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录片的影评该怎么写

2.纪录片影评

3.纪录片《幼儿园》的影评

纪录片影评小标题_纪录片影评标题

 

开头,是一个个小小的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伴随着随着教练的大声喝骂跳进了固定的镜头里,镜头的背景是一色的大红,教练的方言语汇丰富而带有调侃,小朋友们的表情也各富特色,人物的个性似乎在一开始就那么鲜明直接地交给了每一个观众。就这么,一下子叫人扎进了他们的世界,直到全片结束。

片子讲述的其实是一群练体操的小朋友的普通生活,看起来就好像是简单的生活片段,普通平实。然而渐渐的,当围绕小朋友们的家长、教练们一个个接连登场后,你才发现原来镜头切开的,是当下这个鲜活社会的一个小小截面。导演似是伟大的手术大师,他总是不露声色地、却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看似平淡琐碎的细节呈现给你,然后让观者在自己的脑海中去链接,继而发酵。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群自小就开始接受看似枯燥甚至残忍的体育训练,我们还看到了小朋友们身后普通人家庭的真实生存状况,而他们便是这个繁华时代里总被忽略或被概括化、概念化的人群。艰苦的童年背后总是背负着超过常人的困境与希冀。感谢这部片子让普通的新上海人、隔代抚养孩子甚至领养孩子的老年人,及至本身处于压力之下的普通教练员们的真实的情感状态呈现出来,并作为这个时代真实的印痕。

2.

而耐人寻味的,总是那些无法一言明说的东西。比如,这个世界的残酷的现实性与人性理想的一面,一个小朋友说:我不要冠军要留着小辫子(因为教练说要去比赛就必须把留了8年的小辫子剪掉),另一个小朋友回答爸爸为什么去北京不去看奥运会时说,那我要练体操怎么办啊。比如教练在严厉甚至不近人情的训练方法的背后的立体、丰满的人物情绪,另你很难武断地下结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就好比片子里美术老师让小朋友画自己心目中的金牌,想象自己获得金牌后会怎么样,至少我看到的,是很感动的东西,而未必是一些评论说的一种对小孩过于功利的教育。看片子的时候,在起初的不忍以及由此激发的本能的抵触之后,甚至有念头觉得这么小接受残酷的身体训练以及及其现实的理念训练,是不是这是提前社会教育的一种,在这个世界倒是值得庆幸的事呢?就像导演自己说的,好比有些体制的确不合理,但是就是有存在的理由。就这样。很多事都这样。

其实最后去比赛小朋友们都获奖了,团体金牌。我想这也是最通常的一个结局。但导演不想把这作为结尾。因为不想去证明什么。这反而与这部片子的整体基调与理念非常契合,同时也圆满了。因为本质意义上,这不是一部儿童片,也不是一部“人间体育”。

3.

摄影也非常棒。几个镜头唯美异常。记得三个印象很深的画面,一个是仰拍的几柱香遥对皓月,一个是以摩天大楼为背景的蹲坐的小孩,一个是路灯与月夜的对话。。。

做着体操动作时的小朋友很少通常体育节目似的镜头,经常是特写或者全景,镜头的变化,让心的距离贴近了。

音乐来自《秋天的虫子》乐队。干超说是荷兰人选的,却差点找不到作者。几经周折才找到可以支付版权的对象。好像乐队已经解散。说实话,音乐在里头很贴,很贴。回来在网上很地找到了试听,却似乎有那么一首始终找不见。两个小朋友邓彤和小王一起吊单缸的“标志性”长镜头时配的音乐倒是似乎找到了。很感慨,多年前对门的同学每晚练个摇滚每晚,而直到现在才总算找到一些感动的入口。而想当年的自己却总是涂鸦一些风轻云淡的音符摆弄一些黑白无常的棋子,岁月曾经交汇,却终于走向一个的远方。

4.

导演干超。

自从《房东蒋先生》之后就开始欣赏并关注。

主持人问如何才能拍出获奖的纪录片呢。对于这个“超现实”的大雷,干超自述出发点很简单,只是为他们记录一段岁月。或就是由于出发点简单,所以片子显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因为没有功利。干超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说拍小孩是之前的愿望,而体操的小孩具有动感,好看,比如相对琴童。同时时间也有限,体操相对自由,相对课堂学童。

而更重要的,其实应该还有际遇。干超说那天先遇到了姚明,接着推开隔壁的门便看到这批小孩。我想应该是这一瞬间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导演获得了多重的强烈的对比。当下的明星和似乎是明星的过去,巨大的明星和渺小稚嫩的训练者,一群痛苦着却又喜欢着的而你陌生的东西。这或就是拍摄的冲动。

而看一个人为什么成功,首先应该看他在思考什么。或者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不然有冲动也未必拍得出味道来。如果要探寻这部片子所谓成功的奥秘,或就是这些一步步关联的内在的因素以及外在际遇的激发。五个月的业余时间,没有内在的理念是难以成为这部片子的。

而对于观者而言,好的文艺作品的内核似乎都在于分享。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谆谆教导。不是颠覆,不是批判,不是“揭秘”,不是哗众取宠。。。而仅仅是呈现。更难得的是带有思想的呈现。

或许残酷的体育竞技与稚嫩的幼小儿童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而其中夹杂着丰富的见仁见智的内容,才赋予了这部片子耐人寻味的内涵吧。

重要的是,呈现的是内心的真实的多面的东西。则评价是交给观众的。

5.

干超还自述了一个片子的优势。他感叹中国人都不容易。朴实隐忍。所以人物在镜头前有很多真实情感的流露。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的确,这也是观片过程中最吸引人和打动人的地方。声音方面导演也自谦了,非常好,几乎就以为是**的效果了。

国人的确如此。美德天然。而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总是要在国外获奖以后才可以得到承认甚至追捧,是不是只有象《红跑道》这样几乎没有收到什么制约和管束的作品才可以抵达“真实”(因为现在的这个纪录片展映活动的名称就叫真实中国)。

从某种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和导演一样站在这片跑道的上端来俯瞰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及至整个时代似乎都还是在红跑道上起步的小孩,伟大的经济与稚嫩的文化肩膀,残酷的物质教育与微弱的社会自觉,面对巨大的致富冲动,单行道上飞奔的我们还可以支撑多久?

镜头里没有答案。

纪录片的影评该怎么写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只要生命在,奇迹就在。”

一直很欣赏这句话,它出自一篇叫做《谁能为生命预言》的文章,文章具体讲了些什么我忘记了,但这句话却一直记在心里,因为生命确如它所阐述的一样,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奇迹,谁也不知道生命的个体下一步将迈向何方,谁也不能为它做出预言,一如《小鸭子的故事》中的小鸭子。

《小鸭子的故事》是专业课上放映的一部日本纪录片,老师想让我们学习其中悬念设置的技巧,我承认它的制作技巧的确出色,悬念设置的也恰到好处,但我欣赏的却不仅仅是这些制作上的技巧,触动我更多的是片中小鸭子--“奇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纪录片讲得是一只母斑嘴鸭带领自己的孩子------一群小鸭子迁徙成长的故事,而奇比就是这群小鸭子中的一只。“奇比”在日语中是“又瘦又小的丑八怪”的意思,因为奇比是这群小鸭子中长得最瘦小的一只,所以制作人叫它“奇比”。

在鸭妈妈的第一次迁徙中,奇比就显现出了它的劣势。鸭妈妈要带领小鸭子从它们的出生地-------日本东京市中区一幢摩天大楼前的水池迁到与水池一街之隔的护城河去。这段短短的距离对于鸭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艰难的,因为这条街是每分钟过车三百辆的东京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要带领十二只小鸭子成功穿过这条街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要想成功迁徙,小鸭子必须首先有从距地面23厘米的水池跳出来的能力。很快,奇比的兄弟姐妹们就具备了这种能力,只有瘦小的奇比仍然跳不出桎梏它的水池。23厘米成了它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如果它不能在母亲率领兄弟姐妹们开始迁徙之前跳出水池,它就会被母亲抛弃,继而可能无法生存,这就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奇比没有放弃,它在兄弟姐妹纷纷上岸之后,一次次执着地跳着,又一次次在接近成功时跌进池中,然后又是一次次地尝试。终于,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失败之后,奇比的双脚踏上了它期盼已久的那片土地,跟随它的母亲、它的兄弟姐妹向它们的“新家”蹒跚而去。或许奇比知道跳不上池壁对它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母亲下定决心走的那一刻,它也决定放手一搏了,事实证明,奇比赢了。

很快奇比生命中的第二道难关在它们成功迁徙之后出现了--鸭妈妈和她的孩子们遇到了暴风雨,奇比和它的另外五位同胞失踪了。鸭妈妈焦急地寻找她的孩子,她飞过护城河的河面,又飞过它们迁徙之前的水池,还是一无所获。就在她绝望之际,河面传来小鸭子的叫声,是奇比!它回来了,这只所有孩子中最瘦小的小鸭子竟然自己找回了家!我不能想象它是在经历了怎样的努力、恐惧和挣扎之后才回到母亲身边的,但是看到这里,我对这只小鸭子肃然起敬,生命的奇迹由此绽放。奇比的另外两个同胞也陆续回归了,但是剩下的三只小鸭子却永远回不来了,大自然的法则永远那么残酷,只要自己把自己放弃了,大自然也就把你放弃了。

然而大自然对这只小鸭子的考验还没有结束,鸭妈妈很快就要进行第三次迁徙了,这次它们真的要回归自然,飞向自然的怀抱了。可是奇比的劣势依然暴露无疑,它始终不如它的兄弟姐妹们强壮,当它的这些同胞都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时候,奇比却只能孤单地守着它们留下的“家”,落寞地看着它们飞向自由。当它的家人最后一次飞回来在它头顶盘旋的时候,它再也沉寂不了,它在它们的翅膀下拼命地扑棱着自己瘦弱的翅膀,试图离开这呆了太久的水面。当水花将它的羽毛全部打湿,当它的家人准备再一次弃它而去的时候,那种对生的原始渴望终于让它的身体离开了水面,在命运面前,它又一次赢得了胜利。当它腾空的那一刻,我竟然有股想哭的冲动。奇比,这只在鸭群中从来没有优势的丑小鸭,凭借自己不放弃的信念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环境中成功地存活了下来,这,难道不是生命的奇迹吗?

在经历过生命历程中这三次大的磨难之后,奇比长大了,它成了一只真正的斑嘴鸭。以后的日子里或许还有类似的波折,但我相信奇比会活下去,因为它从未对自己放弃过。大自然淘汰的,首先是那些自己先把自己放弃的人,连自己都不为自己坚持,自然凭什么还为你坚持呢?所以,珍惜自己,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即使全世界都将你抛弃,自己也要为自己坚持,因为活着,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纪录片影评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如西部**、贺岁片、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红高梁>》。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纪录片《幼儿园》的影评

分析纪录片可以从五个角度入手,分别是:主题、人物、声音、细节、呈现方式。

主题是一部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反映的是导演对生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的认识。分析主题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三个背景:时代、社会、家庭。例如《第三极》以自然为背景和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趋于融合的主题内涵。

结合情节内容:开头结尾、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例如《俺爹俺娘》以父子、母子、以及父母之间的人物关系为主体,通过小人物个体的命运,表达出亲情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序幕从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拉开。在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孟金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靠生存。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

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着重塑造了主人公孟金福,以位的一言一行形象的刻画了这位鄂伦春族游猎者,突出了他的纯朴、善良、真诚,营造了他的原始气息。

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层层展开描绘,结构严谨、叙事清晰、情节真实感人,无不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真诚的一面。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该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时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提醒成年人该负的责任。《幼儿园》显示了纪录片创作的成熟和精湛的艺术水准,该片风格淳朴自然,观众看完能与它产生共鸣。

《幼儿园》》充分调动了多种艺术要素的功能来组织作品的节奏。该片在节奏的组织上简直堪称完美,它用巧妙组织的节奏表达了作者心理的深层律动与诗意感受,传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伤感和幸福,给人以轻松自然、韵味悠长的感觉。

2001年,纪录片《幼儿园》开始筹拍。摄制组经过了3、4个月的前期观察、试镜后,用了14个月的时间进行前期的拍摄。一开始的时候,张以庆编导是抱着要表现“美好”的想法来制作该片。

但是后来接触久了之后,他却发现原来“幼儿园"本身也有污点,张以庆觉得作为编导不能为了美好而故意说话,应该原原本本的把这间“幼儿园"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于是便有了最终版的纪录片《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