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拉快跑观后感

2.《三色:蓝色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3.我的第一篇影评:《三打白骨精》

4.《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影评 致多年后的自己

5.求安妮宝贝写得影评

6.影评︱《博士的爱情方程式》数学的美,让人心动

7.不能说的秘密 剧情详细介绍

对她说影评_对她说电影删减场景

卡桑德拉大桥

“不,我不回去,天命不可为啊!上帝要我回到亚诺,我妻儿都死在那儿,上帝也要我死在那儿,…”那个犹太老人喃喃自语,阴郁异常,充满涩苦。

这句具有浓重宿命感的话出自《卡桑德拉大桥》,好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是人陷入命运之中的无助和无奈。我们向往安宁,我们渴求躲避灾难和病苦,但生命往往为命运作弄而最终为命运“黑洞”吞噬,走上注定的归程。这是人类全体的我们都在去往卡桑德拉的列车上,我们为人类自我的境遇所困,我们无处可逃,就像当下我们全体国人都在默默等待“非典”的判决,在每一个醒来的日子中承担“阴性”和“阳性”的可能。非典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重要组成,而它所带来的恐慌不亚于一场灭顶之灾。满街的口罩成为一道荒诞的风景,我们自以为是以为这就能够抵制的侵袭,可是冠状依旧无孔不入让人类疲于奔命于惊惶失措之中。生存的脆弱一览无遗,我们没有张伯伦大夫,我们拥有的也仅仅是空气,我们等待,我们等待空气去稀释2吨校?跬礁腥玖朔鲜笠卟《尽R幻?跬降背∷劳觯?硪淮跬酱?弦涣锌嫉赂缍?Φ闹藜驶鸪担?芸煺?龌鸪瞪闲矶嗳硕几旧狭苏庵植《荆吮苊獯竺婊荆?还恕肮?依?妗保?还苋说纳 木?鹿倭啪龆ń?谐狄?喜ɡ季衬诘摹翱ㄉ5吕?笄拧保?谜庾?G懦晌?丝偷脑嵘碇?佣?倜鹈谰?芯可罨?淦鞯淖镏ぁN瘸丝停迷诹谐瞪系恼挪?缀屯?档某丝兔且黄鹂拐?蛟吮苊饬饲哦铣祷俚囊怀”?纭?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国家利益”和民众生命的关系,那一列通向死亡的列车在眼中是视若草芥的,掩盖丑闻是国家机器经常做的事,那列火车上的人是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富有正义感和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感的好大夫张伯伦,但是对于普通的世界而言,那种几率微乎其微。在无可避藏的现实中,只有生命见的相互支撑才能共度难关,这是每一个境遇中的人必须自我意识的问题。

从阳光下的云海镜头慢慢下降,一个美丽、宁静的城市――日内瓦出现在我们面前,镜头继续向前推进慢慢地联合国卫生组织大楼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一辆疾驶而来的的救护车的笛音打破了这份宁静,车子在大楼门前停下,两个医生打扮的人推着担架床进入大楼……一个近景可以看到推车的两人紧张的神情,推车继续前进。一个保安试图跟他们指向,但他们开枪射伤了保安,原来他们是帮恐怖分子企图炸毁大楼,奄奄一息的保安按响了警铃,闻风而至的守卫在阻止恐怖分子的过程中不慎打烂了装有鼠疫的容器,而沾上毒液的其中一人跳窗逃跑了,灾难发生了……

一组平行蒙太奇将一个歹徒的逃跑和另一个被押歹徒的命运展现在观众面前,美国陆军情报部派驻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麦肯奇赶来了,医生告诉他如果向外扩散就麻烦了,而此刻另一个罪犯却登上了开往斯德哥尔摩的洲际列车,一个灾难片的开始就这样带着悬疑完成了!

列车上人们的命运将会怎样?洲际列车的乘客正在路路续续乘上那趟充满风险的列车。乘客对他们的危险一无所知,歌声在列车中传扬,这将是灾难爆发前片刻的温馨。这时,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张伯伦大夫,一个目光刚毅的中年人。他在车上遇见了前妻简妮,虽然他们相互讥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还是有着感情的。车外,美军正在寻找肯让那趟列车停滞的国家,但是对疾病的恐惧没有国家愿意接受。而车上那个恐怖分子开始出现鼠疫症状,无知的他依然在接触旅客。这种染得非常快,很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国际警局为这种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并要将其开到波境内的危桥卡桑德拉,希望车毁人尽。张伯伦的前妻发现了列车改道的怪事,,在餐车上她告诉张伯伦,而这时候军方也通过电话找到了张伯伦。通过联络,张伯伦知道那个感染者正是他曾经看见过的那个人。寻找在紧张中开始了,终于在行李车上找到了,但是为了控制美方不肯停车。美方试图用直升机将他带离列车,但是失败了。美方告诉张伯伦,这种鼠疫通过唾沫传播,在空气中扩散,早期症状像感冒,没有血清和抗原,通过空气传播(这一切和我们的现实如此接近)。张伯伦告诉妻子命运在上帝手中,我们只有靠自身的免疫力了(我们同样在当下需要免疫力)列车被封闭了,车上的人出现了必然的骚动,列车员告诉那个一直在洲际列车买私货的犹太老人卡普兰车驶向波兰,老人情绪激动,因为他曾经在那儿的集中营逃离,这是导演的点睛之处,不经意间将美方的行为比于纳粹,其实现实也一样,为了统治控制言论、压制真相、谎报事实都是一种手段,真相在遥远的将来,将来!在这辆车上:“他可以跳车逃走,他可以奋起反抗,他也可以一动不动地坐以待毙。然而无论他取哪种方式,都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都必须为此而付出代价。”注一

扯远了,回到**中来吧!阴郁的音乐中,列车在落日中穿行,车上那些接触过感染源的人开始发病了,真正的考验来到了,张伯伦巡视着车厢。在在车站上,防化兵和警察严阵以待开始封闭列车,安全警察进入列车,旅客们被告知任何脱逃行为都将受到制裁。车上陷入了恐慌,人们表现各异,老人卡普兰告诉张伯伦他不去卡桑德拉,他不能第二次回到集中营,因为他的妻子和孩子死在那儿……

列车继续行走在死亡之旅,而在上帝的保佑中,列车上病人们开始好转,但为了掩盖真相,美方执意将列车引向波兰境内的危桥,张伯伦恳求安全警察停车,可是被粗暴拒绝了。简妮安慰着他,张伯伦对她说,往后要靠我们自己了。在这,导演为影片的转机埋下了伏笔。

张伯伦为了挽救旅客,决定和旅客一起自救,张伯伦劝说警察不成,决定用暴力劫车,他们制服了一些安全警察,并抢到了一些武器,张伯伦想控制列车,他派那瓦罗(一个毒品走私者,但最后却为张伯伦感悟的登山运动员)爬上车顶,但是第一次因为车顶上有警察把守而失败了。第二次,那瓦诺试图从车厢侧面爬到车头,但最终警察沙荒,坠下列车身亡,同时也以死完成了对昔时一切的告别。而犹太老人卡普兰为了挽救其它人的生命,毅然点燃了打火机引爆了煤气罐,一声巨响,列车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列车的前半部分冲向了危桥,危桥塌了,许多节车厢坠入河中因为撞击爆炸了,在美方的控制室上校对说:虽然现在当军人不光彩,但是当了就要当好。….记住,你是个大夫,你要珍惜,继续行医吧!这一语道出了职业军人的无奈。我们都是从属于某个社会集团,我们受制其中。

而车厢的后半部分上的人得救了,张伯伦也破镜重圆了,而上校麦肯奇注定成了替罪羊,望着他默默远去的背影,一个人在命运之中的无法选择让我们感到寒凉。

我们在巨大的社会机器中,我们没有办法逃脱这注定的一切。

北岛诗云:一切都是命运,……一切的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我们 我和你们 我们在等待中,朋友!

而结构模式成为一种灾难片的经典形态,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影片,其中列车穿过危桥的特技镜头,惊心动魄,让人经久难忘。而张伯伦和前妻在患难中的生死与共,最终破镜重圆让人感知爱情的崇高和美好。

在非典时期,我们拥有了什么?口罩吗?愿我们好运吧,“愿我们的爱情战胜一切”。哦,我们还拥有《卡桑德拉大桥》一样的氧气。朋友们!!!

卡桑德拉大桥

曾经看过的卡桑德拉大桥**,今天又再次看过了一遍。看乔治P.科斯马图斯导演的卡桑德拉大桥,**的气氛像影片中火车车速一样,高速的令人紧张,两名罪犯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楼里逃出来,染上了传染性极强的肺鼠疫,一名罪犯立即死掉,另一名逃上了日内瓦开往斯德哥尔摩的高速列车,由此整列车成了封闭的大传染源,由于研究这种是严格禁止的,于是选择了将染上病菌的人跟病菌同等对待,把火车引向现代文明的断桥,卡桑德拉大桥,让火车,,以及所有的人都沉没在大桥下,这个阴谋被车上的年轻医生和他的作家妻子发现,于是带领整节车厢的人奋起斗争,最后至少拯救了自己和一节车厢的人。

卡桑德拉大桥终于承受不住列车的重量倒塌了,除了那节一等车厢,其余的人都罹难。。。。。。

整个的经过,其实在观众的心中早有了结果,这一列列车,必然在经过卡桑德拉大桥的时候罹难,因为列车已经无法改变自己的方向。灭亡已经在这趟列车离开始发站的时候,已经具备了造成灭亡结果的必然原因,列车罹难在卡桑德拉大桥,就是必然的了。当然,这其中也有人为的原因,有人知情不报,延误了取自救措施的时间,让那些无辜的人,也变成了不幸的殉葬人。

在整个中,尽管有明智的人奋起挽救,但毕竟不能够抗拒事物的必然规律,有些事物的发展是人为的力量无法控制,也无法抗拒的。当那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高速列车,离开车站后,人们也只能够眼看那列列车驶向那无归的卡桑德拉大桥,当大桥倒塌,列车沉没在河中,车已毁人已亡,一切都不存在了。再当一切都沉寂下来以后,故事结束了。

罗拉快跑观后感

平铺直叙过于直白,没有原著那些确切而玩味的描绘。

“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收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达到极。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绝对不可能是个爱情故事,而是千百年来无限上演的女性悲剧,《第一炉香》和以上波伏娃的观点不谋而合。读完只会深深地叹息,许鞍华却偏偏要“勇敢爱一场”,这下子对Ann的崇拜滤镜也不起作用了。

不知道是编剧王安忆的原因还是许鞍华的原因,这个**乍一看主要情节都有,但偏偏少了张爱玲那味儿,对人物的刻画极其粗糙,马思纯刚出场憨厚老实的样子也不知怎么在字幕“三个月后”就变成了颐指气使使唤丫头的傲慢**,心理刻画几乎没有。空有一副情节的壳子,张爱玲的确容易被改编成狗血剧。

不知道是编剧王安忆的原因还是许鞍华的原因,这个**乍一看主要情节都有,但偏偏少了张爱玲那味儿,对人物的刻画极其粗糙,马思纯刚出场憨厚老实的样子也不知怎么在字幕“三个月后”就变成了颐指气使使唤丫头的傲慢**,心理刻画几乎没有。空有一副情节的壳子,张爱玲的确容易被改编成狗血剧。

《三色:蓝色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罗拉快跑观后感(一)

 相比国产的和美国的**,我对欧洲**的接触就少一些,德国的就更少了。而《罗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国拍摄的经典**。

 影片讲述的是:在德国柏林,一个喽啰曼尼告诉自己的女朋友罗拉,因为失误,丢失了十万马克。如果在二十分钟内找不到十万马克,他将被老大处死。于是,罗拉在二十分钟内不断的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异的感觉。别的影片在介绍演员的时候仅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上面,而本片在开始介绍主要演员的时候,不仅介绍了演员的名字,而且还把演员的头像照片放到了上面,每次照片出现都会旋转180°,像是美国的罪犯进入监狱时拍的照片,给人一种黑色、压抑、惶恐不安的感觉。整部影片看下来,也恰恰是这种感受。片子里,罗拉一直在不停的奔跑。从家门到银行,从银行到街角的超市,除了停下来说话,几乎每一步都在奔跑,而且是大踏步的奔跑。镜头的内容在不断的切换,由**的画面变成动画的画面,由运动的镜头,变成的切换;镜头的角度也在不断的转换,比如在罗拉家里拍摄她的妈妈打电话的情景,旋转了180°,再到罗拉下楼梯时,螺旋状的楼梯仿佛把人引入一个黑暗的中心,让人觉得眩晕,分不清南北。

 影片的主人公罗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她有一头火红的头发,炫目夺彩。我一直觉得,红色代表着热情、张扬与自信。大多数人的头发都是黑色,外国有金色的,但一头红色的头发确实少见。不管罗拉头发的颜色是天生的,还是后来染的,都代表了她的一种个性:倔强,对生活不服输,永远相信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相信她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影片中,她男朋友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时候,她没有乱;当她男朋友感到绝望的时候,她没有放弃;即使当她听到要二十分钟内筹集到十万马克的这一超级难题的时候,她依然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罗拉一直在不断的、拼命的奔跑,也许奇迹就会在她的不断奔跑中产生。这让我想起了新东方的口号: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忽然想起,我小时候是看过《罗拉快跑》的一些片段,只是当时觉得很怪异,就是一个人在那不断地跑啊跑,每一次跑完了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跑,而不是像绝大多数的**有完整的情节。现在再看这部片子,又有另一番感受。罗拉的每一次奔跑,因为其中的'微小差异,()就会演化出差别巨大的结果,第一次罗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而第三次则两人都幸存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富豪。这似乎昭示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我们可能会想:如那年高考,我……如那次比赛,我……如那天晚上,我对她说……如……就像下棋里面有复盘一说,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我们总会想象,人生若能"复盘",该会是另一番模样,就像影片里的罗拉。但是人生不是游戏,不是下棋,每走一步便会在生命中留下真实的脚印,抹不掉,擦不去,更改不了。生命正是由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组成,善待每个细节,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影片中一句台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罗拉说:"上帝,帮帮我,求你了,就这一次。"西方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信上帝,或者在生活中的大多数的时候信自己信过上帝,因为上帝也说过,上帝助自助者。

 生活中,似乎也只有自助者,才能活出精彩。

  时间与命运--《罗拉快跑》观后感(二)

 有人说,命运是时间轴上的一个个点的连线,一旦发生就不可改变。但很多时候,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想,要是当初做某事的时候稍微快一点或者慢一点,结局会不同吗?

 看了《罗拉快跑》后,不由得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罗拉的男友是个小混混,有一天被指派进行一次交易,结果他在地铁上搞丢了得的10万马克,被一个流浪汉捡走。如果中午12点前交不出这10万马克,他就有性命之忧,于是他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寻求帮助,并说如果20分钟后,她不能帮忙搞到10万马克,他就去抢劫附近的一家超市。为了筹到钱营救男友,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时间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20分钟的时间里能筹到10万马克吗?虽然她的男友仅仅只是一个的小喽罗,但是她还是那么深深的爱着他,为了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怨无悔。罗拉奔跑着,不停的奔跑着,在不停的奔跑着的时候,那一头红色的短发,在风中张扬舞动着,无比。但是,从倒计时一开始,20分钟里每一秒发生的事都可能影响命运。如果这是一个电子游戏,我们可以在任务失败的时候重新再来过,可是人生呢?可能再有选择的机会吗?

 导演说,我是影片的上帝,我可以。于是**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罗拉在冲出家门,跑下大楼的时候,被邻居牵的狗吓到,耽搁了几秒钟。结果,由于她的奔跑,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导致她父亲的一个朋友撞车、向她兜售偷来的自行车的小贼,以及差点撞上玻璃的救护车等等,而她不知道的是,这些人的命运也间接影响到了她。当罗拉赶到父亲的银行时,正遇上她父亲的情人跟他摊牌,说她已有了身孕。罗拉冲进去向她父亲要钱时,父亲刚好下定决心,要抛弃妻女,另娶新欢,就把罗拉轰了出去。罗拉没借到钱,结果晚到一步,男友已经去抢超市,罗拉于是和他一起抢劫,在逃跑时被警方击毙。一切都结束了吗?没有,这仅仅只是一种可能而已。

 第二次:罗拉在冲出家门,跑下大楼的时候,被牵狗的邻居伸腿绊到,耽搁了更多时间。路上仍然导致她父亲的一个朋友撞车,但在赶到父亲的银行时,因为晚了几秒钟,他父亲已经在和他的情人激烈的争吵,因为她告诉罗拉的父亲,孩子不是他的。怒气冲冲的父亲拒绝了罗拉借钱的请求,同样被激怒的罗拉抢过警卫的枪,打劫了她父亲的银行。在拿了钱去拯救男友的路上,由于她的奔跑,导致救护车撞上了玻璃。结果,她及时赶到,阻止了男友去抢劫便利店,但男友却被飞驰的急救车撞死。这辆车,就是因为罗拉而撞上玻璃,并因此而加速狂奔的。难道这就是宿命,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

 第三次,不甘心的罗拉再度狂奔,这次下楼时,罗拉怒吼着冲向牵狗的邻居,直接越过他们冲出大门,没有耽搁一秒钟。因此,她父亲的朋友看见她跑过而停了下来,没有撞车,结果是他开车直接去到罗拉的父亲那里,按照预约和罗拉的父亲共进午餐。罗拉父亲的情人因此也没能和他摊牌。罗拉晚了一步,看着父亲的车开走,无奈之下,跑去,用一枚筹码赢得了10万马克。而此时她男友也找到了那个流浪汉,找回了丢失的钱。

 一颗,一次,一枚筹码:版块式的三个段落用同一条主线——罗拉的奔跑——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时间、关于偶然、关于选择、关于命运的故事。我相信,不管罗拉再跑几次,每一次的结局都将不同,她都无法操纵生活中一切偶然的出现——偶然是必然要出现的,这些看似无关的偶然,其实都在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影片开头便有下面字幕:"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游戏之后也就是进行游戏之前。"

 有影评说:"导演在《罗拉快跑》这样一个表面荒谬非理性,内里却丰富深刻的后表现主义作品中,表现了后工业时代这个充满了紧张生产和压抑紧迫的氛围,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科技越发达,人类却越觉得世界的不可知,越觉得世界和命运的无法把握。"就象罗拉的奔跑,早1秒钟,晚1秒钟,结果居然会如此地迥异。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生的故事,更展开了一场偶然与宿命的讨论。

 萨特说,"选择就是你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命运都相互关联和影响。人的一生就像是罗拉这20分钟的奔跑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偶然和选择的可能,但是我们永远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一旦选择,时间无法倒流,命运也就无法改变。

我的第一篇影评:《三打白骨精》

《三色:蓝色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3 彩色片 102分钟

法国MK2/波兰托尔等5家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皮谢维奇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摄影:斯拉沃米尔·伊德兹亚克 主要演员:朱丽叶特·比诺什(饰朱丽) 伯努瓦·雷让(饰奥里维亚) 弗洛伦思·佩奈尔 (饰桑德丽娜)

本片获1993年国际**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法国**恺撒奖最佳女演员、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三项奖

剧情简介

一辆小轿车在公路上疾驶。突然,一声巨响,轿车撞上路旁的大树,一场严重的发生了。

朱丽在中受伤,她丈夫帕特里斯和女儿安娜不幸身亡。当她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丈夫和女儿的丧生使她悲痛欲绝,打算以自杀了此一生。深夜,她走到空无一人的走廊里,用花瓶朝玻璃窗猛地砸去。响声引来了值班护士,她乘机溜进值班室,从药柜拿出安眠药,把药片倒进口中,但犹豫了一下,又把药片吐了出来。她抬头看见值班护士正以惊异而又同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朱丽说:“不行,我办不到。”并向护士承认自己打碎了玻璃,护士不但未责备她,反而安慰她说: “不要紧,换一块就是了。”

帕特里斯的丧礼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主持人说道:“今天我们聚集于此,追悼这位举世公认的最伟大音乐家。无人能接受伟人陨落,以及伴他而去的小女孩。帕特里斯,千万人在等待,等待着聆听您为那即将到来的伟大日子所谱写的乐章。”朱丽躺在病榻上,通过电视直播关注着丧礼的进程,脸上不时露出难以名状的痛苦神情。

在病房的凉台上,朱丽正躺在舒适的躺椅里休息。凉台挺宽敞,透过蓝色玻璃射进来的阳光照在她脸上。突然,朱丽感觉到有谁的目光在注视着自己。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妇女从玻璃隔栅后面探出头来,注视着朱丽。她是一位新闻记者。她说来此的目的不是访,而是为她撰写的有关朱丽丈夫的文章做准备。她问朱丽是否有一份她丈夫创作的赞颂欧洲统一的乐章。朱丽回答没有。她进一步追问:“你丈夫的曲子真的是你写的吗?”朱丽拒绝回答,愤然走进病房。

朱丽病愈出院,回到自己家中。她想忘掉过去的一切,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准备卖掉与丈夫共有的住宅及里面的所有东西。她对律师说,此事要绝对保密,卖掉房产等的钱一部分支付自己母亲在养老院的费用,一部分确保女管家玛丽和园丁的晚年生活,剩下的钱存入原有账号,而归她所有的只是自己名下的存款了。

朱丽来到乐谱抄写员的住处。屋里放着总谱和一卷卷乐谱手稿。抄写员对朱丽说:“我还没有开始整理。……我想最好等你做决定。”朱丽认为她这样做很对。她们把乐谱摊在桌上,这时,随着乐谱在银幕上显现,磅礴的交响乐声骤起。朱丽卷起总谱,走到楼下,看见清洁工人正把垃圾箱里的废物倒入垃圾车。就在最后一刻,她把总谱扔进垃圾车。清洁工人按下了操纵杆,垃圾和乐谱一起消失在咔咔作响的机器里。这时,一直伴随着朱丽的音乐声也戛然而止。

朱丽回到家中,把手提包里的东西倒在床上,发现一块她女儿安娜未吃完的棒棒糖。她剥开蓝色的糖纸,把棒糖放在嘴里用力嚼碎咽下。然后把糖棒投入壁炉里烧掉。

然后,朱丽给作曲家奥里维亚打**,约他到自己家中一叙。奥里维亚是帕特里斯的同事,也是朱丽的朋友,朱丽知道他一直暗恋着自己。她打电话的目的正是为了了却这段情愫。她在和奥里维亚共同度过了一个夜晚之后,要求他从此忘掉自己,不要再有任何联系。

卖房、毁谱、断情——朱丽试图割断与往昔生活的一切联系。随后她孤身一人带着一只破旧纸箱痛苦地离开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打算以隐居的方式了此残生。租房时,她对房产经纪人提出了一个要求:找一座没有小孩的公寓。显然,孩子的出现会勾起她对可爱女儿安娜惨死的痛苦回忆。但是她却把原住宅里的蓝色玻璃饰坠装在纸箱里带到新居,悬挂在居室的窗前。这是她保留下的与过去仅有的一点联系。

在新居里,她无所事事,没有工作,也不想找工作。她在公寓周围闲荡,在游泳池里游泳,有时到养老院探望她年迈精神不正常的母亲……此外,她避免与任何人接触,也避免卷人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一天,她从窗口看见一伙流氓殴打一个无辜青年,她不干预,也不报警。一次,邻居找她签名赶走公寓楼里住着的一个年轻 *** ,所有住户都签了名,但她却拒绝签名,说:“这不干我的事。”结果, *** 桑德丽娜得以继续住在楼里。

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一个陌生青年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十字架项链要还给她。原来,发生时,他是惟一目睹这一惨剧发生的人。青年来到朱丽的住处,把项链还给她,还问了一些问题。朱丽不希望项链勾起往事,在青年离开前,又将项链送给了他。

*** 桑德丽娜登门拜访朱丽,送给她一束鲜花表示感谢,因为要赶走她必须有所有住户签名才行,而朱丽的回绝使得桑德丽娜未被赶出公寓楼。

奥里维亚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在朱丽常去的咖啡馆里找到她,而朱丽试图断绝与一切熟人来往的努力失败了。在两人喝咖啡的时候,一阵悠扬的笛声飘进朱丽的耳鼓,使她仿佛想起了什么。她走出咖啡馆,问吹笛人:“你怎么会知道这支曲子的?”

朱丽购物回家,在储藏室里发现一窝刚生下来的小耗子。她害怕老鼠,急忙把门关上,找到房屋经纪人要求换房,但被告知要等两、三个月时间,只好作罢。朱丽虽不愿与人交往,但迫于无奈,只好回家向邻居借来一只猫。

一天夜里,朱丽接到桑德丽娜的求救电话。桑德丽娜在一个下流的脱衣舞夜总会里进行表演,突然看见自己的父亲也在观众席上。她惊惶失措,只好打电话给她惟一的朋友求救。当朱丽赶到夜总会时,桑德丽娜父亲已经离开。她看见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一个有关帕特里斯的专题节目,里面还有她的镜头和照片。节目中,奥里维亚正在接受曾到医院访问过她的女新闻记者访。从电视访中她得知,奥里维亚保存着她丈夫未完成的协奏曲乐谱并准备完成它。她从纪录片里还发现她丈夫与一个年轻女子在一起的几张照片,首次意识到她丈夫生前可能有个情人。

朱丽从乐谱抄写员处发现,她认为已经销毁的乐谱被抄写员复印后寄给了欧洲议会。抄写员说:“这乐章太美了,不能就这样毁掉。”紧接着,朱丽找到奥里维亚明确表示反对他完成协奏曲的。她认为这样会风格不一致。但奥里维亚坚持要完成它。他带朱丽到自己的住处,在钢琴上弹奏自己已续谱完成的乐章。这时,朱丽突然问他,跟她丈夫一起照相的女人是谁。奥里维亚说她是个实习律师,与帕特里斯交往已有数年。

朱丽从奥里维亚家中出来,按奥里维亚提供的地址直接去找那女人。朱丽从司法大楼跟踪她到餐馆,后来在洗手间里找到机会与她交谈。这位律师是个文静、漂亮、很有教养的年轻姑娘,并已怀上帕特里斯的孩子。朱丽从她佩带着的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十字架项链中意识到自己的丈夫也深深地爱着这位美丽的姑娘。

朱丽在经过所有这一切以后,深感无法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她主动来到奥里维亚家中帮他修改已完成的乐谱,但他不知道如何结尾。朱丽把帕特里斯原来的构思告诉了他,并说结尾由她来完成。

乡间宅邸还未售出,朱丽决定不卖了。她带女律师到宅邸里参观,告诉她:“这房子留给孩子。他的孩子应该继承这份遗产。”

朱丽完成乐章后,将它交给奥里维亚,同时与他恢复了浪漫关系。

影片在协奏曲的优美乐声中结束。

鉴赏

《蓝色篇》是波兰著名**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杰作“颜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导演取法国国旗的三色作为自己三部影片的主题,分别代表“自由” (蓝色)、“平等” (白色)、“博爱” (红色)。

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是个政治口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鼓舞革命斗志、追求人类理想、实现革命目标的进步作用。在这里,导演借用“三色”,抽去政治内涵,赋予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生活气息,通过**语言,阐释自己对“三色” 的理解,表达导演内心的感受。

《蓝色》是部心理片,是三部曲中最严肃的一部。影片节奏很慢,探讨了女主角朱丽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影片通过给朱丽造成心理创伤这一特定情节来展示她在获得“自由”后的复杂心理历程,极富哲理性。

影片以这一突发开始。我们看见在疾驶的汽车里,一个小姑娘的手伸出窗外,手里拿着一张蓝色糖果包装纸,在黎明前的微光中闪闪发亮。导演在这里使用了特写镜头,让蓝色包装纸在银幕上格外显眼。蓝色是本片的主色调,体现“自由”主题,而特写镜头在本片的大量运用使导演有可能通过特写这一艺术手段来捕捉朱丽的灵魂。起始镜头的简洁和表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师级导演的功力。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朱丽叶特·比诺什那张体现“存在主义哲学”的脸(几乎占据了银幕的大部分画面)本身就是影片的艺术造型和思想内涵。

影片的叙事是沿着朱丽后心理历程的轨迹展开的。这一历程可以概括为:悲痛欲绝→离群索居→重返社会。

悲痛欲绝:影片开始,观众看到汽车前轮在急速旋转的特写镜头,接着一声巨响告诉观众出了。我们随着在公路旁一青年的目光看见远景中撞毁的汽车。

在医院里,朱丽逐渐苏醒过来。她必须面对生活中最残酷的现实:一瞬间,她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丈夫和活泼可爱的女儿。她痛不欲生,企图自杀。自杀也许能使她一劳永逸地结束无法承受的巨大痛苦,但导演却给她选择了另一条出路: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获得摆脱一切的心灵“自由”。

离群索居:朱丽伤愈出院后,决心与过去的一切断绝关系,包括她过去的自我、她与丈夫共有的财产和音乐以及一切人际关系。她回到人去楼空的乡间硕大宅邸,触景生情,欲哭无泪。这里有一场戏突出地体现了导演的风格——叙事简洁、内涵深刻。在宅邸里,女管家正在伤心地哭泣。朱丽问:“你为什么哭?”女管家答:“因为你不哭。”简短的问答,此时此景将朱丽的心情表露无遗,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让朱丽回想起她可爱女儿安娜的棒棒糖还在她手提包里。她剥掉蓝色的糖纸,吃掉棒糖,让这仅存的与女儿惟一的联系溶化在自己的血液中。这一生活细节的描绘具有象征意义,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类似的细节在影片中还有多处。

奥里维亚是朱丽丈夫生前的同事和好友,一直暗恋着朱丽。朱丽决心摆脱过去的一切人际关系,奥里维亚也不例外。朱丽在待售的宅邸给奥里维亚打电话,叫他马上过来。在空荡荡的蓝色卧室里,只有一个双人床垫放在地上。外面正下着大雨,奥里维亚进来后面对朱丽站着,衣服全淋湿了。朱丽叫他把衣服全部脱掉,自己也脱掉衣服。朱丽说:“东西全拿走了,只剩下这床垫。”然后两人上床。在这一过程中,交响乐始终伴随着他们。过后,朱丽告别说:“我与其他女人一样,要呼吸,会咳嗽,有蛀牙。你不会想我的。”接着,说了一句“出去时,别忘了关门”就走了。这里没有 *** ,没有热情的接吻,没有紧紧的拥抱,没有缠绵的话语,没有离别的情思。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平凡、顺理成章,看不出一点表演的痕迹。“断情”这场戏的处理再次让我们看到导演手法的洗练,构思的新巧,既符合女主角的性格与心情,又有别于传统的处理方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朱丽在巴黎租了一套公寓,决心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公寓楼里的住户联名要求赶走楼里的一个 *** ,她拒绝签名;公寓楼外发生一起流氓打一无辜青年,青年进楼求救,脚步声、敲门声由楼下传到楼上,最后敲响朱丽的房门(导演在这里使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她拒绝开门,也不报警。过后,她开门出来想看个究竟,穿堂风却把门一下关上,她进不了屋,穿着睡衣,坐在楼梯上过夜,也不向邻居求救。她独来独往,独自上街购物,独自在咖啡店里饮咖啡,不与邻居打交道,也不与任何人交谈。

卖房、毁谱、断情、移居……是朱丽开始新生活——离群索居——的前奏,是给她带来的所谓 “自由” 生活的开始。

重返社会:如果说房地产是朱丽与过去的有形联系,那么音乐就是朱丽与过去的无形纽带。有形联系可以通过出售房地产而割断,无形纽带却不能通过销毁乐谱而消失。音乐是朱丽的生命,是影片《蓝色》的“主角”,贯穿影片始终,想摆脱也摆脱不掉,这里又有一场戏突出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音乐经常在朱丽的脑际萦绕。朱丽跳入室内游泳池,在湛蓝的池水中游泳,试图将难以忘怀的音乐忘却。但是,当她准备上来时,突然交响乐中的管弦乐声大作,她不得不潜入水中,但乐声不止,将她从“幻想的世界”里拉回现实。

朱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是生活在鲁宾逊式的孤岛上,她生活在巴黎,生活在喧闹的大城市里,生活在人类的社会中,不可能长期与世隔绝,不闻不问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 桑德丽娜登门感谢她的帮助,她无法拒之门外;桑德丽娜求她助一臂之力,出于同情心她无法拒绝;她在店里饮咖啡,街道上流浪艺人吹奏的乐曲竟是她丈夫生前创作的音乐; 她认为已被销毁的协奏曲总谱却被复制后保存下来,并由奥里维亚继续谱写未完成的部分;已在她生活中消失的奥里维亚却一直在打探她的住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到她的去向,跟踪而至,在咖啡馆里找到了她;公路旁目睹发生的青年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她,将在现场拣到的十字架项链(她丈夫送给她的信物)归还给她;朱丽从电视上发现她丈夫生前有一情人,当朱丽找到她时又意外地发现她怀着自己丈夫的孩子……这些始料不及的事情一再发生,打乱了她所追求的平静、自由、与世无争的生活,使她重新回到社会生活的主流中来,获得新生。生活实践让她懂得,没有爱的个人自由是毫无意义的,而爱却意味着要牺牲个人的自由。

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两个极具象征性的段落。

段落1:朱丽在一家咖啡店里喝咖啡。我们看见窗外一个驼背的老年妇女正在步履维艰地走向一个高高的垃圾箱,慢慢地非常困难地试图将一个空瓶子送入箱内,结果送入一半就停下来送不动了。至于朱丽是否看见这一场面(当时朱丽正在闭目养神)笔者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将朱丽与老妇人安排在一个画面里的意图是什么。显然,导演是想说明,老年是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站,每人都可能有那么一天连把一个空瓶子送入垃圾箱的力气都没有了。朱丽现在还年轻,才30多岁,可以无需别人帮助而孤独地生活,但总有一天她会老的,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段落2:朱丽母亲住在养老院里。有一次朱丽去探望母亲,母亲正在看电视。电视画面里出现一位老人举步维艰地站在高高的蹦极跳台上,在两个年轻人的帮助下跳了下去,又弹了回来:跳入深渊,追求“自由”,反弹回来,重返社会。导演在这里通过隐喻告诉朱丽,也告诉我们每个人,脱离社会去追求个人的自由是无底的深渊,是不现实的,只有重返社会,溶入人群,才能开始新生活。

朱丽经过一段离群索居的生活以后,深深体会到脱离社会的个人自由是不存在的,摆脱过去的个人自由是不现实的。她丈夫创作的或她与她丈夫共同创作的(这一点影片未交待清楚,恐怕也不想交待清楚,留给观众去思考)庆祝欧洲统一的未完成交响乐(这一点也有象征意义:欧洲统一是个理想,但尚未完全实现,所以是未完成的)始终在她脑际回响,挥之不去,一次又一次地让她想起过去的现实。

影片最后,朱丽收回未卖出的宅邸,留给丈夫未出生的孩子,协助奥里维亚完成协奏曲,憧憬着欧洲统一的美好未来,与奥里维亚重续浪漫关系,再次成为真正的女人——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朱丽重返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生活的升华。

导演自称是悲观主义者,整部影片也充满忧伤气氛,但结尾是乐观的,给人以希望。

关于影片的主题,导演是这样阐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爱与自由是相矛盾的。要爱就没有自由,你变得依赖你所爱的人,不管他是谁。你爱一个女人,你的价值观就会不同。拿一条狗、一辆车、一台电视为例,这些都束缚了自由。你失去了自由,你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我们想要讲的故事。”他又说:“自由是不可能的。你渴望得到自由,但却得不到。这就是影片的主题。”

关于影片的色调,导演是这样解释的:“蓝色是冷色调,我们需要找一个暖色调(琥珀色和金**)来使蓝色显得突出。蓝色玻璃饰坠、蓝色泳池水、蓝色棒糖纸……我试图造成一种联想。每次当人们提到这些细节时,我都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在这上面下了功夫。”

关于影片的音乐,导演承认:“我对音乐一窍不通,完全依靠我的作曲家。音乐百分之百是他创作的。音乐在拍摄开始前已全部完成。配有音乐的所有场景都是在现场演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成了音乐的图解。”

本片女主角朱丽叶特·比诺什1964年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导演,母亲是教师和演员。比诺什从小在家庭的艺术氛围中长大,逐渐显露出自己的艺术才华。她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80年代中期在《我向你致敬,玛丽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过角色,后又参加影片《卑贱的血统》和《约会》的演出。她首部英语片为 《沉重浮生》 (1988)。后来她在路易· *** 的影片 《毁坏》(1992) 和花了三年才完成的影片《新桥的情人们》中扮演角色。她在《蓝色篇》这部杰出的艺术影片中,表演光彩照人又十分压抑,使她荣获**节最佳女演员奖,达到自己表演生涯的高峰。19年2月由于在 《英伦情人》中的出色表演荣获柏林**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同年3月又因同一部影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导演基斯洛夫斯基十分器重比诺什的表演才华,对她评价很高。他说:“长期以来,我一直想与她共事。她在《沉重浮生》中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在波兰工作,使用的是波兰演员,不可能雇用她。在我筹拍《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1991)一片时,我又想到了她。她当时正在拍摄《新桥的情人们》,显然又不可能。当我准备拍摄《蓝色篇》时,我脑海里又浮现了比诺什。但是,我为她的年龄担忧。我到伦敦去见她。她正在拍《毁坏》,我对她说她太年轻了。她说不见得,但这要我来定。她给我一个信封。我回到旅馆,打开信封,里面有两张照片,她看上去足有35岁。她用这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向我表明她能扮演老些的妇女。”

比诺什被誉为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女演员,有的影评家将她比作嘉宝。在《蓝色篇》中,她很少说话,特写镜头经常把她那张没有表情、目光呆滞、冷若冰霜的脸呈现在观众面前,比诺什几近沉默的表演加上大特写镜头使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她的脸上。通过长时间的凝视和面部表情极细微的变化传达出一种强大的内在感情力量: 一个将极度悲痛强压在心头而不表露出来的坚强妇女形象。从艺术角度观察,悲痛的外在表露往往没有悲痛的内在压抑更感人、更深刻、更具表现力。

《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影评 致多年后的自己

? 《三打白骨精》这部**整体画面感不错,前半段一直以**和白色突出凄凉,到结尾处绿色恰到好处暗示了唐僧用自己度白骨精后的皆大欢喜。

?从人物方面来说,我觉得对于唐僧,当然还是要突出他善的一面让我想不到的是,**里唐僧的善,竟改变了一贯的状态,成为一种平等的善(当然也包括妖)。换句话说,这次唐僧不仅舍不得踩死一只蚂蚁,也不忍杀死一只妖。他甚至还要牺牲自己,度白骨精成人。这是之前所有西游中的唐僧所不具备的。而真正的佛,也应如这般吧。孙悟空这个角色,我觉得演的很纠结,就像唐僧对悟空说的“其实我们两个很像,所以如来才会安排我们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我们都是只相信自己所看见的,坚持自己认为的对错。”所以说这里的猴子几乎是有苦不能言,不过这里的猴子和原著对比没变的是对唐僧的忠心却比原著里的悟空多了一些耐心,少了一些机灵的感觉。。。 ?忽略猪八戒,沙悟净和白龙马 ,我最喜欢的,是白骨精。她是妖,当然凶残狠辣。但是,世间所有的恶毒都有缘故。就像世界上所有的爱和恨也都有因由。在这个故事里,她有前世。正是前世的不幸,造就了今世的千年白骨。轮回之间,善恶都是因果报应。她前世被人所弃,今生才要为妖。一千年大限来临之际,她必须要吃到唐僧肉,否则就要投胎去人间。若说她吃唐僧肉是为长生,倒不如说是为逃离人世。她说“她是做妖做习惯了。”唐僧要渡她,对她说:“光阴如梭,未必就是良药。”

真正能治愈人心的,从来都不是时间。多年之后,如果真能对往事坦然,只能感恩岁月的经历,让你拥有了美好的念想。

?能治愈人心之恨的,只有善良与美好。

2016年2月12日周五 ?0:04

求安妮宝贝写得影评

昨天看到这部**时,很喜欢它的题目。就被它所吸引,然后去看了。

主人公是杨芳芳和郭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故事平淡而又有味道。没有第三者,没有堕胎,没有。

故事的开头是郭阳多年后一通电话,然后芳芳就陷入了回忆。

在那个青涩的岁月,书信是朋友间联络的唯一渠道。当芳芳收到郭阳的信后,她的心里无比的雀跃与开心。因为那个男孩给她的印象很深,小时候就已经怦然心动。郭阳的信里写着“我只是忽然想起你”。那句话在芳芳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浪,那是一枚名为爱情的从此种下。她渐渐的与郭阳书信来往密切,甚至她想要不顾一切的去镇远找他。

一天,当放学后,坐着公交车,路过汽车站时,她就想冲下去坐车去那个地方。经过闺密的提醒,她才记起自己没带钱。匆匆忙忙的回家准备取钱,结果哥哥离家出走。这个情况困住了她。她要照顾悲痛欲绝的母亲,那件事就不疾而终。

当她的哥哥回来后,她问他哥哥为什么有勇气离家。他哥哥说,他那天心里只是想抛下工作去看海,然后就义无反顾的去了。回来的时候,当他坐在火车上时,看到火车站台旁的一个女孩子,很美丽。他喜欢上了那个女孩。可是,火车将要出发。他不能下去找她。只能错过,那个女孩把最美的那一面留给了他。

听完这个故事后,芳芳决定不去找郭阳。因为她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再去见他。现在的她要先完成高考,然后摘下眼镜,变白,变漂亮。

她高考结束后,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去做了激光手术,在朋友的帮助下变漂亮。她满怀憧憬的坐上了去镇远的汽车,越近心里越忐忑,因为她快要见到心里的那个他。

到达镇远后,她的朋友接她的。两个人一起回忆小时候的趣事,非常快乐。她没有主动去找郭阳,她想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他。她在脑海里想过很多与他相见的情景。可现实中是她在路边大吃特吃的时候遇见他。

后来,一起吃东西,在ktv唱歌,去玩漂流。

最后,郭阳向芳芳表白了。在那天,她有了男朋友,初吻也没了。

不久,两人一同去了凯里。芳芳把郭阳介绍给了好朋友认识。然后两个人就去玩。到晚上的时候,她送郭阳回家,可等不到车。郭阳让芳芳别回家,留下来陪他。女孩再三犹豫,男孩以一个猜硬币的游戏留下她。两人去旅馆开房,睡在两张床后,在夜晚,男孩蠢蠢欲动,想要女孩与她。女孩拒绝了,两人相安无事的度过一晚。第二天,男孩为女孩买了早餐,女孩送男孩离开。

开学时间到了,女孩和闺蜜都考到广州的学校,只是不在一个学校。两个人乘坐火车去学校,芳芳对郭阳的思念的很深,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活重心。她心心念念的全是他,当她听到他准备来广州找她,只是要等一段时间。女孩毫不犹豫的收拾行李,请。坐上了去凯里的火车上,女孩站在男孩的宿舍楼下等着。两人相见后,紧紧相拥。之后,女孩把自己最宝贵的第一次给了男孩。她对男孩的爱让她停留在凯里好长一段时间,甚至向学校请了病。之后在男孩的劝说下,又回到学校。

她的思念总是停不下来的,一天,看到宿舍楼前相拥的情侣。她立马又收拾行囊去了凯里。那一次她在宿舍楼下没有等到男孩,她找到排练室,看到了男孩。她就跑了出去,之后两个人在旅馆。她在沐浴,男孩提出一起洗,女孩拒绝了。当她洗完后,男孩对她说朋友叫他一起看球赛。他很想看,问女孩愿不愿意让他去。女孩只能口是心非的说愿意。女孩在那里等了男孩一夜。男孩第二天早晨才回来。女孩提着她的行李跑出去了。

最后,两个人分手。

我看完这部**最大的感受就是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要把他当做你的全世界,因为你除了他,你还有你的朋友、亲人。你的生活得自己过下去。和男友谈恋爱,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让自己以后后悔丢了最宝贵的东西。女孩往往在有些事情上是口是心非的。不要让自己在一段感情里陷得太深,否则受伤的是自己。女人的青春只有那么几年,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你心上的那个他。有时,看他值不值得你去对他那么好。人心就像剥洋葱一样,慢慢的剥下,你才会了解。

影评︱《博士的爱情方程式》数学的美,让人心动

安妮宝贝-她比烟花寂寞

去音像店的时候,老板推荐了一部奥斯卡获奖**,HILARY AND JACKIE 。

封套设计成凝重的红色。两个亲密依偎的女孩。一头金发的JACKIE有着不羁的眼神和笑容。而躲在她肩后的HILARY看过去是隐忍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画面让人忧郁。

※ ※ ※

一对姐妹,从小情深如海。长大后,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

JACKIE因为惊人的音乐天分,开始演奏大提琴的漂泊生涯。盛名背后,隐藏无尽空虚.而姐姐HILARY放弃了她吹横笛的机会,嫁了心爱的男人,甘心在乡下过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

JACKIE深爱着HILARY,却注定要四处漂泊。姐姐嫁人以后,JACKIE想和姐姐一起过单纯的生活,也想分享她的男人。结果三个人因为深爱而软弱,又因为软弱而痛苦。JACKIE 只有黯然离去。

最后JACKIE因为长期的颠簸流离,患病而死。

中文的译名是她比烟花寂寞。另一个译名是狂恋大提琴。

※ ※ ※

**的色彩处理很有风格。无论是天空的蓝,乡村的树叶,欧洲街道的古典,

还是女孩的丝缎裙子。浓郁清冽,带着些许的怆然。

这样的颜色,以前只在BENETTON店铺里看到过。

杏黄,玫红,松绿,或者灰蓝。这个意大利牌子现在声势下跌,衣服常以三折处理。但是我很喜欢它的广告画。

比如一个脸上缀着小雀斑的欧洲女孩,露着洁白的牙齿很快乐地笑。健康得象朵向日葵。

曾经在八佰伴里买过一件BENETTON男式毛衣。 酒红色。看过去陈旧而温暖。M的型号穿在身上非常宽大。喜欢把这件大毛衣配着旧牛仔裤穿。在那年秋天的午后,会独自带一瓶矿泉水,去图书馆看书。还记得风中清醇的桂花香。漂浮在从窗外倾泻进来的阳光里。

在**经典的色彩里面,又让人闻到怀旧的清香。隐藏在心的深处。

**里有许多精彩的台词。

JACKIE说她想找一份工作,HILARY对她说,你除了拉大提琴,什么都不会。

就好象我除了吹横笛,也什么都不会。我们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我们是BABY。

你以为做一个简单的人就比做一个特别的人容易吗?并不是这样。

当我们爱一个人,会记得一些和他有关的画面。失去他以后,只要一想起,他就会出现。他会出现在那些画面里。

然后,当HILARY要求她的男人去接受JACKIE的时候,她对他说,JACKIE只是想证明。证明她能够被爱。

临终前HILARY对JACKIE说,你曾经告诉我一切都会过去。事实果然如此。

※ ※ ※

一段高潮是在这里。

JACKIE对HILARY说,她要和姐夫。她直接天真的性格使她自己没有余地。

当HI LARY 戒备地劝阻她,JACKIE悲愤交加,一个人跑到荒凉的旷野。HILARY在后面追赶她。冬天寂静的旷野不见人影,一路却见到JACKIE的衣裙一

件件铺落。HILARY惊慌地呼唤,跟随衣服的踪迹和JACKIE的哭泣找到树林。

赤裸的JACKIE蜷缩着坐在灌木丛里,腿上被荆棘划得鲜血淋漓。她抱头痛哭,象一只受伤的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动物。情欲和寂寞让她在煎熬中崩溃。她哭着对HILA RY说,你一点也不爱我。我仅仅只是想做一次爱。但是你不肯给我。

心碎欲裂的HILARY脱下大衣,紧紧地在寒风中搂住JACKIE。 HILARY终于屈服。

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发挥到极致。嫉妒,自私,宽容,深情。混乱而无助地交融在一起。

这是**里面感人至深的镜头。

看的时候终于流下泪来。

※ ※ ※

这是JACKIE一生最温暖安定的一段日子。在HILARY偏僻乡村的房子里。没有物质的华丽名的包围。却有她深爱的姐姐。以及她姐姐的男人和孩子。

JACKIE渴望和HILARY分享这一切。她说,我们能永远这样多好。但事实告诉她,她不但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两个深爱着她的善良而无辜的亲

人。

HILARY终于凄然地对她说SORRY。 她说,从小到大,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我全部都会给你。

一个不告而别的清晨,JACKIE背上大提琴黯然而去。

※ ※ ※

JACKIE继续自己无法改变的生活。

寒冷的冬天,她穿着深红的上衣和橘红的短裙,独自背着大提琴走过风雪弥漫 的异乡街头。长发飘散,神情淡漠。

绚丽的艳装后面,是寂寞的灵魂。

也许心里有一场无法如愿的爱情已经道别。那个不属于她的男人,短暂地欢爱过后,不再相见。等待着的,依然是无尽的漂泊。

撕裂中的琴弦发出凄厉的声音。

JACKIE捂住耳朵大声尖叫。

※ ※ ※

**的镜头一个个切换。JACKIE穿着缎子长裙,坐在黑暗中的一束光线里拉琴。

大提琴如泣如诉。裙子的颜色不停地变换。

灵魂是惊世骇俗的艳丽。却始终空洞。

然后有一天,她在舞台上站不起来。

音乐会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消失,曲终人散。整个演奏大厅空洞寂静。

终于她发现自己的手,变成一个无法挽回的寂寞姿势

※ ※ ※

JACKIE临终的那个夜晚,她的身体已经无法动弹。也说不出话来。只能抽搐和哭叫。

她的父亲对她说,你说不出话来,我们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但是有一个人知道。上帝会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终于从小就有心灵感应的HILARY顶着狂风,从很远的乡下赶过来见她最后一面。

乖女孩。乖女孩。HILARY坐在床上,轻轻地把虚弱和神志不清的JACKIE抱在怀里。我们的王子要穿越大河沙漠和草原,前来相见。这是两小无猜的童年。她们亲密的游戏。

JACKIE仰着头躺在她的怀里。她已经看不清楚HILARY的容颜,也听不清楚她的声音。

曾经的深爱和无言的憎恨。刻骨铭心的爱恨纠缠,在生命的尽头,是一片平静。

※ ※ ※

即使在深切的热爱里面,我们也是孤独。

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不能说的秘密 剧情详细介绍

十年前的一场,改变了博士的一生。

博士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只能短暂维持。说的准确一点,一天24小时,他的记忆每天只能维持80分钟。

他的世界,只有数学。

(一)

**开始,镜头就定格在某中学教室。然后,一个年轻的男老师走了进来。

自我介绍,说,他叫根号。根号代表着坚强,根号可以保护所有的数字。他的名字,是十岁的时候,博士起的。那么,他又是怎么认识博士的呢?

这需要说到他年轻貌美的母亲杏子。杏子是一个单亲妈妈,文化程度又不高。只能选择干家政。

这一次,她被公司派到了博士家。杏子不知道,这次她的命运会因为博士而改变。

我们一般见到人会打招呼说,哈喽!这是常识。可,博士和杏子第一次见面。

博士开口问:你的鞋子的尺码是多少?

杏子回答:24厘米。

博士说,哦,真是个尊贵的数字。是4的阶乘。

对话就这样展开,全部和数字有关。对有心的人而言,似乎打开了奇妙的数学世界。

故事就在回忆中进行,**时长117分钟,而**的叙事时间则浓缩为一节课。

从那个叫根号的老师走进教室到下课说再见,几乎讲了博士的一生。也讲了他自己之所以爱数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全部都是因为受博士的影响。

(二)

博士,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他之所以能出国留学,全赖兄长资助。

他的哥哥开办了一家棉纺织品厂。后来,他的世。厂子没有人打理,他的嫂子就关了厂子。现在靠房租生活。

博士出后,不但,丢了工作,还需要别人照顾生活。

这也是杏子来到博士家的原因。

根号老师,一边给孩子们讲博士的故事,一边讲数学概念与原理。

一些早已忘记的数学知识,算是又温习了一遍。比如,质数,素数,常数,虚数,完整数,友爱数等。

在枯燥的数字中,加入故事与情感,竟然让人感到数学那么有趣,好玩。这打破了我的认知局限,原来,数学才是这个世界最酷的学问。

如果,有一个老师,这样生动形象的讲数学,我想大多数孩子都会爱上数学。

博士,由日本著名影星寺尾聪饰演。他不但是演员,还是歌手。被人称为“黑泽明最得意弟子”。他参演的**有《黑之雨》,《半告白》,《彷徨之刃》都是获奖影片。只是我不曾看过,日本**,我观看的比较少。

在这部**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博士用诗意来解读数字,理解这个世界。

世界,都是相同的。

可,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心里,是不一样的。

诗人,看到的或许是诗歌。

画家,看到的或许是画面。

数学家,看到的或许,只有数字。

我奇怪的是,复杂的事情或者说道理,用数学概念来解读,反而简单了很多。

比如,根号打棒球受伤。等在医院走廊的妈妈杏子非常焦心。这个时候,博士找了一张白纸,一支笔。对她说,来,画一条直线,缓解焦虑。

这样平复心情的小窍门,我第一次听说。

我试了试,很管用。大道至简,真理就藏在一条直线中。

如果,你心情烦躁,也可以试试。至于为什么?请移步去看**,我不能剧透更多哦。

因为工作失职,被迫离开博士的杏子,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博士的身边。

结尾是开放式的,杏子和博士是否走到了一起,没有明说。可,根号,告诉他的学生,博士陪了他19年。

(三)

**改编自日本著名女作家小川洋子所写的同名。在日本国内多次获奖,曾畅销100万册。

全片,都充盈着淡淡的温情。故事情节不复杂,可构思极为巧妙。没有好莱坞大片惯有的枪战,谋杀,悬疑,复仇。只有珍贵美丽的数学,可,依然让人心动,温暖治愈。

当下课铃响起,影片也结束了。我的脑海里盘旋的,还是魅力数学。

我上中学时,最头疼数学。那个时候,我以为是自己太笨了。看了这部**,我才知道,是自己没有遇到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我这样写,我当年的数学老师如果看到,大概会哭晕在厕所吧)。

结束的时候,我想说,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上中学,如果他不喜欢数学。让孩子看看这部**吧,说不定,他就会爱上数学呢。

《不能说的秘密》剧情介绍:叶湘伦与父亲相依为命,他的父亲是淡江艺术中学的训导主任。叶湘伦自小在他的培养下,拥有非凡的音乐才华。这天是叶湘伦转读淡江艺术中学的第一天,当他跟着同学晴依参观校园时,突被一段神秘的钢琴乐曲吸引。

湘伦随着琴音引领,走进一间旧琴房,发现弹琴的是一位清秀脱俗的女生路小雨,两人虽然没有交谈,但在四目交投之间,双方都泛起微妙的感觉。就这样,美丽的爱情故事开始了。而当湘伦问及他们第一次见面在百年琴室所听到的神秘乐曲时,小雨却回答:“这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之后,二人陷入热恋,但叶湘伦觉得小雨充满了神秘,却无法进一步了解她。某天,叶湘伦约小雨到琴房见面,叶湘伦以为晴依是小雨,跟晴依接吻时被小雨看到,之后叶湘伦就没有再看到小雨。于是,叶湘伦到处寻找小雨,终于发现了那个小雨所说“不能说的秘密”的全部真相。

扩展资料

《不能说的秘密》角色介绍:

1,叶湘伦父亲

淡江艺术中学的音乐老师,从小培养叶湘伦,对儿子的爱默默地埋藏在了殷殷期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他幽默细心,大到对叶湘伦兴趣理想的塑造和培养,小到每一顿饭的认真烹调,以及儿子交友的选择。

2,晴依

爱慕叶湘伦,是叶湘伦的同班同学。当叶湘伦示意同学把字条传给最后一桌的小雨时,字条却传到了在同学眼里是最后一桌的晴依手里,以至于叶湘伦约到的不是小雨而是晴依。这一幕被小雨看到后,她误以为湘伦与晴依在一起了而伤心的离开。

百度百科-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