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那人那山那狗深刻的理解

2.《那山那人那狗》虽不催泪,但是很低调很温暖

3.《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评。

4.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基于画面结构和色彩

5.**《那山那人那狗》观后记

《那山那人那狗》主题_那山那人那狗影评深度分析

第三次刷这部**,时间已经过去3年。 那种淡然,温暖的生活大概就是我们羡慕的 。

这部**,是刘烨早年的一部**,也是最好的**。曾经在日本获得了全国最高票房。 我想这跟**里的那种简单的打动人心的美好是有很大关系的。

什么时候可以过上这种生活,我问自己,想想还有要还,还没有存款,只能暂时搁浅。

其实一次又一次的看这部**, 我明白了,喜欢那种生活就去做啊。然后才是完善那种生活。

影片中,父亲是邮递员,给大山里的乡亲送信,山高路远不好走,但他还是心满意足的干了一辈子,他说遇到的事情多了,见的人多了,就有想头。

父亲干的这份工作,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所以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这部**为什么被喜欢的人追捧呢? 因为我们从中发现,也许生活中的快乐很简单,只看你是否去做那件让你真正快乐的事情。

现在人们压力巨大,背负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等问题压着人喘不过气来,而过去的那些年代,很多农村人或者山里的人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没有什么物质生活,也过了一辈子。

而社会越往前发展,很多人从农村从大山里来到城里。他们以为自己越过越好了。

经历各种事情,大多数普通人又开始眷恋以前的简单生活。 开始怀念曾经的简单平凡的日子。原来它并不是那么不好的。

就像儿子说他不想在山里呆一辈子,其实就是因为他想逃离,想到大家都认为更好的地方去。

可我们看完这部**之后,他也是心甘情愿的开始走父亲的老路, 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他理解了大山里的生活也很美好。也依然值得有人守候。

想想自己以前也是这样,从小长在农村,工作开始的两年不想回去。可工作5年以后, 还是想回到曾经那个简单的地方。因为有些地方不是大家认为的好,而是我们心里向往的好。

是那种简单平凡的美好地方。

《那山那人那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为什么有人愿意住山里呢?因为那里舒服,犹 如鱼得水,犹鸟儿展翅般简单。毕竟现在的社会,光是好好活着,大部分人都很不容易。

如果心里烦闷,如果你求而不得,如果你害怕平庸,那是因为你忽视了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简单美好。

人这一辈子,要怎么活呢?闲云野鹤般的日子可以,打鸡血奋斗买车买房走上人生巅峰也可以。三顿饭吃饱遛狗带娃也可以。

看看**《那山那人那狗》,有人就是在风景如画的地方过一生 ,他们没有多大能力,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的踏实满足跟幸福,他们没有很多钱,但他们有很多生活的意义。他们的条件艰苦,但只要有爱,就那么美好。

我好想过那种简单的生活啊,因为那里的风景很美,在那样的一个地方活着,看看书,写写字,带狗狗去散步,该有多好。

我已经在准备了。

对那人那山那狗深刻的理解

我看了《那山那人那狗》这部**以后,很受感动。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是大山绵延起伏的绿,给人一种恬静优美的视觉享受,达到了用景美衬托出人更美的艺术效果。 影片开头有一个大山的远景,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大山的深、大山的远、大山的闭塞,就连神仙也过不去的感觉,从而烘托出身为邮递员父子俩的艰辛与伟大。影片中对儿子的特写较多。从开始满脸的不情愿可以看出他对父亲的不理解与抱怨,“领导知道这条邮路苦,我不跑还有谁跑?”从父亲的话中可见父亲的无私与无畏,从而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赢得了大山里的人们对他浓浓的亲情与友情,而父亲对他们也可谓是了如指掌,张家长李家短父亲都晓得。印象深刻的是儿子见到五婆时的特写与音乐:纳闷、困惑和初到一个新地方的好奇写在儿子年轻的脸上……在父子俩对着一张空白纸,读自编的安慰因思念考出大山后再没回来的孙子而哭瞎了眼的五婆的信时,音乐抒情的响起,仿佛在淡淡的诉说着五婆的忧伤,又像是在倾诉偏僻闭塞的小山村的故事,引起观众无尽的遐思……这里由五婆的孙子反衬出邮递员父子不畏艰辛的品质。而晚上在为他们父子举行的欢迎晚会上的音乐是欢快迷人的,这里运用了蒙太奇,父亲看到儿子与侗族姑娘在一起,不仅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与等他归来的心爱的姑娘相会时的情景,这一段运用了慢镜头,使人感受到爱情的美与魅力,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继而镜头切换到了现代的儿子与侗族姑娘在一起的情景,配上少数民族欢快的音乐、舞蹈……接着又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出现一组儿子与姑娘一起做饭的镜头,使观众看到这条邮路又有了新的希望,暗示着父亲有了接班人。 印象深刻的还有儿子背父亲过河时运用的是顶拍,给观众展现了一份浓浓的父子亲情。烤火时,儿子的特写:“爸,该走了。” 这个特写镜头和语言把儿子从不理解父亲到理解,思想发生的转变表露无遗,把儿子开始对走邮路的不情愿,对父亲的抱怨转到了对父亲的理解与敬重,因而主动要求上路,主动背包,舍不得让父亲背,有一股浓浓的亲情渗透其中,让人感动。 影片中还有对一只鸟的特写和父亲特写的互换,配以悠扬空旷的音乐和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的画面,更显出大山的深远,邮路的难走,邮递员的艰辛,从而由艰辛中升华了人格,令人深思。印象最深的是风把信吹跑了,父子俩慌忙追信的慢镜头——父亲像追命似的追信……不能不使观众感动,也感动了儿子,儿子的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主动要求独自上山送信,让父亲休息。 到此影片中的线索已清晰可见——即以儿子思想的一步步转变过程为线索,从中让观众体会到父子两代人对山里人的默默无私的奉献,大山里的人因为有了他们而有了盼头、想头和希望,从而体现了父子俩的人生价值,赞颂了父子俩于平凡中见伟大的崇高人格!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我喜欢这部影片,它使我懂得了人存在的价值!

《那山那人那狗》虽不催泪,但是很低调很温暖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的,按照惯例,如果在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影片中出现意识流的闪回镜头,只能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识。但是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在儿子的旁白引导下的父亲的主观意识的闪回镜头。这种方式虽然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有些不符,但并没有给人凌乱的感觉,观众也没有因此而感觉到布顺畅,这或许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影片所要表达的是父子之间生硬的感情在送信的途中得到修补的过程,而这种感情的修复,是需要父子两人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因此,在一儿子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下插入父亲回忆的镜头,就使得父子之间感情的恢复显得更加客观、合理。

很高兴为您解答,不理解请追问,满意请点右上角选为满意答案,谢谢!

《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评。

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刘烨的报道,想起了他的处女作《那山那人那狗》。

这部**好几年前看过,当时被**中的父子情所深深的触动,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工作认真,受人爱戴,却经常不着家的父亲。

**《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

这部**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偏远山区乡间邮路上的故事。

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的父亲( 滕汝骏饰)由于腿疾提前退休,儿子(刘烨饰)接替了他的岗位。

父亲不放心儿子第一次送信,就决定带着儿子走一趟邮路,于是,父亲、儿子和狗一同出发了。

儿子在上任第一天非常兴奋,期待着大家欢迎他们到来的热烈场面,但结果大失所望,并没有想象中的夹道欢迎。

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碰上当地一场热闹的婚礼,儿子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侗族姑娘(陈好饰),儿子与陈好,让父亲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

第二天,两人继续赶路,为了抄近路,他们决定淌过一条小溪,儿子执意要将父亲背过溪,在 背父亲 过溪的过程中,两人的距离和隔膜消失了,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而不善言表的父亲也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真情。

在最后一天晚上,父子二人在收拾邮件,谈起了家里的琐事,常年在外的父亲,对家里的事情毫无所知,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父亲也深深的感到了母亲的不易。

父亲、儿子和狗相伴走完了这趟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二人也从彼此陌生变得相互理解,儿子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生的甘苦和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

这部**没有高潮迭起的剧情,有的只是细水流长的叙事。影片没有直接描写乡村邮递员的种种不易,而是借着父子情,歌颂了乡村邮递员这个平凡而重要的工作。

在儿子接替父亲当邮递员之前,儿子对父亲的工作是很不理解的,父亲常年不在家,由于呆在一起的时间少,父子之间很陌生。

儿子当上了乡村邮递员,刚开始挺兴奋,以为这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但是第一次送信才知道,乡村邮递员的工作是很乏味的,并不会有夹道欢迎,他第一次体会了邮递员的苦。

儿子一直不理解父亲当邮递员这么多年,任劳任怨,却没有人给他写表扬信,也并没有评上劳模,后来,在交谈中,父亲说出了真相,其实是有很多人给他写表扬信的,只是他不好意思自己给自己送表扬信,所以一直没把信送给领导。儿子第一次感受到了父亲的敬业与纯朴。

父亲每次到山里送信,都会给五婆带一封特殊的信,信里只有一张白纸和一张10块钱的纸币。五婆由于想念孙子,哭瞎了双眼,父亲为了安慰五婆,每次送信都会来看她,并以五婆孙子的名义编了一封信 给她 。儿子第一次感受到了父亲的善良。

父子送信,遇到一条小溪,儿子背着父亲过溪,两个人的距离拉近了。儿子第一次感受到父亲老了。

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个侗族姑娘(陈好饰),儿子表示不想娶山里姑娘,他怕娶了山里姑娘,自己没时间陪她,只留她一个人不停的守候。儿子第一次感觉到了父亲的无奈。

整部**表面上是在讲父子感情破冰的过程,实际上,通过父子之间一段段共同经历,不断的体现了乡村邮递员这个职业的艰苦、危险、枯燥,以及伟大。乡村邮递员虽然是个苦差事,却给无数人带来了温暖与希望,苦了邮递员一家人,却幸福了无数人。

这部**除了剧情,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湘西的自然美景,绿色的田野和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

**中所用到的慢镜头和长镜头,也给影片增色不少。

在慢镜头的运用上,最明显的就是父亲在追被风吹走的信的那一段 ,这一段深刻地表现出了父亲作为一个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

而长镜头在影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长镜头的运用,更加内敛以及不紧不慢的展示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那种情愫就像小桥流水般缓缓而过,平淡而动人。

在如今这个追求大制作大场面的**市场,**《那山那人那狗》的低调而温暖,无异于一股清新,沁人心脾。

如果您感到生活压力大,感到工作很辛苦,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部《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基于画面结构和色彩

转:

第一个:

谁都曾经在自己的少年时怨恨过自己的父亲的罢。谁都曾经在少年时挨过父亲的巴掌的罢。谁都曾经觉得父亲是法西斯般的罢。谁都是曾经埋怨过父亲不了解自己的罢。

可是又有谁,真正的了解过自己的父亲呢?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故事的画面风格是优美的柔顺的写意的温暖的,水墨画一般的平和娴静。

那应该是南方吧,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有许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

故事的音乐理念是抒情的清新的直接的清扬的,风吹水一样的顺滑与寂静。

无论是古典的民乐还是英文流行曲,他们都在适当的时候响起,把故事同音乐的意境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让人笑着流泪。

我记起我第一次远行,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我当时还埋怨他不懂得买东西,跟他讲火车站的东西是多么的难吃,他又如何让人骗了云云。

虽然我那样讲他,可是他的目光,就跟影片里的父亲那样,是充满了疼惜和爱的。中国的父亲们,从来都是隐藏着自己的感情的,他们的爱,从不会像母亲那样表达得那么外露。他们在家庭里,生活中,必须要保持自己一家之主的权威性同神秘感,他们要表现出一种山样的感觉,给整个家庭以安全感同支柱感。

所以他们心里是苦的,孤独,多么可怕的东西,可是他们要一辈子都在那种不被自己亲人了解的孤独中,但却始终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默默的感情。

这是一个需要善良的年代,我们身边充斥着赤裸裸的物质同欲望,一切都在被标价,一切都在出售或者等待出售。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变成石头或者木头,没有眼泪掉下来。

我想起**里的那个阿婆固执的等待,那么的坚定,充满了希望,多么好。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些人,是在固执地,痴痴地,相信着未来的。

而她所相信的未来,却是老邮差给的,他退休了,他的儿子一定会继续将这个给予希望的事情继续下去,还是善良的人多,还是有些人,仍旧相信着爱。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他心里是欢喜的,他知道自己的沉默终于有了结果,他知道儿子终于懂得他了,所以他高兴,所以他终于放心,让儿子接过他手中的工作,让儿子,通过一封封信件的传递,继续给大山里的人,播种希望,播种爱。

我没有背过我的父亲,我也从来没有跟他说过我对他的爱,我甚至没有告诉过他,我一直都是知道他的爱的,我一直羞于启齿,我所处的环境,注定了我要成为一个沉默的男子,注定了我会继续父亲的路,继续重复父亲的路,一条等待着被了解,被爱的路。

影片的结尾,父亲终于陪儿子第一次走完了那条邮路,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把儿子送出家门,终于可以放下他这么多年的负担,他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他终于可以歇歇了。

其实整个影片里,父亲陪伴儿子走邮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由不理解变为理解的过程。那种感情,是暗流一样的,爱了就要说出来吗?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从来都是这样的,从来都是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用言语去形容去描述的。

我们,的确是要有点信仰的,比如爱,比如,未来。

第二个:

原来中国也有如此唯美的**

一直以为我们的**就是霸王别姬的历史沧桑

或者是活着的悲天悯人……

原来我们也有用如画的镜头影象

用天籁般的配乐

用一幕幕简单而自然的细节

表达那些细腻而真挚的感情

山间那一片片如泼墨般浓郁的绿色

夕阳下被映红的绿色稻田呈现的橙黄

山里清澈见底的水

安静的水车

夕阳下随风飞翔的纸飞机

还有那侗族姑娘褂子的一抹鲜红

无不是饱含着感情的美丽意象

舒缓柔美的配乐贯串着始终

伴随着驿动的心 Westlife

恰似你的温柔 侗族姑娘的山歌

完美的烘托着影片的意境

最动人心的是两次突然高昂的音乐

一次是父子共眠时伴着父亲欣慰的笑容出现

一次是影片最后父亲将老二推向儿子的那一刻

那两个瞬间 让人热泪盈眶 感动而振奋

一如岩井俊二的**

唯美的音画下蕴涵着的是浓浓的感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幅以亲情为轴的纯美画卷

一路走来 儿子和父亲的心越走越近

穿插其中的

是年轻时的父亲母亲的爱

是父子对五婆善意的欺骗中关切

是侗族姑娘笑声中渐渐萌生的爱情

是母亲离开山里后的乡愁

还有那母亲带着儿子伫立桥头的等待

母亲一人伫立桥头的等待

儿子一人出门时父亲母亲怜惜关爱的眼神

每一幕都是能击中心灵深处最柔软地方的感动

影片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

刘烨 父亲 母亲安静自然的表演

舒缓 柔和

不时响起的旁白也是让人感动的源泉

记忆最深的是儿子背负父亲过河这一段

“村里的老人说 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小时侯觉得我爸特高大

还担心自己时候才能背得动他

结果小学没毕业 个子就比爸高了”

接着镜头转到小时侯儿子骑在父亲脖子上走在街上

那一刻 父亲热泪盈眶 我也热泪盈眶……

那山 那人 那狗

真的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是一首悦耳的曲子

是一段温暖的感情

是一个纯真梦幻的梦

第三个:

这是一次灵魂的沉静,偏远的山村,一次远行中父亲与儿子的相和相知。儿子背父过河中,父亲得到了这一世的满足,潸然泪下。

太多太多,看完就想起那句“父爱如山”。自己的父亲和片里的没什么区别,这一世的愿望就是儿子的孝顺与成材。纷乱的世界,只有家的温暖是无私与恒久的,想起近年离家独居,很难在回家看看,心里便堵。其实也象影片里一样,在我记忆里重来没有对父亲表达过爱,说不出口,只能在心里翻涌。也是这种中国式的隐忍,在片子最后给我共鸣,让我泪如泉涌。

刘晔在里面表现青涩,确是男主角演技内敛入骨,演绎出了那两个字“父亲”!

第四个:

很多人都说陈凯歌的 《和你在一起》 是近年中国**中反映人性化题材中难得的精品,但我以为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却比它强过了n倍。它在国内的票房几乎都不能提起,甚至霍导本身的名气都远不及陈导,但它却在日本创造了近2亿日圆的票房奇迹。 这并不是说日本观众就更比我们懂得体会人性化的魅力,而更在于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了自己身旁的佳做,就象我们习惯于忽略自己身旁存在的人和物。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花香是那么的幽远,但却是发自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故事很简单, 讲一个湘西山区的老邮递员带自己要顶班的儿子最后一次走邮路的故事。 秀丽的景色 潺潺的流水 浓郁民族风情的写实,加上优美的配乐, 就是一幅非常非常让人陶醉的图画。只可惜该片的日本二区版dvd并未进行太多的加工和修补,美丽的景致总是有种朦胧的感觉。

片中的男主角那时候还没出名, 能看的出他纯纯的样子,可惜,现在的他已经有了太多的矫情和造作,充满了城市里所谓青春偶像的铜臭。 他就是刘晔。 女主角,也不叫女主角吧,只出现短短的10分钟不到。现在也是非常红了。两相对比,的确很怀念她演这片刚出道的样子, 就象山野中盛开的鲜花,让人夺目却又青翠。她就是陈好,现在的“万人迷”。

故事本身很简单, 但我感觉似乎发现了内心一种城市里久远的东西,或者说是我们现代人心地一份久远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经历了经济泡沫的日本人才能体会的更强烈吧: 那就是人的本性关怀和关爱。 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就是父亲被儿子背着过河时,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那是一种伟大的父爱,也是对儿子长大成人懂事的感怀。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就象父亲坚持给孤寡老人长年读信送钱等等,试问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 面对着自己的亲人,面对着自己身旁的人和事物,面对着自己周遭的一切一切, 是怎么做的呢。

说太多了, 也不好了, 还是推荐给大家吧, 各人感悟不同, 喜好不同,但愿看完后的收获也不同。

台湾关于这片的评论

大陆**《那山那人那狗》,片名简单率直得让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绪,虽然以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就是深山里2个男人和一条狗的故事,然而该片却是历年来少见,如此单纯却真情流露的动人佳片,99年赢得中国**最高荣誉金鸡奖2项肯定,说明了该片的可贵和精。

《那山那人那狗》剧情讲述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台湾称邮差),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首次出发,老邮员千叮咛万交代实在放心不下,於是带著长年跟随的忠狗,陪著儿子走一趟送信之旅。

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展开前所未有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於知道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老乡邮员也体会20多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於是那山、那人、那狗构筑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动。

如果说《那山那人那狗》是继《喜马拉雅》后,再一次呈现 无名英雄 世代交替传承的故事并不为过,《喜马拉雅》里成群的商队面临高山跋涉、暴风雪的阻挠;而《那山那人那狗》则是老邮差独自一人长途跋涉在湖南深山,为偏远地区的乡民传递一点一滴的信息。

《喜马拉雅》勾勒老酋长传递对抗大自然的经验和精神给下一代;《那山那人那狗》则是父子俩代融化长久以来的冷漠和距离。不论是《那山那人那狗》或《喜马拉雅》,都展现人类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所呈现出的坚毅不拔,《喜马拉雅》若是展现青康藏高原辽阔的景色,《那山那人那狗》则强调亚热带山林里无尽的绿,以及亲子间真挚的感动,在大陆新秀导演霍建起继96年《赢家》获得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后,《那山那人那狗》又再度夺下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与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第五个:

因为听说是北电曾经连续考了三年的片子,所以很仔细地看了下来。霍建起是我并不熟悉的导演,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传达给我一种绿意融融的温情。山灵水秀,清新悠长。

可能是由于习惯罢,视听语言的要素中我最重视的一直是画面——构图,色彩,影调,场面调度。霍建起没让我失望。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画般美景。绵延的绿色,细密的绿色,辽阔的绿色。是包容感恩的颜色,是平和安静的颜色。雾蒙蒙的天光,整洁碧绿的麦田,缭乱的荧火虫……不同于国产**独有的乡土气息,反而甚至有点诗的意境了。

色调的变化出现在每一个用温情涂抹的情节中。黄昏的天光罩在他们身上,异常温暖的样子。由绿色到金**的转变,像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等到了收割的季节。

“我还是国家干部呢。”开头儿子对母亲这样说,结尾父亲也在儿子面前不服气地嘟囔着这句话。都知道,“国家干部”只是一个名号,充其量也就是个自我安慰。父亲其实同儿子一样,都是需要被认同的人,需要乡亲对他们的需要,需要家人对他们的需要。因为被需要,生活才有了“想头”,工作才有了“干头”。实际上,小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懂得自我安慰、自我呢。安慰得久了,往往他们自己也会把这安慰当成了真的,于是更加欢喜。这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吧。

大山情结。母亲有着大山情结,其实父亲也有,住在山里的人们更有。习惯着住在山里,过着闭塞隔绝而又淳朴快乐的日子,这就是他们的大山情结。大山里的生活是一种单纯的境界,一种不被打扰的纯粹心境。山里的世界比起山外来,少了些世俗纷争,多了些清净悠远,少了些喧嚣繁杂,多了些安然简单。大山情结多少包含了一些出世的意味在里面,也许那就是作者心里的乌托邦,作者没明说出来的小理想。

有趣的是,故事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两个邮差。邮差是山里与山外联系的纽带。也许这就暗示着,没有彻彻底底脱离尘世而存在的桃花源。大山情结也许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返璞归真的归属感。

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父亲代表着山里,儿子代表着山外。在山里的三天跋涉中,父子俩经历了从理解到包容到接纳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纽带呢,应该是母亲。儿子爱着母亲,丈夫爱着妻子,在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在三天的近似于仪式的跋涉后,父亲和儿子交换了位置,山里的人住在了山外,山外的人走向了山里。而这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在跋涉的过程中,儿子已经完成了对父亲的回归。

相比之下,狗的作用似乎就并不那么重要了。也许可以理解为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音乐。背景一直都是有着浓郁民族气息的配乐,而儿子的半导体里播出的流行音乐又不时打断着这些旋律。尤其是儿子和侗族姑娘的那场对手戏里,半导体中一直播放着外国流行歌曲。是因为年轻吧,年轻的人们带着他们年轻的文化,不断地为这个闭塞的地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生机勃勃。这又一次证明,作者并不打算构造一个绝对的桃花源。

是一首诗,一首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诗。一首关于爱,关于包容和感恩的诗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记

色彩:①整部影片以绿色为基调,画面清新自然,如父亲与儿子走在山间小路上时镜头中两旁苍翠的竹林,不仅是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且塑造出一份清新自然缥缈灵动的意境。

②影片中段侗族人的婚礼,红色的民族服饰,红色的篝火,展现了侗族民俗,象征了侗族人的热情真诚,青春与生命的活力;侗族姑娘红色的裙子,爱情的萌发,热情如火。

前两天因了好报李砍柴老师的一篇关于父爱**的推荐文章,搜索看了《那山那人那狗》这部**,被深深的打动了。

在影片刚开始,薄雾弥漫的山野,安静的时光,碧绿掩映中,几户人家……

讲述的是一个乡里的老邮递员,因为年纪,因为腿伤的缘故,提前退休了。把这项工作,传承给自己的儿子。在儿子第一天跑这条邮路的时候,老邮递员不放心,想送他一送,一送就陪他跑完了全程。也在这三天跑邮路,送信,收信的过程中,父子俩的内心从刚开始的隔阂,到后来融为了一体。

影片整个的基调是非常舒缓的,平和地讲述着这一路的过程。没有特别的进行感情的渲染,也没有强烈的冲突,只用平静的叙述,简单的对话,完成了父与子之间感情的升华。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跑邮路,父子间的接触,很少,两人之间的沟通,更少。渐渐的,孩子惧怕父亲。

踏上邮路的初始,母亲再三叮嘱,父亲看到儿子和母亲那么的亲近,竟然吃醋了。“妈,妈的,叫的那么亲”,你会感觉到,这个父亲,挺可爱的。

来到村委会的路上,遇见乡亲,父亲总会说,“这是我儿子,以后这条邮路就交给他了”,老邮递员心里其实是蛮骄傲的,对于这个儿子。父子俩在村委会谈论着,父亲工作的辛苦,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慢慢开始。

当父亲把无字的信送到五婆手里的时候,当父亲看着白纸给五婆念信的时候,儿子被触动了。虽然他不太赞同父亲的做法,但却被父亲的行为感动了。

到遇到了一个美丽的侗族姑娘,看到儿子和她愉快地相处,父亲想到了当年的自己,随着父亲和儿子谈论起娶一个山里姑娘的事,儿子的回复让父亲也逐渐感觉到了自己对于这个家的疏离。

当看到儿子背起老邮递员,过小溪的时候,父亲眼里泛着泪花,脸上却尽是满足的样子,这时候,心,瞬间就被打动了。里面有一句台词,说“当儿子能背起自己父亲的时候,他就长大了”,儿子已经能够担当起责任了,毕竟能够回馈自己的父亲了。父子俩挨着那么近,心也慢慢近了。

当**进行到老邮递员和儿子在风雨桥上的那一小节,当父亲奔跑着去抓风中的信的时候,儿子已经深切感受到了,父亲这些年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格。

当他们俩歇脚在一户人家,儿子一句一句一件一件交代父亲,家里事情的时候,老邮递员明白,儿子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对于这个家,老邮递员也感受到了自己忽略了太多,一幕一幕妻子,孩子在桥上等待自己的画面出现在脑海。自此,老邮递员在回归家庭之后,也定会好好的呵护自己的家。

老邮递员的一生,伴着一路,一狗,一邮包,伴着孤独,寂寞,情怀,信任,就这么传递到自己儿子的手上,肩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