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遥远的桥的17年理查德·阿滕伯勒导演影片

2.**《降临》观后感

3.能介绍些好的战争片吗?

4.现代启示录影评3篇

5.求前南斯拉夫**——《桥》影评

6.急需日本**<情书>的影评

遥远的桥影评_遥远的桥电影豆瓣

劳伦斯.奥利弗

1907年5月22日生于英国,1989年卒于英国。

英国戏剧演员、好莱坞**演员、导演和制片。

莎剧表演大师,学生时代便斩露表演天才,终身以表演或制作经典名剧为主,偶尔出演根据名著改编的**,如《呼啸山庄》和《哈姆莱特》等。奥利弗获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男演员之一,获得过10次提名,还曾作为导演被提名,并于1946年和18年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每当提起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等经典作品。这两部影片中的男主角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而他就是劳伦斯.奥立弗! 母亲是年幼的奥利弗的整个世界,母亲去世时他十二岁,这件事开始带给他的,总的来说是一种恐惧感,他的父亲绝对不是个残忍的人,但他却非常地害怕他。失去母亲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打击对劳仑斯的性格和胆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使得他以后在遇到类似的不幸或是遭受巨大打击以及失去极为重要的东西和人的时候,变得更加坚强了。然而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实在太大了,泰南曾经说过,正是由于母亲的去世,才让劳仑斯变得孤僻,他认为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痛楚才让这种性格伴随了奥利弗的一生。

劳伦斯.奥立弗是第一次,也是第一个成功地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搬上银幕的。影片《亨利五世》还获得了1946年度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他曾经10次入围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并于19年获得象征终身成就的荣誉奖。40岁时,他成为被授予骑士爵位的最年轻的演员。但是,奥立弗在事业上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并没有能抵消了他在爱情和婚姻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这其中自然包括他与演员费雯.丽二十年的爱情故事。在他和琼.普洛赖特结婚前夕,他曾邀请一个好友去纽约看他,并对他谈了他和费雯.丽一起生活时的一些事情,他说:她给了我最快乐的时光,也给了我最可怕的时光…… 劳伦斯.奥立弗一生共饰演过120个舞台角色和近60个**角色,几乎演遍了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中的全部重要角色。1989年,奥立弗82岁时离开了人世,他已经拥有了他少年时代所梦寐以求的才能和声誉,正如他多年以前曾经发过的誓言:“我要让他们看到,我将是最好的演员!”

在成功地将《王子复仇记》搬上银幕之后,劳伦斯.奥立弗开始不停地把英国经典搬上好莱坞银幕,如《亨利五世》、《奥赛罗》、《理查德三世》、《呼啸山庄》等等。与此同时,奥立弗开始担任演员、导演兼制片的多重角色。

奥利弗在老维克公司的新剧院演出的第一部戏是《武器与人》,在剧中他扮演瑟吉厄斯,这个角色和他很相像。对他而言表演需要技术,表演也需要感情,表演是对想象力的测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是个艺术家这个人就会去证明自己的想象力。奥利弗唯一的遗憾是有一段时间他没有掩饰自己的表演技巧,并因此而受到了指责,他想这种指责有它的道理,而对此,他感到很遗憾。奥立弗总是很有信心,他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极强的信念,一旦做出决定,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想法,你常常会受他的这种精神的鼓舞。他说,如果你聪明的话,演出结束后,你就会像卸妆一样把你演的角色忘掉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吃苦的,这样对他们没有好处,而演出结束后继续想这些事的话对工作也是不利的。但排戏就不一样了,在排戏的时候,你白天黑夜想的都是你演的角色,从不去想其它任何事情,如果你为扮演一个角色倾注了全力,你就应该坐下来,享受一杯美味的饮料。奥利弗的一个好友觉得,他每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天是地主、一天是乡绅、一天是园丁、一天又是男主人……他想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舞台下,奥利弗都乐于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这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职业--导演**,他觉得这样三位一体的工作很奇妙,而这种工作的责任是个巨大的挑战,他还总是说:一个人长大了就会喜欢挑战。筹拍《王子复仇记》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已经开始筹拍《王子复仇记》了!这部影片将用黑白胶卷拍摄,这是因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把这部**看作雕刻作品,而不是一幅绘画作品……”,而之后某一年的某一天奥利弗说:“我很抱歉我撒了谎,事实是,我当时和一家胶片公司闹翻了脸,所以不愿将它拍摄成彩色**,这真是太幼稚了,就像是小男生在耍脾气,我很抱歉,但这却是事实……”

作品年表:

1988 War Requiem 《战地挽歌》

1986 Lost Empires、Peter the Great《彼得大帝》

1985 Wild Geese II《野鹅敢死队再显神通》

The Bounty《恩惠》、The Jigsaw Man《拼图人》、King Lear《李尔王》、The Last Days of Pompeii、A Talent for Murder、The Ebony Tower

1983 A Voyage Round My Father、 Wagner、 Mr. Halpern and Mr. Johnson

1982 Brideshead Revisited《重返布莱谢》、 Inchon

1981 Clash of the Titans《四巨头》

1980 The Jazz Singer

19 Dracula、 A Little Romance《小小罗曼史》/《情定日落桥》

18 The Betsy、 The Boys From Brazil《纳粹狂种》/《来自巴西的男孩》

17 Come Back, Little Sheba《回来吧,小希巴》、 Jesus of Nazareth、 A Bridge Too Far《遥远的桥》

16 Cat on a Hot Tin Roof《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Marathon Man 、 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

15 Gentleman Tramp、 Love Among the Ruins、 The Collection

14 The World at War、 The Rehearsal

13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长夜漫漫路迢迢》、The Merchant of Venice《商人》

12 Lady Caroline Lamb 《痴情佳人》、 Sleuth《》

11 Nicholas and Alexandra《江山美人》

10 Three Sisters、 D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

1969 Battle of Britain《空军大战略》/《英伦作战》 1969 Oh! What a Lovely War 《多可爱的战争》

获得奖项:

奥斯卡奖:

19 因其对**的贡献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凭《The Boys From Brazil》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7 凭《Marathon Man》获最佳男配角提名

13 凭《》(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6 凭《奥赛罗》(Othello)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1 凭《Entertainer》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7 凭《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9 凭《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男主角奖 ;《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影片奖 ;《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导演提名

1947 因Henry V获杰出成就奖

1947 凭《Henry V》获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1947 《Henry V》获最佳影片奖

1941 凭《Rebecca》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0 凭《Wuthering Heights》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s):

1983 Cecil B. DeMille Award奖

1980 《A Little Romance》获最佳**男配角提名

17 《Marathon Man》,最佳男配角提名

13 《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9 《Hamlet》,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Awards):

12 《Sleuth》,最佳男演员奖

1948 《Hamlet》,最佳男演员奖

1946 《亨利五世》(Henry V),最佳男演员奖

国家评论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18 《Boys From Brazil》获最佳男主角奖

1946 《Henry V》,获最佳男主角奖

英国**电视艺术学院奖:

14 《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0 《Oh! What a Lovely War》获最佳男配角奖

1963 《Term of Trial》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1 《Entertainer》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0 《The Devil"s Disciple》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8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6 《Richard II》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 《Carrie》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其它奖项:

14 《商人》(电视),获艾美奖提名

10 《大卫-科波菲尔(电视),获艾美奖提名

1949 《哈姆雷特》,Bodil Festen Best European Film Award 奖

1948 《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第13届**节金狮奖

奥利弗·斯通

1946年9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耶鲁大学辍学后,前往越南在当地教英文.21岁时参加越战.回国后进入纽约大学**系就读, 早在70年代中期,他便以其非凡的编剧和导演才华而享誉好莱坞。

早先,斯通担任的大多是编剧的角色。25岁时,他开始自编自导了影片《seizure》(14),反响不俗。18年,他更是以影片《快车》(《midnight express》)的编剧身份登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

从此,斯通声名鹊起。

进入80年代, 斯通接连或编或导了《conan the barbarian》(1982)、《scar face》(1983)和《龙年》(《the dragon》(1985)等影片,它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斯通在好莱坞影坛上的地位。 在1986年作了影片《salvador》的编剧之后,斯通开始一心扑在导演事业上。他喜好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其对一些社会、政治问题的独到见解。他拍摄的影片具有一种自然流畅而又刚毅沉重的特质。它们总是以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想象空间令观众折服。

1986年,斯通经过长期的酝酿,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仅靠650万美元的资金, 只用54天时间便在菲律宾的丛林中拍摄了《野战排》(《platoon》)一片。该片一反战争影片通常讴歌战斗和战士的传统,通过一个年轻士兵的眼睛,展现了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并进而对越战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影片一推出即引起轰动。果然,在87年的第59届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该片又为斯通赢得了其艺术生涯中的第二尊金像。

不久,斯通又导演了影片《wall street》(1987)和《生逢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尤其是同样具有批判意义的战争题材影片《生逢7月4日》以其内涵的深刻性和艺术手法的独到魅力令观众叹为观止。该片也为斯通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荣 誉。

1991年,斯通又执导了《刺杀肯尼迪》(《jfk》)一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对前总统肯尼迪的一些生活片段作了艺术化了的诠释。影片虽然引起了诸多争议,但毕竟取得了成功。

此后,斯通又执导了根据改编的**《天与地》(《heen &earth》1993)。该片以艺术的想象,通过一个女子和他的美国丈夫在战乱中的颠沛生活,再次控诉了战争的野蛮与残酷。

次年,斯通又导演了《natural born killers》。该片以其内蕴批判的思想内核在诸多观众中引起了共鸣。 最近,知命之年的奥利弗?斯通仍探索不懈。在95年的新片《尼克松》(《nixon》)中,他把取材范围从战争背境又移到了社会政治领域,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政治生活作了独到的反映。

近几年又拍摄了<<u型转弯>>(u turn)(19)与<<挑战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1999)关于美墨边境与体育体裁的影片,虽无突破,到也中规中矩,不失水准,充满爆发力与破坏性,不愧为具有颠覆传统价值能力的煽动者.

遥远的桥的17年理查德·阿滕伯勒导演影片

奥利弗(英国戏剧演员(劳伦斯·奥利弗))编辑演员劳伦斯。奥利弗,1907年5月22日生于英国,1989年卒于英国。英国戏剧演员、好莱坞**演员、导演和制片,著名影星费雯·丽的第二任丈夫与终身朋友。是获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男演员之一,并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导演奥利弗·斯通因其杰出的才能,曾获得金球奖最佳编剧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柏林**节最佳导演奖等众多奖项。另与之同名的有美国运动员,曾获得奥运会铜牌;国际版《城市之间》裁判;导演卡罗尔·里德拍摄的**(中译名:雾都孤儿)。1演员奥利弗编辑简介

劳伦斯.奥利弗,莎剧表演大师,学生时代便斩露表演天才,终身以表演或制作经典名剧为主,偶尔出演根据名著改编的**,如《呼啸山庄》和《哈姆莱特》等。奥利弗获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男演员之一,获得过10次提名,还曾作为导演被提名,并于1946年和18年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每当提起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等经典作品。这两部影片中的男主角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而他就是劳伦斯.奥立弗! 母亲是年幼的奥利弗的整个世界,母亲去世时他十二岁,这件事开始带给他的,总的来说是一种恐惧感,他的父亲绝对不是个残忍的人,但他却非常地害怕他。失去母亲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打击对劳仑斯的性格和胆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使得他以后在遇到类似的不幸或是遭受巨大打击以及失去极为重要的东西和人的时候,变得更加坚强了。然而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实在太大了,泰南曾经说过,正是由于母亲的去世,才让劳仑斯变得孤僻,他认为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痛楚才让这种性格伴随了奥利弗的一生。

劳伦斯.奥立弗是第一次,也是第一个成功地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搬上银幕的。影片《亨利五世》还获得了1946年度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他曾经10次入围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并于19年获得象征终身成就的荣誉奖。40岁时,他成为被授予骑士爵位的最年轻的演员。但是,奥立弗在事业上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并没有能抵消了他在爱情和婚姻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这其中自然包括他与演员费雯.丽二十年的爱情故事。在他和琼.普洛赖特结婚前夕,他曾邀请一个好友去纽约看他,并对他谈了他和费雯.丽一起生活时的一些事情,他说:她给了我最快乐的时光,也给了我最可怕的时光…… 劳伦斯.奥立弗一生共饰演过120个舞台角色和近60个**角色,几乎演遍了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中的全部重要角色。1989年,奥立弗82岁时离开了人世,他已经拥有了他少年时代所梦寐以求的才能和声誉,正如他多年以前曾经发过的誓言:“我要让他们看到,我将是最好的演员!”

在成功地将《王子复仇记》搬上银幕之后,劳伦斯.奥立弗开始不停地把英国经典搬上好莱坞银幕,如《亨利五世》、《奥赛罗》、《理查德三世》、《呼啸山庄》等等。与此同时,奥立弗开始担任演员、导演兼制片的多重角色。

奥利弗在老维克公司的新剧院演出的第一部戏是《武器与人》,在剧中他扮演瑟吉厄斯,这个角色和他很相像。对他而言表演需要技术,表演也需要感情,表演是对想象力的测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是个艺术家这个人就会去证明自己的想象力。奥利弗唯一的遗憾是有一段时间他没有掩饰自己的表演技巧,并因此而受到了指责,他想这种指责有它的道理,而对此,他感到很遗憾。奥立弗总是很有信心,他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极强的信念,一旦做出决定,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想法,你常常会受他的这种精神的鼓舞。他说,如果你聪明的话,演出结束后,你就会像卸妆一样把你演的角色忘掉?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吃苦的,这样对他们没有好处,而演出结束后继续想这些事的话对工作也是不利的。但排戏就不一样了,在排戏的时候,你白天黑夜想的都是你演的角色,从不去想其它任何事情,如果你为扮演一个角色倾注了全力,你就应该坐下来,享受一杯美味的饮料。奥利弗的一个好友觉得,他每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天是地主、一天是乡绅、一天是园丁、一天又是男主人……他想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舞台下,奥利弗都乐于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这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职业--导演**,他觉得这样三位一体的工作很奇妙,而这种工作的责任是个巨大的挑战,他还总是说:一个人长大了就会喜欢挑战。筹拍《王子复仇记》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已经开始筹拍《王子复仇记》了!这部影片将用黑白胶卷拍摄,这是因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把这部**看作雕刻作品,而不是一幅绘画作品……”,而之后某一年的某一天奥利弗说:“我很抱歉我撒了谎,事实是,我当时和一家胶片公司闹翻了脸,所以不愿将它拍摄成彩色**,这真是太幼稚了,就像是小男生在耍脾气,我很抱歉,但这却是事实……”

1938年与费雯.丽认识并一起主演《乱世佳人》,1960年因后者患躁郁症两人离婚。

主要作品

1988 War Requiem 《战地挽歌》

1986 Lost Empires、Peter the Great《彼得大帝》

1985 Wild Geese II《野鹅敢死队再显神通》

The Bounty《恩惠》、The Jigsaw Man《拼图人》、King Lear《李尔王》、The Last Days of Pompeii、A Talent for Murder、The Ebony Tower

1983 A Voyage Round My Father、 Wagner、 Mr. Halpern and Mr. Johnson

1982 Brideshead Revisited《重返布莱谢》、 Inchon

1981 Clash of the Titans《四巨头》

1980 The Jazz Singer

19 Dracula、 A Little Romance《小小罗曼史》/《情定日落桥》

18 The Betsy、 The Boys From Brazil《纳粹狂种》/《来自巴西的男孩》

17 Come Back, Little Sheba《回来吧,小希巴》、 Jesus of Nazareth、 A Bridge Too Far《遥远的桥》

16 Cat on a Hot Tin Roof《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Marathon Man 、 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

15 Gentleman Tramp、 Love Among the Ruins、 The Collection

14 The World at War、 The Rehearsal

13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长夜漫漫路迢迢》、The Merchant of Venice《商人》

12 Lady Caroline Lamb 《痴情佳人》、 Sleuth《》

11 Nicholas and Alexandra《江山美人》

10 Three Sisters、 D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

1969 Battle of Britain《空军大战略》/《英伦作战》 1969 Oh! What a Lovely War 《多可爱的战争》

人物介绍

1907年5月22日生于英国,1989年卒于英国。 英国戏剧演员、好莱坞**演员、导

演和制片。

莎剧表演大师,学生时代便斩露表演天才,终身以表演或制作经典名剧为主,偶尔出演根据名著改编的**,如《呼啸山庄》和《哈姆莱特》等。奥利弗获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男演员之一,获得过10次提名,还曾作为导演被提名,并于1946年和18年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每当提起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等经典作品。这两部影片中的男主角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而他就是劳伦斯.奥立弗! 母亲是年幼的奥利弗的整个世界,母亲去世时他十二岁,这件事开始带给他的,总的来说是一种恐惧感,他的父亲绝对不是个残忍的人,但他却非常地害怕他。失去母亲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打击对劳仑斯的性格和胆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使得他以后在遇到类似的不幸或是遭受巨大打击以及失去极为重要的东西和人的时候,变得更加坚强了。然而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实在太大了,泰南曾经说过,正是由于母亲的去世,才让劳仑斯变得孤僻,他认为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痛楚才让这种性格伴随了奥利弗的一生。

劳伦斯·奥立弗是第一次,也是第一个成功地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搬上银幕的。影片《亨利五世》还获得了1946年度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他曾经10次入围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并于19年获得象征终身成就的荣誉奖。40岁时,他成为被授予骑士爵位的最年轻的演员。但是,奥立弗在事业上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并没有能抵消了他在爱情和婚姻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这其中自然包括他与演员费雯丽二十年的爱情故事。在他和琼.普洛赖特结婚前夕,他曾邀请一个好友去纽约看他,并对他谈了他和费雯.丽一起生活时的一些事情,他说:她给了我最快乐的时光,也给了我最可怕的时光…… 劳伦斯.奥立弗一生共饰演过120个舞台角色和近60个**角色,几乎演遍了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中的全部重要角色。1989年,奥立弗82岁时离开了人世,他已经拥有了他少年时代所梦寐以求的才能和声誉,正如他多年以前曾经发过的誓言:“我要让他们看到,我将是最好的演员!”

在成功地将《王子复仇记》搬上银幕之后,劳伦斯.奥立弗开始不停地把英国经典搬上好莱坞银幕,如《亨利五世》、《奥赛罗》、《理查德三世》、《呼啸山庄》等等。与此同时,奥立弗开始担任演员、导演兼制片的多重角色。

奥利弗在老维克公司的新剧院演出的第一部戏是《武器与人》,在剧中他扮演瑟吉厄斯,这个角色和他很相像。对他而言表演需要技术,表演也需要感情,表演是对想象力的测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是个艺术家这个人就会去证明自己的想象力。奥利弗唯一的遗憾是有一段时间他没有掩饰自己的表演技巧,并因此而受到了指责,他想这种指责有它的道理,而对此,他感到很遗憾。奥立弗总是很有信心,他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极强的信念,一旦做出决定,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想法,你常常会受他的这种精神的鼓舞。他说,如果你聪明的话,演出结束后,你就会像卸妆一样把你演的角色忘掉?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吃苦的,这样对他们没有好处,而演出结束后继续想这些事的话对工作也是不利的。但排戏就不一样了,在排戏的时候,你白天黑夜想的都是你演的角色,从不去想其它任何事情,如果你为扮演一个角色倾注了全力,你就应该坐下来,享受一杯美味的饮料。奥利弗的一个好友觉得,他每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天是地主、一天是乡绅、一天是园丁、一天又是男主人……他想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舞台下,奥利弗都乐于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这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职业--导演**,他觉得这样三位一体的工作很奇妙,而这种工作的责任是个巨大的挑战,他还总是说:一个人长大了就会喜欢挑战。筹拍《王子复仇记》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已经开始筹拍《王子复仇记》了!这部影片将用黑白胶卷拍摄,这是因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把这部**看作雕刻作品,而不是一幅绘画作品……”,而之后某一年的某一天奥利弗说:“我很抱歉我撒了谎,事实是,我当时和一家胶片公司闹翻了脸,所以不愿将它拍摄成彩色**,这真是太幼稚了,就像是小男生在耍脾气,我很抱歉,但这却是事实……”

作品年表

1988 War Requiem 《战地挽歌》

1986 Lost Empires、Peter the Great《彼得大帝》

1985 Wild Geese II《野鹅敢死队再显神通》

The Bounty《恩惠》、The Jigsaw Man《拼图人》、King Lear《李尔王》、The Last Days of Pompeii、A Talent for Murder、The Ebony Tower

1983 A Voyage Round My Father、 Wagner、 Mr. Halpern and Mr. Johnson

1982 Brideshead Revisited《重返布莱谢》、 Inchon

1981 Clash of the Titans《四巨头》

1980 The Jazz Singer

19 Dracula、 A Little Romance《小小罗曼史》/《情定日落桥》

18 The Betsy、 The Boys From Brazil《纳粹狂种》/《来自巴西的男孩》

17 Come Back, Little Sheba《回来吧,小希巴》、 Jesus of Nazareth、 A Bridge Too Far《遥远的桥》

16 Cat on a Hot Tin Roof《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Marathon Man 、 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

15 Gentleman Tramp、 Love Among the Ruins、 The Collection

14 The World at War、 The Rehearsal

13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长夜漫漫路迢迢》、The Merchant of Venice《商人》

12 Lady Caroline Lamb 《痴情佳人》、 Sleuth《》

11 Nicholas and Alexandra《江山美人》

10 Three Sisters、 D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

1969 Battle of Britain《空军大战略》/《英伦作战》 1969 Oh! What a Lovely War 《多可爱的战争》

获得奖项

奥斯卡奖:

19 因其对**的贡献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凭《The Boys From Brazil》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7 凭《Marathon Man》获最佳男配角提名

13 凭《》(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6 凭《奥赛罗》(Othello)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1 凭《Entertainer》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7 凭《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9 凭《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男主角奖 ;《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影片奖 ;《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导演提名

1947 因Henry V获杰出成就奖

1947 凭《Henry V》获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1947 《Henry V》获最佳影片奖

1941 凭《Rebecca》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0 凭《Wuthering Heights》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s):

1983 Cecil B. DeMille Award奖

1980 《A Little Romance》获最佳**男配角提名

17 《Marathon Man》,最佳男配角提名

13 《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9 《Hamlet》,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Awards):

12 《Sleuth》,最佳男演员奖

1948 《Hamlet》,最佳男演员奖

1946 《亨利五世》(Henry V),最佳男演员奖

国家评论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18 《Boys From Brazil》获最佳男主角奖

1946 《Henry V》,获最佳男主角奖

英国**电视艺术学院奖:

14 《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0 《Oh! What a Lovely War》获最佳男配角奖

1963 《Term of Trial》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1 《Entertainer》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0 《The Devil"s Disciple》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8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6 《Richard II》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 《Carrie》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其它奖项:

14 《商人》(电视),获艾美奖提名

10 《大卫-科波菲尔(电视),获艾美奖提名

1949 《哈姆雷特》,Bodil Festen Best European Film Award 奖

1948 《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第13届**节金狮奖

**《降临》观后感

本片为七十年代摄制规模最大的战争片,明星阵容空前盛大,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描述一九四四年,欧战已近尾声,各地盟军将领认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开通路提早直捣柏林结束战争。于是取大规模的空降行动降落荷兰,不料遭遇德军的顽强抵抗,以致行动遭到惨败。 本片从演员阵容上来说可谓明星荟萃、大腕云集!连老牌影帝劳伦斯.奥利弗在片中饰演了一位戏分不太重要的荷兰老医生。詹姆斯.凯恩演了一个101空降师的上士,罗伯特·雷德福出演82空降师的上尉,另外的几个明星也分别担任重要角色:肖恩·康纳利扮演的英国第一空降师长,最后大败而归。麦克尔·凯恩演第30兵团装甲团中校,吉恩·哈克曼演波兰旅旅长,最初反对“市场花园”第二批跳伞部下遭到德军!安东尼.霍布金斯演第一空降师的指挥夺桥的中校,坚守待援失败最后光荣被俘。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至7月25日,巴顿率领的第3集团军率先冲出诺曼底地区,开始了法兰西平原上对德军的大追击,盟军上下逐渐弥漫乐观的情绪。 作为进攻的两支铁拳——蒙哥马利和巴顿都想成为最早进入柏林的人,而盟军有限的补给能力无法保障两支大军同时发动进攻,进攻只能在一个方向进行。最后蒙哥马利的的北线进军方案被艾森豪威尔接受。 蒙哥马利希望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企图绕过传闻中德军严密布防的“西部壁垒”,而在荷兰方向展开一轮新的攻势,代号为“市场--花园”。 用空降“蛙跳”战术,以美军第82、101空降师,英军第1空降师及波兰伞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战役纵深上的埃因霍温、奈梅根和阿纳姆三地空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像交“接力棒”一样,护送地面推进兵团,直捣德国腹地——鲁尔区。1944年9月17日13时30分,战役开始,盟军动用了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同时在三处地区空降。但是战役进行得很不顺利。在经过残酷战斗后,101师和82师伤亡了3542人,才与地面部队会师。而远在最前方的英国第1空降师久等援军不到,在伤亡3716人后,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围成功。盟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但只“完成了90%的目标”(蒙哥马利语)。战后,一位战地指挥官感叹:“那座桥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 这是20世纪70年代摄制规模最大的战争片,在大导演理查德·阿顿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诸如詹姆斯·卡恩、迈克尔·凯恩、肖恩·康纳利、罗伯特·雷德福、安东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为戏份分配的关系,使情节进展有如片段的组合,缺乏一气呵成的气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长。不过即便如此,凭借极其出色的摄影和明星们的倾力出演,部分场面仍令人有大开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欧战尾声的1944年,盟军为了打开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捣纳粹首都提前结束战争,于是取大规模的空降行动降落荷兰。为了夺取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铁路大桥,与占有绝对优势的德军浴血奋战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虽然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但盟军仍遭失败。战斗的景象与声音,危险和冒险犯难,生与死的交织栩栩呈现。 演员表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金·哈克曼Gene Hackman

埃利奥特·古尔德Elliott Gould

爱德华·福克斯Edward Fox

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

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

德尔克·布加德Dirk Bogarde

詹姆斯·卡安James Caan

职员表

导 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

编 剧: 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

制作人:Joseph E. Levine

Richard P. Levine

John Palmer

Michael Stanley-Evans

原创音乐:John Addison

摄影:杰弗里·安斯沃思

剪辑:Antony Gibbs

艺术指导:泰伦斯·马什

美术设计:斯图尔特·克莱格

服装设计 :Anthony Mendleson

Cornelius Ryan

英国学院奖:

18 获奖 BAFTA**奖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 爱德华 福克斯 (Edward Fox)

最佳摄影 (Best Cinematography) 杰弗里 昂斯沃思 (Geoffrey Unsworth)

最佳音响 (Best Sound Track) Peter Horrocks (I),Gerry Humphreys (I),Simon Kaye

Anthony Asquith**音乐奖 约翰 艾迪生 (John Addison (I))

提名 BAFTA**奖 最佳** (Best Film)

最佳剪辑 (Best Editing) Antony Gibbs

最佳艺术指导 (Best Production Design / Art Direction) Terence Marsh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ion) 理查德 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18 获奖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 爱德华 福克斯 (Edward Fox) 影片表现和讴歌了盟军在二次大战中的“奋勇的作战精神”。战斗场面激烈而壮烈,是任何一部战争片也不能与之相比的。影片汇合了数国的数十位明星,许多明星只在影片中扮演小配角,他们的演技和风,令人心驰神往。本片的不足在于时间太长,有的情节描写过细,因而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本片为70年代摄制规模最大的战争片,明星阵容空前盛大,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描述1944年,欧战已近尾声,各地盟军将领认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开通路提早直捣柏林结束战争。于是取大规模的空降行动降落荷兰,不料遭遇德军的顽强抵抗,以致此行动遭到惨败。因为戏份分配的关系,使情节进展有如片段的组合,缺乏一气呵成的气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长。不过,全片制作认真,摄影尤其出色,部分场面仍令人有大开眼界之感。 影片被奉为经典的原因除了大明星们的倾力出演,极其出色的摄影和大手笔的战争场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使用了宽银幕和立体声,所制作的战争场面可谓壮观,立体感鲜明、暗部层次出色虽然是近三十年前的作品,但是现在看来画面依然让人大开眼界,枪炮中的战争场面诸多细节清晰可见,散发着恢弘的战争气势。

影片为70年代摄制规模最大的战争片,明星阵容空前盛大,因为戏份分配的关系,使情节进展有如片段的组合,缺乏一气呵成的气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长。不过,全片制作认真,摄影尤其出色,部分场面仍令人有大开眼界之感。

能介绍些好的战争片吗?

读了周梵的《降临》影评之后,就很想看看这部**。正好换了个5G的新手机,超大的储存量,可以尽情地看**了。

《降临》这部**是根据获得雨果奖等多项大奖的短篇科幻《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这部**是科幻+亲情的基本结构。? 在一个无眠的夜晚,我一口气看完了这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剧中冷峻的画面、离奇的故事情节,看得我惊心动魄!但**一结束,我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一切看似那么遥远却又那么贴近生活,好像自己也曾经历过一般。对于有信仰的人,对于相信生死前定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必然,是定然。

剧中女主角露易丝是一位语言学家,因此,国家派她去和外星人接触。因为有12架外星飞船降临到地球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已经开始,战争一触即发,各国家全副武装,进入备战状态。但在同时,美国又派露易丝与外星人接触,尽力了解他们的意图,通过谈判期望和平。

语言学家路易斯和物理学家伊恩便披甲上阵,肩负着人类和平的伟大使命,利用语言这一神奇的工具架起走进彼此的桥梁。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露易丝终于破译了外星人“七肢桶”的语言。

原来外星人是来帮助人类的。因为3000年以后,外星人需要人类的帮助。

在掌握外星人语言的过程中,改变了露易丝的思维方式和意识结构,她拥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她窥见到了她和她未来的女儿的情境,以及女儿最后的死亡。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与物理学家伊恩结合。

在**的最后,露易丝说,即使知道了旅程和目的地,我依然选择珍惜我所拥有的每一个瞬间。

这正是露易丝最勇敢的部分,她愿意去体验那份爱,以及与之相关的悲伤,因为那也是那份爱的一部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国学大师杨军教授在少林寺玄幻《我的师父大武僧》里的一段话:

“情来了,就真心用情地爱娇妻幼子;义来了,就义无反顾地举义旗、统义兵。明知道红粉骷髅,也要真情实意、温柔体贴;明知道兵败灭门,也要勇往直前、奋不顾身。”

我想,这句话正是对**《降临》的高度概括、精准地总结。也是给予我们对人生态度的一个启发吧!

今日表情:

我是一个泥瓦匠

装扮庭院工作忙

一切福田方寸间

一砖一瓦皆修炼

2021.1.17

小小背包图书馆

携带手机真方便

常听大师讲经典

边听边学边实践

2021.1.18

猫咪的表情:

现代启示录影评3篇

推荐:俄罗斯<兵临城下>,说的是一个俄国英雄狙击手对抗德国德国王牌狙击手的故事.美国<风语者>,说的是英勇的士兵(尼古拉斯*凯齐)为了自己的职责和赎罪而重返战场,最后牺牲的故事。美国<深入敌后>讲的是一个美军飞行员到敌区侦察被击落,历尽千辛万苦逃生的故事.不得不说<兄弟连>,真正男人看的影片。美<最长的一天>,囊括了次年奥斯卡最佳摄影、 奥斯卡最佳摄影 、奥斯卡最佳特效、奥斯卡最佳原著音乐四项大奖.

还有:十大经典战争片

《西线无战事》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主演:路易斯·沃海姆、罗·阿瑞斯、约翰·雷

上映:193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后方的某个小城市里,打出“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号召年轻人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在沙文主义的煽动下,一心想当个英雄,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

保尔所在的小分队被派往西线参战。亲临战场,他才渐渐了解到真正的战争是饥饿、血腥和死亡。保尔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归队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他义愤填膺地向学生们陈述了战争的无情,但学生们不为所动。重返前线后,保尔发现他的老战友们已经牺牲了,连队中来了一批像他当年一样天真、幼稚的娃娃兵。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法国兵的流弹击中而倒下。但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还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它获得了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本片以卓越的摄影技巧,写实的风格,把战火阵地、冲锋、,以及残酷恐怖的野蛮凶杀等镜头,拍得十分逼真,惊心动魂。影片的最后保尔被流弹击中一幕堪称影史上的经典。

《光荣之路》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演员:柯克·道格拉斯、华夫·米克尔、阿道夫·曼邱

上映:195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5名应征入伍的法国士兵被误认为叛变而遭到处决。几年后,士兵的家人向军队提出控诉,并打赢了官司,却只得到了两法郎的损害赔偿。1935年,汉弗雷·科比将这一写成《光荣之路》。

**中,法国701步兵团与德军对峙。法军参谋本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发动突袭拿下阵地。指挥官达克斯上校本来极力反对这个自杀式行动,但受到米罗将军的威胁,为了避免牺牲更多无辜战士只好答应。突袭开始之后,德力太强,步兵团只好半途折返。米罗将军认为步兵团都是懦夫,下令向自己人开炮,被炮兵军官拒绝。但最后还是有三个士兵背黑锅被送上台。

“军队需要纪律,而保证纪律的唯一方法是时不时地。”库布里克通过米罗将军的嘴,说出了普通人对战争的无力感,这句话也成为了本片的经典台词。

起初,**的结局是,达克斯成功威胁米罗将军,释放了三名士兵。但**开拍前,库布里克发现,这样的结局会削弱**的反战争意念,于是最终选择跟一样的阴冷、暗淡的悲剧结局。正是这样的结局,对军队政治做出了最尖锐的控诉。

《桂河大桥》

导演:大卫·里恩

主演:亚力克·金纳斯、威廉·霍尔登、早川雪州

上映:1957年

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时缅甸丛林里的一座日军战俘营中,被俘的英国军官尼科森上校为维护国家的尊严与荣耀,带领部下为日军建造桂河大桥。这时,逃出的战俘营希尔兹少校找到了英军,并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

尼科森上校,一个典型的英国军人,具有英国绅士的认真态度,以及“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的执着。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认为大桥是自己和部下所完成的工作必须要守护,却忘记了桥一但建成,会对自己的部队带来极大的伤害。从“建桥”到“炸桥”之争,对军人的原则问题做出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堪称**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

导演大卫·里恩被认为是最精于运用**技巧的导演,《桂河大桥》作为经典战争影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导演、编剧、剪辑、配乐等七项大奖。

《最长的一日》

导演:安德鲁·马顿等

演员:埃迪·艾伯特、保罗·安卡等

上映:1962年

作为经典的战争片《最长的一日》获奖无数,并享有黑白影片教科书的美誉。20世纪福克斯公司耗资1千万美元(创下了当时的记录),历时2年,启用了3位著名导演,以及百位好莱坞巨星,拍摄了这部宏大的战争史诗。公映后,又一举囊括了第35届奥斯卡四项大奖。影片以叙事为主,记录了登陆诺曼底第一天发生的。所谓最长的一天是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本片被视为二战影片的盖棺之作。

《巴顿将军》

导演:小弗兰克林·夏夫纳

演员:乔治·斯科特、卡尔·马汀

上映:10年

乔治·巴顿——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号称“铁胆将军”。他是一个暴戾的军神,可以一边信仰上帝和天国,一边对着血肉横飞的战场吟诵诗篇;一边逼迫成千上万的士兵完成超越体力极限的战斗任务,一边在伤员的床边为他默默祈祷……

本片是关于这位二战将军的史诗式传记片。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影片的战争场面宏伟壮观,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砾,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的草原,硝烟弥漫,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猎鹿人》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托弗·沃肯、约翰·萨维奇

上映:17年

影片讲述了越战对于宾西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的人带来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反战情绪。片中对于越南丛林战争的恐怖感有着深刻地描写。当时也有评论认为,本片着重描写战俘被强迫玩俄罗斯转盘死亡游戏的场面,导致以后出现了一连串以这种残酷方式的自杀。

本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6项大奖,是天才导演迈克尔·西米诺一生中最著名的影片。此后他参与的影片全都以失败告终,甚至几乎使**公司破产。他被当作“流星般出现,留下一部天才影片,然后很快陨落”的奇才而被纪念。

《现代启示录》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马龙·白兰度、罗伯特·杜瓦尔、马丁·西恩、劳伦斯·费什伯恩

上映:19年

本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黑暗的心脏》。导演科波拉精心筹备四年,耗资千万拍摄而成。

越战期间,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毫不留情”地除掉库尔兹上校,一个叛逃美国军人。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险深入柬埔寨。在一处偏僻的热带丛林里,精神失常的库尔兹上校以其嗜血成性的残暴统治着当地土著居民,成为他们盲目崇拜、迷信的图腾。随着小艇驶入柬埔寨,威尔德一行人似乎卷入了一个超乎现实、彻底疯狂的世界,淹没在人类灵魂最黑暗、卑劣的阴影里。

本片虽然获得了19年戛纳**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但是票房却不理想,科波拉花了十年才还清投资这部**而欠下的巨额债务。

《野战排》

导演:奥利弗·斯通

主演:威廉·达福、查理·辛

时间:1987年

1967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放弃学业,和其他美国士兵一起,乘飞机飞抵西贡。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执行任务,步兵连中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战争让巴恩斯成为了疯狂的机器,心肠极为冷酷;而伊莱亚斯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

在一次战役中,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整个村庄,遭到了伊莱亚斯的极力反对,巴恩斯因此怀恨在心。巴恩斯趁伊莱亚斯负伤,残忍地将他。正当他想除掉看到真相的泰勒时,一颗落下,两个人都失去了知觉……

《野战排》根据导演奥利弗·斯通的亲身经历创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影片真实地反映了越南战争的疯狂与混乱。战友之间的残杀,让人们看到了战争是如何使人丧失了理智和人性。影片上映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特别是越战老兵的欢迎,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等四项奥斯卡大奖。

《全金属外壳》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马修·莫迪恩

上映:1987年

影片根据古斯塔夫·哈斯福特的《短期服役》改编,是大导演库布里克继《光荣之路》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反战影片。影片的前半段,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如何在魔鬼教官的训练下,失去人性而成为的机器;后半段是主人公“小丑”在战争中逐渐恢复人性。影片跨越了从参军到,一个普通士兵在战争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它被看作是继《猎鹿人》、《现代启示录》、《前进高棉》之后的又一描写越战的杰作,曾被某些影评人誉为“有史以来最佳的越战**”。本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以及英国学院奖。

《细红线》

导演:特伦斯·马立克

演员:西恩·潘、约翰·特拉沃尔塔、乔治·克鲁尼

上映:1998年

本片根据詹姆斯·琼斯的自传体改编,描述瓜达康纳尔岛战役期间美国一个名为“查理斯火炮连”的故事。

在这次大规模的瓜达康纳尔岛战役中,查尔斯连队要从日本人手中夺回210阵地,全连从登陆开始到持续数月精疲力尽的厮杀与流血,从丛林中巡逻侦察到夜宿野地和受伤住院,一直到生存者最后的离去,皆被深刻且真实地在片中描绘出来。

影片注重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一场令人恐惧、残酷到骨子里的梦魇般的血战,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理智与疯狂的深深思索。正如阵亡将士墓碑上的墓志铭:在理智与疯狂之间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

这部影片是息影20年的著名导演马立克的再度出山之作。获得了奥斯卡七项提名以及柏林**节金熊奖。

求前南斯拉夫**——《桥》影评

 现代启示录 影评1

要看懂这部片子,就必须要明白一点,这部片子是根据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只不过把原的背景从非洲搬到了亚洲而已。**的拍摄固然和当 时对战争的 反思 有关,但其实就根本而言,战争只是一个背景,**所要表现的核心在于对于自我的反省,特别是对于西方文明的反省。片中突然出现的一群法国 人,正是这样一群象征,尽管法国已经退出了印度,但是这群高贵者却无法重返欧洲,因为,就像他们自己说的“这儿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已经无处可去”。库 尔茨上校在临死之前反复的喃喃自语“Horror”(可怕啊),深深地反映出了人面对内心黑暗时的无力感;当威拉德杀死了库尔茨后,出现的一幕场景是:库 尔茨的信仰追随者再次拜倒在他的脚下。但这一次威拉德抵制了心灵的诱惑,驾着汽艇离开了湄公河深处的丛林,永远离开了丛林深处的黑暗,也永远离开了人类内 心的黑暗。

一个自以为文明的世界,一旦进入到一个被他视为黑暗的世界中,究竟是能够像自己所想象那样把文明带入黑暗世界,还是就此沉沦于黑暗世界中?这 一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这既是原作者康拉德所要问的,也是此片在9.11之后重新被西方**界所关注的理由。导演科波拉因此重新编辑了此片,使得9.11 后出现的这个新版长达三个多小时,而原来上映的老版则只有两个多小时。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哲理性*的片子,但在看之前,我们先得做足功课。

 现代启示录影评2

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将《现代启示录》看完,影片的开头便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以为这又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当我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之久的**看完的时候,我对这部影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影片开头的镜头是一座丛林,加上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飞机声音,还有一闪而过的飞机,随风扬起的尘土,梦幻般的变成被大火包围的“火森林”,歌声随着战火的燃起而响起“这就是结束,我的朋友。。。”,在优美的旋律下唱出了许多人的无奈,画面中男主人公倒立的头像和战火纷飞的场景反复的叠化在一起,似梦似真实。仔细观看被叠化的那几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很长的移镜头,从床头旁边的书籍和照片处缓缓的划过他的手、脸、桌子上面的玻璃杯和酒还有夹在被子里的,这一系列的实物交代了男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简简单单,无所适从。屋顶的那扇电风扇的摆动声音恰似飞机在空中飞翔的声音,将他从梦中唤醒,呆在家中的他无所事事,有时坐在沙发上面望着屋顶发呆,有时看着妻子的照片无奈的叹息,有时蹲在地上喝着酒,意志消沉的他没有事情可做,没有任务让他忙碌起来,他只能在房间里面自娱自乐,那强有力的音乐节奏急速的敲击,让人瞬间感到窒息,压郁的窒息,任何人在屋子里呆上长久的时间都会像他这样的让人面临崩溃的边缘的。

渴望任务的他,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mdash;&mdash;处决库尔兹上校,当威尔德与将军对话的时候,导演给威尔德安排的话语不多,其中有一句话总是从威尔德的嘴中说出“不能透露,这是机密。。。就算知道也不能透露。。。”虽然短小,但是却是作为情报员的一种素质&mdash;&mdash;保护机密不被外人知道,这也是将军选中他去执行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用餐的时候,将军用吃虾来试威尔德的胆识,更进一步明确了将军给威尔德安排的任务需要一定的胆量。在他们谈话期间,我们听到一段关于库尔兹上校的录音,从那段录音当中我们可以感觉的到库尔兹上校的那种疯狂,那种不被人理解的疯狂,正如他所说的“五十步笑百步”。当我听到这段录音的时候,感觉库尔兹这个人非常的恐怖,是一种变向的心理扭曲,当我继续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明白了,库尔兹上校的变化是从那次他们给孩子们注射疫苗之后,敌人来袭将孩子们的胳膊砍下来,一堆一堆的堆放在一起,那时候的他哭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场景,那个时候的他开始变化,像一颗穿透他的额头,他也要像他们一样,战争是一场心理战,从心理上去打败敌人,所以他才会变的那样疯狂,同样的,当威尔德一行人沿着河流前行的时候,需要长官比尔基尔戈护送到湄南河的时候,在空中,比尔基尔戈命令属下打开音乐,先从心理上打败敌人,这是一种策略,一种心理策略,即使敌人听不到,但也在心理上给了士兵一种安慰。

在战场上,当比尔基尔戈在巡视战场实况的时候,他看到几个士兵站在一个受伤的士兵旁边,他走上去问清楚的时候,听说这个伤兵要喝水,便立马让随从拿出水壶,但是士兵们说伤者是一个越共,比尔基尔戈长官却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任何勇敢作战,置性命与不顾的人随时都可喝我的水”这是这个长官对战士的一种认可,但是当比尔基尔戈长官听到有一位水手时,便立刻放下伤者与不顾,直接去找水手,导演安排这一场景,我想这是对此人的一种讽刺,言不由衷的讽刺,同时也是对战争残忍的一种痛斥。

当比尔基尔戈和威尔德他们相互认识之后,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一架飞机正在缓缓升起,下面还吊着一头牛,紧接着画面上出现了教主在朗诵(马太福音),“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求你今天赐给我们。。。”镜头紧接着便是一头牛被飞机吊在空中飞行,暗示着此时这个地方的战争已经熄火了,该是大家同乐同享受的时刻了,导演将这个场景穿插进去,暗示着人民渴望和平的时刻,同时也暗示了威尔德此刻对战争的态度的变化&mdash;&mdash;开始讨厌这场战争。

夜幕来临,士兵们在沙滩上其乐融融,歌声、谈笑声。。。似乎有家的感觉,但是这就像威尔德所说的“他们越是营造家的感觉,便越想家”,这是威尔德作为一个士兵时的感受,同样的也是这些士兵们的内心真实的写照,因为黎明之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再回到家乡,只能享受在片刻的快乐之中,就如克林在船上中弹倒地时,导演将现场噪杂混乱的声音抹去,而只剩下母亲读信的声音和忧伤的音乐,“避开,完整的回家。。。”可惜克林却不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了,这是对 战争的无声控诉,没有痛哭的流泪,而是以一种亲人对亲人的期待来控诉战争惨无人道的夺取青春的生命,信中句句期待,但却句句刺痛人心。在他们接近目标的时候,敌人向他们 射箭 ,掌舵的奠长命令兰斯开枪,此刻的他们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恐惧感油然而生,生的欲望使他们反映激烈,拼命的想要打跑敌人,然而这样的激烈反映却使奠长中箭身亡,此刻没有多余的话语,内心的波澜不再平静,红色的烟雾弥漫船的整个角落,奠长静静的躺在那里,以抹阳光穿过他的面颊,逆着光线,我们无法看清兰斯的面部表情变化,这恰似安静的画面却在无声中痛斥着战争的残忍,他残忍的夺取了两个同伴的生命,这在他们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在影片的中间,我们看到和威尔德同行的伙伴们随着目的地的接近,他们的心理也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从比尔基尔戈那里离开之后,威尔德看到比尔基尔戈的打仗方式,认为他跟库尔兹一样,不仅是发疯,更像是谋杀,将活生生的生命结束在熊熊的大火和之下,威尔德的反战情绪开始一点一点的萌发,同行的伙伴们的心理也开始发生变化,因为他们不知道上尉的目的地是哪里,每当问起的时候,他都不告诉他们,当威尔德和大厨在森林里面找寻芒果时,一只老虎将他们阻挡,而此刻的大厨从没有遇见过这样真正威胁到自己生命的时刻,那个时刻他发疯了一样开枪,然后逃回船上,绝不想再下船,否侧随时都有可能丢掉生命,恐惧在慢慢的侵入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在克林死后,所有的人几乎在接近崩溃的边缘,每次遇到敌人,他们便疯狂的开枪扫射,那种神情让人紧张,当他们到达都朗桥的时候,河水中许多士兵向他们喊着让威尔德带他们回家,那一幕幕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兰斯空洞的眼神望着河水下面的士兵,船慢慢的移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个场景更加深了这一行人内心的恐惧,想要逃离这恐怖的战场。

在另一个地点,他们遇到了法国的赫伯特德马海,安顿好死去的兄弟之后他们一起在餐桌上用餐,一束昏黄的光线射到餐桌上,给画面增添了柔和的美,整个画面像是一个家庭聚会,这里是赫伯特德马海的一个大家族,他是靠这个家族来抵抗敌人的,他们从在此地留多长时间开始谈起,接着触及到了赫伯特德马海的软肋,在他眼中,二战美国胜利了而法国却失败了,没有人能够明白他此刻的心理,在奠边府、阿尔及利亚、印度都失败了,但是在这里他们却没有失败,没有人能够明白屡遭失败的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他们只能在这里借助短暂的胜利来维护着小小的荣誉,美国显然是卷入了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越南和法国、中国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他们都在为自己而战,而美国显然在利益的权衡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世界无法避免一场战争,但美国完全可以避免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一个拉着风琴的男人在餐桌旁边说唱着美国白人,对他们进行着批判,这场战争,这一切都是一个错误,而美国人却不从法国中汲取错误反而变本加厉的犯下错误,从而导致今天的这个混乱的局面。

当他们离开赫伯特德马海的时候,船漂泊在河面,迷雾重重,威尔德以一个情报员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到目标就在附近,而且越来越靠近。当他们在河里航行的时候,有一个神像和威尔德叠化,一边是他一边是神像,也许是在暗示着对库尔兹的最终的审判就要到来了。

在进到库尔兹的地盘之后,那戛然而止的音乐和说话声让人感到窒息,而那些吊在树上的尸体让人感觉到库尔兹这个人不仅仅是恐怖而更多的是残忍。

当威尔德和兰斯走进森林寻找库尔兹的时候,库尔兹的手下将威尔德倒立在泥地里面,镜头也随着威尔德的倒立而倒立,颠倒了他的世界,即使死亡的气息在接近,但他仍然不放弃审判库尔兹,当威尔德来到库尔兹的住所时,他和库尔兹对话,而镜头从威尔德的后面缓缓的向前移动,我们只能听见库尔兹和威尔德的对话,却始终看不清楚库尔兹的样貌,这使库尔兹这个人物增添了神秘感,当库尔兹从床上半起来的时候,光线也只是照射在他光秃秃的头顶上面,而始终见不到他的庐山真面目,光线的成功运用不仅仅给库尔兹增添了神秘感,更多的是暗示着他内心黑暗的一面,见不得阳光。

在他和威尔德的谈话中,库尔兹不断的强调恐怖,恐怖与道德恐怖,其实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也惧怕恐怖,他对威尔德说他可以杀他但不可以审判他,威尔德缓缓站起来,他决定将库尔兹杀掉,他缓缓的从河水中脱出,这是他的重生,像一个军人一样站立,而另一个场景是为屠宰牛做准备,两个场景交叉在一起,给人一种压迫感,危险在一步一步的逼近,开头的歌声响起,威尔德一刀挥下去,镜头接的是屠宰牛的那一刹那,这种蒙太奇的运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库尔兹的“恐怖,恐怖。。。”声中结束,这是对库尔兹的审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审判,是恐怖成就了他,他也在恐怖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现代启示录影评3

怯懦的人鼓噪,是男人就去战斗。建议他先去看看这部科波拉的**。

战争的意义,如果上升到人类的生存还是毁灭,上帝才是主角。

其余的解释,都是扯淡。

 一、战争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超越了战争片的史诗**,当然也可以饶舌说,它是一部战争史诗。但事实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战争史诗的层面,它应该是**的史诗。它比战争片走的更远,但首先不能否定它战争片王者的地位。

1969年,美国在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在战争中承受了心灵重创的威拉德上尉主动返回战场,并接受一项特殊任务。一个体会过战争残酷的人也许想着的是逃离,一个深陷战争咒语的人却可能会自溺于战场。威拉德就属于后者。至于他是如何落到这样一个下场,**没有给出事前的答案。答案是在威拉德率领五人小分队深入战争区、潜入柬埔寨的水路上一点点显现的。而这个自溺于战场的人,却要去处决一个比他还要沉沦的战争狂人。

影片的初始具有战争史诗的一切元素,甚至它就是战争片的标杆。由高比上校指挥的直升机空对地大战一场戏,绝对是大场面的经典。我很惊诧19年的科波拉可以拍出比现在电脑特效还要壮观过瘾的战争场面,但事实就是如此,直升机群的盘旋轰鸣、俯视全局的宏阔镜头、瓦格纳的歌剧、战斗机轰透整个海滩,美国人的英雄主义。喜欢大场面的人一定喜欢,还会为后来**中看似更大实则干瘪的战争场面汗颜。

五人小分队一路惊心动魄,来到都朗桥是一个转折。因为这里是美军占领区的最前端,再往前就是“越共”的地盘了。这里的战场充满了迷幻色彩,也许是夜晚的缘故,五光十色的炮弹烘托出前沿阵地的地狱本色。此时的美军不再耀武扬威,而是失魂落魄。小分队进入柬埔寨边境不久,克林被流弹击中,费拉被木箭射穿,战争的苦难接踵而至。如果把这场战争分为美国和“越共”,焦灼与残忍就是它的全部意义。

 二、反战

抛开国家主义的狭隘,要看到反战的意味,就要看个体。对人性的戕害就是屡试不爽的反战武器。战争片一定要有这样的主旨,否则很容易落入蕾尼&middot;瑞芬舒丹《意志的胜利》式的法西斯美学圈套。这一点,科波拉不能不懂。

威拉德在影片中有两段自舞自蹈好似瑜珈,看上去略约有越南人的诡谲,这种神经质般的表现像是极度压抑状态下的非自觉仪式,充斥了对战争正义性的质疑。而在科波拉有感于 9&middot;11而于2001年重新剪辑的新版DVD中,有两处明显的增加段落都表现了导演的反战诉求。

一是作劳军演出的“花花公子”兔女郎在某处军营被困,大厨、兰斯以提供燃料为诱饵与两位兔女郎发生关系,战争的残忍与性的压抑在此刻交集。大厨与美女喋喋不休于曾经的美好,兰斯则恍如隔世般与女郎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感情。战争在面前显得面目可憎,这也暗合了美国性解放所高标的主旨。

二是威拉德一行在柬埔寨遇到法国殖民者的段落。说实话,我觉得在**中删除此段绝对是正确之举,因为这段 故事 不仅罗唆空洞,而且与影片的节奏、气氛严重不符。但在科波拉看来,这一段似乎也通过法国对殖民地统治陷落的痛陈,以及法国人对美国发动战争的批判,表达了他对于人类争战、侵略、挞伐的深入反思。

反战落实到人性的层面,往往会有动人的力量,因为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影片似乎也伤感了起来,但科波拉的野心不仅只于此。

 三、荒诞

表现战争荒诞的**像《全金属外壳》《陆军野战医院》等经典往往将荒诞作为主题来强调人性的异化,但对于战争本身的异化往往着墨不多。《现代启示录》完成了对战争本身的异化,而它的实现者就是战功昭彰的美军上校、狂妄独裁的叛逆头领库尔兹。

威拉德的任务就是赶到库尔兹的匪巢并把他杀了。在三个多小时的**中,有两个半小时里我们只能看到库尔兹的照片、资料,或是听到他的只言片语,而他本人根本没有露脸。但在威拉德神经兮兮的唠叨旁白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库尔兹强大的威摄力。他的残暴不仅让美国佬(包括威拉德)紧张,也让所有原住民臣服。

果然,在到达了库尔兹的匪巢后,满山遍布的原住民和陈尸混杂一处,充斥着荒诞感。然而库尔兹本人的现身却打破了观者的心理预期。这个被描述为魔王的人并非穷凶极恶的模样,虽然长得凶悍,却是一副看破世相、坚忍低沉的姿态。从美军长官变为山寨匪类,从残暴无常到甘受砍杀,战争本身发生的扭曲较之所谓的人性的扭曲更加令人惊诧,也许库尔兹自己的话可以作为一种解释:你可以杀死我,但你不能审判我。

影片中的荒诞比比皆是。胆小的大厨被老虎吓得半死,狂叫自己参军不是为了送命,可最后属他死的最惨,割头。高比上校指挥飞机疯狂轰炸越南村落,却又不遗余力地救助受伤村民。克林杀死无辜的渔民让人发指,转眼自己就被流弹击中毙命,耳边还放着家乡寄来的让他躲避的录音。

 四、史诗

作为一部**的史诗,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思想层面的,前述都是;一是技术层面的,接下来会略谈。前者事实上还可以无限深化,因为对于一部**的解读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继续延伸,而且见仁见智。

影片所涵盖的远不止于如我所述的战争、反战、荒诞三个层面,更应该深入到对人类战争意识的深刻反思。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思想认知、人性与战争的变异等都有影像化的深入阐析。由此它便超越了普通的战争片,进入了史诗的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现代启示录》不仅是战争片的样本,在全部**史中它的艺术性也是极其卓越的。原谅我只能干涩地评价几句。它的画面,饱满浓郁,充满诗意,迎着旭日飞升的直升机,两岸原始森林茂密的绿色,在落日映衬下蜿蜒曲折的河流,光影在人物脸上的明灭,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它的剪接,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师的所在,在段落转换、溶镜、蒙太奇等技巧的运用上都达到了诗意的高度,恍惚错落,宛如梦幻。

还有它的配乐。在那场壮观的空对地扫射中,科波拉选用了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恢宏的配乐参杂着直升机的轰鸣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战争中疯狂的和平民奔逃的无助。科波拉与音乐家父亲一同完成了影片的大部分配乐,迷离、充满金属冷感、略带忧伤的音乐表达了导演对于战争的荒诞、疏离和残酷的认知。

在影片的开始,在战场轰炸与威拉德毫无表情的溶镜中,The Door的那首著名的《The End》伴随着直升机像是有了知觉一样的悸动声,缓缓唱起,美轮美奂,导演似乎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

急需日本**<情书>的影评

南斯拉夫**《桥》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群游击队员在极其危险与艰苦的条件下炸掉一座美丽的桥,成功阻断德军退路的故事。中国与南斯拉夫虽然相隔遥远,但是奇迹般心灵相通,这部**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超它在其他国家所取得的成就,而意大利语插曲《啊!朋友再见》在配上中文歌词后成为七十时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

**很容易看懂,虽然情节扑朔迷离,甚至一度非常紧张,也没有超脱英雄主义的范畴。巴塔饰演的老虎是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着冷静使他战胜了一次次生死考验,最终完成了任务。但影片决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由抗击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发形成的,他们来源广泛,却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们成了“朋友”。

朋友,在**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老虎与萨瓦多尼的朋友关系来自于以前的并肩战斗,相互信任,从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萨瓦多尼与班比诺的朋友关系是在后者对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与尊重中得以确立,并成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与迪希,曾经一起战斗,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猜疑,曼奈牺牲前与迪希的冰释前嫌令观众扼腕兴嗟,叹息友谊只是短暂的瞬间。在影片中,“朋友”是对革命战友的亲切称谓,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剧中人。片中工程师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丽的大桥为荣,他有些孤傲,对国家利益的蔑视显得不近人情,但是他还是亲手炸掉了大桥,并将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么感动了他,让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确的决定?答案还是“朋友”。萨瓦多尼亲手炸死班比诺使得后者不被敌人俘虏,与工程师炸掉自己的大桥求得本民族的胜利,如出一辙。歌里唱到“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七个人的团队最后仅剩下四个人,朋友都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伴随着断桥的空谷余音。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战中去世。而这个地区说着多种语言的各民族却焕发了空前的凝聚力,并在战后成立了一个团结的国家。在**中,对付德国人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不是单纯的塞尔维亚人,而是泛意义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现为克罗地亚人,甚至意大利人也是这个游击小组中重要的成员。国际主义,以超脱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敌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敌人。中国观众看着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出生入死、足智多谋、勇敢干练,自然也回忆到了二战时期我们的游击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滋扰战术,这种感同身受是这部**能够在中国获得强烈认同的主要原因。

看过《**》为这部**制作的专题后,我对《桥》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部影片的各位演员现在都很少联系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属于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政党或利益团体,“南斯拉夫”这个称谓已经是过去时。南斯拉夫曾有一个强势独裁总统铁托,在他当政期间,南斯拉夫是一个团结的国家。但是作为克罗地亚人,铁托取了政策使得民众对“塞尔维亚人”的认同度降低,国家的凝聚力下降,在他死后,没超过30年,南斯拉夫就已经彻底分离成7个独立国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塞尔维亚、黑山、科索沃)。现在的“南斯拉夫”,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原来统一在这个国名下的团结的人民,已经从亲热变为陌生,甚至充满敌意。原先处在冷战核心但是信奉不结盟运动的强大国家,现在以7个小国的面貌存在,他们肩上不仅有美国、俄罗斯分别向他们发号施令,连周边的阿尔巴尼亚、土耳其、希腊也各有他们的打算。

听着“朋友再见”的歌声,看看南斯拉夫的今天,想想中国西部严峻的民族压力,我们怎能安下心来呢?

(希望能帮助到你!)

这部由日本新生代最受瞩目的导演岩井俊二所执导的爱情**,由当红偶像中山美穗,丰川悦司主演。

内容讲述一位少女渡边博子(中山美穗饰)在男友攀山意外丧生后,无意中得知他中学时代在故乡的地址,於是寄了一封明知不会有回音的情书到那裏,但意外地却收到回信,原来是一位与她已故男友同名同姓的女孩~藤井树(中山美穗分饰)收到,并回了信。

之后两人开始通信,博子因而进一步了解少年时代的男藤井树(柏原崇饰)及女藤井树(酒井美纪饰)的故事。

而后博子决定到北海道,与现任男友秋叶茂(丰川悦司饰)寻找此同名同姓的藤井树。两人错过了相遇的机会,但博子却偶然发现藤井树与自己的样貌原来十分相似。

回去后,博子渐了解她已故的男友对她一见钟情的原因是因为她和他的中学同学藤井树样子酷似,於是便放开怀抱,往已故男友遇难的山前大声舒发心中郁结,并接受了秋叶茂的一段新恋情。

另一方面,藤井树也渐回忆起以往与其同名同姓的同学一起的点点滴滴,最后因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答案...

「情书」在日本上映时,极为轰动,中山美穗更凭此片荣获日本蓝丝带奖最佳女主角,而片中的小主角柏原崇及酒井美纪亦因此片而人气急升,为近年难得一见之风格清新的典雅小品,配乐更是细腻动人,实为 96 年最出色的爱情**。

一封寄往天国的信竟然收到了逝者的回信;是不舍的亡魂 ,还是同名同姓的巧合?

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一次山难中不幸亡故,在经过了三年之后,博子却依然无法释怀,就在亡夫的三年忌的典礼后,她顺道至藤井家拜访,一时兴起地抄下了同学录上的藤井家的旧址,不死心的博子回家后便写了一封信寄给在天国的藤井树(一些观众看到这裏,可能会认为剧中的博子**实在是傻得可以,但是对於那些曾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之思念的观众群们当然能够充份地体会到博子**完全是因为不愿割舍这段感情,才有了这种傻念头!)

几天后博子居然在收到了回信,博子**的内心执著地想要相信这封信真的是未婚夫从天国寄来的回信,但另一方面,博子的追求者秋叶茂却认为这件事是荒诞不经的,坚持要证明给博子看清只是同名同姓的巧合罢了。

於是两人为了彻底发掘事情的真象,他们便出发到藤井的旧宅一探究竟,终於了解原来竟是博子的未婚夫在国中时代便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同班同学,这封信正是因为抄错了住址而误寄到女藤井树的手裏。

虽然真相已被揭露,可是因为博子渴望从女藤井树那儿获知一些故人的点滴,两人便开始了往后的鱼雁往返, 博子虽然从中获得极大的抚慰,另一方面却也逐渐地怀疑女藤井树原来就是未婚夫的初恋情人;但同样的,原来这方面的女藤井树也是一直对男藤井树当初暗恋之事毫无所悉的;就这样随著追忆起当初的种种点滴,最后双方终於都了解了关於男藤井树当初埋藏在心底的一段未完成的心愿。

整个**内容,谈的不是山盟海誓的约束,也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琼瑶式苦恋,只是单纯的两段逝去的纯纯感情;一段是埋藏在男藤井树心底的旧爱-对於同班同学从未表白的暗恋;另一段是渡边博子对逝者表达的无尽的追念。最后博子终於知道未婚夫爱上她的原因只是因为女藤井树与自己长得神似之后,虽然悲伤依旧,却终於走出了这段感情的阴影,寻得自己心灵上最终的解脱。

导演以回忆的手法来带领观众逐渐进入男藤井树的内心世界,像片中安排 柏原崇 刻意到酒井美纪家还书的一段,原想表白的他,因为时机的不对,终归欲言又止,当悠悠的配乐响起时,柏原崇不舍地看了看美纪,随后将围巾甩到肩上,一语未发地骑上单车离去,清楚地描绘出树心中的那种暗恋,这时旁白说明了这是两人最后的见面之时,的确令人感触良多.....整篇故事之所以成功吸引人之处,就彷佛呼应了片中那本男藤井树借的书 "似水年华的回忆" ,诉说著大家心中都曾经可能有过的似水年华的回忆。

网上小评

今年暑,日片《情书》一上档,立即引起广大的回响。首先,导演启用日本当今人气颇旺的两大偶像明星——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亲炙日剧的台湾观众对这两位演员应是耳熟能详的。不过,本片最大的特点在於编剧能够别具巧思,透过信件的书写行为,呈现两位女主角的情路历程。

ㄧ封寄往天国的信

人的成长难免扯上恋情,即使是无法实现的单恋或偶像崇拜。一旦陷入爱情的漩涡,人往往会浮现异於日常生活的狂气,从而散发出强迫性的反覆动作。显然,这可以从女主角渡边博子的种种行径得到印证。故事始於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因山难而离开人间。在葬礼结束后,她对藤井的爱意仍然余波荡漾。博子翻阅藤井的初中毕业纪念册,查出她故乡小樽市的地址,并透过写情书的方式,企图重演往日恋情。她寄出第一封信给藤井树的信后,宣称:「这是一封寄往天堂的信。」当然,这番言行在一般人的眼中,简直疯狂。

然而,博子竟然收到回信了。回信人署名『藤井树』。后来,透过一封又一封的回信,博子得知这位藤井是她未婚夫的初中同学,而这两位同名同姓的男女同学更有一段牵扯不清的关系。

博子一开始不仅疯狂的沈湎於过去的回忆中,同时企图由回信中深入了解未婚夫的成长背景。不过,当她跟新男友一起前往小樽市拜访『藤井树』时,却没有找到人。而当她准备离去时,在大街上却看到一个长得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子。她脱口叫出名字,但这位名叫藤井树的女孩回过头来并未看到博子。此时,博子不免露出失望的表情。

摇摇欲坠的情欲世界

显然,博子因刹那间的幻灭而有所领悟。过去,她或许认为自己是未婚夫的初恋情人,而他也必定一心一意爱她。当她发现回信人藤井树居然跟自己长相一样,加上后来得知她未婚夫的初恋情人是同名同姓的藤井树时,博子难免警觉到,自己彷佛是他的初恋心理所投射的对象!甚至不过是一个替代角色罢了。而博子原本所建构的爱情世界也就变得摇摇欲坠。本片虽然围绕著爱情的主题打转,旦死亡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问提。

换句话说,『爱』与『死』在片中一直纠葛在一起。以博子来说,由於未婚夫的死,以致引起过去的点点滴滴。相对而言,他未婚夫的初恋情人藤井树也同样体验到死亡的冲击。

藤井一开始,即目睹父亲的病逝,而这件事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中。不过,透过她一封封的回信,观众也得知她在初中时代曾经面对同名同姓的男同学不告而别。虽然他只是搬家而已,旦他对藤井而言,彷佛就像一个死去的亲人。於是,这段纯纯的爱也因此草草结束了。

追忆似水年华

事实上,藤井早就将初中的往事忘得一乾二净,但经由博子的来信,往事忽然点点滴滴从文字中一一浮现。因此,文字的书写行为就变成一种试图重新诠释自己过去的探索过程。博子和藤井都在书信的一来一往中,重新发现自己的过去。

尤其是,藤井特别提到以前那位同姓名的同学,离她而去之前,亲自拿一本书,要她代为归还。当时,藤井并不知道借书登记卡背面有她脸部的素描。后来,她才从学妹的手中得知此事,於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名称就是法国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显然,编剧将该书放入本片,无形中就具有暗示意义。也就是说,对两位女主角来说,解读爱,同时也是在探索周遭的世界,而逝去的时光也只能透过文字的建构来完成。情书里彷佛有一股魔力,将往事一一唤回,只不过具体的时空早为信纸的空间所取代。

**花絮

今年夏天最美丽的**--情书 (摘自谈星九月号尖端出版)

片名: 情书 (LOVE LETTER)

导演: 岩井俊二

演员: 中山美穗,丰川悦司

情书的内容并非是一般痴男怨女的肉麻情话,他记载一段埋藏多年没被揭发的爱及一段至死不渝的情,描写博子依然深爱逝去多年的未婚夫,对他的怀念有增无减,一次在遗物中找到亡夫中学时期的旧址,毅然寄了一封信,抒发自己的心情,但万万没想到,这封信竟寄到一个与亡夫同姓名的女子手上,而这个女子还是他的同班同学,两人开始书信往来,博子透过书信内容获知故人的中学生活,得到极大的安慰,另一方面也怀疑信中女子是他的初恋情人,於是便按地址去查个就竟,赫然发现这个女子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才明白这是亡夫爱自己的原因。 她们的信不但找出爱的根源,还揭发了一段埋藏了多年没有结果的爱。

演技精湛的象徵 中山美穗

10年三月一日生,八五年演出电视剧 "每次都引起骚动"开始了演艺生涯,同年也以歌手生分发表新专辑。 中山美穗这位美丽的女明星,内在气质中隐藏了两种性格,一是敏感而内向的温柔女人,一是充满阳刚性的现代女强人。 中山美穗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非常平衡的存在著。

在电视剧 "每次都引起骚动" 中,中山美穗饰演一个在教室中跳脱衣舞,到宾馆玩禁忌游戏的叛逆女中学生; 而在 "那家伙与我" 中他饰演一位对爱认真,感情脆弱的女高中生。 这样一百八十度不同的角色,中山美穗都能有完全精湛的发挥,表现出的魅力也是不同凡响的。

"十八岁的" ,中山美穗饰演一个新婚初夜丈夫就突然死亡的可怜寡妇,不论在造型或演技上更是一大挑战。 单看她这些之前的作品,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次公开的新作 "情书" ,是演技的再一次发挥。 片中他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深情款款对已逝未婚夫念念不忘的女子,一是活泼乐天的女图书馆员,这样的角色对她来说无疑是成长的最佳证明。 中山美穗个人觉得,比起电视剧和**是她更想发挥的一个层面,希望透过 "情书" 这部片,让大银幕的魅力无限延伸。

众生迷醉的酷哥模样 丰川悦司

丰川悦司是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演员。 在 "星闪闪" 这部片中,他饰演一个英俊的医生,但对女人确没有丝毫兴趣的同性恋者; 在 "课长 岛耕作" 里,她变成一个善妒嫉对人苛刻的一名男职员; 而 "NIGHT HEAD" ,"厕所的花子**" ,"八个墓村","情书" 等片中,他所饰演的角色是不重覆的。 "我是把演戏当成一生的职业在进行的,我总觉得当演员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做其他事的。 为了我的理想我会全力以赴的,况且现今的**环境,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简单,没有专业的程度是决不可能表现出色的! " 对丰川悦司来说,演戏不是只把故事内容传达给观众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透过演员的感情,将故事更融入观众的心灵。 所以他常常在片场做笔记,除了看别人如何表达戏中情感之外,自己也多方尝试新的表演方式。

这一次演出 "情书" ,他说非常喜欢剧中人物的性格,因为跟他本人十分相近,而能够与中山美穗合作,更是让人高兴的事。 导演的拍片让人感觉酷酷的丰川悦司,在戏中就更酷了!

场外花絮

当记者问到中山美穗对情书的看法时,中山美穗露出一脸甜甜的笑,回答说: "我出道十年,刚开始时曾经有一天收到二十五封情书的经验,这是我非常难忘的。 我喜欢用写情书的方式表达爱意,因为那种柔柔诉情的感觉是很耐人寻味的,距离感更增加了美感,绝不同於一般速食爱情的。 而我最难忘的一封那一天,他给了我一封信,告诉我,他每天都祈祷我能过更好更快乐,虽然无缘相伴终生,但未来的岁月他会永远站在角落支持我,要我好好加油,我感动极了,虽然没有连络了,但我常常还是会想起这封信给我的鼓励,真的很感谢他! " 不管现实生活中或**里,"情书" 总是给人浪漫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