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分析《长安十二时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细说《长安十二时辰》跌下神坛,这部高分剧真的烂尾了吗?

3.为什么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非常励志的影片呢?

4.《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值得剖析的细节和彩蛋?

长安十二时辰豆瓣评分8.7 另一个5.3_长安十二时辰影评分析

《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评价高,主要是因为其剧情是较为扎实的叙事艺术、经得起推敲的细节打磨。

《长安十二时辰》用“十二时辰”的生活状态带观众领略文化之美、生活之美。剧中,张小敬、李必两个小人物的浮沉和成长,与观众形成共情;从他们身上映射出的是社会都市的芸芸众生。

以小人物刻画大环境,剧中人物身上不放弃追逐梦想、深爱脚下土地的情怀得以彰显。

当传统文化与戏剧张力相遇,不应该是高耸入云的宏大题材概念,传统文化需要扎根大地,当观众能够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在平凡生活的烟火气背后找寻到文化印记支撑,影像才能深入人心。

扩展资料:

剧集简介

张小敬出身行伍,后受任为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不良人”,长期协调维护地方安全工作,但却因违法被关押于狱中。负责长安城治安的靖安司发现了混入城内的可疑人员,由于张小敬对事发地点人事与地理的熟悉,靖安司特例委派张小敬戴罪立功、侦破此案。

经过张小敬的一番调查,发现敌人的阴谋是为了在上元节晚上的集会中制造混乱。距离上元节花灯大会只剩下短短的几个时辰了,张小敬必须在上元节花灯大会前抓住搞破坏的刺客。

在调查与追捕中张小敬还发现靖安司中竟然有敌人的内应,在一次次的斗智斗勇中,张小敬终于在最后关头揭穿了背后主谋,阻止了破坏的发生,解救了长安城里的黎民百姓。

美学分析《长安十二时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是节奏快

我们都知道,导演们在拍戏的时候为了拖慢进度、延长剧集通常都会无底线的注水。就是一些没有刻意注水的古装剧在剧情的开展上一般也会拖沓一点。但是《长安十二时辰》用超快节奏的呈现手法,不到半个小时就摆出了许多剧情线索。

在语言上,这部剧也几乎没有多余的废话。人物的对白取半文言半白话的形式,减少了因为对话而产生的剧情冗长感。其次这部剧大胆用多线索叙事模式,各个线索逐一展开,使得剧情整体上紧张又连贯。

第二是服化道

古装剧最大的要求就是极大程度的仿古,给人以真实感。因此,古装剧的服化道就显的格外重要,既要美观好看,又要严谨的遵循古制,而以唐朝为背景的《长安十二时辰》在服化道的设计上可谓是废了一番心思。

这部剧并没有出现极端的要么以全白来展现仙气,要么以大红大绿来展现雍容的情况,而是以各人物的身份为基础设计出造型。除此之外,这部剧中的道具也是严格的还原了唐朝的风格。

第三是演员的演技

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而言,演员的演技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剧中启用了大量的老戏骨,当然也有千玺这个小鲜肉。面对众多前辈,千玺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活灵活现的还原了李必形象。同时,这部剧中雷佳音的演技也是非常完美的。张小敬的复杂和个性被雷佳音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他就是人物本人,一点也不会给观众带来违和感。

细说《长安十二时辰》跌下神坛,这部高分剧真的烂尾了吗?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不是偶然,是网剧制作市场近几年的经验积累、人才储备发展下的必然。那么美学分析《长安十二时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一,人物形象的经典塑造

张小敬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为了树立英雄形象的伟大丰碑,从来就不是为了表现无比伟大、光荣、正确的人物形象,他可以卑鄙、可以玩世不恭甚至可以好色,这一切“缺憾”却不损其守护长安、守卫烽燧堡时体现出来的典型“英雄”形象,也正因为这些特点,他成为了具有非典型“英雄”形象的人,一个脸上带着刀疤、腰间揣着无刃刀的人。这一切性格、个性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具有其性格逻辑的,这也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有所要求的。作为一个死囚临时出狱的张小敬从一开始就没有谋划着逃跑,明知道自己就算破了案也没有活路的他照样信守承诺,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张小敬之所以以守护长安百姓为己任,是因为他一方面身为长安不良帅职责所在,另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对昔日战友的承诺;张小敬之所以重视战友情,是因为他所在的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死守烽燧堡仅存活九人。

二,各阶级意识形态的恰当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提到了“莎士比亚化”“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他们针对拉萨尔创作中的“席勒式”倾向这一弱点进行了批评,认为应该强调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特征。《长安十二时辰》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张小敬作为封建社会中小农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被统治者,不论是最初的守烽燧堡,到灯楼救唐玄宗、救皇子,再到结局的于好友手中救出唐玄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封建王权的拥护,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倾向渗透于人们的行动之中,并通过人们的现实关系和现实矛盾冲突表现出来,在创作中构成了情节,张小敬的所作所为是符合其时代特征与其阶级本质的。恩格斯对拉萨尔说的:“您的《济金根》完全是在正路上;主要任务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的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来的”,一针见血。

为什么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非常励志的影片呢?

不少观众认为,萧规的死法太过于平淡,不敢相信这部剧就这样草草收场。对此,烂尾一说在时下逐渐的流行出来,作为本剧的一个忠实观众,扪心自问一下,这部剧真的跌下神坛烂尾了吗?

萧规应该是除张小敬之外的第二个男主角,周一围塑造的这个萧规形象非常的有张力,虽然他策划和参与了这场刺杀圣人的行动,但却很难轻易的就给他贴上一个坏人的标签,是对是错很难对他进行盖棺定论的审判,这就是萧规这个角色的成功之处。

整个48集的电视剧,主要就是围绕着张小敬和萧规而展开,一个是兵一个是贼,虽然上演的是老掉牙的兵捉贼的游戏,却又突破了传统的瓶颈,演出了另一番新意。

萧规作为贼头,他在开展这场刺杀行动时,也曾制造过许多杀戮。他的刺杀更可谓是天衣无缝、轰动京城,这样的一个反派主角(暂定为反派),居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死,而是被一群士兵在长安城的一条小街上围殴而死,这样的结果虽然是理所当然,但却缺乏浓重,总给人一种草草收场的感觉,这大概就是烂尾一说产生的根源。

在小鱼心里,萧规应该死得轰轰烈烈,毕竟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做法过于偏执。在圣人眼里,天宝三载的百姓,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明安。可是整日在深墙大院里与严太真浓情蜜蜜的李四郎,又怎么可能知晓真正的民生疾苦,萧规出发点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点,因此才策划了这场以清君侧(林九郎)为目的的刺杀行动。

这样看来萧规又何尝不是唐朝的荆轲?他的死虽然早已成定局,却似乎欠缺一些告别的烟火,太过于平淡的结束,虽然更加的贴近真实,但却始终让人觉得心痒痒。剧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巧合,成就了这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好剧,而萧规的死却缺少这种巧合。

其中更加让人难受的是,他本可以逃出京城,明明手里有一张王牌,却还是执意当成三带一给打了出去。张小敬没拦得住,当然他压根也没想拦,即便萧规不是第八团的护旗手,即便是已经精疲力尽的张小敬,在那个时刻他们也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若不是拼死护旗,第八团的将士早应该在九年前就已经在烽燧堡战死,又何谈眼下的苟且活着。在那个人命如同草芥的年代,有时候一面旗,确实比一条命要重要得多得多,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食粮,而这种精神食粮在古代往往就是巩固封建帝国的重要利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只是萧规的死,整个收尾的过程过于迅速,这部剧前期花费了太多的经历来铺陈转诉,为的就是引出萧规这个背后潜藏的巨大秘密,可是在经过张小敬的一番苦苦追寻之后发现,前期所有的线索最后都给断了,如果没有龙波故意留给张小敬的竹片线索,估计太上玄元仙灯炸裂的时候张小敬还在求阁老呢。

前期那些看得人眼花缭乱的探案过程,大概就是剧中故意释放出来的迷雾,就像是萧规用何孚来制造烟雾弹一样,被迷惑的不只是张小敬和李必,当然还有屏幕前的观众。

刚开始这部剧凭借着处女座一般的细节刻画,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芳心,全剧在服化道这一点确实做得非常细致。可是在剧中的后半段,却存在很多逻辑错误,看剧时稍微认真一点就会发现。比如,晁分折断张小敬的佩刀后,为何却送了他一把无用的锉刀?王韫秀是如何被关在了靖安司监狱的?两个卫兵为何无缘无故的要杀檀棋?等等不胜枚举。

也许这都是后半部分的节奏进行得太快而导致的,因此难怪有人说这部剧从大灯楼出现的那一刻,就自带了二倍速,看来也并不是全无道理。之前还曾看到一个说法,本来一开始片方准备的剧情是60集,也许是觉得60集太多而硬生生的剪成了48集。这也难怪,一部硕大的原著,想要浓缩到48集的剧情,还要将长安盛景事无巨细的展现给观众,确实难度非常之大。

片方铆足劲儿的压缩到48集,压下去的力度有多大,随之而来反弹上来的力度也就有多大,因此难免会顾此失彼。历时7个月拍出来的《长安十二时辰》,其实也实属不易,作为观众的我们很难看见剧组演员们付出的辛苦,因此要做出非常中肯的评价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虽然该剧后半部分确实存在烂尾的嫌疑,可是即便烂了也比当下的很多剧要好得多,总体来说这部剧还是不失为一部好剧,还是值得一看,也值得二刷。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值得剖析的细节和彩蛋?

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长安十二时辰》为历史古装剧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与启发。

其一,做良心历史古装剧,并不代表会亏本

很多制片方认为良心历史剧投资大,费时长,而且没有流量小生、玄幻、玛丽苏等元素无法保障收视率,最终会亏本,实则这是错误的观念。从近两年的剧市场来看,观众的观赏品味正在逐步提升,对于剧的质量有了较高的判别能力。

而《长安十二时辰》美术设计图纸流出,其细腻程度令很多观众为之惊艳。为还原唐时长安城的人群熙攘、楼宇交织的盛况,团队特别描绘制作了概念稿,并依据概念稿进行高度还原。令人惊讶的是,望楼之间通过信号版传递加密信息的话术都设计出了一套精密的传递系统和加密系统,连原著作者马伯庸都震惊道:“我以为信号版随便翻的……你们还真设计了一套暗号啊。”

演员的妆容也都一丝不苟,效仿时人的模样,让我们看到唐人着装之美。就凭这份诚意,也难怪剧集会引起轰动。

其二,有适当的杜撰并无不可,但至少要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主张历史古装剧要尊重历史,并不是说要求百分百依从历史,那样则失去了性。《长安十二时辰》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本是作家马伯庸在经过历史考证后杜撰的一个故事,可以简单理解为是“长安二十四小时反恐记录”。

剧集讲述的是唐天宝三年,突厥的狼卫队企图通过和暗杀毁灭长安城,在此情况下,长安死囚、业务能力过人的不良帅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擅长谋略的忠臣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虽然,剧情是虚构的,但却达到以乱真的程度,里面出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李必、何执正、元载、王韫秀都是可考的历史。

就连不太有名的张小敬和姚汝能也各有出处:姚汝能是唐代官员,曾任华阴县尉,著有《安禄山事迹》,该书中提到了张小敬的名字。同时,《唐宋史料笔记》中也对张小敬进行了描述,其中有一段写道:“张小敬射国忠落马”,剧中也还原了类似的情节。当然,张小敬和姚汝能因具体事迹不详,大多数情节还是作者虚构而来。

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历史色彩,剧集的推广曲、片尾曲、插曲的歌词部分都用的是古诗词原文,比如,其中有个插曲就是李白所作的《短歌行》。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祖先的文学之美,也可一窥诗歌文化繁荣的盛况。

当然,除了历史人文高度复原以外,剧情也十分给力,逻辑紧凑,人物的言谈举止符合所处的身份、地位,而且传递出保家卫国这种正能量的主题,凡此种种, 都让观众有了智商得到尊重的感觉。

1、拍摄手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长安十二时辰》的构图方式和《琅琊榜》非常的想像,都是用了人类最舒服的视角来拍摄的。各种大量运用逆光、侧光的镜头不仅让人物和环境完美融合。最厉害的还是一镜到底的拍摄,简直拍出了**的质感。

2、历史还原:听说这部剧由美术指导杨志家和金杨操刀联合北斗北工作室花了近两年时间研究大量的史料,我们看到的叉手礼是当时唐代最盛行的礼节,女性的襦裙以及妆容好看到窒息,还有很多唐代的建筑都是一比一还原的。

这么优秀的电视剧,确定不一起来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