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位帮我找一篇纪录片《空山》的影评,谢过~

2.求纪录片《故宫》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的影评

纪录片影评怎么写格式是什么_纪录片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纪录片影评可以从五个角度入手,分别是:主题、人物、声音、细节、呈现方式。

一、主题:主题是一部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反映的是导演对生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的认识。

二、分析纪录片的人物,可以围绕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出发,根据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矛盾、人物关系矛盾等几个方向去入手分析。

三、细节:细节一般体现在构成人物性格、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中体现。细节的作用有很多,比如: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态、传达情感力量、展示人物关系、交代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四、声音的分析包括这几个方面: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每种声音的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五、分析纪录片的呈现方式:这个就是分析视听手法,和分析**长片类似。通过光线、构图、景别、角度、各种特殊镜头的运用,来帮助表现纪录片主题。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整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哪位帮我找一篇纪录片《空山》的影评,谢过~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如西部**、贺岁片、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红高梁>》。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求纪录片《故宫》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的影评

《空山》影评摘录1

2005-11-21

不可磨灭的红色经典

《空山》的剧本是根据《廖花河》改编的,抗战题材的**比较多,但像马鞍山战役这样壮观、悲壮、气势浩大的题材,并不曾为我们熟知。其中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会令我们震惊:27名八路军伤员战士,经受敌人上百架飞机的轰炸,上千敌人的攻击,死守七天七夜,居然没让敌人攻下来,让人“不可思议”;期间,包括一些老百姓,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决心、毅力、面对死亡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给人非常大的鼓舞。

我们踩着先人的身体蹒跚而行,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会在一些机会中重又看清他们的脸,看清时光荡涤许多人生大事,先人们却坚定不移的铺陈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所有的麻木与腐化如捡起的树枝,边走边在道路上轻划,也会有一股股细沙流溢……喀擦一下所送走的,都被扎根进记忆去酿制未来的问题。追求与信念是不老的指引。

一场不可磨灭的经典战役,一部伟大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回忆。也许事隔多年,当生活的安逸与物质的享受使我们满足,需要有这样一部**,能时刻提醒我们安逸生活换来的代价,是无数先烈白骨的堆砌,是他们鲜血的流淌。

05国金1班 徐轶人

《关于<空山>》

作者: 花青藤黄 发表日期: 2008-02-21 22:28 点击数: 1019

寒的最后几天,我抓紧时间看完了阿来的《空山》一二。

两本《空山》,四个故事,都是描述了那个名叫机村的藏族村落的故事。它的结构有点像邮票中的连票,单独成章,连起来看却是一个风俗长卷。

第一个故事《随风飘散》有点唯美,诗化的语言和氛围精雕细镂了一个屈死的孩子格拉的故事,我想象着作者的神经也如那个容易受伤的名叫兔子的孩子一样薄如蝉翼细若金缕,他屏息凝神轻言细语,诉说这一个纯净如晨曦的露珠般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很奇特,仿佛是蒙太奇的手法将真实和虚幻剪辑到了一处,格拉的灵魂随风而散,留给人淡淡的忧伤,只是,这忧伤也如晨曦之露珠,随着天火引起的炙热升腾而消逝无踪。

《天火》这个故事如同标题一样狂热,四处都是火,自然界是满山遍野不可阻挡的森林之火,人世间是狂热浮躁的心头之火,社会上是席卷一切毁灭一切的革命之火,作者心里熊熊燃烧的愤怒之火,这一团团火明灭摇曳,将阅读者也焚烧起来。作者如火焰一样明丽的文才引燃了我,使我迫不及待阅读下去,就像被点着的火柴追逐着火苗,于是,那火便在我心里也燃烧起来,焦灼愤怒,我几次不得不停止阅读,走到月光下,看看月色听听虫鸣,然后回屋再读。如水的月色浇熄了心头那腔火,我听见火焰嘶嘶的哀鸣,然后袅袅的烟隐去,只留下灰烬,在月光下聚拢,又散开……

《达瑟和达戈》是四个中篇中情节最丰富的。两个年轻人,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命运之神安排他们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刻相撞,然后他们的生命轨迹就开始交错平行,这个开头有点像王家卫的**,“这是公元19××年×月×日,这两人的距离不到0.000001米”。他们两人的名字就是复杂人性的显示,一个是为爱情做了傻瓜(达戈)的精明人,一个是不断思索着的终于使自己成为箭镞(达瑟)的愚笨的哲人,水与火的两个性格可亲可敬,作者对于达瑟显然是具有特殊的深情,字里行间都能看到温情与莫名的哀伤。

最后一个故事《荒芜》有些草率,仿佛是弹指一挥间,这个机村就荒芜了,人心也荒芜了。我猜想,也许是作者不忍面对,所以在时间的处理上又用了张爱玲喜欢用的蒙太奇剪接,将七十年代末直接过渡到九十年代,时间跨度有点太大。再者,主要人物索波的心理转变得有点莫名,如同荒草骤然长出,他的成熟仿佛也是一宿间的变化,缺乏一点说服力。总之,这最后一个故事有些懒洋洋,作者不勤力,读者也有些乏力,蓦然合上书,蔓草便迅速抽枝长叶,将层层书页包裹起来,长成一道寂寞的篱。

应该说这是本可以一读的书,每个故事还算精致。可是整体来看,它们没有同作者设想的那样成为风俗长卷或历史长河,它们各自唱着不同的山歌,或低柔,或激昂,可调子无法和谐一体,所以长篇的帽子对于它似乎不妥贴。纵观作者的笔力,似乎也有些虎头蛇尾的嫌疑。也许是我妄言,我总觉得,一个作家,若不是写连载,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妨将自己的全部写完,然后润色修改使其和谐如一,此时再托付于出版社为上,一来是对读者负责,二来也是对自己负责。

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百年帝都,世事沉浮,紫禁宫景,多少宿命。昂首遥望苍穹下,东方巍峨屹立的紫禁城,历经百代改弦易张的它依然故我,亘古未变的幽深莫测。十米的高墙,隔断了太多的红尘往事。

楼台宫阙,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岁月呼啸间,唯有日月不变,旧朝里的人与事却都倏然远去,徒留下一座雄奇壮阔的紫禁城,坐落在京都之央,歌颂着那万古流芳的沧桑。

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运用独特的视角,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了那一座伟大宫殿的造就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