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父》好在哪里

2.求教父影评一千字

3.如何看待《教父》这部作品?

4.影评 │《教父3》:山雨欲来风满楼

5.《教父》-观后感

教父短评_教父最经典影评

**《教父》讲的是美国黑手党柯里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柯里昂以及他子女:长子桑尼,次子弗雷德和小儿子迈克。老教父在和其他家族斗争中去世,桑尼也被暗杀,本来与世无争的小儿子逐渐显露出他的才干,天赋,最终成为了新一代的教父。

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2007年被美国**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教父》影评

《教父》对**史、黑帮类型片、流行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它是很多导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等演员的出色演绎,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诗性,使得这部**成为一部杰作。

《教父》作为黑帮题材的**,不是虚无主义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这部**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讨论善恶,也很少用主观镜头表现宗教的道德观,但就是在几个节点,集中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煎熬,举重若轻地表达了这一层内涵。

**《教父》好在哪里

《教父》三部曲的前世今生

伯爵 发布于: 2011-04-16 01:03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教父》三部曲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很少有**可以深刻的影响到一个常用词汇,如果真的存在这种现象,那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部**影响之广、之深,很显然,《教父》三部曲就是这种**,作为**史上最伟大的黑帮**(没有之一),《教父》系列给黑帮片重新标注了定义,它成就了科波拉,成就了帕西诺,也成就了黑帮**的巅峰。

世上为文歌颂《教父》的文章何其之多,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让大部分人对其敬而远之,但是作为一个忠,我想我应该为它写点什么,不为任何功利。《教父》的原著小说是当年美国的重磅畅销书,作者马里奥普佐因此一炮成名,当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艺小青年,专注非主流小片创作,磕着没去拍商业片,但是市场经济和**公司的压力迫使他最终接下了《教父》的拍摄任务,没想当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父》最终成就了科波拉,成为其扬名立万之作,或许这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有时候不是导演选择**,而是**选择导演,就像奥逊威尔逊和《公民凯恩》一样,科波拉的**气质反过来也成就了《教父》,**和人的缘分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导演的气质就是**灵魂的一部分,而**本身也创作者灵魂的体现,或许《教父》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种万幸吧。

关于原著小说

《教父》的原著小说本身就非常有看头,文风硬派,可读性非常强,小说细部纹理既不繁杂也不简单,一切都是为更好的塑造人物服务,而马里奥对于人物内心爆发的控制也非常精准,不滥情,不反复,在合理之中爆发,在合理之中沉默,原著小说里对黑手党的描写非常之多,以至于人们回去怀疑作者是不是和黑手党有瓜葛,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小说内容的可读性很强,普佐说起故事来滔滔不绝,你不会觉得唠叨、厌倦,而是在环环相扣之中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小说之中考利昂父子四人的性格都非常的鲜明,丝毫不吞吐,而**也成功的塑造出了这父子四人的形象,相比其**来,小说在叙事方面似乎更为的细致明确,而**里的故事脉络的处理相比其小说里来会更乱很多,如果不读原著,在一些地方或许会摸不着头脑。原著小说里也丝毫不乏强烈的男性主义,女人在故事里完全是边缘的存在,而**在着墨时非常注意提醒考利昂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在小说之中,对于这点的着墨没有**重,小说之中对于谋杀、亡的描写非常的露骨,一些的细节写的非常详细,以至于读完有一种犯罪的快感,或者男性身体里就是有那么一股强烈的破坏欲吧。

很多人把小说《教父》尊为男性的圣经,说白了就是一种男权主义的体现,男性体内的破坏欲、操控欲在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不论是深埋心底的阴谋、扭曲的发泄、变态血腥的杀戮,对于男人们来说,都是潜意识里所憧憬的,手握乾坤、操纵势力、杀戮、铲除异己、复仇、,男性体内的恶之花在此娇艳的绽放。考利昂老头子,一个打不倒的黑帮帝王,一个内心深不可测的男人,一被无数男人尊为神的男人,他总能用他独特的逻辑和道理来使得一切看上不不合理、不被社会法律接受的东西变得合理化,而且让读者产生认同感,西西里的恶劣生存状况使得男人们变得暴力,为了生计杀戮、争夺,考利昂老头子把这种生存状态带到了美国,在这座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脆弱的人之能成为狼群的口中之食,而考利昂,说是为家庭奋斗,还不如说是男性主义的完全爆发,变成狼,变成男人。

教父的哲学在文字的表现下变的合理或者是可以接受,美国资本社会下的复杂使得这个钢筋混凝土森林失去了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从根本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而这种不均之下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就使得这个社会体现存在漏洞,而考利昂们,就是看到机遇主宰漏洞的人,教父的哲学在这种不公平之下变得合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高度认同了这种哲学。这种存在变得合理而且有必要,有这种需求,就存在了提供服务的人。有个理念说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而对于黑手党家族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人提供了公共服务,他们的运营也愈发的往企业靠拢,所以可以说考利昂家族就是一种小型的政府雏形,存在即是合理,这种存在就是因为有需要服务的需求,所以他们存在,而这种存在合理不合理是很难下定义的,你站在什么立场,它就是什么。考利昂们的合理是建立在非法活动上,而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是谁的法律?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制定的秩序就是法律,而教父的哲学在这个社会漏洞之中就是法律,也没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了,一切都归结为利益之争和人趋利性,这两点是我们社会存在的根基,也是《教父》体制之中的支撑点。我们社会本来就是建立在杀戮和罪恶之上,杀戮的人多了,我们称之为国家,而杀戮少的,却被定义成了“犯罪分子”,占利益大头的人为了维护秩序,定义了利益小头者,那些漏洞里的小头利益者被冠上了“非法”,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教父》的表达虽然没有在以上的论述之中体现过深,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印证了上面的东西,只是《教父》在绝大层面上是停留在社会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教父》三部曲已经覆盖性很强的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民情,马里奥普佐并没有提升整部小说的高度,也没有很精准的体现什么“现实主义”,但是却在另外一些方面达到了高峰,毕竟人家最初的定位就是为畅销。

女性在小说之中是边缘存在,女性只是性工具、男性的附属品,在这部雄性占绝对主导的小说里,四处可以嗅到男性的荷尔蒙气息,里面的女性角色大体上停留在不问世事的家庭主妇层面上,麦克考利昂可以眼睛都不眨就杀了自己的小舅子,丝毫不考虑妹妹的心情,而麦克妻子的设置也比较有意思,当麦克考利昂继承家里的事业以后,其身上的考利昂家族男性特征开始显现,妻子是可以欺骗的,女人只是自己伟大家族事业的边缘之物,蒙蔽了心的麦克走上了他父亲的路,而跳出小说之外的几部续集,麦克却逐渐开始回归,说实话第三部的确拍的有点失去前作的韵味。“永远不要让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这话听起来很厚黑,但这种厚黑也是男性智慧的一部分吧,低语境文化之下,能有这种高语境的觉悟,实属不易,所以它能给美国社会惊讶。《教父》之中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权谋斗争算是管理学中的经典教材,它比课本更生动、逼真、写实的体现了一种管理学思维,只是浓墨重彩的覆盖上了文学的外衣,对于人际的处理、组织的经营、如何做出决策,《教父》之中的管理思维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的,觉得滑稽者可以当看客,觉得深刻者自然会当教材用。

小说里着墨的第一代教父的发迹史在**第二部中才出现,老教父的发迹史较为的传奇,而在对教父发迹史的描写之中,关于家庭对于老考利昂的影响有很多着墨,老考利昂当初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妻儿,老教父在言语之中经常提及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庭儿女,家庭才是第一位之类的话,但是在实际之中,考利昂家族发迹以后支撑其的并不是家庭,而是男人膨胀的野心,小说之中老教父临前说了句:生活如此的美好。这可以为维克多考利昂的人生哲学标上一个注点,而之后麦克的发迹史几乎是翻版了老头子,在**的最后,麦克的心最后还是归附到家庭之爱,虽然孤寂而,但是之前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妻子、女儿,意大利男人们最后的乡愁还是家庭,这和老教父时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维克多考利昂在天伦之乐时,麦克的时候相对凄惨,因为麦克做的比他老爹更绝,麦克是生长在美国的,他并没有老爷子的西西里男人情怀,或者说是没有西西里人的乡愁,虽然麦克最后还是在西西里。麦克对待家庭并没有他老爹精明,但是这也决定了麦克的事业会比老教父做的更好,三部曲最后还是画龙点睛,应了第一部的东西,关于家庭的归属放在这部完全男性主导的**之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使得**更具韵味,马里奥普佐非常懂得把玩男性的智慧和情怀。

邪恶和正义本来就没有一条很明显的界限,如今社会冠之以的界限是根据法律和道德来评判的,而这些都是统治上层所主导的,如果按法律评判,《教父》之中没有一个好人,整个就是一群犯罪分子的内斗,犯罪分子的区别就是有些犯罪分子很坏,有些没那么坏,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崇尚“教父精神”呢,是现实社会的不公让人们开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下复仇者?还是纯粹被教父中霸气外露的男性主义所吸引?这是个问题,这种反面英雄崇拜至少可以说明了一种隐微的诉求,不论是什么,它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深刻的影响到了**、文学。

关于**

科波拉在接手《教父》之前还是个名不经传的小导演,之前拍摄的**都没有很好的反响,人们开始记住科波拉地确是源于《教父》,科波拉自身的编剧功力很强,他为《巴顿将军》写的剧本,赢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所以和马里奥普佐联手改编《教父》,自然是算强强联手,三部曲中,科波拉和马里奥普佐一直联合编剧,所以《教父》的剧本一直维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的风格上,三部曲中,第三部的剧本相对较弱,由于拍摄中间有几十年的跨度,所以这种小失水准还是可以理解的,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最为宏大的,为教父系列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第一部制定了规则,塑造了人物性格,这种规则、气质、性格在三部之中是贯穿的,第一部之中所出现的人物应该是三部之中最多的,故事情节也最为的复杂,第一部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其实就是两代教父的交割之分,由马龙白兰度主导的前半部分和由阿尔帕西诺主导的后半部分。对照原著小说和**,笔者发现**对于脉络的处理并没有小说清晰,有一些地方处理的很混乱,早期科波拉的镜头语言还是略有瑕疵的,但是到了**的后半部分,整体的感觉就好起来了,最后大复仇的剧情爆发在小说之中并没有很强烈,而在**之中,这段畅快淋漓的高潮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而且结尾段落的处理余味无穷,深化了教父的艺术内核,而在小说之中,这点也是不存在的,《教父》第一部**的表现力和深意超过了原著小说,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前半部分脉络的处理上较为粗糙。

第二部开始于古巴战乱,主要叙述第一第二代教父的成长史,勾勒出麦克考利昂的内心蜕变过程,应该是三部曲之中故事最简单,脉络最清晰的一部,第二部是双线叙事,时空并不在一条线上,小说之中第一代教父的发迹史被安插在了第二部**之中,穿插并叙,其实第二部**的肌体主体应该是第二代教父的成长史,这两段交插是是父子俩在不同时期、同一个年龄的对照,这样安插、对比加强了**的深意,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是非常精辟的,虽然剧情简单,但是却一点都不单薄。第二部没有第一部恢弘,时长也是三部之中最短的,但是却是三部之中最为余味无穷的一部,其寓味丝毫不逊于第一部,第二部末尾段落的留白也算的上是神来之笔,震撼无比。影史上同一系列**两部连续占据奥斯卡最佳**宝座的也只有《教父》了。两代教父的对比并叙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的凸显,麦克并没有继承老教父的处事哲学,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基于两代教父的成长经历差异,创业容易守业难,麦克承担的压力是甚于其父的,老教父的威严来至于他的“讲道理”、以心换心的处事哲学,而第二代教父的威严是建立于冷酷的手腕上的,这差异的来源还是要归于不同的经历,老教父发迹于上世纪初期美国移民潮时期,社会复杂、制度不健全、经济混乱萧条,可以说是身处乱世,老教父独特的处事哲学使其能在乱世之中大有作为,他的处事哲学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西西里的乡土家庭思想也使得老教父非常重视家庭关系,所以第一代教父能得心应手的经营家族事业。而麦克考利昂和其父亲的成长经历差别甚大,麦克是完全生长在美国,自幼受美式哲学的影响,希望当一个安分守法的模范公民,他的家庭思想观念也是美式的,与他父亲相处的乱世美国不同,麦克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太平盛世了,美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法律完善,政府壮大,这些挤压了家族事业的发展空间,麦克面临巨大的家族转型危机,而第二部之中对峙公堂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事业合法化,麦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远远大于老教父,他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已经基本上摆脱了老式黑手党的思维模式,在夹缝中求生并不容易。而**对此的勾画也在侧面宏伟的临摹出了那个时期美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发展史,以一个家族的转型展现出整个社会的宏大转型,这种转型过程极其尖锐犀利的描绘出了美式民主、美式制度的宏观大框架,这也是教父系列**最为伟大的地方之一!特殊个人的奋斗史呈现出的是整个社会、国家的巨幅浮世绘。第二部**胜在此。

《教父》系列的第三部相对来说较为失水准的,长达16年的时间跨度使得第三部教父没有很好的继承前两部的辉煌,科波拉拍摄第三部也是动机不纯,80年代是科波拉事业失意的十年,为了重振旗鼓,还清欠款,科波拉着手拍摄第三部教父,教父这个牌子太响亮了,不仅有深远的文化影响,也包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不论第三部的拍摄是不是自砸招牌的行为,都无法影响《教父》系列在影史中的地位,虽然第三部逊色于前两部,但是也算给教父划上了一个句号。基于前两部的优秀,第三部再努力也没有达到70年代科波拉创作黄金期的水准,第三部围绕一个融资阴谋展开,老年的教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犀利,更多沉溺于家庭里短和自我利益的维护,第三部在一些方面丢失了前两部的精神气质,满脸皱纹的阿尔帕西诺并没有满脸皱纹的马龙白兰度充满威严,阴冷威严的教父转变成了一个畏首畏尾的资本家,诚然,这种转型是极其明智的,但是基于前两部的整体气质,这种转变不禁会让人失落,**末尾教父最后的权谋施展的威严在阿尔帕西诺抱着去女儿撕心裂肺的抽泣之中烟消云散,教父老了。想想第一部中马龙白兰度看着去大儿子威严、收敛的悲恸,第二部中马克谋杀二哥时的沉默、阴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不可战胜的Godfather,而是一个老年丧女老男人的无助。这也预示着教父时代的终结。

第三部里面塑造的教父仍旧是成功的,虽然没有前两部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对于教父这个人物的归属,第三部还是处理的非常好的,剧情方面虽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却也有所指,老麦克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美国不论黑道白道,生存规则是一样的,表面上合法的资本竞争并不比黑道运作更干净,本质上都是肮脏的利益斗争,西装革履之下,仍旧是弱肉强食的那一套,晚年的麦克沉浸在救赎之中,坐拥资本帝国,老麦克内心却被罪恶压垮了,数十年的血雨腥风,这位黑手党领袖双手沾满鲜血,有亲人的也有敌人的,忏悔和救赎基本上成了这部的主题,谁知道这个看上去不可战胜的灵魂有多么的脆弱,他的救赎之路也是他自我摧毁的道路,最终一代叱诧风云的枭雄在孤寂和忏悔之中去。他没有在为自己家族开疆扩土的战场上,而是像一盏孤寂的枯灯,在风中燃尽。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90年代的科波拉已经过了创作的巅峰,他也和教父一样老了,20年前锋芒毕露的科波拉在80年代一连串的失败之中丢失了往日的锋芒。但不论如何,第三部作为教父的收山之作,可圈可点的给教父史诗画上了一个终点。

《教父》系列成就了一群演员,或者说是他们成就了《教父》,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重新诠释了什么叫做黑帮领袖,几十年过去了,一提起教父,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脑海中会出现马龙白兰度的伟岸身影,他对教父的独特诠释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他让教父这个角色不朽于**史册,他所饰演的教父成为**界一个不老的神话!不可颠覆的神话!阿尔帕西诺虽然只有一米七的身高,但他却可以被称为**演员之中的拿破仑,他赋予教父的精气神让他成为好莱坞的无冕之王,而他之后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更是证明了他的实力。沉默、冷血之中的运筹帷幄、永远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幽暗内心使得第二代教父也充满了非凡的魅力,而第三部最后阿尔帕西诺无声的恸哭更是成为影史中经典的一幕。《教父》三部曲的辉煌和这些伟大演员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

《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浓重的基督色彩,第一部教堂受洗之时的经典暗杀串联,第二部弗雷德向圣母祈福之时的谋杀,第三部则整部和梵蒂冈教堂挂钩,教父三部曲里宗教的氛围是很浓的,基督的普世教义于黑手党放在一起的时候居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教父本身的含义在为婴儿洗礼的时候保证其宗教教义的人,而在《教父》之中,这种保证受教育的对象变成了整个地下社会,黑色的势力包裹着整个社会,这种“教父”与宗教教父的反差变得很有寓意,让人浮想联翩,每一次宗教仪式后就有一次谋杀,这种反差产生了非常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而老麦克最后的忏悔和救赎也非常的符合基督教的宗旨,《教父》并不反宗教,相反,《教父》三部曲都深深的烙上了西方基督教义的精神。犯罪分子也是有上帝的。这也算教父的一个独有气质,另外《教父》三部曲都有很浓重的西西里风,片子里存在一股乡愁,或许这指西西里人的文化认同感吧。这些气质都影响到了**的配乐和布景,教父的配乐较为的古典,有很浓郁的意大利西西里风格,尼诺·罗塔的神来之笔让《教父》在听觉上也魅力无穷,那一曲经典的speak softly love也成了《教父》灵魂的一部分。

不知道有多少人把《教父》深藏进了自己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人因为《教父》爱上**,而《教父》或许真会成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那一个个经典鲜活的人物将永远活跃你我心间,在那个在阴暗处把玩猫的教父、在落地窗前一语不发的教父、在剧院前恸哭无声的教父.....

当这一代的**工作者逐渐退出**舞台,回望他们留下的一路辉煌,笔者内心不禁情绪激荡,我们必须饱含深情的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每一个永恒瞬间,感谢他们给**史铸造的神话。时过境迁,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被尘封,面对伟大的传世之作,我们需要思考,也需要缅怀。

求教父影评一千字

《教父》是一部美国**,但她首先是一部关于意大利文化的**,《教父》对于意大利文化,尤其是家庭文化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多人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时候,都会感慨,这难道不是纪录片吗?人首先都是情感的动物,一部影片是否打动人,首先要从最基本,最底层的情感入手。

我们今天把《教父》分拆开来,每一个小片段其实都平淡无奇,但是这些平淡的小片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却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魔力,究其本质,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以真实的情感作为基础的,没有任何的做作,没有任何的夸张,就像我们真实的生活一样,人对于真实其实是非常敏感的,我们对于编造的东西总是会有一种天生的觉察力,我们其实都能一眼分辨出什么是经历,什么是段子,因为真正动人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我们在看到《教父》当中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时都会那么的感动,因为这些片段和我们真实的生活产生了共鸣,合情合理(make sense)是感动的基础。

科波拉在拍摄《教父》时大量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手法,也是他多次提到的:上帝视角(god's point of view)

上帝视角的本质就是只陈述事实,不发表观点,这看上去很容易,其实是及其困难的,因为观点其实是不值钱的,但是要抓住事实基本不可能:因为人都是主观的,我们在陈述事实的时候其实都是带着自己的观点的,人类文明史这么几千年了,能接近上帝视角这个境界的作家不超过50个(一百年一个的节奏),而莎士比亚毫无疑问是里面境界最高的一人。

著名影评人,肯尼斯图兰的评价无疑代表了很多影迷共同的心声:

“我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好,但是后来每看一遍都会看到新的东西,觉得越来越好,因为你在不同的年纪都会有新的领悟,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年纪对你来说是不一样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教父》时有常看常新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和看《红楼梦》,看《水浒传》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翻来覆去得看这些开上帝视角得作品,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自己十年前得想法和观点,自己都会觉得好笑,自嘲当年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幼稚,在事实面前,观点总是无力和苍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对《教父》里的台词和场景那么的着迷,一次又一次得反复表达自己的敬意,那些简单有力的台词像“我会给你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这些词句是那么的简单直白,连一个多余得修饰语都没有,但是里面所凝结的是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事实当中高度提炼出的人生智慧,有一天当我们的个人经历终于到了那个点之后,你终于领悟到了得时候,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这些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好

如何看待《教父》这部作品?

1972年发生了这么几件历史性的事。尼克松访华了、慕尼黑惨案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完结了;还有就是,科波拉的《教父》上映了。 《教父》无疑一时成就了科波拉,而科波拉后来在谈到《教父》时说道:“当派拉蒙公司向我提供这一机会时, 我开始看这本小说,只看了五十页就看不下去了。我认为它只是一本流行的、耸人听闻的小说。是那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他说的不是风凉话,确是大实话。可想而知,当科波拉出于经济考虑而拍的时候多少有些不情愿,然而我们知道即使他不拍,也会有人拍,我们不知道的只是它会不会依然是经典。 经典好比一个油田,有巨大的价值,不同在于,油田总有采完的那一天,而经典作品能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的价值。《教父》将在一代一代人的眼里反复上映,儿子成了父亲,女儿成了母亲,对于其价值的认识也会有所偏差,这种差别不是“100个哈姆雷特式”的,只是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认识差别。在《教父》上映的70年代这尤为明显。

一、在**文化方面 70年代,传统好莱坞**相继失势,类型片变得累人,观众变得挑剔,当然观众一直很挑剔,但很难找到比70年代的美国观众更挑剔的观众了,美国大片的本土票房被欧洲的甩在了后面,看惯了传统类型片的美利坚人民就像养叼了的狗,一般菜饭懒得再碰了。同时,缓慢起步的电视逐步开始与高雅的**展开夺食,而电视偏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老迈臃肿的**本已没有老虎的威严,反倒还沾染了病猫的衰颓。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好莱坞**人借着法国**新浪潮的东风,走起革新之路。在路上累,总比在原地困好,再者,按照好莱坞**的惯例,路上总能发生好事,这在现实中应验了。 顺应民意天命,新好莱坞**运动在这时兴起,从**技术的革新,到产业链的添新,更重要的是一些年轻人走出**学院立志要像大西洋对岸的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们看齐写与众不同的故事、拍自己的东西,这其中就有33岁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作为新好莱坞**运动的代表作,“《教父》是对经典的强盗类型片的复苏, 然而也为这种经典类型注入一些新的出人意料的曲折和变化。” ?2? 这些曲折和变化表现在对黑帮家族传神细致的描述中——当美国观众看着这批黑手党凶残得如此优雅时,不免不雅的张开双嘴轻微的叹一句“我的上帝呀”。 其次,这种在大时代背景下更替的家族史诗是传统强盗片不设想的,西部牛仔在西装革履的黑手党的逼视下不免有些不堪一击。 最后,《教父》客观冷峻的视角,模糊了善恶的界限,其暴力程度也值得大书一番,可是科波拉说:“如果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宣扬了暴力,那绝非出自我的本意。事实上, 影片里只有极少的真正暴力场面, 而且非常短暂。”我们不知道科波拉是装傻,还是充愣,事实告诉我们,作为一部**《教父》始终在沉浸在一种仇杀、报复的环境里,往往一个血腥场面伴随着长时间的累加铺垫,直至倾囊而出,即使现在看惯**里飚满血浆,《教父》相比之依然叫人坐立不安。 《教父》也因此成为新好莱坞**的代表作和排头兵,为日后的黑帮题材**立下了标尺,是他们不断学习的榜样和始终抄袭的对象。

二、在社会文化层面。 60到70年代的美国时值越战越战越不利,深陷泥淖,难以自拔;总统肯尼迪步了林肯后尘遭人暗杀;欧洲各思潮和新浪潮**一样飘扬过海不远万里来威胁北美大陆;对人权的重视和追求演变成示威活动,一堆堆烂事堆着没人管的时候,尼克松很荣欣成为了第一位遭弹劾的总统……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失去民心,对外对内都没有好的对策,人民总是处在愤懑之中,人民的愤怒往往伴随着犯罪活动的猖獗,暴力、贩毒、、像发作的牛皮藓,四处窜生蔓延…… 一大批反映社会黑暗的影片得以出现,传统好莱坞中光辉的美国形象显得衰退没有影响力,《教父》也是出于这样的形势之下。 黑手党串通政府官员,行凶作恶,总能逃过制裁;如巴尔扎克所言:“在巨大的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人们为了金钱和权力厮杀拼斗,直至献血流尽,千疮百孔,我们得到信息是正义往往可以被金钱收购,黑白一色,人们在这之中看到了平时想要表达又无从说起的一部分。 虽然科波拉在后来的日子里谈到《教父》的很多话不像是真的,然而千真万确的是他又说:“在《教父》的结尾, 迈克尔谋害了那么多人, 却矢口否认,关上了门。我用这样的场面对他进行严正的谴责。可惜, 很多人显然未能领会这点。如果说, 我想进行的谴责被角色的魅力所淹没, 我愿借《教父》二集的机会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可是很多人不相信,他们更愿意把一切转嫁到政府上面,而那些分度翩翩的西西里人只不过是其象征和代表,不可恨,反可爱,即使几分钟之前还对怒吼的枪管惊恐不已。 而使无数青年来到美国,努力奋发的美国梦是否破碎?象征垮掉一代的文学家克鲁亚克刚刚去世,而他的思想确得到了保留和传承,美国梦的光鲜亮丽何在?**的最后,在谈及接手家族事业的时候,在这次促膝长谈中,老教父维克多?科里昂不仅面授机宜,而且向儿子麦克倾诉了自己的愿望,“这一辈子, 我从没向谁道过歉。可我原来想的是, 等到了你那个时代, 你会成为一个真正操控局面的大人物———科里昂议员, 科里昂州长。时间不多了, 迈克, 时间不多了。”有人将此作为两代人美国梦的交接,然而从之后两集中,我们得知,世事无力,麦克和他的父亲一样只是越陷越深,没能找到终点的那一天。美国梦,从西西里逃到纽约,从一个小工千难万险成就了一番事业,然而至都没有把自己洗刷清白,人们说到科里昂家族时只想像到黑手党家族的恐怖。美国梦就在眼前咫尺之遥,又远在天边,美国带个人的幻想总是无比真实,触手可及的背后是永远无法到达,可是人们总归会认识到这一点,于是,美国梦碎不再唐突。

马龙?白兰度说过,大工业每时每刻都在——汽车、吸烟和污染。自70年代以来一切未有改观,美国社会可能已经从泥淖中翻身,不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数十年难得一遇的经济危机成了新的隐患,工业社会的末端,种种问题依旧谋杀着人民的生命。

望采纳 !!!

影评 │《教父3》: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最爱的**是《教父》。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同许多男人达成共识。马龙的表演实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时代,我深深着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说话方式,却并不成功。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认真的听众,那个口齿不清的教父,却没人敢忽略他说出的每一个字。他总是面无表情,背后却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种优雅的狂暴、平静的残忍、化妆的邪恶,如同毒蛇与猛虎的混合体。他轻蔑地说,“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这是男人的威权;他温和地说:“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这是男人的价值。而事实不是这样的。那个真实的教父,生活中的马龙·白兰度,是个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则是一窝混蛋。

当然,他们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应该被宽恕的混蛋。

白兰度家族中,女人个个红杏出墙,男人个个酗酒成性,且盛产自杀者。小马龙的童年在阴郁中度过,父亲很少回家,母亲终日喝得酩酊大醉,与一个又一个男人发生关系。小马龙生活中惟一的温暖来自一个友善的同性恋教士。这使得他成为一个者,因为同性恋行为被军校开除。

为逃避这一切,他来到纽约,跻身百老汇,阴郁生活赐予他的狂暴气质令他成功出演《欲望号街车》,名声鹊起。“仿佛一觉醒来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这种名气,感觉自己是个骗子,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为了帮助他战胜焦虑,医生甚至为他宣读的讲演词。

上世纪50年代初,马龙步入影坛,开始辉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奥斯卡提名,两次奥斯卡奖。与此同时,他不停地结婚离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阴郁的子女。他的妻子总在争吵,他的总在自杀,他的子女则陷入无尽的麻烦。 马龙的大儿子克里斯蒂安·白兰度、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与父亲的吉尔上床(吉尔后来在汽车上自杀)。切娜是白兰度的小女儿。这个太阳般美丽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关爱,就到毒品中寻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马龙生活中最大的悲剧发生了:儿子克里斯蒂安杀了女儿切娜的男友戴格。当警察赶到时,戴格已经了,颧颊处射进一颗子弹。切娜坐在沙发上,手里握着一个打火机,面前摆着一杯酸奶。人们至今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据白兰度家的人讲,是一场殴斗;据辩护律师讲,是一场意外;据切娜讲,“是我父亲安排了一切。”后来,切娜自杀。马龙没有参加女儿的葬礼。

记者问马龙是否感到应为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承担责任,他说:“当一只海鸥从2000人头上飞过,谁知道它掉下的羽毛会落在哪里?” 然而,马龙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过当成轻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诅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说过的台词:“你一直是孤单的,你无法逃脱寂寞的感觉,直到你去。”——隐然就是他一生写照。

我曾经想过,这个男人到底爱过谁?也许,只是他那个没出息的犯儿子。我永难忘记《教父》中的情节:儿子桑尼被乱枪打。他对殡仪馆的化妆师说:“你看,他们是这样对待我儿子的。”昏暗的灯光打在他额头上,脸的下半部隐没在阴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伤的皱纹——我的心抽紧了,紧得发痛。我也有个可爱的儿子。我能够感受一个父亲遭遇这最大的不幸时,那种汹涌的痛苦与复仇的狂怒。现实中,为了给儿子克里斯蒂安脱罪,马龙耗尽家财,穷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狱十年。受此打击,马龙暴饮暴食,体重惊人,昔日的“性感野兽”变成一头肥猪。如果想要呕吐,你大可以去看马龙在大烂片《人魔岛》中的扮相,脸上涂的粉厚过日本艺妓,如同一吨涂脂抹粉的肥肉。

后来,他终于了。听到这消息时,我愣怔了一会儿。在记忆中,马龙早就了,永远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问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园里颓然倒下。丧钟鸣响,经典诞生。32年后,他了第二次。这次,他是彻底地掉了。马龙的身后,遗留下一长串数字:1个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经典的影片——《欲望号街车》、《现代启示录》、《巴黎最后的探戈》、《码头风云》、《教父》;6个自杀的;17个律师;大约25个不幸的子女;1100万英镑的巨额债务。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纠正一下你的说法。尽管你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你的扮演角色教导无数男孩成长为男人。仅为这一个理由,我将永远尊敬你。

《教父》-观后感

我以为我退出江湖了,命运总是在我要离开的前一刻将我拖回去,至此万劫不复……

《教父3》传承了教父系列一贯的风格,先是以一场盛大的喜事开头,麦克在教堂受勋,拿到了教会在俗世中能够拿到的最高荣誉。一个记者不经意间道出了事实,手里沾满鲜血的黑道教父荣获当时世上最神圣之荣誉,其间不无讽刺!

已至迟暮之年的黑手党教父麦克柯里昂用尽毕生精力企图将家族生意洗白,以女儿玛丽柯里昂的名义向梵蒂冈教会下设的基金会捐入一亿美元提升形象。柯氏集团出售全部,用多年经营积攒下的资金注资当时名重当世的欧洲房地产公司“屹立”,并欲使其国际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整部影片围绕这一明线展开:昔日合作伙伴见麦克事业蒸蒸日上欲分一杯羹,想要挤占”屹立”股份,麦克坚决不同意;儿子安东尼无心继承家族事业,立志投身于歌唱艺术;女儿玛丽爱上了大哥的私生子文森,两人无果而终;教会内部势力错综复杂,贪污腐败,权力倾轧日益严重,阻碍了麦克洗白事业的进程;老友勾结外人不断地暗算,儿子精心准备的歌剧首映结束后,美丽善良的玛丽被刺杀,麦克前功尽弃让贤文森,孤独终老。

整套情节连贯,不留一点空隙,时时调动观众们紧张的心情,让人真正的融入那个故事之中,体验主角们的复杂心情!

越看教父越痴迷,整个三部都看完则变成教父铁粉。这套影片由来已久,各大网站的评分多年居高不下,现在,我终于知道原因了。它就像是黑暗世界的三国,年纪小的时候看不懂,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经历的多了,懂得事情多了,看起来也更有韵味。有心者还能够从两代教父身上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厚黑法则,比现在冠冕堂皇的厚黑学空谈来的实际的多!

看教父,你能够明白的最浅显的一个道理是真正的上位者并非趾高气昂,而是谦逊有礼;从维多柯里昂到麦克柯里昂自始至终对人谦逊有礼,十分注重经营自己的形象和家族的形象。纵使大家都知道这两个人有多大的势力,但是从未见到他们无理取闹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第三部中的乔札萨,此人太过急功近利,不懂得隐忍和收敛,只能成为别人的炮灰。就像麦克在劝文森稍安勿躁之时说的:“乔札萨只是马前卒,他的里外你能看透,只会空说大话。”可惜的是文森性格过于暴躁,与其父山尼并无二致,柯里昂家族落入他的手中,前景堪忧啊!

奔向雷电,霹雳不伤,雷声虽大,但却伤不了人。伤人者无声,老艾潜伏多年,一直以一个和事佬的身份出现,德高望重,最终血洗各大堂主的宴会上他也是出了不少的力,麦克在他的手上也吃了不少的暗亏;

其实,比大灰狼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包藏狼心的小白兔!

总的来看教父三部曲描述的范围面是在不断地扩大的,也越来越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的黑道世界。《教父1》侧重于写黑手党内部之间的权力倾轧,涉及少数政客。《教父2》随时代变迁逐步加入了政府的元素,暗中向我们揭示了伴随着全球的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背后的血腥与暴力。《教父3》引入宗教,将黑道势力、政客倾轧、宗教内部的争斗的场面统统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场面宏大,但我还是对于《教父2》情有独钟,与1和3相比,《教父2》更加有味道,矛盾突出更鲜明,对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活动的描绘更加细致!

看完这三部经典,你会成长很多,希望你不负时光,不负心!

这是一部被称为男人必看的**,因为它会教你如何做一个男人;

这也是一部被称为女人必看的**,因为它会让你更加理解男人。

在阅读此文的时候,我建议你打开下面的链接,听一下教父的片尾曲,边听边读。

教父-主题曲

之前也向朋友推荐过这部**,但很多人都觉得这部**时间太长,节奏太慢,看不下去。(教父系列总共有三部,每部将近3小时)。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看不下去。但这一次却一口气把三部曲看完了。(其实10月就完了这部**,一直想写个影评,但是太忙,一直拖到现在)

我觉得用**中的三个场景,就可以概括整部**:

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开场时的婚礼,导演通过迈克与凯之间的对话来介绍唐-柯里昂家族的背景。在结束的时候,迈克对凯说了这样一句话, “That's my family Kay. It's not me” , 表明自己与家族的关系。

这个场景出现在第一部最后部分。从父亲被刺杀重伤,为了保护家庭,迈克不得已去暗杀了警长和毒枭索拉索,为此只能远走意大利西西里,并且不能够和Kay联系。在大哥Sunny被暗杀之后,只能回来“继承父业”。在父亲去世,停战协议失效之后,迈克开始了一系列的复仇活动。在复仇结束之后,出现了这一幕,新教父的“加冕仪式”,这标志着新一代教父的诞生,也标志着,那个曾经说“That's my family Kay. It's not me”的迈克已经不存在了。

教父一心想洗白自己和家族“黑帮”的背景,一直想让自己家族生意合法化。但是,这就像无间道中的刘建明,“之前没得选择,现在想做一个好人”,教父在终极无间中不断地挣扎,反而越陷越深,反而被吞噬。

迈克在自己的住所受到暗杀,妻子和小孩受到惊吓,并且留下来心里阴影。在发现是遭到了二哥的背叛的时候, 迈克不得不亲自下令除掉二哥弗瑞多,为此加深了妻子和儿子之间的隔阂。(看影评的时候了解到,在如何处理弗瑞多这件事情上,导演和原著作者有冲突,作者主张宽大处理,导演主张马上处,最终导演取了**中折中的方案,在迈克母亲去世之后再处理。)

当迈克被凯质问是否杀了妹妹的丈夫,当迈克被凯质问是否杀了二哥,迈克为了不让妻子和孩子而失望,每次的回答都是违心的“No”。当谎言无法继续掩盖,信任被严重透支,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妻子失望至极,选择了堕胎和离开,这对于迈克的打击非常大。正如下面他与母亲的对话,他“strong for the family”但是最终却“lose the faimily”。

在第三部中,教父想通过教会洗白,却又卷入新的纷争。教父对这些纷争也感到了无比的厌倦,再将教父位置传给大哥的私生子文森特之后,教父本以为脱离了这一切。但是在最终的舞会上,教父虽然躲过了暗杀,但是教父心爱的唯一的女儿不幸中弹,这也是击垮教父的最后一颗稻草。

剧终,出现了这样一幕。在西西里的破旧的院子里,一个独孤的老人坐在一条凳子上,身边只有一条小狗,没有家人的陪伴,然后慢慢地从凳子上倒下,一代教父以这种落寞和孤寂的方式谢幕。我在想,在迈克慢慢倒下的过程中,他是否口中在喃喃自语到: “That's my family, Kay. It's not me”.

最后,这一幕运镜和转场的处理。我不得不佩服导演科波拉, 不愧是大师级别。第一个场景是迈克和女儿在舞会上舞蹈的回忆,然后跳转到第一任妻子婚礼时候的跳舞的场景,再跳转到和凯在第二部晚会跳舞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迈克曾经许诺凯在五年之内家族生意合法化。这几个转场都有一个动作“舞蹈”连贯,并没有太多突兀感,最后那个跳舞的画面逐渐淡去,慢慢浮现出来一个苍老的面孔。虽然这个转场有点突兀,但如果你慢慢体会,就能够体会到导演运镜的巧妙。以前美好的回忆与迈克现在孤寂的场景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更加能够表现迈克的“悲剧人生”的色彩。

教父三部曲系列,最精彩的莫过于教父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从心理学的角度,人行为产生的动机,无外乎两个因素,内心的渴望和外在的压力。正是在内部心理的“It's not me”和外部压力下的“That's my family”的这种激烈的冲突下面,才成就了教父这个丰满的形象。

剧中,有一段迈克和他母亲的一段对话,我认为很好地概括了迈克的内心冲突。

可能每个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这部**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我第一次看这部**,应该是刚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感觉这部**剧情太多余拖沓,节奏太慢,看到一半就放弃了。但是现在第二次看,我觉得我看懂了这部**,可能几年之后,人生多了一些阅历之后,可能又会有新的感受。

比如某位豆瓣网友的评论:

至于开篇的题记: 他是一部男人必看的**,因为他会教你如何做一个男人。 真正看完之后,可能每个人也会有不用的理解,比如:

在我看来,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可能是:在当他决定去做事情的时候,考虑的不再仅仅是我想去做什么,而是基于作为一个男人的某种责任或者义务,应该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