,如果观众能认可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观众如果只是被宣传手段吸引,那么《地球最后的夜晚》可能是文艺片最后的狂欢,最后又沦落到孤芳自赏的地步。

《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我看过很多关于诗人和诗歌的**,但是很少有哪一部**是全部用导演自己的诗歌来串联整部影片的,《路边野餐》是其中一部,而且正是这些用贵州方言念出的诗歌独白赋予了整部**连贯性和神秘感。

影片讲述了古惑仔兼孤独的诗人陈升为了寻找弟弟抛弃的儿子,一个人从凯里踏上火车,途径荡麦,荡麦在苗语中的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的意思,陈升在荡麦做了一个梦,经历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但是后来在镇远出现的望远镜以及遗失的衣服,磁带又证明了其实荡麦的一些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也许这就是亦梦亦真吧。最后陈升到达镇远,用望远镜远远的看了卫卫,并把老医生的信物交给她旧情人的儿子,又一个人踏上火车。

《路边野餐》——诗化的意像与多重主题表达

和很多高口碑小众**一样,《路边野餐》档期也一改再改。具体如上面3张海报。原本定档6月3日,因好莱坞大片入侵,不得不发出“你大你先上,我七月再来”的无奈之声。终于,7月15号,要“一定上映了”。

这是一部观影群体极其分化的**。喜欢的会喜欢得不得了,甚至觉得好看到哭,诗意到炸;不喜欢的估计看不下去或直接睡觉,大骂无聊、困顿、乏味等等等等。

讲真,第一遍看《路边野餐》,我有一些地方并没看明白,所以准备二刷。不是为了,只是因为在我心里,它很值得二刷甚至三刷。

同类型**口碑好票房却遭遇滑铁卢,这几年在国内并不鲜见。个例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在知乎上发起了观看《路边野餐》的行动,并策划了《路边野餐》票房过千万的营销方案。(在国产**动辄上亿甚至数亿十数亿数十亿的当下,这部诚意之作仅要求千万票房即可圆满。顿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虽然我知道这部**可能会像《万箭穿心》《钢的琴》《心迷宫》《一个勺子》《念念》《闯入者》等一样扑街,但还是要安利。因为,他值得被安利!

《路边野餐》:寻找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好看的**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太大的明星,太炫的技巧。比如去年的年度良心之作《心迷宫》,成本才200万左右,却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票房也破了千万。再比如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的《一个勺子》,其拍摄成本也低到可怜。

这部即将与观众见面的《路边野餐》,同样很省钱(据说成本不到百万甚至只有几十万),很质朴,很草根,却很用情,很现实,也很诗意。和《心迷宫》《一个勺子》一样,它也是一部走心之作,或将成为2016年中国**的口碑担当。

《路边野餐》的故事发生地,是位于贵州凯里、镇远两个地区之间的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影片主人公叫陈升,是一个边区医生,也是一个爱吟诗的歌者。为完成母亲生前的遗愿,陈升踏上了寻找路:寻找被弟弟“弄丢”的侄儿——卫卫。此行路上,他还肩负着一项神圣使命——帮为情而孤寡一生的医生老太太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衣、一盒磁带给久未谋面的旧情人。

路上,陈升遇到了各种人,也看到了各种事。而他曾经经历、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的事情,也被渐次展开,交错相织,形成了一幅幅由过去、现在、未来组合而生的时空画卷。

陈升是执着的,甚至有些偏执。为找到弟弟的儿子卫卫,他甘愿倾尽一切,以完成母亲的临终遗愿。为实现医生老人的嘱托,他不惜跋山涉水,无畏辛劳。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往事被浮现出来。曾经的记忆,交合着他现实中的步履,甚至穿插着他对未来的感知,架构成了这部《路边野餐》。

这诗歌的朗诵声中,在歌曲《小贝壳》《小茉莉》以及片尾曲《告别》被反复吟唱的过程里,在诗意的镜头语言的笼罩下,在一个个长镜头的捕捉与抒写中,陈升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将他的过去、现在、未来,娓娓道来。观众的思绪也渐渐融入其中,感悟着陈升的痛和乐,体验着陈升的生与死。这是对伤痕的一次修复,对现实的一次审视,对未来的一次暌违,对人生的一次感验和体悟。而这一切,都生发于“寻找”之中。

《路边野餐》全程拍摄于贵州荡麦地区,影片从头至尾长镜头的运用,被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洛迦诺国际**节、台湾金马奖评委赞誉为“了不起的长镜头”。其中那个长达42分钟之久的长镜头,还实现了水路无缝自由切换。

关于长镜头的使用,坊间有很多说法。比如,长镜头一共拍了三次,但最后使用的还是第一次的原拍;由于长镜头所使用的机器一次性只能完成30分钟的拍摄。所以,在第30分钟时,所有演员、道具、置景什么的都静止、原封不动。等机器准备好后,继续长镜头。为什么要使用长镜头?显然不是为了炫技,炫。个人觉得这只是导演创作时想要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长镜头的展示,以陈升为聚焦点的周边处处也都一并被呈现出来,远远近近、虚虚实实,与剧情所织造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长镜头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表现陈升“寻找”的每一个细节。随着陈升步频不一的一次次颠簸,一个个的迂回、翻转,观众也瞬间身临其境于荡麦的山山水水中,从而营造出了强烈的代入感与存在感。

在这一组组的长镜头里,贵州的青山、绿草、碧水、雾霭、氤氲、湿气、风土、人文,乃至生活细琐,也都以诗意般的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与陈升的回想、寻找、探求、告别呈呼应之势,进而形成了影片的独特风格,导演个性也呼之欲出。

影片在拍摄时,使不同时空的故事线索平行交织于现实生活中,令陈升的生活景态,精神状态,更加真实,也愈加丰盈。比如,在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时,画面上切换的则是他与荡麦地区一家理发馆女子(该女子与其前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偶遇与邂逅。那赋予发店老板娘身上的素朴的语言,真情的流露,甚至有些不算得体的肢体语言,其实是陈升对亡妻的一次思念。而当他遥望正在读书路上的卫卫时,又情不自禁将其臆想为其寻找路上帮助过他的那个小伙,也叫卫卫。而且,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对亡妻的厚重思念,对卫卫的未来造想,一路的“寻找”中,陈升已然彻底的告别了过往(混、进监狱、打理过、普通工人......)他的未来是什么,是依承朋友建议,将那间医疗诊所盘下来,好好经营?!

《路边野餐》有一首符号化非常强烈的歌曲,即片中不断被反复、多次吟唱,且时而影影绰绰,时而清清晰晰的片尾主题曲《告别》。我无法参透导演毕赣的所思所想,但根据主人公陈升的人生经历,以及我多剧情的大致理解,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心声,一个向往。在寻找的路旅上,与过去告别,与自己告别,与现实告别:你的归你的,我的归我的;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路边野餐》亦是一部在国内外拿奖拿到手软的高口碑影片。这些奖项既是对《路边野餐》的认可,也是对青年导演毕赣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文艺片的一种鼓励。笔者特此安利该片,也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能看到这部走心之作,口碑佳片。

2015年在瑞士洛迦诺国际**节上,年仅26岁的贵州青年导演毕赣凭借**《路边野餐》一举拿下当代**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名奖,此后,《路边野餐》在国内金马奖,国外各大**节上均有获奖。这一部耗资不超过100万的低成本**为何能获得法国、台湾、大陆等多个地区的**人的关注,为何口碑一直高居不下。被称为“中国第二个贾樟柯”的毕赣到底导演了一部怎样的作品?本文将从故事讲诉方法、意像的运用和多重主题的表达三个方面赏析**《路边野餐》。

陈升早年混迹黑道,曾为了帮老大哥讨回儿子被的血债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在监狱里待了九年。身体多病的妻子在其出狱前一年病逝,年迈的母亲也去世。弟弟老歪因为母亲遗留的财产问题与陈升产生分歧,从酒鬼口中得知侄儿卫卫被老歪“卖掉”,加之诊所的老医生托陈升将信物带给多年未见的情人,陈升踏上了去镇远的梦幻旅途。

《路边野餐》从表面来看,讲述的就是一个寻找的故事,从故事设定的空间变换以及主角愿望达成必将经历的方式来看,主体剧情偏向于一部“公路**”。

前妻:陈升的前妻张夕早在陈升出狱前已经病故,整个影片有三次关于前妻的镜头回切,第一次是老医生提到自己的爱人的时候,第二次是陈升与老医生在楼顶上讲述自己所做的梦境时,第三次则是在荡麦的梦境里与神似张夕的理发厅老板分别之后。前两个镜头中的妻子都没有正脸显露,最后一个镜头显露出了张夕的正脸——和理发厅老板一模一样,三次时间蒙太奇的递进式运用最后隐喻出陈升在荡麦的梦境之中完成了对前妻的找寻。

母亲:整个影片中关于母亲的意像则是出现在凯里诊所陈升梦里的一双蓝色布鞋,影片中的主人翁第一次做梦就是梦见了这一双母亲的蓝鞋和芦笙的声音。而在荡麦的旅程结束之后再一个关于蓝色布鞋的镜头回切则暗示着陈升对于完善记忆中母亲这一形象的夙愿进一步达成。

:在台球馆里,陈升因为母亲墓碑以及卫卫的事情与老歪发生争执,镜头补充了早年陈升为老大哥“”办事的画面,这里的蒙太奇运用则是交代了必要的人物关系,为后面的镇远之行做了铺垫。

《路边野餐》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在转换:凯里——荡麦——镇远。又分别照应着主人公的三种心境:过去心不可得的忧愁和顿郁、现在心不可得的怅然若失和愤懑不平、未来心不可得的平静与舍得。整个故事的前半段发生在凯里,这时候的陈升迷茫且忧郁,诊所的老医生托付、母亲的遗愿、回忆中的妻子、不成器的弟弟老歪、被带走的卫卫,都把陈升往着一个方向在推——镇远。

长镜头的运用如陈升骑着摩托行驶在盘山公路,以及出狱后驾驶着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前者是导演致敬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中主人公骑摩托车的长镜头,主观性的表达。后者则是通过汽车内的聊天以及广播交代了妻子、母亲、以及野人的相关故事背景。而最关键的则是荡麦部分的长镜头运用,将原本线性的时空割裂,通过长镜头还原出陈升梦里的世界。这一部分的人物如成年的卫卫、洋洋、理发厅老板娘看似丧失了原本以陈升为主体的故事讲述视角,实则是通过不同人物的活动轨迹完整构建出了一个“荡麦世界”,同时也完成了对陈升这一主体的重构。

不同于《鸟人》的长镜头技巧性运用,《路边野餐》中荡麦这一部分40多分钟的长镜头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的却是虚构的梦境,不可思议的将时间与空间进行了重叠,梦境与现实相互统一,构建了一个独属于陈升的“荡麦空间”。

钟表:钟表象征着时间,卫卫刻在墙上的大钟原本是停止的时间,却在光影的流动下分针在正向走动,隐喻了陈升正在凯里慢慢消逝的时间;在荡麦,成年的卫卫手上画着的手表是暂停的时间,这里的画在手上不会动的时间象征着“荡麦空间”里边的时间;在镇远,的车窗上倒映的钟表时间正缓缓逆行以及结尾处相驶而过的火车上粉笔刻画的钟表时间正在逆向行走都象征着陈升的自我找寻还未结束,分不清“这是世界是我的一个记忆,还是我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浮想”的他仍然在记忆与梦境中迷失。

火车:火车这个意像是个很好的处理时间的转场,将卫卫带走时,墙上火车自左往右驶过;陈升从凯里出发去镇远的路上,火车朝镜头正向驶来;结尾处陈升所座的火车从右往左驶去。这既是一种时间的连贯性,但也透露出一丝这次“去镇远的旅途”所见所闻的“荒诞性”。

诗歌:总览全片,共出现了八次诗歌。诗歌在《路边野餐》中既是一个静态意像,也是一个必要的动态情节,例如“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是对陈升九年牢狱之行的照应。诗歌在整个影片中的分量不可谓不大,铺垫故事情节、联系人物关系都有着诗歌的影子。不同于杨超导演《长江图》中明显的诗歌神秘化特征,毕赣在影片中的诗歌运用更偏向于塔可夫斯基《潜行者》——诗歌是联系人物命运的一条若隐若现的纽带。

海豚与手电筒:陈升在荡麦见到的理发厅老板显然是梦境中陈升对前妻印象的一个潜意识化身。

陈升对前妻张夕的遗憾以及作为一个爱人长达九年乃至一辈子的情感缺失,让陈升对这个还不知道名字的“理发厅老板”一见如故,他于是跟她讲了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朋友的妻子在朋友出狱的前一年去世了,那之前他们每一年都用信件来往,交换着彼此的喜乐。妻子最后的一封信里说她想去看一看大海,理发厅老板娘说:我也想去看大海,大海里有海豚,你见过海豚吗?它们长什么样子?陈升没有说话,他问她找来手电筒,然后抓住“张夕”的手打开手电筒的光亮,这时候屋外的乐队正在演奏着李泰祥的《告别》。

手电筒和海豚是欲望的表达,海豚象征着爱情,手电筒象征的则是男性的,穿过“命运布光的手”。

老歪、酒鬼和狗:老歪是陈升不成器的弟弟,混迹;作为卫卫的父亲,缺乏对卫卫的照顾;对陈升的憎恨和母亲遗产分配感到不公。酒鬼作为一个疯癫的人,游离在社会体系之外,酒鬼的狗就像是酒鬼的一个影子在凯里四处游荡。老歪、酒鬼和狗既是故事情节当中的人物,也是独立的于表面情节的意像,他们都是陈升内心人格的外化。一个是游离在过去的陈升人格、一个是作为罪犯的陈升正在受刑的人格。

野人:野人几乎是贯穿《路边野餐》始终的一个意像,电视广播里的野人消息、酒鬼口中含糊不清的野人说辞、卫卫害怕的野人、成年卫卫如何抵御野人的方法,都提到了野人,但“野人”这一意像在整个的故事串联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看似可有可无。但作为一个神秘的元素独立于整个故事框架之外,在“荡麦空间”中,造梦者通过成年卫卫的讲述,野人的可怕和神秘化揭开,将这一神秘元素处理为一个情绪的结束点。

寻找与告别

在我看来,《路边野餐》的母题是“寻找”与“告别”,陈升的梦境将寻找和告别的对象都一一做出了回答:他寻找的卫卫已经长大成人,告别了过去的幼小,但却保留着孩子气和懦弱;内心潜意识里找寻的前妻与理发厅老板娘重叠,告别时陈升又将磁带留给了老板娘;在梦境里第一次遇见老板娘的时候,陈升下意识的穿上了老医生托付的信物——花衬衫,这是代表着老医生对爱情的找寻,梦境中送给老板娘的旧磁带既是陈升对自己爱情的告别,也预示了老医生的告别,结局处吹芦笙的林爱人已去世的消息正好照应着这个告别。经历过这一场看似荒诞却又合理的梦境之后,陈升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的找寻。于是他告别过去,坐船到了镇远,看到了真实的年幼的卫卫,看到了初生的牛犊就像是卫卫,也像是自己。在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夙愿之后,陈升踏上归途的列车,恍惚中渐渐入睡,在不断地寻找与告别之中又迷失了自我。

死亡是时间的一粒沙

“病人好了,也还是会得病。我们这些医生忙来忙去的也没什么用”,老医生一语中的,将生命的本质看透。《路边野餐》开篇《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是一个本质的表达。在片子的最后,通过歌声《告别》再次传达出“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路边野餐》通过讲述主角陈升一个命运个体的生命感受映射出整个人类全体的生命表达——“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不失为《路边野餐》给我们观众给出的答案范例。

有人说,毕赣是中国第二个贾樟柯。但不同于贾樟柯**叙事的北方地域特征,毕赣是中国南方出身的导演——潮湿阴冷的南方气候、黔东南的苗族文化和方言特色、城市的变迁与乡村文化足迹的残留对《路边野餐》整体剧情的诗意化的表达影响极大。

受佛教文化影响以及塔可夫斯基**美学的熏陶,加之对侯孝贤等**大师的制作技巧的运用,成长于贵州黔东南偏远地区、本科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编导专业的毕赣拥有着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

但《路边野餐》虽然有着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有许多的不足,镜头的穿帮,镜头叙事的熟练度、超现实主义的把握、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等等都还稍显不足,这也是毕赣导演功力的欠缺,希望能看到毕赣在未来的影片创作中更多的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