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剧本评论怎么写

2.求魏明伦《变脸》的评论,我要写戏剧评论。。300字左右。求解!

3.越剧孔乙己的评述

戏剧评论怎么写_如何写戏剧评论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

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剧本评论怎么写

《燃情岁月》:无法忍受的矫情

文/红警苏红不懂爱

昆都拉的小说《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最大的发明,就是创造了一词“媚俗”并使之流行。我想,矫情这个词可能与“媚俗”是双胞胎的关系吧。当我看完《燃情岁月》后,立刻想从“媚俗”与“矫情”中选择一词作为影片前的冠词,考虑再三,最后我确定还是网开一面,把“矫情”一词作为对待《燃情岁月》的评价比较好。

我对“矫情”一词在理解上肯定是有偏颇的。但即使我无法搞清楚矫情的含义,我还是觉得此词非《燃情岁月》莫属。

《燃情岁月》说到底就是讲述了弟兄三个与一个女人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在A片中属于**片的范畴。剧情片与A片的区别是,剧情片还有一个情感的故事,而A片则完全注重于肉体。两者虽然立足点不同,但并不影响两者故事上的相同,只不过一个关注灵,一个关注肉。从这种意义上讲,《燃情岁月》企图合理地解释三个兄弟为什么、并且怎么会爱上一个女人,并不能拉开它与A片的距离。而说实话,在影片中,对男女之间的情感的描写,与其说有什么独特的创造,倒不如说是一种概念化的程式化的设计,带着浓郁的说教成份。

影片中的美丽女孩苏珊,是老三山莫带回来的。在影片的定位中,山莫是一种冲动的浪漫的男孩,他对爱的憧憬,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所以,他表示与女友坚守婚前的纯洁的爱,维护着女友的处女身。

山莫是影片中的爱情的导火线,他的重要性是引入一个女性,加盟到兄弟中来,而除此之外,山莫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很快,**把他处理成在战场上去了。

于是,老大艾佛瑞与老二崔斯汀,就开展了争夺苏珊的玫瑰战争。**的矫情的说教意味也在此尽显本色。

艾佛瑞在影片中象征着人性的异化,是一种上层建筑的代言人,所以,他经营生意如鱼得水,从政也是青云直上,但是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被压抑的人性与生命力,他能适应这个社会机制,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意志,可以说是一个枯萎的生命。所以,影片中表现他与苏珊结婚后,却没有孩子,象征着他的生命力的匮乏。**如此的机械图解,简直达到一种无法容忍的概念化的地步。

而老三崔斯汀却被**表现成一种生命力的原始的冲动,他经典性的出场,就是赶着一群野马,呼啸而来,帅气得很。影片中途表现他回来时,也是通过先出现了马群,然后才是他的亮相。他在影片开始出场、吸引苏珊的眼球的,也是通过他半途中骑马翩然而至的。

生命力在寻根文化中是被奉为圭臬的一种符号。崔斯汀就是这样肆意挥洒着生命的意志。他比老大更直接地欣赏着弟弟女友的美貌,甚至直言不讳地鼓动弟弟山莫去“操”他的女友。当山莫欲去参军,苏珊伤感之际,**十分生硬地处理两人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当崔斯汀从战场上劫后余生,几乎没有什么几个回会,便与苏珊有了床上之欢。

然而,矫情很快来了,本来他与苏珊也算是情投意合,你贪我恋,但不知怎么的,也许想说明生命力不应该受约束吧,哪怕这种约束是心上人的爱情,也可能影片想说明,这样的自由的生命的意志,忍受不了对弟弟的情感的负重,总之,崔斯汀这样的寄存在天地之间的集生命之大成者,是不应该厮守在爱情中的,如果这样表现一个爱情的俘虏的话,那么,这样的男人就不是大英雄而是大狗熊。其实在**中的爱情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一个没有爱情的英雄是不完美的,但同时,一个耽于爱的英雄,也缺乏英雄本色。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中有一个规律,是凡是英雄,总是对爱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没有“士之耽兮”的行为。在这种矫情的英雄塑造规律作用下,影片很快没有理由地把崔斯汀支使走了,到非洲土地上去猎杀动物,去当征服自然的大英雄了。刚刚征服了弟弟的女友,俨然是情场的胜利者,但千万不能沉迷在温柔乡中,所以,必须让他走,再去征服自然。**的矫情的本质在此显露无疑。

经过岁月的考验,崔斯汀还是回到了家乡,前面的经历,证明了他有足够的勇气“始乱终弃”女人,说明他对女人拿得起、放得开,这时候的男人,按照**的俗套,就叫做淬过火的男人了,也就是相当于“钢铁已经炼成了”,这时候,他相当的成熟,开始应该享受生活类的女人了。于是,他终于和有着混血血统(似乎有东方人或者印第安人的血统)的小伊丽莎白结婚了,过起了安分守已的家庭生活,就像《红高粱》中开始的生命力展现,发现到最后还是要回到男耕女织的浪漫田园生活。然而,残酷的现实,再次扼断了崔斯汀对平静的生活的追求,妻子于警察流弹下,崔斯汀展开了报复行动。影片最后,老大关键时刻为了亲情,抛弃了他的政治体制,而站到了自由意志这一边,全家人终于恢复了真正的心心相印。一出英雄的肉麻的戏剧,完成了人为编造的轨迹。

苏珊这个形象,则典型地代表了一种不安分的充满幻想的女人。她的内心永远是骚动的,丰润的,许多经典的形象,都隐含着这样的女人的影子。像《静静的顿河》中的婀克西尼亚,《飘》中的赫思嘉,中国的潘金莲就是这种女人的典型代表。即使后来,她与老大过上了安静的家庭生活,但她的心里面仍是热浪滚滚,随时对她真正的心爱的人投怀送抱。在狱中,她在看望老二时,炽热地表白出她想成为老二孩子的母亲。她无法忍受这种感情的折磨,最后选择了自杀,只有亡才能平息心中的情感之浪的折磨与击打。这样的女人一般情况下很难理解,内心的放荡与外表的纯洁,使她们迷人万分,成为艺术家一直关注与描摹的对象。有时候,我觉得这种女人可能是男性艺术家们的一种精神幻觉与艺术臆想,男人总渴望有一个内心放浪的女人,寄托他们的情怀。像《红高粱》中的巩俐也算是这样一种类型,对情欲有着超常的期待与兴趣,但本质上讲,这样的女人还是男人头脑中臆断出的女人。由此可见,中西同理啊。

我还不能忍受的矫情,就是影片中老三迫不及待地去参加一次大战。这也是美国人以天下为已任情结的折射。即使在今天,我们还经常看到美国大兵的勤劳的身躯奋战在世界各地,为一种他们心中的崇高的事业而浴血沙场(或者人为地制造这种沙场)。有意思的是,影片通过画外音,交待了老三在战场上流露出的失望情结,说这种战争根本不是他们所想像的战争,一如美国战争片中的通用主题一样,所以整个**就是一堆大俗套的组合。

影片的摄影很有特色,但有了如此之多矫情的集萃,再美的风景也被染成一幅肉麻的粉红色。可以看出,影片为了改变剧本上的生硬与简单,很注意镜头的快速剪切,注重对话双方的特写镜头对位反应,其目的,是尽量把一个俗故事,表现得有一些内涵。但有些段落表现得实在是幼稚。比如在战场上,老二找老三的时候,镜头对人物的叙述是混乱的,完全是胡乱地拼凑起来,敷衍了事。一面是弟弟跑过来的镜头,一面是哥哥寻找的镜头,但偏偏要在中间插入一个敌军架枪扫射的镜头,整个表现根本没有方位感,更把战场当成儿戏。影片最后部分采取了平行蒙太奇的技巧,分别表现伊丽莎白的父亲杀警察、崔斯汀报仇卖酒的对头以及苏珊剪发自杀三个段落,也算是合辙押运好莱坞影片通常采用的交叉同时进行的手法,虽然没有什么新鲜感,但多少用的还算娴熟吧。

求魏明伦《变脸》的评论,我要写戏剧评论。。300字左右。求解!

剧本评论写作

第1步:逐行通读一个剧本,在排版、语法和格式出现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号,列出基本原理和次要的人物角色,以及你的第一印象。然后第二遍通读剧本,这回的重点要集中在剧本元素上。

第2步:故事情节规定了事件发生的顺序,引导故事主人公达到目的。事件被分解成下面这些连续出现的情节要点:开始的伏笔、小的危机、困境、反作用、逆转、支撑点,往往故事主人公建立新目标的原因会突然在情节的最低潮处显现出来,从而将情节推入高潮。

第3步:人物角色的广度和深度都必须创造出戏剧冲突才能吸引观众。要确定作者是否能够忍受自己对剧本进行削减修改,或者人物角色是否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经历来表演。人物角色要表现其内在与外在的挣扎斗争,暴露出他们的弱点、长处、缺陷以及最重要的人物弧度,这意味着他们是从开始成长起来的,或者是意味着这已经决定了结尾处的情节冲突。

第4步:对白主要揭示了人物角色的声音,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对白掌握着节奏,而且必须迅速离开那些缺乏任何覆盖独白的页面。

第5步:故事转折点、情节冲突的大小以及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对以上这些进行注解是非常重要的。要能辨别出次要情节,判断出它们是如何支持或者转移主要情节的故事线。

第6步:文章结构就采用三段式,写成A到B的线性结构。第一段写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点、刺激的事件,介绍人物角色及其困境;第二段描述主要角色和敌对冲突,还有带有意想不到的不可逆的转折点;第三段是故事情节的最高潮。另外要考虑的是对动作场景的描述。以上这几段文字要简洁且有代表性,长度一般不超过4、5行。

第7步:完成了以上几步,就可以写一个摘要以便更加突出剧本的优势与略势,以及故事情节是不是涵盖范围广泛。通常,三段式的摘要足可以让作者从这些评论见解中回顾并收集相关的意见反馈。剧本普遍长90到120页,它是很多文学体裁的混合体。

越剧孔乙己的评述

魏明伦,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说到川剧,自然要提到“巴蜀鬼才”魏明伦。《变脸》是作者1995年创作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他创作的《变脸》,就带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思想上注重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引发人们对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层思考。因而,在思想和艺术手法上,《变脸》清晰地表现出创作者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力、深邃的人文思想以及对人生的哲学的理性思考。其中融入了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绝技变脸,而剧本也由身怀变脸绝技的江湖艺人“水上漂”与被拐的9岁小女孩狗娃的悲欢离合展开情节,集中展现了民国初年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给人以强烈的悲剧震撼力。

《变脸》的人物语言既具有传统戏曲的语言特征,也具有地方语言的特色,因而也具有了其独有的幽默感,而引人深思,令人发醒。剧中多次出现“茶壶嘴嘴儿”“格老子”等颇具地方特色的语言,让观众笑过之后又有自己对于剧本,对于剧本思想的思考。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并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使本剧的语言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体现出通俗浅显、明白如话、情味十足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正是这种富于个性与艺术的语言对于剧本表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表达剧作的深刻思想都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强烈的感染力,剧作的成功已有一半在其中。“变脸”一词,一语双关,首先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控诉,另一方面则包含了对与人生与人性的反复与变化的思考。正如剧本中的台词“人生如戏,变变变”,江湖艺人“水上漂”要将绝技“变脸”传承,但是在他发现狗娃是女孩时也不能接受而不留狗娃而“变脸”;人贩子“变脸”警察局长,水上漂收养的孩子被绑票反而自己被以“绑票”被捕;师长“变脸”,不给艺人梁素兰任何情面拒绝救“水上漂”……这些人物的“变脸”,在思想上,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引导观众对人生、社会的思索。同时,贯穿剧作始终的“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更是引人深思。既有“水上漂”变脸绝技传男不传女,亦有女孩低贱的地位,有时甚至不值几文钱,由此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然而,剧作所展现的和希望观众思索的确是产生这种世俗思想观念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茅威涛越剧《孔乙己》

斟北斗邀明月醉意朦胧知酒醇

题南山酬清风诗情飘逸见神韵

——“孔乙己”为“咸亨酒店”的题联

由于网上完整版本的《孔乙己》难以下载,因此其实全剧我也没有看过,只是欣赏了其中的几个片断,因此这样来说对该剧的评说难免以偏概全。但是,我觉得这个剧本确实是越剧的一个新的发展。该剧本依据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进行改编但是做了很大的创新。先就剧本来说,他融合了鲁迅的众多的小说,例如小说《药》,老栓问孔乙己人的血是否可以治病,孔乙己答道:“人血?噢,人之精血乃天地之精华。受之于父母,运之经脉。以精养精,以血补 血,乃‘黄帝内经’之要义,道家修炼之秘方。”剧本加入了鲁迅先生写的众多反映当时社会民众的看客心态的细节,也加入了当时社会革命的非群众性的众多内容。因此,就剧本而言可以说是鲁迅小说的一个筵席。其次,就孔乙己的人物的性格,也进行了加工或者加入了许多新的含义,孔乙己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也有迂腐穷酸的一面。比如本文中举的他做的一幅对联,我个人就觉得颇有才情,但是还没有横批,因此掌柜要求孔乙己补上横批。由于对联已经写了南山北斗,因此对横批的要求就更高。而对联是以诗酒为题,孔乙己是这样说道的:“难也不难,这横批要远近皆宜,古今相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数……叔公,有了!”于是举眉低头间挥笔写下“品物咸亨”四个大字!花白胡子当场赞扬道:“好一个品物咸享,典自易经坤爻间,咸享上溯三千年哪!来,老朽愿与你干下这碗酒! ”而且诗兴大作,作诗道:“酒开一樽故里情,醉了十年读书声。蓬窗走出孔门人,抖擞青衫启鹏程。三考中举望帝京,得意春风留咸享。”而且孔乙己还将自己得到的赏钱赠给了乞讨的妇人,这也反映出了孔乙己的慷慨的一面。当然作品仍然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把科举制度造就的书生的迂腐的形象一面也刻画出来,这些部分与鲁迅的小说的剧本是几乎一致的,例如在酒店里介绍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等。作品还进一步把孔乙己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了,就是上述的寡妇后来又遭恶人追逼,孔乙己在落魄中还巧妙地救了她。两人还发生了爱情,但是孔乙己还是因为“君子不乘人之危而拒绝了”。下面是两人的对白:“我记住你名你姓住在祠堂”“我不问你名你姓来自何方”“留得你音你容永世不忘”“留得你音你容月照东墙”。作品还将该寡妇后来塑造成了巾帼英雄,传播新思想:“酒醉了的中国,炮打国门也唤不醒;诗化成之历史,血洒长街都研成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越剧《孔乙己》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和个性,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某种意义上说是当代人对作品的重读。第三,人物的造型和设计上也是经过雕琢的,茅威涛削发演孔乙己这个举动本身就很有意义,颇类似于当年的越剧改革。茅威涛把赴考前和废除科举后的孔乙己的形象的差异还是表现的比较强烈的。而且我觉得,茅威涛把孔乙己听到的废除科举这个消息时的万念俱灰的心情还是唱得很到位的:“ 梦断青云路 陨落紫薇星,帝乡不可期 ,天子无门生 ,废科举 罢三考 恰似那晴天霹雳当头闷棍, 这绝代之变 末世之讯 ,落在我孔某将登龙门之程 。”看得这个情节我们可能关注的不是社会制度的胜利,而是对社会变革下的书生的悲惨命运无限的怜悯,不禁使自己进入其角色。戏剧的画面设计的优雅、清新可谓是越剧最为有特色的几个长处之一。戏剧美术把水乡的特点写得很诗意,这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我个人比较喜欢古典的越剧,对于现代题材的越剧比较难以接受,就好像不能接受国画里面的“奔驰、奥迪”一样,很抵触。但是,我觉得《孔乙己》这部戏曲还是把戏曲的“古香古色”的韵味体现出来了。最后,谈一谈茅威涛的唱腔,越剧我比较喜欢的是生角,昆曲我比较喜欢的是旦角,越剧小生比较喜欢和熟悉的是尹派、范派和徐派。茅威涛尽管是尹派弟子,但是我觉得她还是很有天分也很有叛逆的精神,至少她结合了自己的声音的特点进行了某些改变。我觉得茅威涛的唱腔还是比较脱离尹派的,有自己的特点,更有刚性,也比较洒脱。当然,我觉得尹派唱腔本身是很有魅力的,特别是王君安、陈丽宇和王清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而且该剧还有绍剧的因素,是越剧男女合演的一种形式。因为我不是专业的戏曲评论者,因此对于这个只是附带的提及,总之,我觉得茅威涛扮演的孔乙己形象还是很深入人心的。全剧是很有文学、社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