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判》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2.罗拉快跑观后感

3.求一篇北京爱情故事**镜头运用的影评

4.泰坦尼克号的专业影评

5.急! 求一篇影评,1000字左右。

一秒钟专业影评分析_电影一秒钟专业影评

**结束后散场时很多人都在说没看懂,上网看了一下影评,也有不少类似的声音,甚至还有专业的评论家说这部**“唯独把大众拒之门外”。

这让我有点奇怪与疑惑。

抛开这些,我从这部**本身来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演员阵容啊什么的因为我只是一个门外汉,最多认得出史泰龙,所以我也不予评价,至于导演,也一样,我最熟的是冯小刚——当然他是不熟悉我的,原因也仅仅是他在我们无锡被查出超生而已。

情节上,我认为这部**冗长老套且理所当然,坐我身边的朋友知道,**所有情节基本上还未出现,我已经像一个看过的人一样开始剧透。比如说一开场主人公做梦梦到坠机我就说他会要重新操控飞船,比如说他在他女儿的房间里算出坐标之后我就说那儿肯定是一个秘密的航空基地,比如说他给他女儿手表的时候我就说他回来时候他肯定比他女儿年轻,再比如当他和那个女博士在争论到底去哪个星球时我就知道那个曼恩博士发出的合适居住的消息是的。

当然,这些很多人都能够猜到,能够猜到的可以跳过这一段,至于对我这些“神预测”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我稍微解释一下。这其实是一种感觉,嗯,看多了故事之后的感觉,情节到了这里就会这样的一种感觉。因为要创造出一种新的情节是很难的,所以许多故事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这也是为什么《飘渺之旅》,《佣兵天下》和《亵渎》之类等等网络能够被誉为开山之作的原因,并不是后世的书文笔,情节,人物塑造这些不如他们,仅仅是因为他们开创了一种全信的思路或者情节,后世都暂时还没有跳出这个圈子。这么说或许还是有点虚,那么我就举例来说明,就拿曼恩博士(是这么叫的吧?哈哈,原谅我的不专业。)而言,为什么我会知道他是个“坏人”呢?其实这是有迹可循的。正如冲突是戏剧的三要素之一,冲突自然也是**的一大很重要或者说是最重要的要素,这部**不像《异形》,没有外星生物,那么也就没有了地球生物和外星生物的冲突,那么这部**的冲突是什么?主角和他女儿,stay和no stay?主角和女博士,这儿或者那儿?主角和留在地球上的人,放弃和开拓?或者是人类和宇宙,所谓良夜和未知?这些都是,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确是冲突,但并不是我想要的冲突或者说并不是导演眼中的冲突,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他不可能如一部文艺片一样——甚至现在绝大多数文艺片都不会这样了——进行的如涓涓细流一般,他是需要迎合现在的观众的,也就必须需要塑造出一个“反面角色”——当然这个反面角色不一定是坏人,所以我之前也给坏人打上了引号,正如这个世界不只是黑白一样,观念的不同不能说谁好谁坏,一定程度上曼恩博士的手段虽然激进了一点,然而却是最合理与安全的措施。所以这个反面角色的仅仅是与作者想法冲突的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是必须的,且必须与主角进行正面的冲突,这样**的感情才能够透过这一个“点”经行爆发,才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所以**进行到主角与女博士的争论上时,看下时间轴,就能轻易的猜到这个曼恩博士必然有问题,而基地只剩下曼恩博士一个人长眠,以及曼恩博士那坏坏的造型,还有那个曼恩博士的机器人已经被破坏,这些都能够看出导演的用心,也同样证实了我的猜测,结局也正是果不其然的。这样说起来可能很空泛或者复杂,然而事实上

这些在我脑子里不过一秒钟的事情,我知道了答案,但要说明这个答案来的过程,我自己都不一定能够完美复述出来,这就和夏洛克福尔摩斯初次见到华生时候给他解释为何知道他是阿富汗战场上下来的军医时候一样。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全剧情都是如此老套而理所当然,也基本上逃不出有心人的预测。

再说冗长,这个很简单。因为是西方**的缘故,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片子所花的铺垫是冗长的,情节也并不紧凑,如果是中国人来拍的话,不去谈技术资金问题,我认为全片缩减到一个半小时之内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

所以就情节上而言,这部片子毫无亮点与难度可言,其余人所谓的“没看懂”,或许也不是针对那些不影响大局基本可以忽略的术语。

虫洞的球形**给的很清楚且简要,在那个黑人解释的时候我甚至要拍案叫绝,首先作为一个文科生且对宇宙没啥兴趣,我仅仅是从一些网络中知道虫洞这个概念,至于其形状,作用,我都一无所知,然而那个黑人不超过一分钟的解释,可以说是让我这个彻彻底底的“零接触度”的人豁然开朗,以小见大,整部**其实并没有造成大众观影困难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我想“没看懂”可能是针对主角掉入五维空间之后的一段,我不得不说那一段也正是我认为整部**的精华所在,但同时可能这一部分导演所花的时间太少,所以在让观众的理解上有困难。

但这也算必须的,我不知道现在的科技究竟让我们的认知发展到什么境界了,我姑且认为这是因为导演或者编剧本身无法彻底或者说完整的理解五维或者说理解了也无法轻易表达出来,所以只能通过这种主角在时光空间中与机器人的对话——我们和他们的争论中——以及他自己所作所为来“模糊”地表达出导演或者编剧本身对五维的“理解”。这样自然就会一定程度上造成“没看懂”的现象。

其实这个“理解”也正是我写这篇观后感的根本目的。

整场**其实我一直对提不起多大的兴趣,然而在进行到“五维空间”这个概念时候,我瞬间就清醒了过来。因为我知道,就这一点上,我和**或者编剧的“理解”是相同的——不能说对,因为这需要事实的根据与证明,而恰恰我和导演或者编剧都拿不出任何证明来,因为那是专家才有可能做到的。

一切,其实都归结于维度。

或许谈到这个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将这个去与西方文化相连结,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然而据我所知,维度这个概念,其实在道家的思想中很早就有了。

比如说对“龙”的认知。

龙,作为中国神话中存在的形象,其实一直被很多人认为仅仅是虚构出来的东西。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很经典的对其做了描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行,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这明显和人类世界的认知不符,况且没有人能切实拿出龙存在的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所以这被认为是虚的。无可厚非。

然而,一切归结于维度,龙是高维度的“生物”,在我们这个低维度世界,或者该说是“认知的低维度世界”,不能被证实存在也是有足够理由的。

我简单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或许这样就能简单的证明了。

就像人和影子的关系,暂且把人定义为三维世界的存在,而影子则是人这种三维存在在二维度世界的投影,很简单,影子会因为光线的关系能大能小,能升能隐。我们可以透过影子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人或者一棵树,然而要仅仅只通过影子来判断这个人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多高多矮,是多胖多瘦,或者是多老多少,这恐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别说长相啊,穿着啊,甚至于定位在三维的人透过这二维的影子都无法判断三维的存在,更何况本身就定位在二维的“生物”呢?

一切正如这个例子一样,“龙”对应被我定义在三维的“人”,我们人类则是被我定义在二维的“生物”,至于“影子”则是对应我们现实世界的龙,所以,我们无法切实的认知龙的存在。

龙,是这样。

其余,也莫过于此。

一切,都归结于维度。

当然,这仅仅是我一个对宇宙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的个人想法,不足以成为大家争论龙存在与否的证据,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认知”其实都是不同的,这是合理且不能灭绝的。

其实这部**还有另一个触动我的地方,那就是“时间的孤独”,这也是我因为最近在看的一部本身没啥意思的《罪恶之城》而有的感想,然而因为编剧或者导演并没有在影片中以之为

重点,仅仅是简单提到了一句,所以我也就不展开详细的论述,给各位灌输我自己的思想了,不然,就又该是一片鸿篇大论了。

个人思想,且供饭后茶余一笑。

《审判》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你是说英国的那部还是法国的?

精彩影评:

镜头的最后 又盘旋回工地上 镶嵌在水泥地上的糖果盒子

这个很美的旋转木马的盒子 静默的见证着 水泥地下 凝固了的两个人的爱情

我看到他们 在高高的钢筋笼底 紧紧拥吻着 看着水泥浇铸下来

他们的身体被水泥淹没 他们在拥抱中窒息 宣告着 所有的游戏结束了

以后 再没有改变 没有背叛 没有任何的阻隔 只留下两个用生命去爱的人

在凝固了的水泥地下 开始他们幸福的新生活 永远不会再分开

这就是所谓的永恒么 爱 除了死亡 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铭记么

那一刻 我无法理解 他们那为什么要选择死 只有死才可以在一起么

在我还没想明白的时候 镜头转了 出现了两个老人

还是他们 他们在老人院里 仍在玩那个游戏 cape pas cape

看着年老的她 拿着那个糖果盒子 对他说:

“给你一个橘色的。你一个橘色的,我一个橘色的。你喜欢蓝色的么?因为只有一个蓝色的了,给你吧,因为。。。你很可爱”

也已经很年老的他突然站起来 给了她一个深深的吻 说:“我爱你。”

就这样看着他们 一时犯了迷糊 他们到底有没有死

只一秒钟 我知道这只是个设 虽然我很喜欢他们玩这个游戏 玩到白发斑斑

我也希望 他们就这样携手到老 水泥地里 埋葬的只是一段曾经

可是 一路看来 其实 所有生的道路已然断死 所有的机会都已被两人在游戏中挥霍一空

敢与不敢之间 早已恍惚了爱与游戏的界限

童年的时候 只是他和她之间 叛逆的小游戏

他在司机不在时发动了校车 在校长办公室小便 她在课堂上讲粗口 开老师的玩笑

他勾引一个女生为了骗得她的耳环 她把内衣穿在外面去考试

他们还把姐姐的婚礼弄的一塌糊涂 把体育老师抽得晕头转向

这就是他们的游戏 赌 敢不敢

当她提出 你敢不敢 吻我的时候 我想 那是爱情来了

他们两个站在马路中间 站在路过的汽车顶上拥吻

很热烈的吻 却又是充满着疑虑的 这是爱情 还是游戏

游戏的时间变长了 很久很久 她赌 你永远不可能伤害到我 赌不赌

当他们再见面的时候 已是三四年后 浪漫的烛光晚餐 他拿出了戒指

她理所当然的以为是他的求爱 她的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 满餐馆的人沸腾着为他们祝福

我也以为就是这样了 他终于敢说出这份爱了 以为就可以这样地久天长了 这样啊 多好

一切却嘎然而止 他向她介绍她的未婚妻 他要她参加他的婚礼

我还记得他说 你说我不可能伤害到你 呵 还是那个游戏 耿耿于怀

婚礼上 她又丢出了那个有魔力的糖果盒 敢不敢说不愿意

她搞杂了那个婚礼 他愤怒的赌她不离开铁轨

即使火车呼啸而过 他也丝毫没想让她停止 离开铁轨

她扯下蒙在眼上的布 飞速的跳离了铁轨

我想 那一刻 她的心 是碎了 她赌 十年不要见面

十年不见 自此 她音讯全无 一个十年 没有联系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 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他们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各自的生活

他和她 是真的爱着对方 还是只是迷醉于一场游戏

十年过去了 十年的时光没有改变游戏的规则

她发出了邀请 他赴约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 游戏始终如一

他终于发现 她是最爱 她终于体会 他是所有

可是为了证实这种领悟 彼此间承受了太多的伤害 使这份爱 沉重 无可沉载

游戏爱情 爱情游戏你 这也算公平

爱不仅仅是爱 还是彼此扶持着度过一段重要的人生

爱是把对方当作最重要的人 是一段真诚而珍贵的感情

我们不需要一段用水泥来封存的爱 即使它就此亘古不变

如果 爱 便应该搀扶着走完这一生 不论艰难困苦

看 那落落余辉下 两个老人 紧靠着坐着 所有的语言都不必说

某一刻来临 握着手 笑着一起死去 或许那才是爱情 幸福的极致 玫瑰色的人生

罗拉快跑观后感

《审判》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3 黑白片 120分钟

法国亚力山大·萨尔金影片公司/水银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编导:奥逊·威尔斯(根据弗兰茨·卡夫卡的改编) 摄影:爱德蒙德·理查德 主要演员:安东尼·帕金斯(饰约瑟夫·K) 奥逊·威尔斯(饰大律师) 让娜·莫罗(饰布斯特纳) 罗密·施奈德(饰莱妮) 埃尔萨·马蒂内利(饰希尔达) 阿基姆·塔米洛夫(饰格鲁巴赫)

剧情简介

公司职员约瑟夫·K在起床前做了个古怪的梦。他梦见从一架针孔幻灯机里映出的一段故事:一个流浪汉走向法律城堡的巍峨大门,央求门口的卫兵放他进去,但遭到了卫兵的拒绝。尽管穷汉一再申辩说据他所知法律的大门是向一切人敞开的,他仍然被拒诸门外。穷汉年复一年地鹄候在门外,直到死亡将临时他仍然未能进入“专门为你而开”的法律之门。大门最后砰然关上的响声使约瑟夫清醒了过来,发现真正弄醒他的是前来逮捕他的警官A。

警官A宣布K有罪,审判他的法律程序已正式开始,但只字未提K究竟犯了什么罪。警官暗示K和邻室的 *** 布斯特纳**有秘密关系,说他喜欢在浴后到过道里去穿衣服,并在地毯底下藏了个“蛋圆形的东西”。K竭力申辩他没有任何“颠覆性的书和 *** ”,在慌乱中把他的留声机(phonograph)说成了画( *** ogranh)。警官的那个助手企图劝说K行贿,还顺手拿走了他的衬衫。警官命令他随时候审,但允许他继续上班。

一场新的“噩梦”于焉开始。K禁不住布斯特纳**的诱惑,吻了她,但当她听说他已被逮捕时,生怕在“政治上”把她牵连进去,咆哮着把K撵出了房间。

K向房东太太诉苦,说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但已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

K去公司上班,他的侄女艾尔米来找他,公司副经理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尽管K申辩说艾尔米“才16岁”,副经理还是警告他说,“你是很有前途的。别自己把事情弄糟了。”

K想给布斯特纳**庆贺生日,特地去买了生日蛋糕,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装了一条腿的皮特尔**。她拖着布斯特纳**的沉重的衣箱,步履艰难。K从她那里得知布斯特纳**已被房东太太撵走。K向皮特尔**承认他吻过她,对她的被逐负有责任。皮特尔**对他不屑一顾,拖着箱子一步步艰难地离他而去。

K在剧院里看戏时被警官A带走,要他去审讯委员会接受审判。他按警官给的地址,找到法庭。执行法官问他是不是一个油漆匠,K乘机向大厅里的观众发表了一通演说。“刚才执行法官的问话已经清楚说明了这场强加于我的所谓‘审判’的性质……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是无足轻重的,可是我认为它代表了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K宣布他是清白无辜的,而“在我被捕这件事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组织正在活动,其成员包括国家公职人员、官员、警察和其它人——甚至说不定还有刽子手”。K的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欢呼和掌声。突然间他发现听众“原来都是某级官员”,他们刚才鼓掌是为了诱使他把错话说下去。K愤怒地离开了法庭。

K回到公司,发现在地下室里有人在执行鞭刑。他惊讶地看到拿走了他的衬衫的两名警察正在受刑。受刑人告诉他,那是由于他向当局告了状,指控他俩受贿。K试图阻止行刑,说他认为“应该受处罚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地位在他们之上的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和整个机构。”穿皮衣的行刑人不仅不予理睬,反而抽得更加猛烈了。K痛苦地逃离出地下室,他为自己的“罪过”呜咽起来。

K的叔叔麦克斯从艾尔米那里知道了K被捕的消息。他赶来找K,提出要帮助他去请大律师为他辩护。他俩来到大律师的事务所。在堆满文件的房间里,大律师的助手兼莱妮勾引了K。莱妮告诉K,大律师和法官是串通一气的,而“你的错误主要在于太固执,又喜欢捣乱”,今后应该“尽量变得圆通温顺些”。

K去法庭再次受审,法庭看门人的妻子希尔达告诉他明天才开庭呢。希尔达告诉K,她可以利用执行法官对她的邪念来帮助K,并让K看法律书里的*秽插图:“这些书真是肮脏透了。”希尔达开始勾引K,但这时执行法官派法科学生贝尔特(“未来的法官”)来把希尔达强行扛走。K追出去,发现法庭办公室原来是个 *** 的场所。希尔达的丈夫上来求K帮助希尔达免受污辱,一排排坐在那里候审的“被告”也用祈求的眼光看着他,因为他们都听过他的抨击法律的演说。K感到绝望,他对看门人说,“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只是要亲眼看一下声势赫赫的法律机构内部是否像我想象的那样可憎。现在我对这些厌恶透了,再也不想看下去,我只想离开这里。”

K决心孤身奋斗。他又去找大律师,要解聘他。大律师告诉他,“套上锁链比自由自在更安全”。他迷惑不解地看着另一个“被告”布洛克甘心情愿地忍受大律师的人身侮辱,仍匍匐在大律师脚下乞求帮助,而当他去指责大律师时,布洛克反而上来打他。大律师还得意地告诉K,莱妮的一个怪癖是追逐每一个被控告有罪的男人,然后把她和他们每一个谈情说爱的经历说给他听,让他开心。K感到恶心,想夺门而出,莱妮拦住了他,建议他去找画家蒂托雷利,因为这位官方画家专给法官画像,对法官很有影响力。

在蒂托雷利的画室里,K被告知说,他的出路只是两条,要末释,要末延期审判。如果是释,那也只是将这个重负从他肩上暂时卸下,指控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头上。被判释的人刚从法院回到家,就会发现警察已守候在那里等着逮捕他,于是一切又从头再始。每次释之后便意味着再次被捕。至于延期审判,法院也不可能永远拖下去,他们会取种种措施,审讯提问、监视,结果又带来进一步审讯,搜集证据……画家说,“我这一辈子还没听说过哪个被告明确宣布无罪释放的。”

K去找教士求助,教士告诉他,他的罪名大概已经得到证实了。大律师突然出现,给他放针孔幻灯片,K说他已看过这个故事了,但他不愿当殉道者。

“噩梦”终于有了结尾:两个便衣警察抓住了他,把他推进一个石坑,用一把尖刀在他面前晃来晃去。K拼命挣扎。警察最后拿出一束,点着了引线,然后跳出石坑逃走。K把扔了出去,人们连续听到六声爆炸,一股浓浓的黑烟布满了银幕。化入一张针孔幻灯片:法律城堡的大门在缓缓关上。

鉴赏

奥逊·威尔斯于1958年决心永远离开美国,自我流放到欧洲去。从那时开始,威尔斯的作品通过自身经验在对恶与善的认识上发生了倾斜。从《公民凯恩》到《上海**》,他对人类生活中的丑恶和美善多少抱有持平的看法。他认为生活中存在恶人,但他们并非生性刻毒,从他们身上仍然可以找到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东西。无论是凯恩或乔治·米纳弗(《安倍逊大族》)、艾尔沙或阿瑟·巴尼斯特(《上海**》),都还存在着令人同情或怜悯的一面。然而从《阿卡汀先生》开始,悲观主义色彩加强了。威尔斯说,“请注意,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人:施与者和索要者,前者慷慨施与,后者恣意索要。”阿卡汀是生活中的“蝎子”,他的本性就是要蜇死周围的人,因此他必须忠于他的本性。这种向宿命论的靠拢在他继《阿卡汀先生》之后不久拍摄的《审判》中再次得到佐证。威尔斯在谈到那个无故受到迫害的主人公约瑟夫·K时说,“我认为他是有罪的,因为他是个人。”威尔斯已完全陷入原罪意识了。

威尔斯的自我流放是一个卡夫卡式的惩罚寻求过错的过程。这也许是使他对卡夫卡世界里的主人公产生认同的原因。约瑟夫·K的遭际似乎荒谬可笑,但在卡夫卡的世界里,这却是人类生存的实际境遇,而且在威尔斯的自身经验中得到了印证。从1960年起威尔斯便认真考虑改编《审判》,他花了六个星期写成了剧本,但由于资金短缺,实际投入拍摄则在将近两年之后。

威尔斯也许是把卡夫卡的这部令人痛苦的搬上银幕的最理想人选。他过去作品中的强烈的明暗对比、辛辣的幽默和迷宫般的晦涩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世界。但始料未及的是影片公映后却招来了英、美影评界的猛烈批评。对影片《审判》的公正评价只是在人们对威尔斯的意图有了更深入了解并联系威尔斯影片的意识形态历程之后才成为可能。

当年英、美影评界对影片的几乎一致的贬斥并不在于影片对原作的情节发展过程和发生顺序缺乏尊重。在这方面实际上不可能存在忠不忠实的问题。原是卡夫卡去世后由马克斯·勃洛德整理出版的,卡夫卡的原稿没有章节次序。很可能是因为卡夫卡认为K的经历原本是一场混乱的噩梦,并不存在唯一合理的时序。据一位法国评论家的比较研究,威尔斯把勃洛德排定的章节次序改成了:1,4,2,5,6,3,8,7,9,10。

影片受到攻击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影片拍得过于晦涩、沉闷。读卡夫卡的本来就容易“如入雾中”,而影片却甚至比更难理解。二是威尔斯把卡夫卡笔下的“反英雄”——在人的荒谬存在面前束手无策——改写成一个尚有反抗勇气的“罪人”。K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被认为是一种“不或然”的虚构,和影片开场时的卡夫卡式的世界格格不入。K逃脱了里被刽子手用刀刺死的厄运(这应当是逻辑的结局),他在那个不到一秒钟的镜头里,抓起一个东西(是一块石子,或那束?)扔了出去,无论是多么晦涩,毕竟给人们留下了一线希望。

晦涩难解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固有特征之一。如果影片《审判》讲述的是一个清白的男人无辜受到迫害的传统故事,它招来的批评势必更加严重。在影片里,整个世界诚然是充满非现实色彩的。在有数百台打字机的巨大办公室,迷宫般的银行大楼,大律师的雾气重重、烛光熠熠的卧室,莱妮的堆满了文件的房间,充满神秘气氛的法院大厅,蒂托雷利的到处闪烁着女孩的窥视目光的破烂画室……都显得“极不真实”。这是对卡夫卡风格的自觉冒犯。诚如英国影评家艾·斯坦因所指出的,“卡夫卡的表现的是一个相当真实的世界,但里面居住着梦幻中的人,在威尔斯的影片里则是真实的人居住在一个恶梦般的世界里。”

改编者对原作作出实质性的改动,如果出于有说服力的理由,那是可以接受的。世界各国的剧情片,十之八九是改编作品。作为一个不成文的通则,人们从不,也不可能根据改编影片的成败得失来重估原作的价值。相反地,改编影片可以有它自身的新的质量和价值。实际上影片《审判》恰恰是一个这样的例证。

从本质上说,影片《审判》是把卡夫卡的反讽性的、非个人的绝望世界改造成了威尔斯式的道德剧。当K向大律师宣布说,“我从来就不想当一个殉道者”、“我是社会的一员”时,当他用挑战的口吻告诉教士说,他将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我不是你的孩子”时,威尔斯不仅是批判了卡夫卡,而且也批判了60年代初期现代派艺术(如荒诞戏剧)灌输给公众的某些非理性倾向。威尔斯把卡夫卡的噩梦一下子提升为自觉的剖析。他要改动K的最后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从威尔斯的全部影片来看,他更多是一个世态的冷静旁观者。他更感兴趣的是压迫者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受压迫者的痛苦心情。他自称是一个“爱德华式的”(即思想古板的)而不是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他拘守19世纪的文学信念,即认为文学应当给人指出某些光明的前景。在影片《审判》中,正是这种本质上是人道主义的传统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反抗促使他去重塑卡夫卡的“反英雄”,哪怕这一修改几乎破坏了作品的逻辑。

威尔斯对卡夫卡的修改还有其历史背景的原因。他在影片《审判》公映后接受法国**杂志《**手册》的记者访问时,曾解释了为什么的结尾在1962年已变得不可接受。他说,“我认为(《审判》)是一位犹太知识分子在上台前写的一出‘芭蕾’。在60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之后,卡夫卡就决不会那样写了。在我看来,那一切都是奥斯威辛集中营存在以前的事情。我并不认为我的结尾有多么好,但它是唯一可能的结尾。”他还说,原作中的“约瑟夫·K同某些代表恶的东西是密不可分的。他没有犯他被指控的那些罪行,但他仍然是有罪的:他属于一个有罪的社会,他和这个社会合作。”因此,如果让K继续当一个被动的合作者,“无异于暗示是必不可少的了”。威尔斯可能把问题说得有点夸张,但他对“人生是荒诞的”、“人将被生活的传送带送往不可知的终点”之类的非理性倾向的抨击无疑是真诚可贵的。

既然约瑟夫·K已从“梦幻中的人”变成一个“真实的人”(威尔斯把原作中后半部教士讲述的那段关于法律大门的故事改变成影片开场时K的梦中所见,然后让警察惊醒了他),故事环境的非现实化便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寓言,是改编自卡夫卡的的。威尔斯说,由于财政困难,他无力去南斯拉夫使用专为影片设计的布景,只能在巴黎的一座废弃的火车站里草草地搭景。实际上他原来的设计要比实际拍成的更抽象:“我原先的想法是让布景逐渐消失。写实的元素应当逐渐消退,在观众眼前消退,最后只剩下一片旷野,仿佛一切都化为乌有了。”我们从完成片里仍可隐约看出这一构想:随着约瑟夫·K的心理紧张愈益加剧,各个发生的地点不可思议地愈来愈互相靠近,墙壁消失了,在走廊的尽头,推开某一扇门,都会通向另一个地点。具体真实的环境被非现实地连成了一片,直到影片的结尾出现了一片荒野,在爆炸声中一切化为了乌有。

如果你抱着的目的去看这部**,你会感到它晦涩、沉闷,难以终场。如果你怀有艺术赏析的严肃期望,你会对这部**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不同质的影片应用不同的鉴赏尺度,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求一篇北京爱情故事**镜头运用的影评

  罗拉快跑观后感(一)

 相比国产的和美国的**,我对欧洲**的接触就少一些,德国的就更少了。而《罗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国拍摄的经典**。

 影片讲述的是:在德国柏林,一个喽啰曼尼告诉自己的女朋友罗拉,因为失误,丢失了十万马克。如果在二十分钟内找不到十万马克,他将被老大处死。于是,罗拉在二十分钟内不断的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异的感觉。别的影片在介绍演员的时候仅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上面,而本片在开始介绍主要演员的时候,不仅介绍了演员的名字,而且还把演员的头像照片放到了上面,每次照片出现都会旋转180°,像是美国的罪犯进入监狱时拍的照片,给人一种黑色、压抑、惶恐不安的感觉。整部影片看下来,也恰恰是这种感受。片子里,罗拉一直在不停的奔跑。从家门到银行,从银行到街角的超市,除了停下来说话,几乎每一步都在奔跑,而且是大踏步的奔跑。镜头的内容在不断的切换,由**的画面变成动画的画面,由运动的镜头,变成的切换;镜头的角度也在不断的转换,比如在罗拉家里拍摄她的妈妈打电话的情景,旋转了180°,再到罗拉下楼梯时,螺旋状的楼梯仿佛把人引入一个黑暗的中心,让人觉得眩晕,分不清南北。

 影片的主人公罗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她有一头火红的头发,炫目夺彩。我一直觉得,红色代表着热情、张扬与自信。大多数人的头发都是黑色,外国有金色的,但一头红色的头发确实少见。不管罗拉头发的颜色是天生的,还是后来染的,都代表了她的一种个性:倔强,对生活不服输,永远相信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相信她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影片中,她男朋友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时候,她没有乱;当她男朋友感到绝望的时候,她没有放弃;即使当她听到要二十分钟内筹集到十万马克的这一超级难题的时候,她依然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罗拉一直在不断的、拼命的奔跑,也许奇迹就会在她的不断奔跑中产生。这让我想起了新东方的口号: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忽然想起,我小时候是看过《罗拉快跑》的一些片段,只是当时觉得很怪异,就是一个人在那不断地跑啊跑,每一次跑完了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跑,而不是像绝大多数的**有完整的情节。现在再看这部片子,又有另一番感受。罗拉的每一次奔跑,因为其中的'微小差异,()就会演化出差别巨大的结果,第一次罗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而第三次则两人都幸存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富豪。这似乎昭示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我们可能会想:如那年高考,我……如那次比赛,我……如那天晚上,我对她说……如……就像下棋里面有复盘一说,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我们总会想象,人生若能"复盘",该会是另一番模样,就像影片里的罗拉。但是人生不是游戏,不是下棋,每走一步便会在生命中留下真实的脚印,抹不掉,擦不去,更改不了。生命正是由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组成,善待每个细节,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影片中一句台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罗拉说:"上帝,帮帮我,求你了,就这一次。"西方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信上帝,或者在生活中的大多数的时候信自己信过上帝,因为上帝也说过,上帝助自助者。

 生活中,似乎也只有自助者,才能活出精彩。

  时间与命运--《罗拉快跑》观后感(二)

 有人说,命运是时间轴上的一个个点的连线,一旦发生就不可改变。但很多时候,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想,要是当初做某事的时候稍微快一点或者慢一点,结局会不同吗?

 看了《罗拉快跑》后,不由得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罗拉的男友是个小混混,有一天被指派进行一次交易,结果他在地铁上搞丢了得的10万马克,被一个流浪汉捡走。如果中午12点前交不出这10万马克,他就有性命之忧,于是他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寻求帮助,并说如果20分钟后,她不能帮忙搞到10万马克,他就去抢劫附近的一家超市。为了筹到钱营救男友,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时间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20分钟的时间里能筹到10万马克吗?虽然她的男友仅仅只是一个的小喽罗,但是她还是那么深深的爱着他,为了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怨无悔。罗拉奔跑着,不停的奔跑着,在不停的奔跑着的时候,那一头红色的短发,在风中张扬舞动着,无比。但是,从倒计时一开始,20分钟里每一秒发生的事都可能影响命运。如果这是一个电子游戏,我们可以在任务失败的时候重新再来过,可是人生呢?可能再有选择的机会吗?

 导演说,我是影片的上帝,我可以。于是**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罗拉在冲出家门,跑下大楼的时候,被邻居牵的狗吓到,耽搁了几秒钟。结果,由于她的奔跑,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导致她父亲的一个朋友撞车、向她兜售偷来的自行车的小贼,以及差点撞上玻璃的救护车等等,而她不知道的是,这些人的命运也间接影响到了她。当罗拉赶到父亲的银行时,正遇上她父亲的情人跟他摊牌,说她已有了身孕。罗拉冲进去向她父亲要钱时,父亲刚好下定决心,要抛弃妻女,另娶新欢,就把罗拉轰了出去。罗拉没借到钱,结果晚到一步,男友已经去抢超市,罗拉于是和他一起抢劫,在逃跑时被警方击毙。一切都结束了吗?没有,这仅仅只是一种可能而已。

 第二次:罗拉在冲出家门,跑下大楼的时候,被牵狗的邻居伸腿绊到,耽搁了更多时间。路上仍然导致她父亲的一个朋友撞车,但在赶到父亲的银行时,因为晚了几秒钟,他父亲已经在和他的情人激烈的争吵,因为她告诉罗拉的父亲,孩子不是他的。怒气冲冲的父亲拒绝了罗拉借钱的请求,同样被激怒的罗拉抢过警卫的枪,打劫了她父亲的银行。在拿了钱去拯救男友的路上,由于她的奔跑,导致救护车撞上了玻璃。结果,她及时赶到,阻止了男友去抢劫便利店,但男友却被飞驰的急救车撞死。这辆车,就是因为罗拉而撞上玻璃,并因此而加速狂奔的。难道这就是宿命,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

 第三次,不甘心的罗拉再度狂奔,这次下楼时,罗拉怒吼着冲向牵狗的邻居,直接越过他们冲出大门,没有耽搁一秒钟。因此,她父亲的朋友看见她跑过而停了下来,没有撞车,结果是他开车直接去到罗拉的父亲那里,按照预约和罗拉的父亲共进午餐。罗拉父亲的情人因此也没能和他摊牌。罗拉晚了一步,看着父亲的车开走,无奈之下,跑去,用一枚筹码赢得了10万马克。而此时她男友也找到了那个流浪汉,找回了丢失的钱。

 一颗,一次,一枚筹码:版块式的三个段落用同一条主线——罗拉的奔跑——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时间、关于偶然、关于选择、关于命运的故事。我相信,不管罗拉再跑几次,每一次的结局都将不同,她都无法操纵生活中一切偶然的出现——偶然是必然要出现的,这些看似无关的偶然,其实都在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影片开头便有下面字幕:"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游戏之后也就是进行游戏之前。"

 有影评说:"导演在《罗拉快跑》这样一个表面荒谬非理性,内里却丰富深刻的后表现主义作品中,表现了后工业时代这个充满了紧张生产和压抑紧迫的氛围,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科技越发达,人类却越觉得世界的不可知,越觉得世界和命运的无法把握。"就象罗拉的奔跑,早1秒钟,晚1秒钟,结果居然会如此地迥异。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生的故事,更展开了一场偶然与宿命的讨论。

 萨特说,"选择就是你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命运都相互关联和影响。人的一生就像是罗拉这20分钟的奔跑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偶然和选择的可能,但是我们永远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一旦选择,时间无法倒流,命运也就无法改变。

泰坦尼克号的专业影评

热气腾腾的火锅店里,陈思诚正因为意外播种成功决定一踩油门加速进入爱情的坟墓里,郭京飞大醉酩酊决定从三个月就宣告分崩离析的婚姻里抽身而退。而身为他们上司兼爱情导师的王学兵像个真正的master一样,抽着造型奇特设计感十足的烟斗,吐出一句话——

『爱情就像鬼,谁都说它有,谁也没见过。』

爱情这点事,从古至今纵贯东西被歌颂了几千年,人们仍是源源不断尚未词穷,或浪漫或悲哀,或美好或残酷。那边罗密欧朱丽叶一对富二代早恋小男女坑爹坑妈坑出了莎翁不朽名作,这边也不甘示弱祝英台异装湿身引诱梁山伯制造了懵懂伪同性之爱的雏形;木马的祸水伊始不过是特洛伊王子选择递给爱神的一个金苹果,冰山美人褒姒的一笑让幽王甘心把烽火戏了诸侯亡了西周……

而爱情到底是什么真实模样,竟是在诗人的赞美和世人的传唱之下,渐渐变得氤氲模糊而无人知晓。五个角度,五段爱情,撷取了北京这座城的爱情片段,亦或是每一座承担着梦想的城池中的爱情,微茫却不渺小。

在所有人都逃离北上广的今天,你是否有勇气,同我一起逆流而上?

20代的爱情:就像不复习的人却仍有一颗不挂科的心

影片的开头,是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边角模板——没车没房的北漂屌丝,眼见漂亮女友进了高富帅前男友的豪车,却没注意自己身边疾驰而来的大卡,身体飞出去的一瞬间,他喃喃自语,这个故事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如果出现在X浪或者X讯新闻,也许会有人愤然『女的就是个绿茶X』,还有人一脸惋惜『何必呢为了这样的女人不值得』。不过大多数人,恐怕还是木然摇头,关掉新闻页面继续浏览下面XX女星未婚先孕的八卦。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这样的爱情论斤卖真心泛滥成灾的年代,爱情又值几个钱?

『明早九点到我家来,陪我两个小时,房子就归你了。』

高富帅耿乐在微信里对小白领佟丽娅如是说。

有钱人觉得真心可以用钱买,没钱人觉得真心换不来钱花,北京这个土地比金子还要昂贵的城市,注定了它不会是也不能是一个只要有爱情二字就足够的地方。陈先生和佟**,没钱没房没户口,只有肚子里一个尚未成形的孩子,和看似单薄的不堪一击的爱情。

然后就是开头的一幕,第二天早晨,陈先生一觉从噩梦中惊醒,枕边的温度冰凉,女友手机关机不见踪影。疯狂的追出去,一把把尚未彻底走远的佟**抱住,按照我们想象的节奏,接下来是要说点什么腻歪情话的时间了吧?

最为精妙的就在这里,熙熙攘攘人不得顾的街头,对比的是一个久久无言的拥抱。镜头微微向下一摇,佟**手里拎的是再家常不过的早餐盒子,一切的秘密也随之揭晓,几乎要拍手叫好——

不爱的人赠予的大宅豪车,又怎么比的上为了爱的人买一顿平凡不过的早餐?

我没房没车,可是我有一颗爱你的心。这就像我没复习没准备,可我有一颗不挂科的心。说这句现实的露骨的话的人,却从没想过,考试的充要条件是复习,而爱情,原本的充分必要条件就只有一颗爱你的心。

最近很热的一条新闻里,杭州小伙买不起房被岳母揶揄,把自己五年的积蓄20万折成几大盒纸玫瑰,向女友求婚。他说,二十万,买不了房,也买不了很好的车。但是我相信,她是能和我一起同甘共苦的人。

而在陈先生和佟**的故事里,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说,我怎么没早点遇见你,这么多年你都干嘛去了?

能够笑着说出这句话,那便是爱情真的来临了吧。

30代的爱情:流浪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才将戒指义无反顾的交换

王学兵醉醺醺的敲开了家门,余男熟练的接住了他,扶到床上盖好被子,然后继续到客厅里擦地板。

这个时候,王学兵偷偷睁开眼睛,露出一抹窃笑。

『老婆是用来打发小四小五的。』Master王不无得意的说。

事业小有成就而自控力并不成正比的男人,似乎总是要通过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魅力。很多男人在出轨之后,谈到自己的老婆,都会说一句话,她没必要知道,反正我是不会和她离婚的。

结婚纪念日当手机密码,是习惯还是白痴,这点已无从知晓。只是因此知道了真相受了伤的女人,画了眼线散了长发,去到老公最爱的party,贴身热舞,觥筹交错,举手投足之间,竟是从未有过的魅惑风情。

『我身上最多的味儿,就是洗衣粉和油烟味儿。』

和陌生男人缠绵间,她自嘲的说了这句话。

然后她大怒,只因为她提到陌生男人的老婆的时候,他不屑的说着,我没有老婆,你神经病啊。

她笑了,攥住他的手腕,无名指上摘下戒指后的色差清晰可见,无比讽刺。

她在电话里把上司约到酒店,却又在他洗澡的时候落荒而逃。

用背叛来报复背叛的行为,愚蠢透顶。

只是她想不明白,自己的老公,的陌生男人,合作多年的上司,婚姻对他们来说究竟是什么?是民政局九块钱一个的红皮册子,还是手机锁屏的婚纱照壁纸,又或者,不过是一个价值昂贵,却束缚了自由的无名指戒指?

晨光熹微,她坐在公车上,前面的一对身着校服的男孩女孩,笑容青涩甜蜜。手指上没有熠熠的戒指,却有着她曾经拥有,却消失不见的东西。

回到家中,他翻了个身,习惯性的抱住她。

她也抱住了他。

这一段的末处,那个对爱情妙语如珠的男人,因为妻子提出的离婚,在唱歌买醉。赶来的下属陈先生傻傻的问,大哥,你现在相信爱情的存在了吗?

王先生沉默,然后忽然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40代:不能说的秘密

上司家辉哥除了抽掉一根烟之外,和余男什么也没发生,然后他就飞去了希腊,和电话里的嘉玲姐来了一段爱琴海浪漫偷情之旅。

男人西装笔挺,女人裙裾摇曳,舞步翩跹风情万种。约好了今天不说彼此的老公老婆,专心享受二人世界。然后夕阳西下,缠绵到床榻的时候,家辉哥忽然开了灯,大煞风景的来了一句,你的鼻子变了!花了多少钱?!

里看到这不禁失笑,露馅了吧,这哪里是情人之间的路数,分明是老夫老妻的调子。

然后,在他还是继续对嘉玲姐的鼻子依依不饶的时候,他的腿抽筋了。老夫老妻费尽心力折腾了一出偷情游戏,结果就是两个人坐在泳池边,探讨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夫妻之间的感觉好像越来越淡。

真心话大冒险,40岁的夫妻,无法像20岁那样坦言相告,也不能像30岁那样冷战争吵。索性选择了含蓄里透着闷骚的这个游戏,剖白彼此一直隐藏的内心。

『你的鼻子到底花了多少钱?』『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过是铺垫。

『从那一次之后,你有没有再出过轨?』

『我们结婚20年,你有没有出过轨?』

这个问题埋在心里像定时,但却在问出来的一刻忽然释然。

很多东西,走到现在了,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如果还能继续,那么就让该过去的过去。

嘉玲姐拿出一盒钙片(或是蓝色小药丸?),家辉哥欣喜万分,原来你还带了这个。嘉玲姐微微一笑,有备无患吗。

即便是左手牵右手,谁又能比你更熟悉我的温度?

新生代:初恋那颗棉花糖,甜蜜的梦想

公车上的校服小男生小女生,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同时,也有着自己成长的烦恼。

十六岁的花季,眼里的爱情就跟棉花糖一样。哪怕是对方的微微一笑,都会感觉好像飘飘欲仙一般,不真实的美好。

这一段的故事,处理得颇有些幻想的色彩,小男生能够看到人们身后的光芒,而对他来说,拉提琴的小女生身后则不仅是光芒,还有天使洁白无瑕的翅膀。

为了喜欢的女孩绕远坐公车;躲在窗外偷偷看她排练;逃学攒钱为了圆她的一个梦想;一人一只耳机听着流行的歌;不经意的抽碰到彼此的手然后慢慢握住的第一次牵手……

初恋这件小事,总是有很多傻傻的回忆藏在其中,不谙世事的单纯,在尚未被世俗的尘埃沾惹之前,或许会用一生来回味。

她比赛结束,实现了梦想,也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到英国,这种传统式爱情结束的戏码,却因她一句话而改变——『在电邮和QQ上联系我哦!』

这才是年轻人的爱情,充满活力而坚定。你吐槽说异地恋不过是养了个手机宠物,他吐槽说早恋大多有头无尾,可是谁又说天天相见才能相恋,所谓的修成正果,恰恰是因为坚定而从不为放弃找借口吧。

我有预感,我一定会再见到她的。他骑着单车,笑容灿烂。幻想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更加广博的世界。

村上春树说,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而我知道,你在未来等我。

80代:爱情的模样

又胖了……都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我看岁月就是一把猪饲料。

斯琴高娃这句神吐槽一出,笑翻全场。

身患绝症不知何时会突然过世,所以希望自家的王老师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一起生活。老年人的思想,不能说完全合理,却表达了最淳朴的爱——

如果我走了,忘了我,和一个更好的人在一起。

血糖高所以不能吃十分饱,饭后十五分钟慢跑,见相亲对象要主动一点……她努力的希望自家老头找个更好的人,却又在他说第九个相亲对象人不错时独自黯然神伤。

印象最深的镜头,老太太走在花坛高高的边缘上,老先生伸手扶住她,然后她一时兴起,几分顽皮的扑到了他的背上,韩剧『冬日恋歌』里俊男美女的浪漫桥段,放到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夫妻身上,竟然也是如此的自然美好。

从十几岁对爱情单纯的向往,到二十岁房子车子的现实大逃杀,再到三十而立七年之痒的疲惫厌倦,直至不惑之年的练达通透。最后到老, 能靠在你的肩膀,沉沉睡去,这就是爱情的模样,它从来都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只是如空气般,存在于你的身边,存在于相爱的人的每一次,视线相对和呼吸相闻的瞬间。

致,那些年我们一起相信的爱情

有人说初恋的故事只能是回忆,只是你没有看到那对现实中从小学开始相恋十六年恋人的婚礼。

有人说二十岁的爱情敌不过现实,只是你没有看到恋人溺水后女生坚持三年为他留言的深爱。

有人说三十岁的爱情经不起平淡,只是你没有看到女友轻生毁容之后男友的照料和承诺一生不弃。

有人说四十岁的爱情只剩亲情,只是你没有看到丈夫为妻子偷偷准备一捧玫瑰之后妻子含泪的笑容。

有那么多人说,只是因为你们从未相信的,或者已经再也不相信的,是爱情。

套用影片的最后一句话,献给所有曾经坚定,正在怀疑,即将开始,却一直相信着爱情的人们,情人节快乐。

一些题外话

**的基调其实比较青年向,和电视剧的关系也不是很大。建议完全纯情的初高中小男生女生,在一些桥段要做好捂眼睛的准备。

其实北京爱情故事这六个字,家辉哥和嘉玲姐这对要算个例外,应该属于爱琴海爱情故事。

影片的时长决定了篇幅,五个故事都放120分钟里,所以只能是一个rar.格式的压缩包。如果喜欢比较细腻精致故事口味的慎入,这里的每个故事都没有展开的很透,匆匆一笔。

个人对于有些地方的摄影方式其实并不十分喜欢,比如摩天轮上的一段,紫色的光晕太晃眼,一瞬间有了是在看盗录的枪版的错觉。还有俩人是怎么上去的?也太危险了吧。

植入广告不算多,但是xx滋饮料和中国x想秀的植入也不要太明显了吧?小姑娘欧阳娜娜念这些广告的时候不会笑场么,个人认为四对大人呢何必把重点植入部分给孩子呢。

云南x药牙膏远渡重洋随家辉哥一起到了希腊。

只要涉及北京二字就绝对离不开的关键词,房价,雾霾。

我敢说男孩妈妈唠叨的那堆话,以『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为开头的,只要上过中学基本都能背出来。

影片结局处的彩蛋出现较晚,片尾曲小柯的『北京爱情』很好听,建议不要太过急着离开座位。

陈先生和佟**啪的时候,房东使劲拍墙的那一段,后面对照有个小惊喜,不知道你看的时候会不会也恍然大悟的“哦~~~~~”一声呢。

整个影片除了高中生组基本上都贯穿着性之一字,如果是本着想看《初恋这件小事》一样纯爱目的去看的话恐怕会失望。

还是要给演员的演技点个赞,老演员和中生代自不必说,尤其是外貌有点像马里奥毛瑞尔的小演员刘昊然,演的小高中男生颇为接地气的感觉,一秒钟有些《男生贾里》的即视感。

最后,关于影片的长镜最终选择在医院的理解。个人理解,大概是因为老人的生命在这里划上句号,年轻人的爱情结晶在医院出生,生老病死生生不息,医院算是个小小的轮回之所吧。不过感觉把另外三对也放进去有些牵强,一家之言,见仁见智。

急! 求一篇影评,1000字左右。

**史上第一昂贵的**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和爱的不朽

在评价自己的这部影片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 “1912年4月10日,工业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将近20年的连续不断的奇迹。人们开始对这没有止境的进步想当然,有什么能比泰坦尼克号——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可以移动的物体来更好地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呢?但是,4天半之后,整个世界改变了——这艘‘梦之船’

的处女航以不可理喻的噩梦般的结果而告终。人类的独特的劣根性:傲

慢、自满和在非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贪婪就这样永远地摧毁了人类拥有

不可战胜力量的信念。

“我拍这部**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的毁灭,而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的不幸的神话、寓言和隐喻,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谈《泰坦尼克号》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 影,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世纪末的一股怀旧的风潮: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是20世纪初的一场悲剧,影片却以真实的史实加上虚构的爱情故事将 泰坦尼号启航不到5天中的爱情、友情和灾难呈现在世纪末的这一代人 面前,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我们要珍惜生命。

——香港著名主持人 吴小莉

我们都需要具有强烈的情感、能够横扫一切卑琐情境的鸿篇巨制, 需要能激励精神生长的英雄主义重现江湖。在这一点上,《泰坦尼克 号》帮了大家的忙。

——《纽约时报》

《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 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 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的,需要死亡考验的.可生死相随的爱 情。

——专业影评人 徐永耀

一则电视新闻“寻宝探险家布克为了寻找1912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从沉船上订 捞起一幅保存完好的一位年轻女子佩戴着一条钻石项链的画像”引起了一位百岁老妇的 注意。老妇人激动不已,随即来到布克的船上。原来她名叫露丝,就是画像上的女子。 看着画像,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她眼前——

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住美国纽约,开始了它在大西洋上的处女航。

码头上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船。露丝,一位漂亮 的贵族**与她的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起登上了头等舱。与此同时,年轻的画家杰克通过与人,地得到了三等舱的船票,他和伙伴飞一般地跑到码 头,跳上甲板,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他们高声欢呼着,仿佛是大海的主人。

露丝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孩,她早已厌倦了贵族 们的无聊生活。在甲板上,杰克看到了露丝,被她深深吸引。

露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她的内心如波涛一般地汹涌澎湃。当她试图 跳人大海时恰巧被杰克发现,他救了她,两人由此相识。露丝向杰克吐露着心声:“我觉得这一生不外如此,像活了一辈子似的,又像是站在悬崖边上,没人 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

杰克耐心地开导着露丝,带她去三等舱中跳舞,甚至教她如何吐出 又远又直的唾沫,在杰克乐观精神的开导下,露丝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

露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露丝的来往,他送给露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试图挽回同露丝的爱情c然而这—‘切都无法打动露丝的心,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杰克。在卧室中,露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画下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露丝决定上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已掌握在两人手中。

然而由于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船身右侧破裂了,尽管它号称 “永不沉没”,人们却能感受到它在一点一点地下沉,可这时杰克却被 卡尔栽赃陷害,被关在下层船舱里。

露丝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找到杰克,在紧要关头找来斧子救出了 他。他们来到甲板上,露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然而在登上救 生艇的最后一刻,露丝改变了主意,她重新跳回到泰坦尼克号上,决定 与杰克生死与共。

杰克拉着露丝跑到船尾,爬上栏杆,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人落 人海中,杰克将露丝推上一块木板,自己则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他鼓励 着露丝,要她答应好好地活下去,而他自己的身体却越来越冷,最终缓 缓沉人大海……

救援船救起了露丝,杰克却被冰海永远地吞没。84年后,露丝又来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将“海洋之心”抛人海中,以告杰克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杀生》,处处可见制作团队的用心。

可以说,这是讲述小人物和封建体制做斗争而最后妥协的故事,

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封建当权集体收复一个叛逆者的故事,

我想要说的是,导演想要说的并不只是这些。

导演给大家开了一个大大的,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打开的**。

不敢妄自揣测导演的意图,仅仅只谈谈个人的看法,个人觉得**中有很多象征的地方。

一:牛结实

牛结实的三个特点:善良、渴望自由、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性

从**的宣传上,以及很多影评说,牛结实,个混世魔王,是个无赖。而在我看来他不是个坏蛋混球。相反,我觉得他的那些胡闹,都出于他本性想要快乐和自由。看似讨人厌,但细想想,他做了什么坏事么?找你讨点吃的,又不是没有,宁可改名改性大逆不孝,也不肯赏点吃的。那好啊我就让你出丑。而在的下了毒之后,牛结实因舍大取小的善良,从而救了自己一命。(而自私,又公报私仇的牛医生,就没这么了。)

牛结实的另一个特点,我认为,就是极度的渴望自由和洒脱。他比除他之外任何一个村民还要真实,还要本色,他没有伪装,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怎么样追求他的快乐就这么来。他就是不喜束缚,油皮得让你很难抓住,很难收服,所以,**有2处出现了鱼,一次实在寡妇的音乐盒里,一次是在**的结尾。

为什么导演要用鱼来象征就牛结实,而不是鹿或者马,或者其他的什么动物?鱼生活在水里,或者说生活在海里,(**里有一个画面,就是一条大鱼在海里畅游,周边还有些许小鱼围着)离不开水,虽然很自由,很无拘无束,但终究是离不开水的。就如同**中的牛结实,什么都降服不了他,群殴、陷阱、下毒的腊肉,可牛结实还是有他的软肋------孩子。血脉之情,连孩子的亲生母亲寡妇都为了保全牛结实的命,拿了打胎药。可是,孩子的亲生父亲,牛结实,却跪下了,磕头了,求饶了。牛结实最终输给了自己。

牛医生的四个字“心有境生”,三人成虎的原理首先摧垮了牛结实的意志。面色、体虚,我病了?直到最后杀子一招彻底降服了牛结实。

二、追求自由的力量

牛结实象征着渴望自由,并为自由执着追求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屈不挠,这种力量就是要在顽固不化的体制内求生存,不但是求生存,还要闹得更大些,比如“我来救你么”,比如“轻点么,轻点么”。最绝的,就是-----放。

有人说看不懂放的这段。我想,那是一种要彻底的宣扬自由,要彻底的唤醒大集体的自由,从最最深处,把你们的欲望释放出来。这种瓦解的力量,顺着清清小溪流,你喝进嘴里,吃进肚里,吸进肺里,果真不出几日,整个村子叫春一片。

都还是回归原始,享受最初的最根本的幸福,这个时候,导演安排了村子里的人吹起了泡泡,村民看着泡泡慢慢的升起,在空气中漂浮的越来越高,眼神里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渴望。

然而,这种渴望却是很快熄灭了,泡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破灭掉。这里的泡泡安排的很巧妙。

影片里还有一处安排,让我很想拍手叫好,那就是寡妇的的美瞳和她的音乐盒。

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镇,年老者年轻的寡妇,怎么会是一双蓝眼睛呢?很神秘,很、很西方、很女神,有些幽怨、有些不甘、有些魅惑。光是那双眼睛就很有戏。

寡妇音乐盒的出现,没有做任何的铺垫,上一秒钟还是床第之欢,下一秒中音乐盒的乐曲就响起,小乐曲是大家都熟知的,也是西方的曲子。

我想这些都是代表着外来文化吧。

是啊,整个村子里的人,为什么就只有牛结实和寡妇成了众人之敌呢?牛结实是外来人,而寡妇有音乐盒,好一个外来文化,这种瓦解的力量来至于外来文化,难道不是么?

联系中国的历史,呵呵,不言而喻了吧,这里不细说,各位看官慢慢品味就好。

再来谈谈**的一些手法。

插叙和倒叙交替运用,使得观众不得不运用思考才能将支离破碎的片段重新拼接一下,就像做一个拼图一样。这样做,即避免了直叙带来的太过直白,也不至于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找不到头绪一头雾水。只是这种方法,很考验导演和剪辑的功力,因为运用的不好就会显得凌乱,两头都不讨好。

整部**都是讲的中国味很浓的**,偏僻小镇,迂腐的村民、但整部片子的配乐却都是西洋味的。不论是曲风,还是乐器,即是很好的对比,也是很好的融合。

特别是片尾曲的制作,让我记住了“窦鹏”这个名字。**的节奏,前半部是喧闹,后半部是压抑和些些抒情。可片尾曲,偏偏反了过来,前倾诉后呐喊。歌词,也非常好的欲语还休体现了**想要表达的思想。

我要,我要高高飞

飞跃这,无尽的黑

风吹,吹不干眼泪,

梦里渐渐沉睡

我要,我要深深坠

坠入无边的海水

那儿不会有伤悲

绝望不再跟随

谁来指引迷途的游鲱

谁去安慰离群的夜

狼狈,徘徊

幻想,支离破碎

谁会赞美干枯的花蕾

谁能理会死木的叶

崩溃,憔悴

体温慢慢消退

我要,我要高高飞

飞入无边的海水

阳光散发着香味

蝴蝶破茧而飞

再来谈谈选角

其中负责解局的医生,不能太年轻,言语和动作戏都不多,要能承载所要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因素,非有些资历的演员才能胜任。任达华演得很不错。

而牛医生,从国外回来的牛娃子,公报私仇,怀恨在心,放不下私仇,阴毒,冷酷,自私,

苏有朋冷酷的斜眼,紧闭的双唇,带点洋调调的普通话,黑色的风衣,黑色的脸,将牛医生诠释的很好。给村民洗脑时的虚伪,冷眼旁观对牛结实的开腹,换腊肉时的小肚鸡肠却丢了自己的性命,斩尽杀绝的狠毒,等等等等。

黄渤、任达华、余男、苏有朋,梁静,这些选角,我曾想还有谁能替换掉其中的某些位,然后还真想不出有另外更好的人选了,其中黄渤的角色,曾想过一位男演员,但痞气足以憨厚不够,梁静让我想起了《龙门客栈》里的张曼玉,我欣赏自毁形象的演员。

最后一点疑问和建议给导演。

真的很想问问导演,如果没有规则的束缚,管导会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尾,**中所安排的结尾,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尊重?还是为了迎合中国大多数观众对结尾喜喜不喜悲的惯例?

**正在我的赞叹不绝的时候,就结束了,还没过瘾,对导演在**里的语言还没看的过瘾,个人觉得,以管虎导演的实力,这部片子可以再加上30分钟左右的戏,把斗争演得很惨烈些,牛医生可以更狠毒阴险些,牛结实可以更绝望不屈些,村民可以更迂腐麻木些,导演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表达的更淋漓尽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