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评到底怎么写?

2.如何从演员角度写好话剧剧评?考研用

3.求写完整的戏剧评论(任何**都可以)

4.如何让戏剧批评更有效?

戏剧的剧评怎么写_如何写戏剧评论文章技巧

问题一:怎样评论一篇文章? 这类型的题目网上应该是很多的.

这里是我为你找的几点:

如何评价一篇作文的好坏?

1、①记事的文章总得有一个主旨,一个积极健康的主题,该主题应尽量反应现实的情况。

②所记叙的事必须能服务于主旨,记叙流畅。

③若能用多件事并列记叙服务于某个主题,之间应按照一定顺序,联系来记叙。――好的记事作文的基本标准。

2、成功的写人作文得有一个适当的主题,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应具有代表性,能熟练运用各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成功的写景作文要在读者阅读时能深临其境;文章应多方面地展现所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给人予美的享受。

4、优秀的写场面作文,总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5、①要评价一篇散文,应先了解散文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形式自由不受限制,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明确的。

②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a、若遇到叙事烊的,要看它是否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或者是否表达作者的爱惭感。b、若遇到抒情类的,要看它是否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愿望,是否能打动读者的心。

③要注意散文的表达方式,一篇成功的散文,应能使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等方式来表达情怀。

④语言,必须精炼、简洁、生动,短句为主,不宜用长句,多用比喻、对偶、对比等。

6、①好的说明文能使读者看完后深入了解被说明事物的方方面面。

②说明文应多使用说明方法。

③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通俗、生动。

7、①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文章应体现作者宣传的观点和主张,批评或驳斥某种言行,讲清道理,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如果读者阅读后仍有疑问,仍不满作者的观点,那么文章就不够成功。

②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a、论点要明确,有现实意义。b、论据要实事求是,能服务于论点。c、论证方法要多使用,以达到服务论据的作用。

8、①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②要尽量精练。要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表现主题,赞扬什么,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要旗帜鲜明,是非爱憎不能模糊。

9、成功的诗歌语言精练、优美、生动,有押韵外还应该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诗歌也应强烈地抒情。

问题二:怎样阅读和赏析一篇文章 一、重视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中心。 整体阅读,是通读全文后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思路、写法的通盘认识。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整体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把握记叙文的类型特点(人、事、物、景),根据其特点,整体感知中心内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其次,阅读记叙文,要把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认识清楚,注意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方法有: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其方法是: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怎样把握要素呢?理解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在于找准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也有先议后叙,还有借助文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抒情往往借助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述,而间接抒情则在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所以此时在注意品味文章语言,重点把握生动、有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性词语。 3、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特点。 要理清文章思路,往往要注意: 1、辨析记叙线索。 要将多个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有一条线索。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弄清各段落、层次,直到全篇......>>

问题三:怎样评价一篇好文章? 看文章的style(风格)和内容 style是一种写文章的方式(有很多种的),看的不顺眼的style,或读起来累,或看不懂的style就是不好的style,文章就是烂文。 举例: -写文章所有数字用英文,不用 *** 数字 如果一个文章没有style,或style很乱,也是垃圾。

问题四:如何写好一篇赏析文章 赏析要分开来写,先要写赏,主题是什么,也就是你观赏的是什么?也就是灵魂是什么,然后才是分析,将欣赏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总结,得出结论,然后加上你的观点,这就是一篇赏析作品,无论你对作品中的结构、主人公、或者作者等等一些问题有任何看法,你都可以写出来,当然不能违反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些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原则,其他的你都可以把对这篇作品的看法写出来,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

问题五:怎样点评文章? 一般都是这样讲: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思路清晰.叙述生动清晰...

选材新颖,立意创新...

等等等等.反正老是评作文都是这样的

问题六:如何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 首先要读通全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结合里面的写作手法、顺序、详细是否得当等,对一篇文章进饥评论,但注意要文明,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问题七:怎样评价一篇论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论文的标题。大多数作者都试图在标题中充分地反映其论文内容的信息。有些论文标题非常醒目,真正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而有些论文标题则空洞无物,不能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虽然有些人通过标题夸大了其论文内容,但在快速评价中,你仍应先淘汰后者,因为空洞的标题反映空洞的内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阅读。

摘要是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缩影,原始论文的摘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他人做出选择和评价。但要得出某种结论,仅凭摘要提供的信息量是不够的。摘要应该是论文的精华的总结,根据摘要内容可初步淘汰那些表面化的或无关紧要的论文。但要注意的是,摘要可认为是初步表达了文章主题。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

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

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问题八:如何评价散文 我爱写散文,但深知所写粗浅丑陋,难窥散文写作之门径,既然我忝居“散文随笔” 板块的管理员,理应对散文的评判标准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如何界定一篇散文的好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散文的形式广泛,不同架构、各种内容的题材皆可入文,而写作的手法亦是不拘一格,有抒情,有评论,有叙事,不一而足。这些因素决定了评价散文的困难性,但也不是没有脉络可循,我认为,一篇好的散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实”,好的散文篇幅可以短小,但必须内容充实,它一定要承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散文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无病 *** ,有时看完一大篇文章,都是些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事实证明,靠卖弄一些小资之类的泛泛之谈,终究是难以服众的。散文中的“实”其实不难做到,内容只要是你的真实心得,或者情感流露,即使写作手法稚嫩,驾驭文章的手段欠佳,都是可以感染读者的。二是“真”,散文中完全意义上的“真”可能不存在,但是文章的主线必须真实,作者心中有真,便会将散文写得亲切和自然,有了真,散文的遣词用句会更加朴实无华。朴实不代表简陋,相反,朴实的词句需要作者具有极深的文学功底,所谓“大拙若巧,大简实繁”就是这个道理。任何意义上的花哨和矫情,都是散文写作的大忌。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会发现通篇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卖弄,只有直抒胸臆的畅快淋漓,读罢,感觉只有平淡和舒服,这就是散文写作的最高境界。三是“博”,这里的博是渊博之意,说的是,要求作者本人必须博学强记,散文体裁的多样性,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以及宽泛的写作模式,决定了散文的内容既可涉及哲学宗教这一类严肃话题,又能描写市井村夫的平易生活,可以说无话不能讲,无题不能入文,这对作者知识的全面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和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完成一篇好的散文,即使作者本人能够做到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也必是空泛的说教而已。四是“新”,耳熟能详的大散文家中,如余秋雨、沈从文、梁实秋等,莫不认为题材新颖,写作手法奇特是一篇好散文的必备条件,目前的散文创作,多是穿新鞋走老路,很多人喜欢在故纸堆里搜罗一些买点,辅以剪辑补充,另外加上本人的一番诠释,必要时还须发思古之幽情,这便算完成了一篇新作,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只能倒人胃口,也算是对读者的一种亵渎。五是“趣”,一篇好散文,必须有很强的趣味性,情趣盎然会使读者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冲动,读后又会产生愉悦的感觉。散文中的趣味,有的取材于日常的生活经历,有的纯粹是作者的妙笔生花,有时甚至需要掺杂一些戏剧性的元素,以增加散文的可读性。散文中的趣味是可以提炼的,需要作者平时用心积累,注意观察平凡生活中的人、事、情,并加以升华处理,以突出散文的趣点效应。当然,评价一篇散文的好坏,标准远不止此,以上说讲无非是三笑的一家之言,总的来看,一篇好的散文,除了应该具备实、真、博、新、趣之外,还应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而写作之时的精雕细琢亦不可少,且作者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刻画文章中的人或者事,以健康的方式,以发人深省的呐喊,来挖掘、提升文章的深度和潜力。

影评到底怎么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小时我看不懂,到如今我终于理解了《红楼梦》,直至未看完,我已哭得泣不成声,再无心往下看。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富豪家族,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就仿佛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现象。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殊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她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妹妹的叫着,坏点的从不接近他。她只能将自己的委屈憋在心里,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试问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小心翼翼,不说的太远,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小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么?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后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事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段乱世情缘也就此结束了。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了尘缘?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希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起,可他并不知道黛玉已因他而死。这其中的丝丝缕缕,又怎说得清!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后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刚好600字

如何从演员角度写好话剧剧评?考研用

影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2、人物评论,单一人物;某类人物;对比性人物;从人物关系评析。

3、场景细节。

4、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5、矛盾冲突。

6、叙事线索。

7、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8、中外影片比较。

9、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

10、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砭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

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捕捉住感受点。一部**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求写完整的戏剧评论(任何**都可以)

不同的意见的内容。重点戏剧和**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并致力于不同的流派,风格的**或艺术风格,造型手段,表达和戏剧语言的使用;特殊时期,AA体裁的创作专题评论,同时也为著名的导演,演员及其他艺术家写评传,都在报刊上写专栏评论的**上映时间,或某种创造性的问题,也为一段时间在影片的评论。由于不同层次的读者和观众,都需要专业人士的专着观众的批评文章的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

**评论评估的地方,其董事,图像和声音的独特的概念,包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时代意义,**和电视中的音乐和**内容描述,**灯光,**拍摄技巧,**角色,所以可以发表评论意见过程中,通过**的具体内容和**的结合,最闪耀的理念,结构,技术,人把自己的观点来看,如此接近一步的示范。

书面的批评者应该先仔细观看**,并在影片中,镜头记录的重要特征,找出最亮点,以及最具创新性的**。一位评论家是否有吸引力的没有什么不同,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写的内容,其他人普遍认为,这两个词总结“新”奇“。

步骤

主题的标题是第一任何书面的亮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批评家标题,最关键的是他是否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的作者所要表达的评论家。的评论家写道看完这部**后,首先要找到一个很好的起点,当然,这个入口点是必要的,从标题开始。主题着重介绍了创新,新颖的,批评的发挥让别人看到喜欢上阅读的主题。此外,批评者最好尽可能短的话题6-7开始阅读教师的高考作文评分的方法,这个问题的习惯 - 开始 - (中级) - 结束,如果候选人的中间部分再好,但一开始他们做得很不好,所以老师的考生中的最高含量分级大致浏览一遍,有的甚至没有,甚至看,因此,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开始。异性恋的影评开始的,一最多的最亮的点,以引进的**要到写,或写直接的高潮,这部**的结局,这引起读者的兴趣,您可以也使用了“六个艺术的诗经,”兴“的方法换句话说,你想要表达的联想到其他什么事情上的代表,如内容;内容可以插入一个**名人名言,巴赞,爱森斯坦,锦上添花,使你可以评论家。中间部分的**评论家的核心内容。事实上,写的影评,写一篇议论文,所以我们写的批评要注意分析和叙述,你想表达的,将这些参数,以配合它,但要注意不要偏离,那就是,说,你评论家的分析必须围绕的中心。不结束后,我们已经完成了主要内容的影评为此,应该有一个响亮的结束。最后,我们首先应该的**评论家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然后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在整个影片中,也可以参考著名的,支撑的语句,让批评者有一个好的结局。

问题跑题,讲故事,包罗万象,有没有书面的角度来看,以“块”,把本末倒置,一个常识问题,任何一个细节。

如何让戏剧批评更有效?

《魂断蓝桥》剧评:

《魂断蓝桥》在美国**史上不算出众,却是美国**在中国成功的典型范例。成功指的不仅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但凡喜欢看**的中国人,一提到美国经典**,很难忽略掉《魂断蓝桥》,而它也是我爱上好莱坞**的原因。**以二战作为序曲,由罗伊的回忆带我们回到一战的伦敦。同样的滑铁卢桥,已逝,战争却还在继续,不禁令人唏嘘。

那是在空袭时,罗伊偶然帮助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马拉,两人相谈甚欢。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罗伊看马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许多年后,杰克和罗丝在泰坦尼克号上飞翔,也没有像罗伊的求婚那样打动我。费雯丽像小猫一样害羞迷人,好像一点拨就会融化,当她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又像一只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乱撞;罗伊像小熊一样可爱阳光,好像拥着爱人就是拥着全世界,白马王子既纯真又成熟的心灵,既温柔又霸道的求婚,让观众和马拉都一起兴奋不已。当他们接吻时,那幸福的神情,让还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应该是很温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当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后,整个故事就倒向了悲剧的一面。先是失业,后是马拉以为罗伊阵亡,接着是沦为应召女郎。看着一个清纯女孩成了,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但最大的悲剧却在于,陷入肮脏的泥潭后,那个昔日的纯洁爱侣,那段纯真年代的最佳见证--罗伊回来了!

马拉和罗伊太相爱了,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会造成悲剧。深爱一个人,会看不见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许多人在爱人面前会紧张,这很正常。互相深爱,则意味着双方皆是如此情绪,紧张到箭在弦上,不该说的话会说,不该做的事会做,简直处处自摆乌龙,所以相爱至深的两人如果不想最后闹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见多识广、经历生死的罗伊做得很不错,但温柔敏感的马拉在这方面就有明显欠缺了。

我们设身处地为马拉想想: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实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爱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范,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发现了你的过去,他会失望,甚至可能会轻视你。你能忍受吗?一个你深爱、曾经也深爱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坏的一面。然后,他赞赏的、爱慕的、渴求的目光演变为鄙薄的、后悔的、漠视的……任何人想到这儿,都会寒气阵阵袭来。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绪叫“先发制人”--“我知道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装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样子。”在马拉的这种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人会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这人迟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装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样子。”这是一种以伤害对方为结果,达到保护自己最终不受伤的方式,但马拉不是这种人,如果她会的话,她就不是她了。

如马拉不那么爱罗伊,只是单纯地想自己的生活会由此发生好的转变,而不去想自己在罗伊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她根本不会离开。而离开罗伊的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沦为,一是由于生活所迫,二是以为爱人已死,心如死灰,贞洁也毫无意义。而现在,罗伊回来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也跟着回来了,可不纯洁的经历却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认为怎样也抹不去。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战争造成了悲剧,性格也决定了命运,马拉是柔弱的,惹人怜爱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赚来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会幡然大悟,为什么《魂断蓝桥》在东方受到的追捧远比它的故乡美国来得热烈。因为故事中的贞洁观念、门第观念、一见钟情、一生痴恋,简直同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毫无二致。《魂断蓝桥》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输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迎合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傅谨

来源:《戏剧文学》(长春)2006年6期第10~14页  

戏剧舞台并不是永远喧闹,如果说我们经历了世纪初几年戏剧界内涵各异的种种火热景象,那么,2005年中国戏剧舞台相对于前几年,确实显得比较沉寂。但这样的相对沉寂无需担忧,经历了多年不无泡沫的虚张声势之后,有一段时间让戏剧家们冷静下来思考中国戏剧的现状与走向,对未来的戏剧健康发展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处。

相对沉寂的2005年,戏剧自有其亮点,回顾本年度戏剧发展,戏剧批评的繁荣与效用是值得特别反省的方面。21世纪初以来,戏剧批评在戏剧界成为为数不多的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人们关注戏剧批评的方式非常之特殊,它的主要体现方式,是业内外人士对戏剧批评未能起到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从而感到强烈地不满。戏剧批评比起以往更多地成为戏剧领域的反面角色,有关戏剧批评“失语”和庸俗的人情批评甚至对“红包批评”泛滥的抱怨,不仅成为有关学术会议的主题,经常出自关注戏剧发展、为戏剧的不景气现状忧心的人们口中,甚至也可以从戏剧界的编导、演员等创作人士那里听到,并且频繁见诸媒体。

作为职业从事戏剧研究与评论的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对来自戏剧界内外的这些不满与抱怨既认同又不无保留。我觉得戏剧批评界应该坦率地承认,我们这个群体远远未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与艺术责任,对于戏剧界许多值得肯定的现象或必须指出的错误,确实都未能及时、有力地向世人揭示,戏剧批评现实的功能与正常的戏剧批评对于戏剧健康发展所应该起到的作用相去甚远,因此,戏剧批评界无疑应该勇敢地承认自身的失职。但是如果从更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看,在戏剧批评领域,最关键与核心的问题恐怕不在于批评家们的“失语”。关键既不在批评家的集体懈怠,也不在于这个群体的堕落,真正的问题,或者说真正值得忧虑的现象,在于诸多批评在戏剧界经常处于被“消音”的状态。因此,与其埋怨和责备批评的不如人意,我们还不如调转目光,更多地去质疑戏剧批评在整个戏剧领域何以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未能尽到应尽的职责。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戏剧界的整体气氛和整个文艺界一样产生了不小的变化。诸多变化中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就是批评重新开始并渐渐地恢复其活跃景象。当然,无论是在哪个艺术门类,当我们在说批评渐渐趋于活跃时,很清楚就其活跃程度而言,还远远称不上“繁荣”这样的程度,在日渐活跃的批评中,不可否认地确实存在相当数量受人请托(包括收受财物)而写的一味吹捧的“伪批评”,也确实存在一些动机或文风不够健康、用眩人耳目的夸张语调刻意渲染某些流行现象以哗众取宠的所谓“酷评”,但是仍然可以看到,至少是在最近的数年里,戏剧理论界对于诸多业内外人士诟病的不良习气,始终在不懈地坚持展开立场坚定、观点鲜明的批评,批评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只要对戏剧批评家们的写作略加注意就不难看到,戏剧理论界一直在批评那些过度倚赖于舞台华丽的外在包装的技术主义或曰形式主义倾向,一方面呼唤戏剧精神内涵的回归,一方面也从不隐晦地指出某些所谓“前卫导演”的“创新”之空洞无物,因为这样的创作忽略了舞台艺术中最核心的表演以及人文价值;戏剧理论界一直在批评新创作剧目片面地追求豪华大制作的不良风气,尤其是由于这些剧目的大制作完全是为一时的排场而糟践公帑,在戏剧已经极不景气的当下却将国家划拨的大量经费用于只为一时获奖而非为公众经常性的艺术欣赏所需编排的剧目,忽视了普通百姓对戏剧的巨大需求。因为在戏剧最需要国家扶持的时刻它却将有限的公共变成了少数人(尤其是越来越无节制地掌握了公共配置权力的地方与部门首脑)换取自己“政绩”的手段;戏剧理论界更在不间断地呼吁和强调要十分注重民族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对那些只学了点西方戏剧的皮毛就把中国传统戏剧贬损得一无是处,借助庸俗化的流行艺术手法以掩饰对于传统的无知的风潮痛加针砭。不仅因为我们的戏剧要有深度和文化内涵就必须尊重民族传统,而且民族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更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当然,对于少数几位导演过度垄断当下的新剧目创作带来的各种弊端,戏剧理论界也都有直言不讳的、非常之坦诚与尖锐的批评。即使是对于那些往往是由官方主办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各样泛滥成灾的评奖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戏剧理论界也从来不缺乏批评的声音。

现在,恐怕任何人都不能轻率地、随意地说当代戏剧界缺少批评的声音。对戏剧界上述种种直接影响着戏剧健康发展的趋势,理论界与批评家的态度十分鲜明,而且,批评的言辞也越来越趋尖锐。只要随便翻检近年与戏剧相关的报刊,尤其是那些专业的戏剧类杂志,都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这样的批评。而无论是林兆华、孟京辉、李六乙等当红的话剧导演,还是曹其敬、陈薪伊等因经常担任多剧种新剧目创作的知名导演,都不会对各种各样经常是很坦率、很激烈的负面评论感到陌生;而对于新创作的剧本的文学性的剖析,以及对某些有影响的演员在表演上的得失,同样并不鲜见。而且,对于有关戏剧舞台上的创作泡沫的尖锐批评,非常集中地针对着那些国家级大剧团的创作,或许这些重要剧团的名称很少在批评文章中直接出现,但是业内人士只要对这些剧团略有了解,都不会误会批评的对象。当然,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越是小剧团、越是地方性剧团就越是很少因其创作与演出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而遭到理论家严厉批评;同样,如果说某些导演和剧作家、演员的作品的缺点很少被批评家们指名道姓地提及,那么往往是由于他们在艺术上并不重要,因而才被理论界与批评家们所忽视。

当然,我并不想否认,在戏剧理论界,这样的批评至少从数量上看确实算不上主流,它们可能很容易被大量庸俗的“人情批评”淹没;而且这些批评里,也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的情绪化与即兴的牢骚,其理论价值与说服力之参差不齐也是事实。戏剧批评家们不够努力无需讳言,但我们仍然可以并且应该承认,当戏剧领域出现了各种弊端以及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时,戏剧理论界并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缺席”与“失语”。批评的声音确实存在而且经常存在,武断地说戏剧批评在戏剧界众多不良现象面前“缺席”或“失语”,既不客观也不公平,更应该警惕的倒是上述诸多批评经常处于被“消音”的状态。我们所能够听到的这些批评,并没有在戏剧界起到矫正时弊的作用——当人们抱怨“没有批评”时,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在说批评不存在,而是说在戏剧界,批评根本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戏剧批评对于戏剧创作与演出以及戏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之所以有意义,是由于在一个健康的戏剧环境里,批评应该而且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指类似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两篇批评文章就足以致一部作品甚至致艺术家于死地那种判决书式的功能,而是指因为它是由一批职业从事戏剧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的专业见解,所以能够基于更客观冷静的视角给作品以解读和评价,以帮助观众欣赏作品以及判断作品的优劣;同时这样的批评有专业人士的职业素养为背景,因此有可能基于更开阔和更长远的宏观视野对戏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更有利于艺术健康发展的判断,帮助国家相关部门做出艺术领域的决策,因而能够为艺术发展提供重要导向,最终对艺术家的创作也足以产生不可或缺的积极帮助。

也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对戏剧批评而言,它的繁荣与否就不能止步于有没有批评这样的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还要看这些批评是否实现了它们的功能。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当下的戏剧批评才确实是极不能令人满意的,批评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关键在于戏剧理论界对种种不良现象提出的哪怕是很尖锐的批评,事实上也很少起到实际的矫正时弊的作用,批评并不能真正实现它作为艺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重要功能——真正悲哀的并不是没有批评,而是批评虽然发出了它的声音,这些声音却好像在真空中一样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播——这种现象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批评的作用被畸形放大的现象一样不正常。

批评失效导致艺术领域的种种歪风邪气得不到及时纠正,健康良好的艺术氛围难以形成。由于批评丧失了应有的效用,当我们面对那些必须提出严肃批评或者原本只需要通过批评的方法解决的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时,经常不得不动用刚性的行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与艺术家之间的紧张感;同时却不能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观众健康的审美趣味,以此营造一个能够有效阻滞劣作出笼、有利于佳作问世的社会氛围,推动艺术自然而然地健康发展。而戏剧界的诸多不良风气不仅不会因批评而有所收敛,反而愈演愈甚,长此以往,其后果之堪忧自是不言而喻。

批评失效的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所谓批评失效,一方面是指理论界的批评声音不能通过某些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有效地传递给公众以影响公众的审美趣味与判断,另一方面指的是专家的见解不能有效地成为决策的参考。而如果要深入探究,当然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讨论的,就是艺术理论界的声音如何才能有效地传递给公众。现代社会为专业人士面向公众的思想传播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现代社会的发育与大众传媒的发育不仅同步而且高度相关。但是它的前提是大众媒体要具有足够的公共性。这里指的是,现代社会环境里正常的大众传媒,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在这里,除了普通公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外,各行各业的专家更被优先提供了表达自己专业见解的机会,当艺术领域的专家的见解通过公共媒体传递给尽可能多的大众时,它对艺术、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就同步放大了;专家的专业见解以及批评借此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批评的功能才能够得以充分实现。

然而,如媒体失去了这种公共性,它一旦成为媒体的编辑记者们卡拉OK式的自弹自唱,它就由一个为公众提供资讯服务的公共平台成为媒体从业人员自己的发声筒,它的声音与立场,必然受制于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视野与水平;更不用说,还会因为媒体从业人员对表达渠道的直接控制形成实际上的传播垄断,因而为传媒领域滋生各种腐败现象提供便利条件。因而,媒体的公共性是保证艺术领域的舆论监督充分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前提。可惜,近年里,为数不少的面向大众的报刊以及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呈现出明显的非公共化趋向,它们因为有意无意地放弃公共性而沦为少数媒体从业人员私人空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弊端也因之显露无遗。多年来,我们从大众传媒的戏剧类新闻报道与评论版上越来越频繁地看到的,不是专家的见解与独立的评论,而是大量的由创作者提供给媒体的宣传稿和他们自我宣传的言论,或者媒体人自己的看法,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且不说我们无法期望由创作者自行提供的宣传稿和广告式自我推介具有起码的客观与独立性,媒体人员的立场与见解的可靠性也很难保证——虽然不能说所有媒体从业人员都不具备艺术上的专业眼光与水准,但是要求一个长期从事面向大众的报刊编工作的编辑记者像戏剧专业研究者那样长期、深入、细致地思考与研究戏剧,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有深度的见解,那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可以想见,这样的媒体并不能替代批评,并不能起到公正客观的戏剧批评所应起的作用,因为它既不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也没有起码的独立性。

大众媒体不注重或者不愿意为研究者和专家提供表达渠道,并不意味着专家们无从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是戏剧还是其他研究领域的专家,都可以在专业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但是如果专业人士的观点不能通过大众媒体充分提供给普通民众,如果专家只能在专业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它干预社会的能力显然就会极度萎缩。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形,正是由于在大众传媒范围内,戏剧界的专家向公众提供专业见解的路径被严重堵塞,才导致整个批评对艺术家的影响力被严重挤压在一个远离公众的狭小空间里,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是仅仅局限于经由媒体筛选过的那一小部分内容,而在这样的筛选中,专家的意见恰恰是遭到屏蔽的最重要的一种声音。即使在专家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时,这些见解也经常被大众传媒波普化甚至歪曲,因而,也就必然直接影响到戏剧批评对戏剧创作与演出中种种弊端的矫正功能的实现。

其次需要讨论的,是专业的理论研究与批评如何才能对的戏剧政策产生积极影响。应该说,戏剧在中国当代历史上一直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将它与相关的邻近行业相比,无论是与美术、音乐、舞蹈比,还是与比,更不用说与文学比,在与部门的关系方面,戏剧都体现出某种特殊性,而这种特殊关系,一定程度上缘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戏剧在文化部门的机构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尽管当时的架构深受前苏联影响,但是在文化部门的机构设置中并没有照搬苏联将**放在至高无上的重要位置的模式,反而为戏剧和戏曲设置了专门的“戏曲改进局”,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佐证。诚然,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环境里,的决策与戏剧创作与演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很有限的,戏剧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特殊的艺术语境——这是由于戏剧已经越来越沦为一个处于市场化边缘的艺术门类,随着市场的萎缩,全行业对财政资助的依赖程度急剧提升。2001年全国文化部门所属文艺表演团体经费自给率首次下降到30%以内,而到2003年,每场演出平均所获得的国家补贴已经突破7000元,而在1995年这个数字是2100元,在1985年这个数字是200元。在戏剧表演团体对国家财政依赖程度日益升高的背景下,的文化与戏剧政策对剧团、对整个戏剧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力也同时在急剧膨胀。

以及公共财政对戏剧影响力的提升,本该同时使得戏剧批评对创作与演出的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之所以能高效有序地治理社会,其秘密在于的决策过程,尤其是涉及到公共配置时,可以高度依赖因社会分工日臻细密而在各领域内出现的术有专攻的专家。当然这里所说的依赖,并不是指将决策与配置的权力完全托付给专业人员,而是指在考虑决策与配置时,会在相当程度上综合专家群体的分析与研究的结果,通过对众多专家不同意见的权衡,更深刻地理解一项政策的实施有可能产生的积极效果,对它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也能够有比较清晰地预见;可以使得公共因合理配置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也正因为此,如同媒体一样,当部门的决策者只相信自己的见解与判断而忽视了相关领域内专家的作用,在公共配置领域更趋向于按照官员们的个人意志行事时,也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虽然我们的社会从整体上看似乎正在向更具现代色彩的方向演变,但是相反的趋势同样存在,那就是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教育以及其他公共事务领域,行政主导的趋向不仅没有减退的迹象,相反却在渐渐增大。而且,这里所说的“行政主导”,更应该读成是“行政长官主导”,行政长官的个人见解与好恶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力日渐显著,这里所说的决策权当然也包括公共配置的权力。而当官员有过多的权力和过多的机会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按照个人方式做出决断以及分配公共时,我们当然很难期待会自觉主动地将这种决策权让渡给另一个专业人士群体。

在决策对戏剧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大,公共财政对戏剧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从事戏剧研究的专家们的意见与作用没有得到决策者应有的重视,显然会更进一步导致专家的意见与批评的价值在艺术领域被边缘化,而直接从事戏剧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家们之无视理论和批评家的存在,更是必然的结果。坦率地说,在戏剧领域决策与配置方面相对仍比较封闭,这已经成为批评失效的直接原因之一。

客观、公正、坦诚而具备专业水准的戏剧批评对戏剧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现实是我们既然希望鼓励与推动戏剧批评走向繁荣,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就是要为戏剧批评充分发挥其作用营造一个更良好的环境。这样的良好环境至少包括两个层面,那就是要给专家们提供更多面向公众发言的机会,同时在决策与公共配置方面也要在更大程度上依靠从事戏剧研究的专家。它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意识与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官员对科学决策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更需要通过某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以及取切实有效的手段,解决理论与批评经常被“消音”的尴尬局面。而从根本上看,其实这两个层面均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需要加速全社会的现代转型。

因为无论是媒体的公共性还是决定的科学性,都是现代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戏剧批评领域所存在的上述疑惑与尴尬,其实远远不止于戏剧门类,在我们目光所及的诸多艺术行业,类似的现象甚至更让人难堪的现象,难道不是普遍存在吗?

(文中部分内容曾刊于《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