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影剧评人和普通观众写出的影剧评差异可以有多大?

2.古诗文有那几种写作文体

3.戏剧文学写作 看什么书

4.评论的写作手法

5.四重奏剧情介绍 四重奏剧评

关于剧评写作指导_关于剧评写作指导的书

现实主义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 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的朴素而有力的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他们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摹仿自然,“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满足于被动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创造,对生活素材进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艺作品称为“第二自然”。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确定了它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的涵义,并指出它与自然主义不同:自然主义所处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现实主义所处理的则是显出“内在必然性”的“真实的自然”。歌德也指出:“古典诗(即现实主义文艺)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歌德谈话录》)歌德和席勒在欧洲文艺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原则区别,对后来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他指出,在理想的诗里,“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在现实的诗里,诗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他肯定现实主义“更符合我们时代的精神和需要”,并首次把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同19世纪40年代在俄国文学中形成的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论断,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并“对生活下判断”,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但是,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还没有使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杜勃罗留波夫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现实的批评”原则,肯定“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生活真实”,并以此作为“评定每一种文学现象价值与意义的尺度”。他在评论普希金、尼基钦的诗歌时使用了“现实主义”这一术语,但其涵义更多的是指作家对生活所持的现实态度(所谓“生活的现实主义”),而不是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俄国批评家安年科夫在《关于俄国文学的札记》一文中,首次运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但这一术语直到19世纪60年代还没有被俄国文学批评界普遍接受。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不但同浪漫主义作家一起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且在创作上也沿用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一些题材和手法。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这一文艺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宣言》)。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耽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职业影剧评人和普通观众写出的影剧评差异可以有多大?

战争,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名词!从冷兵器时代至今,炮火硝烟中,无数的生命消逝!脆弱的肢体无力跟任何一种凶器抗衡,但生命的顽强却在战争中更加凸显! 八年抗战,小小的沽宁只是中华大地,乃至整个二战战场的一个小小缩影: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顽强,无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细数生死线中的生生死死更觉出心灵的震撼。 八年抗战中倒下了无数的英烈,仅仅十个名额真的无法说尽他们的顽强。太多人有理由上榜了,所以这里不论对错,不讲正反,只说生命!精彩的生命!顽强的生命!花开就来评评我心中最顽强的生命! 剧中展现的悲悯情怀和对战争的冷思考值得每一个国人深思。它也属于伴随着《团长》走过的每一个兵迷,兰小龙的气质搭配导演孔笙的人文主义情怀,康洪雷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能驾驭兰小龙风格的作品。于是,《生死线》在地方台的热播引起了无数人的追捧,惊喜和热议。用气质震撼人,用角色打动人,用情节吸引人,用音乐感染人,四大关键词构成了新版兰式风格战争启示录。12月6日,《生死线》将带着观众的期盼登陆北京,这,也必将掀起又一轮的收视热潮。 《生死线》气质凝重 气质关键词:诙谐 凝重... 情节关键词:大气 丰富 残酷 孔笙导演的特色就是大气,《生死线》三部分,前后经历七年,每段却紧凑在极短一段时间内发展故事,加上庞大的战争场面要求,有着相当难度,但是孔导可以做到四十余集大长篇下来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文戏武戏搭配恰当,整体掌控能力惊人。《生死线》的节奏并不快,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绝无“注水猪肉”的嫌疑。 大气:48集的容量,持续的战争,各有故事而聚集在一起的形形人物,这样的一部剧非大气不可,与一般剧本不同的是,《生死线》的庞大并非叙事史诗风格的长篇,以俯视角度概括一段大历史,相反,《生死线》是用一小段一小段的情节,像一颗颗珠子,把7年中发生的抗战故事零星点缀在一起。这样既保证了故事性,也同样不失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丰富:《生死线》故事上的紧凑集中,注定了它在内容表现上的丰富。虽然故事漫长,但集中在几个小块几天之内,这样每个故事都可以相对独立,集中成一个完整的段落,也就能够更好的表现悬念,展现故事高潮发展。每个小块中表现的故事都是满满的,内容相当充实,气氛上的渲染加重了情节紧张感觉,台词的优美也让文戏不显得拖沓。 残酷:直面残酷历来是兰小龙作品特色,曾经面对“好人死光光”的质问,兰小龙自己的解释是:按照当时真实的死亡比率来的。兰式战争剧对战争的残酷性从来不做掩饰,人的生与死,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都只是一种方式而已,《生死线》中每个人的死都很难用“代价”去做评估,“活下去”和“没能活下去”,就是最简单的阴阳界,在这种阴阳界的悲恸中,胜利都变得黯然失色。孔笙导演通篇用了冷调子的写实风格,让这部剧的残酷意味更浓,悲怆的感觉更深。 音乐关键词:独特 《生死线》中的音乐优美而独特,其片尾曲《决定》更是别具一格,特别在全剧终了,48集下来已经熟悉的旋律,伴随着曲终人散跟着哼起,刹那间有泪眼漂浮的冲动。用战争版F4合唱演绎,本来就有几分前苏联卫国战争歌曲的清新,男声小合唱又加深了这种战争感觉的演绎。也许还要怪最后那一场场虐戏,本就伴着一章章配乐煽情到了极致,最终让你从片尾最后重温那些离去的,逝去的,感触油然而生。 《生死线》的评论 我不得不说,看兰小龙的纯属自虐。兰小龙倒是也实诚(这倒是对我胃口),干脆承认《生死线》其实只不过是一本有着包装的电视剧剧本,写的时候就在想机位怎么调度,哪个制片厂的烟火便宜。若不是外出旅行,夜间栖于旅舍,百无聊赖,实在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可以把这500多页通读一遍。 阅读《生死线》的自虐源于作者写作的自虐。自虐式的写作写出的自然就是自虐的人物,自虐的人物就是那些性格极端的人物,因为极端所以抓眼球,因为抓眼球所以被记住。且不论四道风、欧阳山川、龙文章、何莫修这四大主角,就连唐真、华盛顿吴、海螃蟹这类的配角个性也极端十足,整部就用这些极端的人物不断撕扯故事情节,直到作者决定让他们通通归西。 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固然不错,但是作者一直没有也根本没打算要去深刻探索人物的内心,他只不过为每个人划定了一条清晰的意识主线,从而在这条主线上派生出若干情节:四道风一定是不管不顾的,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兄弟;欧阳一定是高超镇定的,除非是对思枫;龙文章一定是理想化的,除非是对自己的母亲;何莫修一定是懦弱的,除非是对高昕…………质言之,中的人物之所以个个抓人眼球,个个令人屏息,无可否认是因为他们极端的性格,然而这种极端的性格并非导因于复杂和矛盾,反而恰恰是来自于作者对他们简单化的快餐化的脸谱化的处理。故而,这种极端性格是那种最可怕的极端:为了极端而极端,其根本来源就在于作者的自白,写人物的时候就在考虑收视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廖凡可以一字不易的将书里的对话直接变成电视剧里的台词。 整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编故事的能力高超,一直用若干条线索同时并进的手法,使整个故事破碎,从而避免了叙事上的平铺直叙。若不是如此,真不知道哪位读者可以耐心看完。可是等到你真读完了,却发现作者“不正常”了。主要人物一个接一个死去,连龙文章这种千年不遇的事情也写了进去。作者简直要在最后几页要人命啊。 回想《我的团长我的团》,主角们纷纷死翘,而且方式五花八门,令人不胜唏嘘。这次《生死线》与此相比,似乎倒是收敛不少,估计作者学乖了:没必要给导演制造困难。自虐可以,但是受虐的不能是导演和观众。 自虐是一种病,这种病的症状就是观众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发作起来就是《生死线》。我记得《基督山伯爵》、《阿Q正传》、《书剑恩仇录》还都是报纸连载的通俗文学,其“出身”或许都没有《生死线》好。因此只要不自虐,而且也不将这种自虐迁移到读者头上,兰小龙“们”一定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古诗文有那几种写作文体

一个是一般人评,一个是影评人评。个人理解哈。正经的,一般人评**大多关注影片带来的感官刺激,也就是最直接的反应,比如刺激,搞笑,感动,或者更有甚者将影片对比现实,直接进行道德评价,这种评论是最让人反感的。说白了就是不懂**。影评人呢依据大量的观影经历经可能的抛开情感因素客观评价,像拿着一把手术刀一样精确的解剖,当然肯定不能完全客观,大家都是人,难免带一点感情因素,个人喜好。

戏剧文学写作 看什么书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见《应用写作》2003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独特的功能。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因为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它往往以历来展现在作家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它能代表某个作家、某个时期、某……在于任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劳伦斯的话说,存在于它‘为语言意识而作斗争’之中”。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

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而后者又归根结底受制约于-个民族的生存境况,以及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每一种文体只有当它的先决条件、它的文化为它获得了地位时才能存在。因此,文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观念。

文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新文体的产生依赖于新的历史环境,然而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对它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同时,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内容的牲质。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借助它们得以表现的内容性质。内在的东西无一不溢于其表。从根本上来说,审美形式就是起源于现实内容,并是它长期沉淀、风化的结果。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种类和体栽不是学究们臆想出来的,已经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结构,而是其中历史地发生着‘内容的凝固和稳定’的形式。”而德国西奥多·阿多尔诺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说的话则更为深刻:“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存在于形式领域;但是一般说来,这只会以诸如审美形式是内容的积淀这样一种经由中介的方式发生。”

文体又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每种文体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形态和表达内容,既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状况以及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又有某种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结构方式。这种统一,反映了发展和继承的关系,稳定性保证了文体自身的优良传统被继承下去,是文体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罗盘”。而历史性则使文体不断发展、创新,逐渐走向成孰和完善。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层的加厚,文体的内涵会不断更新,有时也能相对独立于产生它的社会根源,“获得它们自身的生命与自足性,超越历史的命运”,( 克劳斯:《论文学类型》)会具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可能性,从而被开掘出新的表达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文体界定的理论极其重要,没有它文体世界将不可思议,与经验也不相符合,理论上的文体同“历史的”或“实际的”,即从文本写作这-事实中产生的文体,其差异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关于文体的定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总是在事实的描述和理论的抽象之间不停地徘徊。

1、记叙文: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时间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文体分.类

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和"五四"现代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神话、历史、科学和。

1、志怪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

3、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是元、明、清三代、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它标志着我国古典的成熟。

(拟话本)

5、章回

我国古代长篇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

旧体长篇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八、应用文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这四类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这种看法不符合两分法。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像报告文学、杂文、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178539.htm

评论的写作手法

《诗学》亚理斯多德

《论戏剧艺术》狄德罗

《汉堡剧评》莱辛

《论剧场艺术》克雷、

《戏剧小工具篇》布莱希特:

《戏剧及其替身》

《质朴戏剧》格罗托夫斯基

《空的空间》

这是西方比较著名的戏剧著作,还可以关注一下荒诞派,黑色幽默这些戏剧流派的作家作品和著作。还有《论悲剧》等。

关于中国古代的有本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选》,介绍了一百多部理论著作,其中包括戏剧。曹禺作品,不可忽视。

想写作好,看理论不够,多看作品原著最重要

四重奏剧情介绍 四重奏剧评

批评、议论、研究某一问题或的报刊言论的总称。它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报刊编辑部名义,分析、评论社会上的某一重大问题,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社论、短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后记等;一类是以个人或集体署名发表的,就某一问题进行评述,通常有思想评论、时事短评、书评、影评、剧评等。

评论都有一定的内容范围和具体对象,评论文章的内容广泛,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可以对人、对事、对物,可具体到一书一文,也可抽象如思想意识,古今中外,万事万物。

就评论而言,其内容虽然广泛,但由于它评论对象的不同,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针对社会生活中某种带倾向性的问题。如思想评论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进行说明、分析和评论,支持、赞扬先进的思想,反对、鞭挞落后的意识,以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社论是对当前重大问题和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加以阐述,或对当前某一、典型、问题作专题性论述。

评论文章要有明确的评论标准、尺度和目的要求,在议论评价中辨明是非、论谈优劣,要表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贬斥什么。评论的问题,大量是属于争鸣性质的,如书评、影评、剧评等,要取讨论的方法、说服的方法,抱研究探讨的态度。

评论的方法灵活多样,文章不应有固定的框框,要了解与议论有关的记叙、说明,如始末、人物言行、社会状况等;评论文章的文字应简洁明快,有自己的风格;评论文章一定要观点鲜明,分析透彻。

导读:四重奏是一部关于音乐和梦想的电视剧,在豆瓣评分高达9 1分,下面带来四重奏剧情介绍和四重奏剧评,和爱秀美我一起来看看吧!

四重奏剧情介绍

四重奏》的主角有四个人,第一小提琴手卷、大提琴手雀、中提琴手家森、第二提琴手别府,放在一起就恰好组成四重奏,暗合题名。四个人在因缘际会之下,住在了同一屋檐过起了同居生活。剧情的基调是悬疑的,这四个人住在一起,看似偶然,其实都有深意。雀受雇于卷的婆婆,婆婆怀疑是卷杀了丈夫;家森与别府,也都有自己的目的。好玩的是,尽管他们各自暗藏了秘密,但他们在性格与相处上,却格外的和谐,一起弹奏的乐章,也是那样激昂美妙。

悬疑是一条线,串起这四个人的生活。编剧阪元裕二最擅长的就是在无味的日常里,孜孜不倦地探究人生的真相。这真相值得细细品嚼和反复咂摸。他们讨论的问题,或许并没有深刻到生离死别,但却因为贴合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境,所以更加值得关注。

四重奏剧评

以阪元裕二的水准,有趣的已经不单是人设分析和台词截图,即便是一次多人会面的座次规则,也很值得玩味。对于剧评写作来说,会出现许多可写的内容和角度,自然也会有贪多嚼不烂的可能。除了刚才提到的人设和台词,文化暗格、三观埋伏、数据干货甚至纯粹抒情都可以作为写作出发点。本篇则以故事场景为主线,将一切与主线情节发展有关的细碎呈现出来,努力创造出类似放大镜的效果。

信息量过大的首集放出,层层悬念仿佛堆砌工整而后被轰然推倒的积木,散落遍地看似无从下手。仅仅因为到楼下便利店买东西的几分钟疏忽,本该恩爱共处的丈夫便离家出走消失不见。被生活骤然戏弄的卷真纪一年到头也没能捋清有关真相的蛛丝马迹,听到新闻中丧命男子的信息,甚至不愿心血来潮往家中的一片狼藉多看一眼。被10000日元收买的世吹雀视音乐如生命,却一定对卷真纪的真相抱有更大的兴趣。的相遇明摆着是买一送三的农村包围城市把戏,却因为彼此眼神的游弋很难说清不可告人的私心。

全员单恋定位的爱情片却戴上充满撩人气息的悬疑面具,就像中年夫妻带有自欺欺人属性的情趣内衣,不过是一场逆袭未遂的挣扎而已。丈夫与妻子、监听和监视,卷真纪在不同的施受关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包括在桌子下方安装录音器的雀在内的三位旁观者各自心怀鬼胎,互相搅拌进入彼此的生活,目的也仅仅是“接近真相”,和真纪“经历真相”的可能性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