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价戏梦巴黎?值得一看么?

2.非常爱,非常恨——读毛尖**笔记《非常罪 非常美》有感

3.金榆花奖是个什么奖

4.《路边野餐》观后感:一部清奇的国产**

毛尖影评人年龄_毛尖的评论

为什么我们喜欢影评

有新**上映?什么类型?谁拍的?不知道好不好看,先去看看影评吧。——这可能是现在大部分人在观影之前的os。去年万众瞩目的迪士尼巨制《花木兰》终于上映,在决定看**之前,我简单翻了翻b站,发现了不下十个吐槽。每个人吐槽的点还都不一样,有的不满妆造,有的揪住各种细节做了系列表情包,还有人画出了花木兰的行军路线,顺势科普了一波南北朝战争……吐槽连在一起比《花木兰》本身都长,也算是一种奇景。

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影者的区别

相比这些情绪化、化的吐槽影评,专业影评人的言辞就更犀利,也更酣畅淋漓。多年之前央视的《第十放映室》就是以言辞犀利、解析深度出名的。评价《战国》:《战国》并不是最糟糕的,当然,换个角度看的话,这部**连烂都烂的那么平庸,其实也是蛮悲剧的。

评价《九层妖塔》:九层妖塔和原著的差别完全就是河南到荷兰的距离。知名影评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毛尖发表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吐槽,名为《都是套路》。《都是套路》床上摔下来,容易出人命,但是跳海跳崖的,肯定没事;女的为男的疗伤,后背发功即可,男的为女的疗伤,必道一声得罪,然后脱衣服;戴面具易容的一定是杨过周子舒这种美人坯子;主人公失恋的时候一定要下雨。短短二十分钟,几乎把近几十年国产剧都说尽了。你不敢说的、不会说的、说不出的话,总有人能帮你说出来。你看不懂、看不到、看不全的内容,也会有人帮你圈出来。

如何从观众到专业影评人

写影评好像没什么门槛,只要你能熟练使用本国语言,看过**,并写下感想,就完成了一条影评。但普通观众和影评人之间,好像又隔了很远很远。两种不同的影评,差距到底在哪里?以大家都熟悉的星爷为例,周星驰的**好在哪里?普通观众:好看!百看不厌,星爷yyds!有点东西的观众:星爷的**往往从小人物出发,嬉笑怒骂中道尽人情冷暖,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专业影评人:周星驰**有一种全新的、地域杂糅性探索的特色意味,无厘头式的语言和行为透过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这种独特的搞笑和解构方式是对传统喜剧的一种颠覆。你看,专业影评人不会只停留在个人感受或是单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而是要把**放在整个**发展史、传媒史乃至人类史中进行剖析、讨论。Sight and Sound的主编Nick James认为,影评人需要:告诉人们一部**是否值得看、发掘好作品、在历史的纵深维度给**一个评判、提供技术方面的建议、揭露营销谎言等八个职责。但无论如何,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影评中保持独立的思想、公平客观的触笔,用敏锐的触角帮助观众去检验影片的真伪、好坏。

如何评价戏梦巴黎?值得一看么?

这剧宣发的时候,就吊足了颜狗的胃口。

双女主 倪妮x刘诗诗。

不是闺蜜,不是相爱相杀,而是相亲相爱,相携到老。

在耽美大行其道的时候,有那么一丝姬情,也算与时俱进,取悦观众了。

亦舒原著书里写:

“那种难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委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剧里,刘诗诗饰演的 蒋南孙, 与倪妮饰演的 朱锁锁 的关系正是如此。

人生在世,谁不想要个永远爱护你,包容你,出了事永远站在你这边,

纵使尘土满面一身伤、高低沉浮不遂意,一直伴你左右的朋友。

很难得,却也难遇。

所以,这部剧一开始的设定,便是高于大众生活公约数的。

双女主一流的颜值,绝佳的身材,非凡的衣品,压马路宛如T台秀。

画面 像开了美颜相机的复古回忆滤镜。

不论是南孙家位于上海复兴路(旧法租界)的小洋房,还是锁锁寄居在舅舅家的旧弄堂,

都像王安忆笔下的《长恨歌》, 一股老旧的上海味扑面而来。

这样的复古情调,就算家里摆着百雀羚的铁盒香皂也毫无违和。

南孙的家人,端着大户人家的做派,再大的矛盾,再深的痛苦,面上也是不动声色的。

整部剧没有过于激烈的戏剧冲突,情绪波动也被闺蜜的好言化解,被好听的MV冲淡。

这部剧的风格亦如滤镜,柔和、温暖、美好。

也不能说这部剧拉垮,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般水平。

不过本剧有个最大的槽点,让人越看越不信服—— 悬浮。

悬浮,说白了,就是,不真实。

也是这么些年国产都市剧死活不改的顽疾。

如果剧集和原著一样,讲的是90年代的故事,或者浪漫爱情故事,

与当今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还能让内容和形式保持统一。

可剧中故事偏偏设定在当今 社会 ,讲的也是与中国大多数年轻人一样, 在外打拼,现实泥土 的生活。

这就要说道说道了。

接不接地气,谁都没有广大的中国电视观众有发言权。

网友总结霸总套路网文,欢迎对号入座。

“十个总裁九个胃病,八个烟草味,七个不能接受除女主以外的人,六个洁癖,五个失眠,三个残废,遇到女主之后全好了……”

如果总结玛丽苏/杰克苏套路,请从这个思路入手:

没有什么Ta不会,没有什么Ta不行,没有什么人不被Ta征服。

朱锁锁, 口口声声要当事业女性,唯一体现她事业能力的,还是她刚入职卖出的3套房,还是因为 “虎”。

凭借一股“虎”劲儿,成功吸引了养尊处优,对生活丧失热情的富二代 谢宏祖 (董子健饰) 的注意。

谢弘祖当即介绍一起耍的有钱朋友买了2套,自己又买了1套。

朱锁锁一下十几万提成到手。

既然房子这么好卖,钱这么好挣,每年挤破头的不是银行、税务局,该是房产销售的大门啊。

玛丽苏人设,总有一个伯乐看见她就觉得,此人非凡人。

经理 杨珂, 在精言的大堂看见朱锁锁,就介绍她入职。

此后一直坚信,朱锁锁是个人才。

倒弄得观众稀里糊涂,难道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剧里有一点体现她职场能力+情商的地方吗?

全靠编剧金手指全开,遇到的人都被她征服。

富二代追得她满世界跑,总裁秘书不遗余力地帮她,总裁怜惜她,因为她跟自己女儿同年同月同日生。

最离谱的是,锁锁结婚时,范金刚说出的那句 “整个精言 (房地产集团) 都是你的靠山”。

惊得我以为朱锁锁是总裁失散多年的女儿,有个集团要她继承还是咋地?

仔细想想, 玛丽苏的盛行,和爽剧的流行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生活压力那么大,现在的观众谁还看苦情剧了。

于是,打要还手,骂要还口,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爽剧”开始盛行。

看到朱锁锁从房产销售升为总裁助理,从无业游民成为富家太太,轻易就获取了别人奋斗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成果。

反观朱锁锁,除了外貌,到底有过人的才华还是出色的情商,还是超越常人的努力。

对不起,一样都没有。

《我的前半生》里。

女主离婚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 社会 底层挤入了她最聪明的闺蜜奋斗了半辈子的圈子。

国产剧一涉及到职场,秒变惊悚剧。

惊悚于阶层流动性这么强了吗?

这么容易暴富,这么容易成功的话,为何还有这么多穷人。

穷人被折叠起来了,荧幕上高昂着富人的红酒杯,以及拼命往上爬的拜金者。

不仅《流金岁月》有这样的问题,现在不少国产都市剧暗含一种阴险的操纵——

人物的智商情商、道德品貌,按照财富多寡,自上而下地分配。

影评人毛尖曾提出, 国产都市剧正逐渐与更富裕更有权势的人产生认同,而穷人在荧幕上受到盘剥和暴力窥伺。

“到了《北京爱情故事》——我特别写过一篇文章批评过,穷人变得既没有道理又猥琐,富人可以抢夺所有的东西,包括穷人的女朋友,然后还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从80年代末到今天走了大概30年,国产剧尤其是青春剧大量地和富人产生认同,让大量的有钱人占据颜值和道德面子;

如果可以在大量的青春剧里算一个平均颜值的话,富人的平均颜值明显要高过底层的颜值,而在电视剧里颜值就是正义。”

2015年热播剧《欢乐颂》。

樊胜美,拜金、虚荣、伏弟魔;小蚯蚓,又懒又馋,恋爱脑。

曲筱绡和安迪这两位富人朋友,时常替她们解决麻烦,顺便居高临下点评她们的人品。

在这部剧里,贫穷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匮乏,连道德和感情的完整性都不配拥有。

一言以蔽之,贫穷即原罪。

人的品行和外貌,因财富被分为三六九等,暗含着对权力和财富的膜拜。

本应对现实有所批判的文艺作品,反倒比现实更不思进取。

这样说不是仇富,而是 对「绝对」的质疑。

如果电视剧认同所有的穷人,同样不真实。

不是所有富人都为富不仁,不是所有穷人都见利忘义。

同样的, 不是所有富人都优雅可爱,不是所有穷人都善良老实。

真实的世界,永远是相对的世界。

如果电视剧里穷人都丧失智慧,那一定是虚的。

《流金岁月》里,差不多有四个出身不好的角色,多数不讨喜。

章安仁,凤凰男;

袁媛,心机女;

马师傅,骗子;

朱锁锁,崇尚物质 (后期人设有些崩坏)。

尤其对 章安仁、袁媛 这样来上海打工的乡镇青年, 不无刻薄的嘲讽。

他们都一副急功近利的嘴脸,为达目的不折手段,还刻意掩盖自己的出身。

他们都要拼命爬上别人天生享受的高位,接受别人不屑一顾地俯视后再接再厉,没脸没皮,没羞没臊。

这种对贫寒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大可不必,显得小器又虚伪。

电视剧不仅反映真实 社会 ,还要有 价值导向 的作用。

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高尚,什么是正义。

进而给人感化和警示。

现在不少都市剧想要创造爽剧套路,结果适得其反,令人不适。

既不知道富人是怎么生活的,充满对富人的想象与意*,也不会表现穷人的生活,不屑一顾地胡编乱造。

闭门造车,夹带私货。

导致批评《小时代》,都在看跟《小时代》一样价值观的电视剧。

“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偶像剧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进步,没有任何‘破坏力’。

不对当下做出检讨, 总是‘斗小三’,要不然就是‘往上爬’, 对 社会 问题持一种维护的态度,就像维护富人一样。”毛尖说。

有创作环境的原因,更是创作者自身的怠懒与苟且。

基于此。

并不是说《流金岁月》烂,制作上算用心。

而是这些年国产剧的悬浮问题,对富人的强烈认同,对权力、财富的膜拜,仍然在这部剧里展露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众并不是被动的。

烂片再也调动不了观众的观影热情,烂剧也被批得体无完肤。

对问题保持一种理智的审视和冷静的批判,才能进步。

让大家知道问题所在,观众知道套路了,厌倦了,才会进步。

非常爱,非常恨——读毛尖**笔记《非常罪 非常美》有感

《戏梦巴黎》以法国1968年为背景,讲述三名青年雷奥、马修、伊莎贝拉以情欲探索在历史的洪流中梦想的故事,这是一部拍的非常不错的**,值得一看。

《戏梦巴黎》的另一译法是《追梦人》,此处的“戏”有戏剧和游戏的双重意味,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只有在乌托邦之中才会获得勃然生机。就像杀手莱昂的那株植物,之所以一路葱郁,是因为它从未经历过真实。

马修之所以最终和两人分开,很大程度上可以套用里奥评价伊莎贝尔那句话“忽视他们还不够"。这里的“他们”含义无限宽广: 理性、道德、、基本常识,成人世界的评价机制乃至一切世俗眼光。

当理性和本欲的交锋日渐尖锐,马修再也无法做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自我突破了本我的拼命纠缠——里奥要剔除他的体毛,并一再强调“这只是游戏”,希望这次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金榆花奖是个什么奖

**是成人的童话。大多数成年人是喜欢欣赏**的,但现在能用文字记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毛尖是一位非专业的专业影评人。她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专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对外汉语,但她的影评却是非常专业的。

我喜欢她的**评论集《我们不懂**》,很亲民,很搞笑,老百姓也喜欢毛尖的段子评论风格。当然,我也批评过毛老师的商业媚俗倾向很浓。王朔标题“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我阅读毛尖《我们不懂**》最直观的感受。

? 《非常罪,非常美》是我阅读毛尖**评论的第二部作品。当我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不是那个调侃**,戏谑生活毛老师的作品。这部作品语言风格很学院,很文艺,毛尖透过文字穿越经典**人物和场景,似真似,似虚似实。我很佩服毛老师,她的年龄和我们大体相仿,她的生活经历和我们大体一致,毛尖是怎么做到大量观影和大量写作的完美结合的。这本书几乎每一篇文章稍加修改就会刊载在专业的**评论杂志上。毛老师的**阅历,文化底蕴,和女性特质使她的影评思想深刻,逻辑严密。

? 《非常罪 非常美》是毛尖的成名作,也是让毛尖成为职业影评人的重要作品。书中内容主要关注国外尤其是好莱坞早期的导演、明星经历。郎、嘉宝、黛德丽,基德曼,这些好莱坞女星在毛尖的笔下风华绝代,妩媚,让我们爱慕和唏嘘;格兰特、刘易斯、特吕弗、希区柯克这些男导演和明星魅力无限,个性显明。毛尖的这些影评饱满深情,她把自己的爱恨情仇很巧妙地融合在影人身上。读者开始会疑惑,这是毛尖的故事,还是嘉宝的故事啊,但当我们阅读全文之后,我们会莞尔一笑,这是我们的故事。

纵观国外的**史,很多导演和明星我们是无法回避的。**想要进步,我们需要了解基本的**常识。国内的影评人大多就事论事,缺少深度和广度。毛尖是一位有学识,有底蕴,喜专研,爱思考的影评人,中国**更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

? 《**为什么这么“红”》《“对不起,亲爱的,我要杀你”》《一个世纪的缠绵:**世界的同性恋歌》这是我喜欢的几篇文章。书中第一篇关注经典**的意象,“红”有**主创们更多的思考。这篇文章值得中国**主创们研究。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就是运用**色彩的高手;第二篇梳理归纳国外的恐怖**。国内的影片如何在类型**上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方向之一;第三篇涉及国外影人同性恋现象,这是中国回避不谈的题材之一。我不评论这篇文章,但我很佩服毛尖的文笔。书中有关影人同性恋的文章让我很感动,这就是毛尖文章的艺术魅力。

对国外**熟悉的读者一定非常喜欢毛尖的这部作品,但不了解国外**的读者可能对《非常罪 非常美》不感冒。这也是我们爱毛尖,也恨毛尖的原因之一。我阅读毛尖的两部作品正好是她**评论的两个极端,一个过于媚俗,一个过于小资。如何达到两者的巧妙融合,这是毛尖日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毛尖《非常罪,非常美》有几篇关于中国影人的文章有些不伦不类。张艺谋是陪跑教练,张国荣是倾国倾城的男人,香港制造等几篇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锤炼,都挺符合毛尖的另一部作品——《我们不懂**》。如果有机会,《非常罪 非常美》再版的话,这几篇文章还是删掉为好。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毛尖,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平时,我很喜欢撰写**评论,毛老师的文笔是我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我也在逐渐摸索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两部作品让我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非常爱,非常恨,这是我心声,也是我对你的致敬。

《路边野餐》观后感:一部清奇的国产**

金榆花奖是华语**奖项。

金榆花奖是华语**奖项,由澳涞坞影评人协会评选,2020年1月5日首届金榆花奖在中国澳门揭晓。金榆花奖是一个由中国影评人评选的**奖项,诞生于2021年1月。主办方澳涞坞影评人协会于2020年8月25日成立。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由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担任。

目前,副会长、秘书长和理事会成员都是内地和港澳知名中青年骨干影评人和学者,包括毛尖、列孚、魏君子、宋子文、左衡、阿郎、胡建礼、李星文、沙丹、梅雪风、索亚斌、刘帆、程波、陈刚、叶航、谭飞、韩浩月、曾念群、赛人、图宾根木匠、韩东君、云飞扬、王旭东、朱玉卿、杨劲松等。

奖项介绍:

2021年在中国上映的华语片和全球上映的外语片,分为华语**大奖和十佳外语**两个单元。在华语**大奖单元,中国影片《雄狮少年》荣获最佳影片,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荣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成为本届金榆花奖的最大赢家。男主张译在该片中的精彩表演征服了中国影评人,最终夺得最佳男主角。

另外《我的姐姐》和《爱情神话》同样受到中国影评人青睐。在《我的姐姐》中,张子枫凭借在《我的姐姐》中的出色表现,荣膺最佳女主角。影片中姑妈的朱媛媛斩获最佳女配角,在《爱情神话》导演兼编剧邵艺辉荣获最佳编剧,在片中扮演上海爷叔老乌的周野芒摘得最佳男配角。本次金榆花奖,除了中国影片收获颇丰,不少海外影片也获得组委会一致好评。

导语:最近有一部**饱受好评,然而它却快要下画了,那就是《路边野餐》。我收集整理了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路边野餐》观后感范文:

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作者**(文艺片)。影片具备一般作者**那些常见的标签,讲述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非线性叙事、长镜头等等。同时也具备很多作者**给一般观众的观感,那就是看不太懂。

看不懂,是相当一部分观众在看完作者**之后的第一反应,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什么是?懂?我觉得应该是两个层面的,表层是**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里层是导演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其实对于这两层,都不是非得懂,不是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就像最近的话题之作《大鱼海棠》,有人看到的是三角恋//备胎,有人看到的是幼稚的奋不顾身的爱,还有人看到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基情。

其次,我们为什么非得?懂?我觉得也是两个原因,首先绝大多数观众都是看强叙事性的商业类型片长大的,其次我们小时候的语文老师总是要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就是我们这种对?懂?的强烈需求,逼得鲁迅差点又活过来,也逼得韩国导演罗泓轸在中国不断解释自己的《哭声》。

本文就通过?讲了什么故事?和?表达什么主题?这两个层面来谈一下《路边野餐》。看懂故事并不难,集中注意力或者多看几遍就行。搞明白表达了什么,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看到的只能是我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导演想表达的,也不一定是你会看到的。所以,本文的目的是帮你理解影片,尽量告诉你影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顺便夹带私货谈一些我个人对影片中一些关键信息的解读。

为了更好的看懂这个故事,有必要先在时空概念上做一些说明。

首先,故事中绝大多数细节并没有通过影像的方式在影片中展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些人物的对话和自述拼凑起来的。故事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的,而是有各种倒叙插叙。

其次,故事发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荡麦/镇远三个地方,凯里是自治州首府,荡麦是一个乡镇,镇远是一个县。

第一部分,凯里的故事。

凯里的一个小诊所里,只有两位医生,一个是中年男医生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陈升,还有一个老年女医生。

陈升会开锁,当年是混黑道儿的,老婆也是这期间在一个舞厅认识的。有一天老婆生病了,陈升找黑道儿大哥借钱给老婆看病,便借钱给他了。后来的儿子因为赌债被道儿上的债主剁手并活埋,陈升为了报答的恩情,就去找那帮人讨说法,因此入狱。陈升出狱后,老婆已经死了两年了,老母亲也死了。对母亲来说,他是既没能养老也没能送终。不过因为陈升小时候是被寄养在临近城市别人家的,母亲因此感觉亏欠他。给他找了个乡镇小诊所医生的工作,房子也留给了他。陈升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弟弟因为给母亲养老送终、房产分配等问题,跟陈升矛盾很深。

陈升的弟弟是个游手好闲的单身爸爸,有个儿子卫卫也不好好照顾,经常把他锁在家里自己出去玩。陈升因为感觉亏欠母亲和弟弟,就对卫卫非常好,还跟弟弟商量让卫卫跟着他生活。但弟弟并不领这个情,还扬言要把卫卫卖了。

陈升当年的老大,因为过世的儿子老是托梦让他烧钟表,便在镇远做了钟表匠。也听说陈升弟弟扬言要把卫卫卖了,便把放暑的卫卫接到了镇远。陈升误以为弟弟把卫卫卖到了镇远,便要去镇远找卫卫。

小诊所的另一名老太太医生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有个当年的老情人叫林爱人,也在镇远。她听说陈升要去镇远,便让他带一些东西给这个老情人,一张照片、一盒磁带和一件花衬衫。

第二部分,荡麦的故事。这段故事主要就是通过那段42分钟的长镜头呈现的。

陈升先是来到了荡麦,打了个摩的去找老医生的旧情人,一个会唱山歌吹芦笙的苗人。没错,这个开摩的的小伙子也叫卫卫。陈升并没有找到这个苗人,还得天黑前赶去镇远,就坐上了一个乐队的顺风车。这辆车可以把他带到一个码头,那里有去镇远的船。半路上,陈升看见刚才那个摩的小伙站在一个塑料桶里,头上也扣着一个塑料桶,摩托车也被推倒在路边。原来是其他的摩的司机欺负他,还想抢他的望远镜。卫卫顺手把望远镜递给了陈升。陈升帮卫卫修好了不断熄火的摩托车,顺便让他送自己去码头。

两人先来到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寨子,那个乐队就是要在这里演出。两人吃碗粉,陈升还要去裁缝店缝补掉了扣子的衣服。裁缝店里的女孩叫洋洋,是卫卫的心上人。洋洋就要去凯里做导游了,一直在很努力的背诵导游词。隔壁理发店的女孩来找洋洋,一起去看乐队演出。这个女孩跟陈升死去的老婆长得一模一样。陈升换上了本来是老医生给旧情人的花衬衫,去找理发店女孩洗头。洋洋一遍闲逛着一遍背诵导游词,沿着台阶走到河边,坐上船去了对岸,还买了个小风车。摩的小伙卫卫追上来,洋洋对他爱搭不理的,两人又沿着吊桥走回了对岸。此时陈升正在理发店洗头,还用第三人称给理发店女孩讲自己和老婆的故事。

陈升、理发店女孩、卫卫、洋洋都来看乐队演出了,陈升说要唱一首歌献给理发店女孩,就上前唱了个《小茉莉》。唱完之后,卫卫告诉陈升得走了,要不然赶不上去凯里的船了。卫卫把刚才顺手做的一个小风车送给了洋洋,陈升把本来是老医生给旧情人的那盘磁带送给了理发店女孩。两人骑摩托车离开了,卫卫告诉陈升,他要把去凯里的火车相反方向的货运列车上都画上时钟,那样坐火车去凯里的洋洋在当两辆列车相遇时,就能看到那些时钟是在倒转。还嘱咐陈升,让他在两个手臂上绑上木棍。这样当野人从后面扑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拿手臂挡一下,不至于猝不及防。

第三部分,镇远的故事。

陈升到了镇远,在一辆贴着?钟表修理?广告的面包车旁边,见到了。说卫卫学校的手工课要买纽扣,还说开学了就会把卫卫送回凯里,让他不用担心。陈升把一把纽扣扔进了的车里,又用摩的小伙卫卫的望远镜看了看自己的小侄子卫卫,然后就离开了。陈升也找到了老医生旧情人的儿子,那位会唱山歌会吹芦笙的苗人已经过世了。陈升把花衬衫和照片交给了苗人儿子,至于那盘磁带,他说在路上丢了。

陈升坐在回凯里的火车上,当两辆列车相遇时,出现了倒转的时钟。

我想绝大多数观众在看《路边野餐》的过程中,都会注意到这几个关键元素,诗/音乐/野人/时钟/长镜头。在看完**之后的第一时间,也会感觉到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充满了设计感,也能体会到似乎是讲了一些关于宿命论的东西。

影片中有很多首诗,都是导演毕赣自己写的。这些让观众懵懵懂懂的诗通过主人公陈升的贵州方言念出来,恰如其分的配合了影片故事发生地亚热带黔东南那种阴郁潮湿的气候。本片的配乐是由侯孝贤的御用配乐林强在做完《聂隐娘》之后免费制作完成的,影片也选用了多首台湾音乐,或许是因为同样来自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这些音乐用在影片中都非常合适,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跟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非常相似的调调。

野人,这个带有魔幻色彩的元素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街边小店的酒鬼用野人来吓唬小卫卫,说他会被野人抓走。第二次,陈升躺在沙发上,收音机里播放的是一则9年前的野人新闻,说的是有一起交通事故,肇事司机说是因为从后视镜里看到后面有一只野人,红红眼睛很吓人,所以才撞了人。第三次,是广播播报的实时新闻,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个由野人引发的`交通事故。第四次,是摩的司机卫卫嘱咐即将离开荡麦去镇远的陈升要注意防范野人从背后袭击,并让他双臂绑上木棍。关于野人要表达什么,不妨听听导演自己的说法?

1、**是非线性叙事,野人在新闻里的播报和人物口中的叙述,都是一个时间的标记,便于观众感知**里各个段落的时间点。

2、你甚至可以将后面的42分钟长镜头视为野人的视角。因为影片前面提到过野人会跟踪人,这可以让观众在体验长镜头的时候有个心理依靠。

影片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各种无处不在的时钟,以及影片中错乱的时间概念。

陈升的侄子小卫卫有个习惯就是在手臂上/墙上画钟表,陈升在荡麦遇到的摩的司机大卫卫也在手臂上画钟表。大卫卫还认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的心上人洋洋就不会去凯里了,因此要把去凯里相反方向的货运车厢上都画上时钟。陈升在影片最后也在火车上看到了对面相反方向火车上倒转的时钟。

影片的叙事本身就是打乱时间概念的,有很多倒叙和插叙。还有很多特别关键的细节,更是让观众的时间概念进一步错乱,甚至错乱到怀疑这些事情的是不是真的发生过。比如关于野人导致的新闻,第一次是广播播报的一则9年前的新闻,第二次是一则实时的新闻。比如陈升在荡麦遇到的摩的小伙大卫卫,跟自己的侄子小卫卫有着一样的爱好,这是长大了的卫卫嘛?比如陈升遇到的理发店女孩跟自己死去的妻子长得一模一样,陈升跟妻子的故事也是他用第三人称跟这个女孩讲出来的,他还把老医生跟旧情人交往的一个有关手电筒的小细节跟这个女孩演绎了一遍。这些时间上的错乱感让发生在荡麦的这段故事仿佛是发在一个平行的时空。这个时空是陈升的未来,他见到了长大了的卫卫。这个时空是陈升的过去,她见到了死去的妻子。观众在如果仔细想一下影片的整个故事,也会很容易怀疑发生在荡麦的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并且,影片是通过一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来呈现这段故事的。跟随式的主观视角,就像梦境一样,让这段故事更加亦幻亦真。好像拿掉这一段,整个故事也成立。

影片中各种散发着导演才华的精巧设计,在故事细节和影像技巧方面都有。故事细节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打乱时间概念的那些,还有诸如陈升最后看小卫卫的那个望远镜就是大卫卫给他的,陈升扔到车里的纽扣就是在洋洋的裁缝店里拿的,等等。影响技巧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42分钟的长镜头了。长镜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观众见的多了,尤其是在作者**中。著名影评人毛尖曾经很调侃的总结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黑灯瞎火长镜头?。然而同样是长镜头,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毕赣的这段42分钟的长镜头,其牛逼之处显然不是因为长。首先是因为在融入剧情、推进叙事和彰显主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前面解释过了,正是这段长镜头,才增加了这段故事亦幻亦真的感觉。其次是这段长镜头是立体化的,非常具有层次感。镜头并没有固定的跟随某个人,而是随着这个小村寨的地形和剧情的进展不断变化,并且导演也以一个酒馆老板的身份漏了一小脸。镜头在跟随的时候也不是一味地跟,而是跟累了就抄近道儿。其中有一处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设计,本来镜头是一直跟着摩托车上的卫卫和陈升的,忽然一转进入了一个狭窄昏暗的小胡同,从这边出来之后,远处的摩托车正载着两人迎面而来。简直是神来之笔!另外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影响技巧方面的精妙设计,是关于一次跨越时空的镜头转场。陈升带着小弟找害死儿子的人理论,镜头离开人物拉低扫过地上的一滩水,当镜头再升起的时候,时空已经变了,已经是陈升在同一个地方跟弟弟老歪发生推搡了。

本文至此,通过复述故事和解读关键元素,基本上把?讲了什么故事?给说明白了,下面试着谈谈?表达什么主题?。

影片开篇出现了《金刚经》中的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实际上只是我们在众多限制条件下定义的一种描述时间的方式,就算是在最讲究唯物主义的物理学中,关于何为过去、何为现在、何为未来,也会因为定义方式和观察尺度的不同而不同。人生更是如此,就像时间一样,不停的流逝,不停的变化,永远把握不住。我们说一声?未来?,就已经变成了?现在?,我们说一声?现在?,就已经变成了?过去?,一切皆为不可得。

这说的不就是影片主人公陈升嘛!小时候被寄养在别人家,长达后误入黑道,为了替老大出头而坐牢,出狱后妻子母亲都死了,这是无法把握的过去。为了弥补,想修复跟弟弟的关系,对小侄子非常好,但一切都是徒劳的,这是无法把握的现在。在寻找侄子的过程中,仿佛进入了平行时空,看到了属于未来的大卫卫,看到了属于过去的死去的妻子,亦幻亦真,无从把握。至于真正的未来,如果是可以把握的,那为什么片尾陈升看到的是倒转的时钟呢?

《路边野餐》,讲的就是无法把握的人生。

以上内容是看完第一遍之后写的。

看完第二遍,又发现了更多细节,更多精巧的设计。

比如从老医生用的?凯里?牌缝纫机基本可以推断出凯里也是当年三线建设的城市,老医生就是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女知青,爱上了一个当地会吹芦笙的苗族人,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比如陈升在凯里的时候给小卫卫开锁,带他出去吃粉,带他去游乐场开小火车,小卫卫在小火车上数数,1、2、3、4、5.......陈升在荡麦遇到被其他摩的司机欺负的大卫卫时,大卫卫站在桶里,头上也扣着桶,还是在数数,陈升又帮大卫卫开了摩托车的锁,两人还是去吃粉。

解读更多的细节,发现更多的精巧设计,当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不过,我们跳出这些细节来看的话,我觉得影片有两个最牛逼之处。

首先是创作者用各种精巧的设计跟观众保持了最合适的距离,即保证了作者性,又给了观众足够大足够容易的解读空间。

其次是在**主题上的创新,相对于以第六代作品为代表的文艺片更多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本片关注的是?时间中的人?。时代元素被极度弱化,更多的关注人本身。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剧情简介: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市区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