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纪录片《俺爹俺娘》的影评在1000字左右,要原创,谢谢!

2.棒少年纪录片影评

3.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评

纪录片影评模板范文_纪录片的影评模板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分析:

20世纪的初期,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普通的全托幼儿园。纪录片的开头就是刚刚进到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哭喊声撕心裂肺,彷佛将观众也拉回了那个纯真的童年。

我一直认为纪录片可以分成不同的段落,可以有剪辑上的别出心裁,但最重要的是寻找到一个触动人心的点,并且毫不干涉地做最真实的记录。

毫无疑问,本片真正做到了成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去记录在幼儿园里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三年之前我就看过这部纪录片,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总是想到那首《茉莉花》,音响是一部作品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纪录片来说,同期声所占据的位置显得更为重要,是突出影片真实性很重要的一点,但这不意味着音乐的部分并不重要,相反在有限的篇幅之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着同样能够令人难以忘怀。

急!求纪录片《俺爹俺娘》的影评在1000字左右,要原创,谢谢!

纪录片的定义是真实、客观地记录正在发生或未来将消失的事实。《归途列车》讲述的是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在家子女的故事,真实地记录春运期间火车站拥挤的场景。整部片子没有一句旁白,除了一些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字幕外,全程用同期声,最大程度地记录发生的事实。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春节回家那天父女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也是片子的高潮所在。这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都没有介入劝架,而是真实地记录,因为我们知道即使记者们不在现场,这样的争吵照样会发生,记者只是记录者的身份。还记得女孩对着镜头说:“你们想记录真实的我,这就是真实的我。”让父女都尴尬的镜头恰恰是最真实的记录,也是摄制组意外的“收获”。(所以大家会说记者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啊)争吵过后女孩就到深圳的打工了,在剪辑上,女孩、外婆、父母三个场景轮流切换,起到对比的效果。

还记得纪录片《幼儿园》里有一句:“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我们本身。”是啊,在《归途列车》中,记录的不只是张昌华一家,也许是我们自己,它反映出父母期望与孩子梦想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子女身上,从来没有想过孩子要的究竟是什么。

影片的一个亮点就是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粉饰的地方,很多画面的拍摄就跟监控录像一样真实,我就在广东生活,一些场景依旧十分熟悉。你说,中国的经济腾飞了,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我们当中许多人依然过得水深火热。它实际反映出来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词条,获奖栏处全是国际大奖,可以看出这部片子的成就和国际上的评价,奇怪的是竟然没有获国内的奖项,也许是觉得把如此写实的中国展现出来有点儿丢人吧,而外国人貌似更喜欢看到落后的中国。

棒少年纪录片影评

首先说我对这片的感受,两个字,感动。看过后很想为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事,父母养育自己这么多年,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回报的,但是往往自己一句贴心的话就可以让父母觉得足矣,父母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孩子过得好,只要还记回家看看得自己,打个电话问一声就好……表示爱的方式有很多种,用照片留住自己的父母。想想小时候爸妈不也是想用相片留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吗?于是我有了那么多的相片,有了那么多的记忆,想摸又不敢摸猫的可爱表情,骑在老虎背上张大嘴和老虎比嘴大的样子,拿着面包傻傻看着镜头的,和哥哥姐姐在江畔的,哭的,笑的……很想从现在开始回家的时候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每一天都拍下来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有想留住的最亲爱的人吧。《俺爹俺娘》就是这样用最真挚的感情,最淳朴的民风感动着,影响着观众。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思路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为刚开始的字幕很短,隐约知道是一个摄影师,熟悉的人或者说是看过他摄影作品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在说什么,但是一般的观众呢,不注意的观众呢?大家会被后面具有震撼力的画面和内容吸引,而忘记了刚开始那短短的介绍性的字幕。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当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就能体会出其中的脉络了,但是如果刚开始焦波的有关介绍稍多一点的话可能就会更好了。

再说片头,“俺爹俺娘”的两张脸出现时的效果很好,有一种岁月刻画的痕迹,有那种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的感动。正文开始,景色陪着民族的歌声,既交待了环境,地点,又从侧面给人一种农民淳朴的感觉。觉得整个片子都透着家乡的气息,乡土的气息。

上面说过了看第一次的时候觉得脉络不清晰,但是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明白了,这里就是在说自己的爸妈,是用另外一种手法替代干巴巴的访谈。所以从总体上感觉是没有思路的,而细细品来,他就像在跟自己的朋友讲述自己最爱的爸妈的一些事情,讲述着他拍摄时的一些故事,从他讲述的事情中,观众又体会着这种深深的爱。篇章是从60岁前没有照过相,开始的,原因是穷,此处点出了小时候的生活,父母的辛劳,也为后文作铺垫。

影片之所以有如此饱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来表现的,像第一次照相的情景;15年后第一次拍电视;小脚的细节;村民的表情……后面开始了介绍爹的情况,他以前读过书,但是没有读完,就很想让家里有个读书人。而焦波在去上学的时候家里也许是动用了全部积蓄给他置办的三件行头,从中可以看出家人的开心。此后57岁的父亲又出去打工了。从制作的角度看受伤那一段的处理很好,因为现在是不可能拍到老人受伤的画面的,所以就用了一些配合音效的画面,像是煤矿,低矮的房间,这样过渡很自然,而此时的背景声音是焦波的讲述,很形象,是一种朴素的感人。

又回到了现在,老人背诗的声音想起,陪着夕阳的画面,让人想到夕阳无限好这样一句话,有很深的寓意,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和重外孙女一起背诗,这里可以感觉老人怀有着小时候的愿望,跟孩子赛背诗,除了前面表现出的严肃,勤恳以外还有可爱的一面。这是自然过渡到想要把父母留下来。“总想用照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爹娘”,我想焦波的这一句话是这整部记录片的中心,重心了。

生活好了,分地了,丰收了,开心了,严肃的父亲要求拍照了,这里真的是透过窗口看全中国淳朴的农民,透过窗口看全世界爱孩子,为孩子付出的父母。其实整部片可以用的当时拍的素材并不多,很多东西不能让老人再去演一遍,这样就失去了真是的感情。于是就用了很多的照片,经过各种处理,加上配音——拍照的“咔咔”声,整个片子更加饱满了。像讲到自己回家,母亲很想儿子,没话说也要找点事做,呆在儿子身边。这里用的画面是夜里农家的院子,窗子里透出来的光线。还有静夜思,无处不体现出思乡,想念的心情,这里的想念是两方的想念。儿子走的时候用的也是用照片,回头,母亲就在身边,让我想起没次从家回学校的时候,爸爸送我出门,妈妈总是在凉台的窗子向外看,跟我招手,每年回家的时候也是做好了我爱吃的饭,爸爸在院门口接我,提行李,妈妈就在楼上的窗子里看着。这些事情是所有的母亲都会做的事情,只有看孩子有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情……

过年了,过年吃好点,包饺子。这好像是没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体会不到的,但这不是重点,父母养育了那么多年,老了不求孩子在身边,只求能过一个团圆年,可是团圆年并不常有,这时候就就整理整理照片,不知道那些很多年只知道钱的人,看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这个章节以“这就是俺年,俺的亲娘”为终结。接下去就是老头老太太去了北京,此时的景物和之前的大不一样了,氛围,感觉的不一样了。可是故事还是重复着。直到爹娘都住院了,爹要过世了,可是却不敢跟娘说。而那经过门口的永诀,我看到班上很多同学都在抹眼泪。

也许影像的魅力就在于此吧,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感情……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评

《棒!少年》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讲述了退役棒球运动员孙岭峰打造了一个爱心棒球基地,并从全国贫困留守家庭选拔少年进行棒球培训,以期给他们不一样的未来。

体育竞赛总是燃血的,我们印象里是《灌篮高手》里的王者必须拥有渴望胜利的野心,是《夺冠》里扭转乾坤的逆袭。但是《棒!少年》给我们展现了,背负命运包袱的少年如何在黑暗中摸索、隐忍、失望、甚至绝望。

虽然他们比赛失败了,但是这些少年在球场上习得规矩、磨炼意志,拼命努力,团结协作,尽情挥洒力量,不断进行着生命的绽放和蜕变,是无数青少年的学习榜样,在如今物质横流的时代,这种精神最为宝贵。

体育精神里的“燃”不只是赛场上面对对手的愈战愈勇,更是命运虽不曾垂青于我,但我仍有热爱生活的勇气。

  ——评《最后的山神》

定居像一道线,划开了鄂伦春人的过和现在。

《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孟金福夫妇山林生活的故事,这看上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而且从中没有很是强调他的生活是怎样,但是却让观众走进山民的内心世界。影片中从画面上的使用,人物的细节刻画以及音乐的转场上都使其笼罩着一层静穆的悲哀,一股遗老的味道。

该片在画面上传递着一种意念。影片中,进山拜神时,孟金福双手合一,头微微抬起,然后打开双手,头朝地上磕.一个全景,固定的长镜头,把一个这位最后的萨满刻画得栩栩如生.此时的山林中只有偶尔的几声鸟鸣.寂静的环境渲染着庄严、肃穆的氛围.正反衬着孟金福的信仰,他的信仰是庄严的、肃穆的,容不得半点马虎的.而在人们砍掉了画了山神的那棵树时,一个中景看到孟金福跪在只剩下树根的树前将头埋下,画面中前景是半截的树根,而背景才是孟金福蜷缩的身影,两者相互映衬,“山神”与他感同身受,孟金福流露出淡淡的悲伤。还有的是跳神的时候,全景镜头充分占山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和环境的关系,黄昏时,夕阳落下,金黄的色调,巨大的太阳,舞动的剪影,让逆光的充分运用,使画面弥漫着一股遗老的味道,这究竟是倒数第几次跳神了。

该片在人物上的细节刻画尤为突出。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必然带着很多鄂伦春人特有的气息,时间万物皆为神灵。每次进山都会拜山神气球得到猎物,并且认为这是山神的施舍,打猎失败时也会给跟烟山神,这些都折射出鄂伦春人的内心世界。他善良,不用夹子和套索打猎,因为他知道分老幼的猎杀;他自信,不用先进点的枪,因为这不能展示他的技术;他质朴,看见画有山神的树被砍掉时没有过多的言语,因为觉得就像自己被砍伐了。如果仅仅描写孟金福或许还没有一种遗老的味道。那么从描写郭宝林时,可以看出年轻一代只能看到山林就是山林,而老一辈则是看到山林是有灵魂的,可是孟金福母亲也说过一句话"神走了,不会来了。"那么究竟是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呢?还是什么? 所有人都不再相信神灵的庇护,也没有人能理解孟金福这个最后的萨满的悲哀。谁也不能,就连同为鄂伦春人的他们也不能。

该片在音乐上的巧妙独特。一段段似悠扬似忧愁的音乐与画面形成声画同步,山林中的景色,白白的雪地,湛蓝的天空,渐隐渐入,这些看上微不足道的情景,正是山神所代表的的食物,而画面与音乐相互配合使情绪的拉长。山神究竟还在不在?时代的必然变迁,即使孤独,也无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