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导是做什么的?

2.**的艺术风格都有哪些?一一列举说明,谢谢

3.**理论分析的书籍有哪些?

4.在**频道《佳片有约》中经常点评**的梳长麻辫的女影评家叫什么名字?

5.影评主要学什么?献上所有分

6.求短片《OUR TIME IS UP》下载或影评

美学评论_影影评影视美学分析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编导用的教材,自考广播电视编导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

福建:自考编导本科专业一、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质,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较熟练的设备操作技巧和数字艺术作品制作能力,能在各级电视台、网络公司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电脑图形图像设计制作公司以及其它数字内容产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系统地掌握数字影像制作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接受各类数字图形图像制作设备操作和制作方面基本训练,从而具备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学历层次和规格:

本专业为本科层次,用学分制,每门课考试合格后,发给课程合格证书,并取得相应学分。

凡按规定取得该专业教学规定的所有理论课程合格成绩,实践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环节全员培训,考核取得合格成绩,毕业实习报告或毕业论文达到规定要求,思想品德经鉴定合格者,核准专科专业毕业证书后,发给相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国家规定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按规定由主考学校授予学士学位。

本专业有独立本科段的考试方式,与本省开考的“数字媒体艺术”专科专业相衔接,同时接受各类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考生报考本专业,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考试课程与学分:

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备注

1*0004思想概论2

2*0005政治经济学原理3

3*0015英语14可参加PETS笔试

47216形态构成2

57217形态构成6实践环节考核

67189视听语言6

77218网络艺术4

87219数字摄影技术2

220数字摄影技术2实践环节考核

107221美术设计与创意4

117222数字录音制作4

127223数字影像制作技术2

137224数字影像制作技术4

147225电脑艺术设计4

157226电脑艺术设计4实践环节考核

167227电脑动画4

177228电脑动画4实践环节考核

187229影像与剪辑艺术2

1230影像与剪辑艺术2实践环节考核

207231数字合成4

217232数字合成4

226999毕业论文不计学分实践环节考核

总学分83

10756美学4非一类考生加考课程

27311多媒体技术4

37883色彩与构成5

1、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广告制作、艺术设计、多媒体技术、动画制作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

2、其他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应加考0756美学、7311多媒体技术、7883色彩与构成等三门课程;

3、序号带“*”的课程为全国统考课程。

五、课程说明与指导用书:

1、公共课及共同课程说明略。

2、形态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在构成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构成实践,增加对平面、色彩、空间的感性知识、为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自考大纲:《形态构成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形态构成学》,辛华泉编著,中国美院出版社,1999年版

3、7189视听语言

本课程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概念,培养学员视听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考大纲:《视听语言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语言教程》李稚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4、7218网络艺术

本课程涉及数字媒介的理论、数字电视、数字、数字**、数字广告等专业领域,使学员较全面地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形态。

自考大纲:《数字艺术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数字媒体概论》冯广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数字摄影技术

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基本摄影技术的基础上学会数码相机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要领。可以让学生摆脱传统暗房束缚,用计算机将进行电子暗房后期处理,直接作为素材来进行后期制作。

自考大纲:《数字摄影技术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摄影技术与艺术基础》杨绍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美术设计及创意

美术设计与创意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课程之一,以资料出版的教材为参考,培养艺术设计的创意和思维方法。

自考大纲:《美术设计及创意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图形创意》陆一文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05年版

7、数字录音制作

声音在视听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设置主要能够使学生系统的了解视听艺术中声音的创作理念,掌握数字录音技术的核心设备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概念、构成及应用。熟悉视听艺术的制作工艺和创作技巧。

自考大纲:《数字录音制作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AUDITION电脑音频标准教材》汤楠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8、数字影像制作技术

本课程是针对数字化、网络化以后,网络、媒体技术以及媒体制作工艺流程的变化,紧紧围绕节目后期制作以及网络系统,从技术知识、基本原理到具体应用以及制作技巧,系统地介绍网络以及数字影像制作技术的相关知识。

自考大纲:《数字影像制作技术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电视摄像》任金州、高波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年版

9、电脑艺术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电脑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实例制作过程的训练,提高学员的艺术鉴赏力和创作能力。

自考大纲:《电脑艺术设计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电脑美术设计基础》黄宇明主编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年版

10、电脑动画

本课程学习和掌握3D动画软件,以3DMAX为主并适当了解其它软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画创作能力。

自考大纲:《电脑动画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3DSMAX7标准教程》黄心渊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11、影像与剪辑艺术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并较熟练地掌握电视剪辑的技巧。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规律,在兼顾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时间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内容:剪辑的历史,剪辑的心理依据,电视剪辑制度,作为技巧的剪辑,作为时空结构的剪辑,作为蒙太奇的剪辑,剪辑中的节奏等。

自考大纲:《与剪辑艺术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电视剪辑艺术》,姚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数字合成

本课程学习剪辑特效软件AfterEffects的操作方法和表现技巧,提高学员的三维动画及后期制作能力。

自考大纲:《数字合成自学考试大纲》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自考教材:《AdobeAfterEffects6.5标准培训教材》李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13、加考课程说明略。

大学编导都学什么课程大学编导主要课程:

中外文学史、

电视艺术概论、

戏剧艺术概论、

作品分析、

视听语言、

广播电视编导基础、

电视节目制作技艺、

摄影与摄像、

电视新闻编播、

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

广告创意与制作、

播音与主持、

计算机网络基础、

数字音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数字合成技术等。

大学编导参考书目:

《文艺常识》

《作品分析》

《高考真题解析》

《高考面试宝典》

《传媒类专业考试指南》

《高考基本文体写作》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精选》

《高考面试真题题库》

编导专业考前辅导教程

自考会计教材哪里?自考会计教材哪里有迅雷可以下载的

广播电视编导自考的学校有吗,有哪些这个好像没有,不过想知道具体话可以在当地的招生办问一下!

自学编导需要看什么书自考北影编导需要什么书籍去自考网看下!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s://.87dh/xl/

编导是做什么的?

《**语言》

《**剧本写作基础》

《认识**》

《美学》(彭吉象)

《**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

《拉片子》(杨健)

《影片分析手册》

《**语言的语法》

《**的观念》

《**美学》

《新时期中国**论》

《中国**史》(中戏)

《世界**史》(波德维尔、中戏)

《中国**艺术史》(周星)

《中国**十导演》

《名家名片二十讲》

《声音创作艺术》

《**大师与大师**》

《**批评》

《中国**批评史》

《**的踪迹》

《**史:理论与实践》

《中国**:观念与轨迹》

《**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

《**讲稿》

《**的元素》

《**叙事学:理论与实例》

《**艺术-形势与风格》

《名家看**》

《类型学》

《**剪辑技巧》

《**阅读方法与实例》

《**市场营销》

《如何写影评》

《全球化与中国**的转型》

《中国**史研究专题》

《中国**史1905-1949》

**的艺术风格都有哪些?一一列举说明,谢谢

编导又称编导专业,是一门与有关联的学科。现代各类媒体方面的复合人型、多功能专业人才,重点是将艺术与技术的创新结合,具有较强策划与制作能力的,晚会以及各类综合活动编导人员,能全方位的将以下的内容的形象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并指导团队(演职员)进行工作的人员和机构.

本科中,

编导主要学有关文学创作、影片分析、音乐鉴赏与制作、视听语言、中外文学、艺术概论、外国影片分析与鉴赏、导演表演课、摄影、美学、后期制做等等。

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定义,总之包含很广,有关电视**的行业。

**理论分析的书籍有哪些?

(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关系);

(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形式分析取向的评论写作:评论焦点是作品的形式结构等本体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影片的结构和风格,或是的叙事形式在影片定的组织形式。从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出发来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个整体的。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辨识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发现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统化和模式化地使用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单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部分。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风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达中起着强调、误导澄清、强化等作用。

“作者论”取向的评论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艺术是个人而非公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创作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呈现在整体的作品中。关注的是主题意识、技巧的运用和影音风格比较一致的创作者。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 ?该作者是否对某种**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研究的领域演变成评论的一个重点。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发展的历史及**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在**频道《佳片有约》中经常点评**的梳长麻辫的女影评家叫什么名字?

**综合鉴赏:

《**艺术:形式与风格》

《**理论读本》

《什么是**》

《闪回:**简史》

《**艺术词典》

《**语言的语法》

……

影片分析写作:

《如何写影评》

《通向**圣殿》

《影片分析手册》

《伟大的**》

……

大师**观念:

《雕刻时光》

《侯孝贤**讲座》

《蛤蟆的油》

《小津》

……豆瓣搜各个**大师的名字能找到一大堆

国别**研究: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

《好莱坞怎样讲故事》

《法国**新浪潮》

《香港**的秘密》

《韩国**史》

《日本**100年》

……

**剧作:

《故事》

《救猫咪》

《**剧本写作基础》

……

影评主要学什么?献上所有分

田卉群

田卉群

田卉群

个人简介:**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剧作与批评

主要讲授课程:经典影片分析Ⅰ、Ⅱ 照相与实践 摄像与实践 港台**研究 前后期制作

主要社会工作及实践工作:

第八、九、十届北京大学生**节秘书长

全国高等院校学会会员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生**节全国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终评评委

两岸四地大中华区学生录像作品大赛评委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2004年“文学艺术奖”“电视剧奖”终评评委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2005年“青少年题材剧剧本征集”活动终评评委

清华大学艺术冬令营评委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央视论坛》《今日》《佳片有约》《影像地带》《读书》《边说边看》《第二起跑线》《流金岁月》《聚焦》《艺术争鸣》《今日气象》等、北京电视台《大宝国际》等电视栏目嘉宾

美国通用汽车、上海通用汽车广告宣传片撰稿、导演

指导级本科生许航摄影作品《郁金香》获香港两岸四地大学生摄影作品大赛二等奖

主要著作、论文情况:

著作:

《香港制造》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副主编

《经典名片读解教程 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专著

《经典名片读解教程 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合著

《金手指》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合著

29集电视连续剧《金手指》第二编剧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2004年播出

《电视文本写作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合著

《中国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合著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合著

论文:

《我要我的**——第十届北京大学生**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当代**总118期,2004年第1期

《大学生与中国**——第八届北京大学生**节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总第103期,2001年第4期

《沉默、缺席与边缘——看不见的女性》 **艺术2003年第2期

《黑色史诗》 **新作2003年第5期

《论**的游戏精神》 文艺研究2003年增刊

《第九届北京大学生**节调查分析》 当代**2002年第5期

《**的本性与中国八九十年代**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专刊

《通往圣杯之路》 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

《论中国**游戏精神的缺失》 **艺术2005年第2期

《英雄兮归来》 **艺术2005年第6期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中国美学研究 北京社科 黄会林教授主持

中国与中国文化传统研究 国家 黄会林教授主持

中国民族化研究 师大 王宜文教授主持

这还有她的博客,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blog.sina.cn/s/reader_4833bf1f01000byr.html

求短片《OUR TIME IS UP》下载或影评

我觉得这个首先要有思想和文,要对**有很深的见地,不能乱评乱说。这样的大学和其他大学没什么区别,学费也是一样的,有这个专业的大学很多,你可以了解这个专业在学校的地位如何,然后选择大学。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的形象,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与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的意象美》从**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修辞评论。**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的节奏艺术》

5. **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高高挂>中的音响》

7. **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表演评论。《眼之魅》

10.**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就看**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 。

关于什么是影评 就是个人对**的评论吧 看完**后所发表的看法和评价 。。。

《Our Time is Up》是一部很典型的美国喜剧片。一个忙碌的中产阶级,一群有着各种古怪癖好的人,紧张的生活和近似于狂欢的放松。短短12分钟的短片,节奏却相当紧凑。整部短片很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心理医生Stern接到电话得知自己只有6个星期的生命这一场景为界。这一过渡简单而又精巧,只有一个对着办公桌的静止的镜头。电话铃响,Stern习惯性地按下免提键。当他听到William医生的声音时,他迅速提起话筒,关掉免提键,走出镜头。从这一细微的细节,可以看出Stern对这一通电话是如此看重。如此重要的电话,导演却不让观众听到William的声音,而是让观众从Stern的回答中得知谈话的内容。“只剩6各星期的生命”这样的内容,如果有William本人亲口说出,对于观众而言,或许显得太过沉重而残酷,不仅对影片的喜剧气氛是一种折损,Stern说出的那句“So what?”也会显得苍白很多。“So what?”Stern讲得很轻松,但是从Stern又重新走回镜头,停在办公桌前若有所思,还是可以体会到Stern内心中的不平静。

前后两节的内容和镜头是相互对应的。闹钟、拖鞋、西服、领带、皮鞋、报纸、咖啡,同样的物品,同样的位置,但是Stern对待它们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守时、严谨、整洁的心理医生变得随意甚至邋遢,手里的国家心理杂志适时地换成了休闲杂志,病人前笔挺的西服也被松垮的长浴袍所取代。Stern对待病人的方式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不再只是对他们抱有同情心,用温和的语言表示对他们的理解,而是开门见山地告诉他们真实的心理障碍,用激进的方法去改变他们的习惯。而Stern对待新鲜医生Gardenswartz求教的态度也从婉拒变为邀请。

值得一提的是,两组医生和病人之间互动的镜头是很有特点的。前一节中,镜头在医生Stern和病人之间交替转换,景别一直保持在近景,可以清楚地看到医生和病人的神情:病人很自然地谈着自己的怪癖,而医生则是面部表情地接着对方的话说,或是问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可以看出病人已经是医生的常客了,而且治疗似乎显得没有成效。当医生问问题时,镜头立刻切至下一个病人,病人的切换显得自然而又流畅,同时也可以看出医生的问题显然没有什么针对性。后一节中,医生不再只是正襟危坐地听病人的叙述,转而直接地让病人面对问题。为了配合这一内容,镜头也不再使用规矩的近景,而用了一些灵活的变化,近景和全景穿叉;同时镜头也不再用正面拍摄,多拍摄人物的侧面;另外人物的姿势以及场景也有相应的变化,画面显得活泼跳跃。病人的出现次序基本和第一节中一致,但是偶尔有同一病人在不同的病人中穿插亮相,使得节奏更为紧凑。两节的节奏韵律让人感到了明显的差别。前一节更加的沉稳,而后一节更加明快。这同主人公的心情是大有关系的。在接到电话之前,Stern希望生活必须充实,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在接到电话后,Stern则认为生活就应该享受,在享受中把事情做完。或许是因为美国人只顾忙碌奔波而不知生活真谛的人生态度触发了导演的灵感,拍摄了这部短片来提醒大众,不要等到生命即将结束才开始留恋美好的生活。正如S. Mark Rhodes在Films in Review中所说的,“Our Time is Up was … about … what life is all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