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部**的观影笔记(十二)

2.《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评。

3.**《阿甘正传》视听语言分析。

4.高考艺术类编导招生考试的时候会考哪些影片让你写影评啊?如果这部影片没看过怎么办?

5.文学是**之父咋看

活着影评镜头视听语言分析怎么写_视听语言活着电影镜头分析

1

《霸王别姬》影评

有人曾经说过,中国真正好的**只有两部半,其中两部指的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和张

艺谋导演的《活着》

,半部指的是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样的评价毫不吝啬的道出了《霸

王别姬》这部**在中国**界的地位以及影响。

《霸王别姬》这部影片的故事跨度了近半个世纪,

将人物主角的命运与中国国粹京戏在历史中的沉浮以及中国历史背景的变换多舛娓娓道来,层层深

入,庞大的叙事结构让人每次看后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影片正式开篇便交代了时代背景——北洋时代,热闹的集市上随处可见各种卖艺的摊位,其

中便有临时搭台的京戏表演,京剧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跃然画面之上。京剧是经过中国文化几

千年的沉淀而成的艺术形式,是文化的精髓。虽然当时的中国并不太平,但京剧戏台上却仍旧歌舞升

平,上方的横幅上端提着四个大字

:

盛代元音。关师傅在罚跪小石头时说道:

“打自有唱戏的行当起,

那朝那代也没有咱们京戏这么红过,你们算是赶上了!

”更是交代了当时京剧正值空前鼎盛发展的时

期。

小豆子(幼年程蝶衣)被身为的母亲送到戏班里学戏,因为先天六指而遭到拒绝,母亲狠心

斩下第六指,就像斩断了小豆子与世俗的关联,开启了小豆子的不同寻常的学戏之路。但是,小豆子

毕竟还是个孩子,很难理解京戏并深入其中,因为常常背错《思凡》而遭到毒打。古时候,只允许男

子唱戏,所以许多旦角也是由男性来演绎。而《思凡》讲的是小尼姑色空不甘寺庙寂寞生活,春心萌

动的故事。小豆子常常唱错思凡,其实是潜意识里对演绎女角的一种强烈的排斥和对男性自尊的一种

维护。影片中有三个镜头(以下三张图)交代了小豆子对于京剧文化的心理转变。第一个镜头,因为

经常被错思凡,遭到师父几番毒打后,精神模糊,甚至产生了绝望的心理。第二个镜头,是师父讲霸

王别姬的故事,这个故事打动了小豆子,他甚至自己掌掴自己没能理解其中的精髓,经过此事他接受

了师父“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从一而终”的观念,他开始真正融入到戏剧当中。第三个镜头,经过

张公公后,小豆子彻底脱离了世俗,他似乎抛弃了自身,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京剧艺术中,将自

己纯粹的艺术理想与现实生活理想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与自己的师哥小石头唱一辈子戏。小石头不仅

在现实生活中与小豆子有很深的感情,在戏台上,与小豆子搭台演出西楚霸王,这样一种身份与小豆

子的艺术理想与生活理想高度吻合,于是,小石头便成了小豆子生活和艺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程蝶衣对段小楼暧昧的情愫更多的是从戏剧中延伸出来的。

当程蝶衣与段小楼(即长大后的小豆子与小石头)穿过学生游行队伍,段小楼与那坤在忿忿学生

游行时,程蝶衣却说:

“领着喊的那个唱武生倒不错。

”一语便道出了程蝶衣的生活与戏到了密不可分

甚至相互融合的地步。当给日本人唱完堂会,他向段小楼说道:

“有个叫青木的是懂戏的。

”在法庭为

2

自己辩解时说道:“如果青木还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国去了。”程蝶衣对京剧艺术的爱戴推崇,已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世俗,在当时看来,是不会被世俗众人所理解的。而段小楼更多的将唱戏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他是世俗的,他总是将生活与唱戏分的十分清楚,从来没有像程蝶衣一般全身心融入戏剧当中。所以,程蝶衣的艺术理想是孤独的。袁四爷可以说是全片中程蝶衣唯一的知音,他了解程蝶衣对于京剧艺术的热枕,而他本身也对京剧艺术十分热爱和推崇,无论是指出段小楼在表演中“定然七步”的错误,还是后来在法庭上对检察官污蔑戏剧艺术的驳斥,以及被判时,迈着的台步,都是发自内心对京剧文化的推崇和维护。

青木死了,袁四爷死了,程蝶衣经历了历史时代的变迁,与师兄段小楼分分合合,他的生活理想在逐渐破灭,他的艺术梦想在新时代也显得格格不入。他对现代戏的见解与批评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的(实际上也是潜意识里对京剧文化成为政治附庸品的抗拒),却被冠上了有不良的阶级思想观念,段小楼与那坤见风使舵,附和推崇现代戏,使程蝶衣孤立无助。小四利用手段将虞姬的角色从程蝶衣手中夺走,段小楼最终与小四同台演出,这些事实无疑在程蝶衣的艺术理想上添了很深的伤痕。程蝶衣烧了戏服从此罢戏,之后的一个镜头最能表现当时程蝶衣对于自己艺术理想的维护(如下图)。当时,程蝶衣重游王府,经过走廊时踩到了煤泥,便抬脚甩了甩泥。这个镜头不仅表现了程蝶衣的洁癖,更表现出了程蝶衣的艺术梦想是不容玷污的。

1000部**的观影笔记(十二)

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但这部**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过。后面姜淑云之死也是同样效果。在那个命贱如蝼蚁的时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现得都很干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一条生命被剥夺,就是这么轻易,轻易得让人心惊。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场面**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群众演员穿帮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严重(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场面有多处,我只发现了一个群众演员笑场的穿帮镜头。小股日军误入小教堂一场戏,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置的绝望深渊的开始。数千中国人面对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军人举起双手,其实这几千人一拥而上这几个日本兵都能给活活踩死,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屈服,这是一个丧失的反抗意识等待宰割的城市,这里的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惧和茫然(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还是很令人赞叹的。

应该说看这样的**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影片真正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面对难民们的下跪,尽管影片已经弱化了拉贝在这场中对中国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万人幸免于难毕竟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保能力,仅靠求生本能苟延着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所以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那种阳刚、那种秩序、那种虔诚,都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这里就说到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面,这名为了换取过冬物资带头去充当慰安妇、并最后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会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后会谴责这**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现在单纯地用民族主义情绪去解读那一场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过,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面对屠刀只能丧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评。

(十二)

7.《新难兄难弟》

导演陈可辛。主演梁朝伟、梁家辉、刘嘉玲、袁咏仪。经典喜剧片。

梁朝伟穿越时空与父亲梁家辉结成死党,又帮他追求母亲刘嘉玲。

市井图。对旧时光的回忆。

台词:楚帆:“说起那个嘉成,他很勤快,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还在房间里粘塑胶花——说曹操曹操就到。嘉成,吃宵夜!这是我的小同乡阿原,这位是嘉成哥。”李嘉成:“小姓李”。楚原:“李嘉成?你好你好,久仰久仰!”

“李嘉成”是影射香港地产巨头李嘉诚,是影片的一大笑点。

《乘风破浪》这部**就是山寨了《新难兄难弟》,不过李嘉诚的梗换成马化腾。

8.《这个杀手不太冷》

原题:Léon。吕克·贝松编剧及执导。动作**。

让·雷诺、娜塔莉·波特曼主演。

一名职业杀手与一个小女孩。这样的人物搭配和造型很难忘记。

9.《树先生》

王宝强表演的抽烟动作,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辛酸。

时不时看到有人在模仿这个动作,可见王宝强的这个表演设计深入人心。

980.《活着》

看了原著很久以后才看到这部**。好,**也好。

经典镜头:影片结尾,葛优和巩俐饰演的一对老夫妇来给自己的儿女上坟,人世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

981.《我的野蛮女友》

经典爱情喜剧。车太贤、全智贤主演。

经典镜头:**结尾,一对早已难以忘记彼此的男女在相亲介绍人没注意的桌面下拉起了手,而**最初介绍人要介绍的人就是对方。

早该相识的两个人,缘分迟早要来。这是一个好用的**桥段。

982.《星际穿越》

拍这部**的时候,诺兰请来了物理学家为整部**提供理论依据。而其中的黑洞模拟图,据说是一帮计算机专家用了好长时间才渲染出来的,整部**原片的大小有几十个TB。

故事情节也很棒。当女儿长大解开了书房的谜就拯救了困在时空中的父亲。女儿弥留之际,还鼓励依旧年轻的父亲去解救困在外太空的女科学家。

983.《超体》

B级科幻片。导演吕克·贝松。主演斯嘉丽·约翰逊、摩根·弗里曼。

概念出发点:一个迷思,说人对自身大脑潜能的开发效率只有10%,那么如果人将大脑的潜能利用到100%,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影片展示和发展了这个概念:随着对大脑的利用率逐步提高,露西获得更多的能力,掌握之前没有学过的知识,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读懂旁人的内心,甚至操控磁场,尤其是到最后100%的开发率实现后,她的肉身消失,变得无所不在。“肉身成圣”。

98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导演李安。**内涵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视觉美感让人惊艳。像梦一样瑰丽。

985.《华尔街之狼》

老马丁的第23部**。

这个**主要是看小李子的演技。说是浮夸也好,但是确实是很成功的表演。我现场看过传销和成功学课程推销员的演说,比这个更癫狂。

986.《狂怒》

坦克大战。皮特主演。

人性,就算在满目疮痍的战场上,也有不泯灭的光芒。

987.《胭脂扣》

张国荣、梅艳芳。前世今生。

988.《流氓医生》

梁朝伟、刘青云主演,挺有意思的。

医术高明的、厌恶不公的医疗制度的医生,在经营诊所。

拍出了市井气,港片的优秀之处。

989.《跛豪》

难民成为黑帮大人物的过程,吕良伟的表演好。

990.《和平饭店》

周润发、叶童主演。很好的**。看到叶童总会想到许仙,容易跳戏。但是她在里面的表演很好。

戈壁沙漠加老上海的气息,粗犷加小资。很吸引人。

老港片营造气氛的能力真的很强。

991.《金枝玉叶》

张国荣、梅艳芳、袁咏仪主演。

经典镜头:靓靓扮靓仔,手抓裤裆。

992.《星语心愿》

任贤齐、张柏芝主演。看完有点感动。

音乐在**中的重要作用。

993.《一代宗师》

王家卫导演。

墨镜王永远是画面比故事重要。

994.《保镖》

李连杰、钟丽缇主演。钟丽缇当年多漂亮。

当年港片的套路:猎奇人设+动作+花瓶。

995.《望夫成龙》

经典悲喜剧。周星驰,吴君如,成奎安主演。

星爷的这部**还是挺温暖的,不止于搞笑,还是把生活讲了出来。

996.《集结号》

冯小刚拍了这样的一个**。特别好。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互关系,是需要辩证的去看的。

9.《大腕》

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

对商品社会的反思与讽刺。有点港片当年“极尽癫狂”的精髓。

998.《老炮》

管虎导演,冯小刚主演。冯小刚的演技真的是好,不止这一个片子里可以看出来。演技是技术活儿,与人品、道德层次什么的,并不挂钩。“德艺双馨”完全是附加值。

999.《放牛班的春天》

法国音乐**。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

世界著名指挥家重回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童年的回忆浮出: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遇到了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他们改变了彼此的命运。

1000.《美国往事》

瑟吉欧·莱昂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

美国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帮史。纽约犹太社区里,“面条”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黑帮大佬。

(写到这里,才发现中间数目有记错,这里补上。)

511.《爆裂鼓手》

音乐片。一个热爱音乐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冷酷教头百般刁难。这样一部没什么故事情节的**能让人激动,完全证明了在**里的乐器永远迷人。

512.《孤胆特工》

元彬主演。

器官买卖看着叫人胆战心寒深恶痛绝。

513.《空房间》

男孩与被家暴的,在沉默的氛围中,每个角色的欲求和痛苦都被无限放大。

为了永远在一起,男主角练就了“消失”的技能:人的眼睛只能看到180度的范围,他就躲在另外的180度。

欲望是金基德**中挥之不去的主题。

514.《弓》

金基德导演永远是+象征+逼仄的空间+对人性恶的拷问。

年过花甲的老人和少女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生活,他们靠两艘渔船谋生,欲望在此滋长,老人和少女约定等少女18岁的时候两个人就结婚。

然而一个大学生到来了,他和少女相互吸引,不谙世事的的女孩也对外面的世界深深好奇。

终日拿着一把弓的老人终于对年轻人下手。

515.《莫比乌斯》

金基德导演。全片没有一句台词,极端风格化的。

一个阉了丈夫的女人,一个虐恋的儿子。又是对人性恶的拷问。

片名《莫比乌斯》对于"轮回"的影射,象征人的痛苦不断循环,找不到出路。阉割、斩断欲望,也许是获得解脱的唯一出路。

516.《春去冬来又一春》

金基德导演。

“从前有一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庙......”。又是一个”轮回”的故事。

1春: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小孩。小和尚把小动物绑在石头上

2夏:小和尚长大了,开始有了性的萌动,与白衣少野合。

3秋:小和尚选择离开老和尚,还俗,后来他在外面杀了人,又回到水中寺,在庙前木板上刻心经,警察来把他带走,老和尚闭七窍自焚沉水。

4冬:中年人回寺,取师傅舍利,修行。蒙面女人送来一个小孩后自沉入冰窟。

5又一个四季轮回,中年人成了老和尚,收养的小和尚又在玩将石头绑在小动物身上的游戏。

寓意深刻,景色迷人。

517.《圣殇》

一个从小就是孤儿的高利贷收债人突然间有了母亲,从最开始的敌视到后来享受从未有过的母爱,他在这场编造的爱中越陷越深。其实这个母亲是为了死去的儿子复仇,她的儿子正是被这个收债人所杀,看着眼前这个人一点点接受了自己的爱,母亲用自杀实现了完美的复仇。他们都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撕心裂肺。

泯灭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靠复仇愤怒残害肢体,而是毁灭他对爱的渴望。

518.《漂流欲室》

漂浮在湖面上的零星船屋,一个哑巴妓·女,早上驾驶小船接载宾馆的客人,顺便卖鱼粮给渔夫,晚上则以姿色诱惑那些客人。

一个犯了罪的警察到来,他们从彼此取暖到相爱相杀。

看这个**需要能忍住恶心才能看下去。

519.《坏小子》

金基德把一个虐恋的故事推到了疯狂的境地,女主角在公园里碰到了一个冲上来强吻她的可疑男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男人却毁了她的一生。出于畸形的爱恋,他设局陷害了女主角,令她欠下了巨额债务,靠出卖身体还债。丧心病狂的他还在房间里弄了一面单面镜,可以看到女主角的卖春场景。

781.《撒玛利亚女孩》

金基德导演。

两个有着去欧洲旅游的美好愿望的女孩,却用了卖身的肮脏手段来筹钱。当她们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遭遇无穷无尽的噩梦。

用性既换不来自由,也不能得到爱。

782.《蓝色大门》

金基德导演。低成本“B级片”。

父母把妓·女贞花收留在家,并让她在家接客,这样的举动让慧美十分不满,对贞花更是充满了敌意。一次,她跟踪贞花,看到她在灯塔上交易的样子,那样的唯美使慧美顿时对贞花改观,对她的工作重新认识。

一天晚上,慧美竟然代替了贞花与客人交易。

783.《雌雄大盗》

坏种天生相吸,坏种善于蛊惑人心。

784.《天生狂》

第一次看是在2000年,当时看完心里堵得慌,有种压抑不住的躁动,有点想砸点什么东西的感觉。**能让人如此狂躁郁闷也是个技术活。得赏。

再看时,就关注了从前看时没留意的一些细节。

片头曲男低音的歌声特别适合**,黑白与彩色的交替使用。

章节型。分段讲述。

第1幕,梅乐莉的“暴虐”家庭,居然加入了情景喜剧的笑声,这是一种反讽。第1幕结束时居然还有字幕。用音效连接剧情。居然用了“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这种中国陕北信天游作为音效,达到了一种混乱的效果。

**手段丰富,还加入了。残酷的画面插入优美的诗形成反差,还插入了优美的风景,插入了其他的社会新闻,动物、战争等素材。

罪犯越平静,媒体人、电视人、作家、警察、监狱长,甚至观众就更疯狂。

昆汀·塔伦蒂诺编剧。

785.《杀手悲歌》

一名罪犯越狱,来到小镇找仇家复仇,别人只知道他把枪藏在一个吉他盒子内。恰在此时,一个身穿黑衣的吉他手也来到了镇上。阴差阳错就此展开,引出连串爆笑追杀。

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当时还是个年仅23岁穷得叮当响的大学生。他自编自导,自己拍摄、剪辑、录音,一共只花了7000美金。其中3000美金,还是他“出卖身体”——担任药物实验小白鼠挣来的。

演员的演技都糟糕透顶,不用开口就分分钟让人出戏,一看就是大街上拉来的。片中大部分用的是玩具枪,角色中枪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衣服下的血包和爆炸装置。然而,尽管处处粗糙可笑,影片整体看来却很完整。

拍大片必须砸大钱,拍好片则未必。大多数人拍不出好**,不是差钱,而是因为根本不是那块料。

786.《英雄不流泪》

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第二部**作品。根据上一个短片扩展的长片。班德拉斯主演。

长发披肩手握吉它盒的独行汉子,为了追杀杀他深爱女友的冷血大毒枭,只身上路。汉子身陷险境,书店女郎相救,二人杀出血路。

787.《杀出个黎明》

1996年,昆汀将自己早年创作的剧本《杀出个黎明》搬上银幕。

昆汀让好友罗伯特·罗德里格斯担任导演,而自己则集编剧、制片、副导、主演于一身,充分展示了他作为独立**人的多方面才华。

这个片子是分裂的结构,上半部分是西部公路片,下半部分完全是魔幻打怪。**的最后,酒吧露出了它的背后山崖下的巨大地宫,很震撼的结尾,很强大的想象力。

789.《罪恶之城》

罗德里格兹亲自掌镜,与昆汀合导。黑白摄影风格。

曾在《辛德勒名单》中有过凄美运用的“一点红”在这里变成了妖冶而炫目的烈焰红唇,美术感极强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1001.《被解放的姜戈》

昆汀导演。西部片。黑人奴隶的快意恩仇录。音乐。

树林“解放姜戈”场面的布光和肌理。

1002.《无耻混蛋》

昆汀导演。皮特主演。

皮特表演加入的特别口音让我第一次忽略了他的脸。

昆汀大肆篡改了历史,让纳粹魔头全毙命于,提前结束二战。

对历史的想象。黑色幽默。快感。

“快感”这个词,真是对昆汀**的解读的关键。

快意恩仇,现代人特别想却无能为力的事,所以昆汀在**里帮他们宣泄。

1003.《八恶人》

开篇的雪景镜头非常好,昆汀的作品,暴力直接,大量的血浆。

一天以内发生的事情,用了插叙倒叙的手法,玩时间的游戏。

用的是章回体,来突破好莱坞的经典模式。

1004.《落水狗》

昆汀导演,一个迷恋“述事戏法”的鬼才。

多线叙事。

6个匪徒互不认识,分别用色彩作为代号。

“卧底”的反转。

1005.《低俗》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昆汀的拍摄技巧几乎完全出于自学,这同他在音像店打工时的大量观影密不可分。他喜欢Cult片的重口味,擅长非线性讲述故事,他有故事的高级讲法,“环状结构”+“多角度”。

在他的作品中,风格化的暴力场面无处不在,戏谑和仪式化,真实和残酷。

1006.《杀死比尔1》

1007.《杀死比尔2》

昆汀·塔伦蒂诺导演。

七八十年代中国武侠片的视觉风格,尤其看到刘家辉演的白眉道人出场。

暴力美学。昆汀坚持用避孕套装满血来营造鲜血飞溅的效果——这曾是张彻惯用的方法。

结语:

影片所带来的新鲜体验和内心感受是很重要的。这里写的都是我最直观的主观感受,不算拉片。另外,我要求自己尽量不依靠“搜索”来完善这个记录,也是练练脑子。

对于个别**,我有更详尽的拉片笔记,但那只是一种训练。拉片子,需要对某部**进行结构、人物、人物关系、主题和视听语言等等方面的分析,需要逐段播放,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比较枯燥。不靠这个吃饭的,就不建议大家去做这件事了。毕竟,我们看**是为了放松身心。

以前,很多**看了也不记得自己看了。有时候开会别人提起一部**,不说具体的某个特别精彩的片段我根本想不起来自己看过,也是这个原因,我开始了这个1000部**的观看,希望自己能在需要案例佐证项目的时候能够在脑库迅速调取记忆。

我肯定不止看过这1000多部**,这里记录的只是我在2014年年底到2019年底看过的**。虽然自己的**待看名单上还有很多**没看,但心里有了这1000部**的底子,对于茫茫片库就不再有畏难心态了。然后,不再什么片都去看了,毕竟,看烂片比较伤身体。

在这1000个**记录记完后,我就不再看一个**就做一个笔记了,而是看到自己觉得有可写的、可以学习的**才记录一下。

看看要过几年,我能有我的第二个“1000部**观影笔记”。

END。

**《阿甘正传》视听语言分析。

转:

第一个:

谁都曾经在自己的少年时怨恨过自己的父亲的罢。谁都曾经在少年时挨过父亲的巴掌的罢。谁都曾经觉得父亲是法西斯般的罢。谁都是曾经埋怨过父亲不了解自己的罢。

可是又有谁,真正的了解过自己的父亲呢?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故事的画面风格是优美的柔顺的写意的温暖的,水墨画一般的平和娴静。

那应该是南方吧,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有许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

故事的音乐理念是抒情的清新的直接的清扬的,风吹水一样的顺滑与寂静。

无论是古典的民乐还是英文流行曲,他们都在适当的时候响起,把故事同音乐的意境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让人笑着流泪。

我记起我第一次远行,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我当时还埋怨他不懂得买东西,跟他讲火车站的东西是多么的难吃,他又如何让人骗了云云。

虽然我那样讲他,可是他的目光,就跟影片里的父亲那样,是充满了疼惜和爱的。中国的父亲们,从来都是隐藏着自己的感情的,他们的爱,从不会像母亲那样表达得那么外露。他们在家庭里,生活中,必须要保持自己一家之主的权威性同神秘感,他们要表现出一种山样的感觉,给整个家庭以安全感同支柱感。

所以他们心里是苦的,孤独,多么可怕的东西,可是他们要一辈子都在那种不被自己亲人了解的孤独中,但却始终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默默的感情。

这是一个需要善良的年代,我们身边充斥着赤裸裸的物质同欲望,一切都在被标价,一切都在出售或者等待出售。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变成石头或者木头,没有眼泪掉下来。

我想起**里的那个阿婆固执的等待,那么的坚定,充满了希望,多么好。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些人,是在固执地,痴痴地,相信着未来的。

而她所相信的未来,却是老邮差给的,他退休了,他的儿子一定会继续将这个给予希望的事情继续下去,还是善良的人多,还是有些人,仍旧相信着爱。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他心里是欢喜的,他知道自己的沉默终于有了结果,他知道儿子终于懂得他了,所以他高兴,所以他终于放心,让儿子接过他手中的工作,让儿子,通过一封封信件的传递,继续给大山里的人,播种希望,播种爱。

我没有背过我的父亲,我也从来没有跟他说过我对他的爱,我甚至没有告诉过他,我一直都是知道他的爱的,我一直羞于启齿,我所处的环境,注定了我要成为一个沉默的男子,注定了我会继续父亲的路,继续重复父亲的路,一条等待着被了解,被爱的路。

影片的结尾,父亲终于陪儿子第一次走完了那条邮路,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把儿子送出家门,终于可以放下他这么多年的负担,他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他终于可以歇歇了。

其实整个影片里,父亲陪伴儿子走邮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由不理解变为理解的过程。那种感情,是暗流一样的,爱了就要说出来吗?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从来都是这样的,从来都是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用言语去形容去描述的。

我们,的确是要有点信仰的,比如爱,比如,未来。

第二个:

原来中国也有如此唯美的**

一直以为我们的**就是霸王别姬的历史沧桑

或者是活着的悲天悯人……

原来我们也有用如画的镜头影象

用天籁般的配乐

用一幕幕简单而自然的细节

表达那些细腻而真挚的感情

山间那一片片如泼墨般浓郁的绿色

夕阳下被映红的绿色稻田呈现的橙黄

山里清澈见底的水

安静的水车

夕阳下随风飞翔的纸飞机

还有那侗族姑娘褂子的一抹鲜红

无不是饱含着感情的美丽意象

舒缓柔美的配乐贯串着始终

伴随着驿动的心 Westlife

恰似你的温柔 侗族姑娘的山歌

完美的烘托着影片的意境

最动人心的是两次突然高昂的音乐

一次是父子共眠时伴着父亲欣慰的笑容出现

一次是影片最后父亲将老二推向儿子的那一刻

那两个瞬间 让人热泪盈眶 感动而振奋

一如岩井俊二的**

唯美的音画下蕴涵着的是浓浓的感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幅以亲情为轴的纯美画卷

一路走来 儿子和父亲的心越走越近

穿插其中的

是年轻时的父亲母亲的爱

是父子对五婆善意的欺骗中关切

是侗族姑娘笑声中渐渐萌生的爱情

是母亲离开山里后的乡愁

还有那母亲带着儿子伫立桥头的等待

母亲一人伫立桥头的等待

儿子一人出门时父亲母亲怜惜关爱的眼神

每一幕都是能击中心灵深处最柔软地方的感动

影片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

刘烨 父亲 母亲安静自然的表演

舒缓 柔和

不时响起的旁白也是让人感动的源泉

记忆最深的是儿子背负父亲过河这一段

“村里的老人说 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小时侯觉得我爸特高大

还担心自己时候才能背得动他

结果小学没毕业 个子就比爸高了”

接着镜头转到小时侯儿子骑在父亲脖子上走在街上

那一刻 父亲热泪盈眶 我也热泪盈眶……

那山 那人 那狗

真的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是一首悦耳的曲子

是一段温暖的感情

是一个纯真梦幻的梦

第三个:

这是一次灵魂的沉静,偏远的山村,一次远行中父亲与儿子的相和相知。儿子背父过河中,父亲得到了这一世的满足,潸然泪下。

太多太多,看完就想起那句“父爱如山”。自己的父亲和片里的没什么区别,这一世的愿望就是儿子的孝顺与成材。纷乱的世界,只有家的温暖是无私与恒久的,想起近年离家独居,很难在回家看看,心里便堵。其实也象影片里一样,在我记忆里重来没有对父亲表达过爱,说不出口,只能在心里翻涌。也是这种中国式的隐忍,在片子最后给我共鸣,让我泪如泉涌。

刘晔在里面表现青涩,确是男主角演技内敛入骨,演绎出了那两个字“父亲”!

第四个:

很多人都说陈凯歌的 《和你在一起》 是近年中国**中反映人性化题材中难得的精品,但我以为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却比它强过了n倍。它在国内的票房几乎都不能提起,甚至霍导本身的名气都远不及陈导,但它却在日本创造了近2亿日圆的票房奇迹。 这并不是说日本观众就更比我们懂得体会人性化的魅力,而更在于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了自己身旁的佳做,就象我们习惯于忽略自己身旁存在的人和物。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花香是那么的幽远,但却是发自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故事很简单, 讲一个湘西山区的老邮递员带自己要顶班的儿子最后一次走邮路的故事。 秀丽的景色 潺潺的流水 浓郁民族风情的写实,加上优美的配乐, 就是一幅非常非常让人陶醉的图画。只可惜该片的日本二区版dvd并未进行太多的加工和修补,美丽的景致总是有种朦胧的感觉。

片中的男主角那时候还没出名, 能看的出他纯纯的样子,可惜,现在的他已经有了太多的矫情和造作,充满了城市里所谓青春偶像的铜臭。 他就是刘晔。 女主角,也不叫女主角吧,只出现短短的10分钟不到。现在也是非常红了。两相对比,的确很怀念她演这片刚出道的样子, 就象山野中盛开的鲜花,让人夺目却又青翠。她就是陈好,现在的“万人迷”。

故事本身很简单, 但我感觉似乎发现了内心一种城市里久远的东西,或者说是我们现代人心地一份久远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经历了经济泡沫的日本人才能体会的更强烈吧: 那就是人的本性关怀和关爱。 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就是父亲被儿子背着过河时,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那是一种伟大的父爱,也是对儿子长大成人懂事的感怀。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就象父亲坚持给孤寡老人长年读信送钱等等,试问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 面对着自己的亲人,面对着自己身旁的人和事物,面对着自己周遭的一切一切, 是怎么做的呢。

说太多了, 也不好了, 还是推荐给大家吧, 各人感悟不同, 喜好不同,但愿看完后的收获也不同。

台湾关于这片的评论

大陆**《那山那人那狗》,片名简单率直得让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绪,虽然以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就是深山里2个男人和一条狗的故事,然而该片却是历年来少见,如此单纯却真情流露的动人佳片,99年赢得中国**最高荣誉金鸡奖2项肯定,说明了该片的可贵和精。

《那山那人那狗》剧情讲述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台湾称邮差),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首次出发,老邮员千叮咛万交代实在放心不下,於是带著长年跟随的忠狗,陪著儿子走一趟送信之旅。

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展开前所未有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於知道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老乡邮员也体会20多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於是那山、那人、那狗构筑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动。

如果说《那山那人那狗》是继《喜马拉雅》后,再一次呈现 无名英雄 世代交替传承的故事并不为过,《喜马拉雅》里成群的商队面临高山跋涉、暴风雪的阻挠;而《那山那人那狗》则是老邮差独自一人长途跋涉在湖南深山,为偏远地区的乡民传递一点一滴的信息。

《喜马拉雅》勾勒老酋长传递对抗大自然的经验和精神给下一代;《那山那人那狗》则是父子俩代融化长久以来的冷漠和距离。不论是《那山那人那狗》或《喜马拉雅》,都展现人类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所呈现出的坚毅不拔,《喜马拉雅》若是展现青康藏高原辽阔的景色,《那山那人那狗》则强调亚热带山林里无尽的绿,以及亲子间真挚的感动,在大陆新秀导演霍建起继96年《赢家》获得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后,《那山那人那狗》又再度夺下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与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第五个:

因为听说是北电曾经连续考了三年的片子,所以很仔细地看了下来。霍建起是我并不熟悉的导演,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传达给我一种绿意融融的温情。山灵水秀,清新悠长。

可能是由于习惯罢,视听语言的要素中我最重视的一直是画面——构图,色彩,影调,场面调度。霍建起没让我失望。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画般美景。绵延的绿色,细密的绿色,辽阔的绿色。是包容感恩的颜色,是平和安静的颜色。雾蒙蒙的天光,整洁碧绿的麦田,缭乱的荧火虫……不同于国产**独有的乡土气息,反而甚至有点诗的意境了。

色调的变化出现在每一个用温情涂抹的情节中。黄昏的天光罩在他们身上,异常温暖的样子。由绿色到金**的转变,像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等到了收割的季节。

“我还是国家干部呢。”开头儿子对母亲这样说,结尾父亲也在儿子面前不服气地嘟囔着这句话。都知道,“国家干部”只是一个名号,充其量也就是个自我安慰。父亲其实同儿子一样,都是需要被认同的人,需要乡亲对他们的需要,需要家人对他们的需要。因为被需要,生活才有了“想头”,工作才有了“干头”。实际上,小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懂得自我安慰、自我呢。安慰得久了,往往他们自己也会把这安慰当成了真的,于是更加欢喜。这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吧。

大山情结。母亲有着大山情结,其实父亲也有,住在山里的人们更有。习惯着住在山里,过着闭塞隔绝而又淳朴快乐的日子,这就是他们的大山情结。大山里的生活是一种单纯的境界,一种不被打扰的纯粹心境。山里的世界比起山外来,少了些世俗纷争,多了些清净悠远,少了些喧嚣繁杂,多了些安然简单。大山情结多少包含了一些出世的意味在里面,也许那就是作者心里的乌托邦,作者没明说出来的小理想。

有趣的是,故事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两个邮差。邮差是山里与山外联系的纽带。也许这就暗示着,没有彻彻底底脱离尘世而存在的桃花源。大山情结也许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返璞归真的归属感。

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父亲代表着山里,儿子代表着山外。在山里的三天跋涉中,父子俩经历了从理解到包容到接纳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纽带呢,应该是母亲。儿子爱着母亲,丈夫爱着妻子,在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在三天的近似于仪式的跋涉后,父亲和儿子交换了位置,山里的人住在了山外,山外的人走向了山里。而这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在跋涉的过程中,儿子已经完成了对父亲的回归。

相比之下,狗的作用似乎就并不那么重要了。也许可以理解为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音乐。背景一直都是有着浓郁民族气息的配乐,而儿子的半导体里播出的流行音乐又不时打断着这些旋律。尤其是儿子和侗族姑娘的那场对手戏里,半导体中一直播放着外国流行歌曲。是因为年轻吧,年轻的人们带着他们年轻的文化,不断地为这个闭塞的地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生机勃勃。这又一次证明,作者并不打算构造一个绝对的桃花源。

是一首诗,一首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诗。一首关于爱,关于包容和感恩的诗

高考艺术类编导招生考试的时候会考哪些影片让你写影评啊?如果这部影片没看过怎么办?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

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从这里产生,进而风

靡世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

《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

经典的好莱坞大片。

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这部经典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

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

深层次的剖析

了美国当代历史,

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

作为一部以人物记

录历史的影片,

阿甘作为主要线索,

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

影片也同样

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中的经典名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

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

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

其中

《阿甘正传》

便是通过

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

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

面,越战,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

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

《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

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

重新审视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

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

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

在混乱中接受

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

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

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

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

洁的,

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

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

却朴实真挚的阿甘。

幼年时阿甘拙笨,

说话缓慢而坚定,

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

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

珍妮,

她一直是阿甘的天

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

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

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

找不到自己

的位置。

她想成为歌星,

却只能在街上或者酒吧里卖艺,

与一帮狐朋狗友们

。她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暴力,毒品这些负面因素。所以影片塑造出

的珍妮的形象总是阴暗的,

模糊的。

但是她对阿甘又是真诚的,

所以在影片结尾

处,

珍妮的形象又回归了初识阿甘时的纯洁美丽。

丹中尉,

一开始出场便是狂野

的,

翻脸如翻书,

上一刻还在开玩笑下一刻又在严肃的下达命令。

他在战场上一

门心思的求死,

延续他家族的“光荣”捐躯历史。

在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丹中尉异

常绝望,

他认为生活的希望全都结束在了战场上,

他本该死在那里,

对阿甘的救

命之恩完全不领情。

从战场回来后变得有些神经质,

穿着邋里邋遢,

说话粗声粗

气,宣泄着他的不满。但是在新年夜里,他的悲伤抑制不住的外泄,让观众感受

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后来在海上他与风暴进行搏击,

又以不屈不挠的反抗者形

象出现。

最后“他和上帝讲和”后,

以及在阿甘结婚时出现的形象是温和的,

是他在经历人生几大起伏后回归本性的表现。

影片的拍摄技巧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在体现珍妮和阿甘两个人的生活时,

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调。

在阿甘的生活中,

大量的运用暖调。

而珍妮的生活片段

则运用较多的冷色调。

影片中多次出现阿甘跑步的画面,

跑步在这部片子里面算

是出现最多的动作段落。

第一次跑步,

阿甘摆脱了他腿上的支架,

在这一场景中

依旧出现大量的绿色,背景拥有很清晰的轮廓,自然的和谐美丽使人心情明朗。

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榄队教练的青睐,

随后凭借着跑步这一特长,

为橄榄球队赢得

了比赛的胜利,

在这一场景中出现了大块的红色和**,

观众席上也是大片大片

的红色标语,把球场比赛热烈气氛烘托起来,让人兴奋。依旧是暖色调为主。随

后是越战中他在丛林中奔跑,

救了自己的战友们。

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绿色和黄

色,并且光线充足,线型较为清楚,营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与阿甘的生活段落

色彩刻画相比,

珍妮的生活环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

表现起其生活的压

抑,同时体现珍妮本人内心的消极厌世。影片通过这种明暗,色调的对比方式,

暗示了阿甘与珍妮两人个性的相悖与命运的走向。

而在最后,

珍妮重新回到阿甘

身边的时候,两人的内心世界逐渐相统一,珍妮场景的色彩也与阿甘趋于一致,

光效也统一使用了自然光效。

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来,

色彩又如同两人幼

年的时候,白色与绿色相间,开阔明亮,充满朝气。让观众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经

不像从前一般,

而是以一种更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

也喻示了珍妮经历若干波折

后的精神上的重生。

影片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配置,

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

也表达了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

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同时能激发观众的想

象里,

让观众潜意识的接受这些暗示信息。

色彩与光效的使用也推动了叙事,

强影片真实感,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那根飘浮着的羽毛。

这根羽毛也多次出现在镜头当中。

影片一开始便以羽

毛作为视线引导,镜头追随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现。结尾处,羽毛又随风而起,

飘荡到更远处。在《阿甘正传》的一开场,一根羽毛引导观众的视线,同时出现

了开场音乐,

钢琴的轻盈与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

为“羽毛”塑造出声音造

型,

也推动着影片的气氛。

随着羽毛的起伏,

观众感受到的音乐也是如羽毛般飘

忽不定,随风飘荡,正如生活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感,难以预料。而在影片结尾处

又重复出现这一主题,此时,音乐的含义却多于开头,有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慨,

多了几分感动。生活就像这根羽毛一样,或随风飘荡,或落于尘泥,我们无权选

择它的方向。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

在美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问题。种族问题也是《阿甘正传》中

的一个重要元素。

首先是阿拉巴马的民权运动,

州长华莱士拒绝黑人入校,

但最

终妥协。

在开往军营的车上,

观众可以看到车上都是白人与白人坐在一起,

黑人

与黑人坐在一起。

阿甘在车上碰上了从前在校车上一样的钉子。

最后他和黑人巴

布坐在一起,

这也是他在军营中唯一的好朋友。

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虾的,

在饭店

里给白人端菜。

在阿甘送给巴布母亲股份之后,

人物关系转换了,

换成了白人给

黑人端菜。种族问题以一个幽默的报复方式呈现处理。

电视在这部影片里成为重要的叙事手段,通过它,展现了美国当代的政治文

化包括阿拉巴马州民权运动,

华莱士被射伤,

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大学生橄榄球

队,约翰逊总统接见越战功臣,肯尼迪总统被刺杀,福特总统被刺杀,尼克松水

门,

还有登月?电视新闻经常作为一个剪辑点建立起镜头与镜头,

段落与

段落只见的关系。

在叙事上,

也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为我们呈现出美国社会

状态——暴力冲突严重,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的真实情况。

声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人声在影片中表现为对话和旁白以及

内心独白,整个故事由阿甘的旁白来讲述,阿甘的声音柔和,平缓,情绪起伏不

大,

娓娓道来,

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缓平实的基调。

幼年时的阿甘,

说话有些木讷,

字字清晰,虽然拙笨但是很朴实。阿甘总是重复“笨有笨的的作为。”,这句话

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

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

”这句话贯穿影片始终,

为珍妮场景与阿甘场景的剪辑点,

连接两个人的关系,

推动了情节发展,

也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感情专一,

真诚的阿甘。

而**音乐,

也记述了这一时代最有代表

性的音乐——摇滚。

**中的摇滚音乐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帮助影片叙事推进影

片节奏,

也同样发人深省,

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

音响为影片增添了

生活气息,阿甘的场景中,总是宁静的,充满自然的气息。而珍妮的场景中,充

满了城市噪音,

是浮躁而喧闹的。

这些场景中,

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对现代工业的

排斥与对自然的向往。

影片中关于漫漫人生的种种韵味,苦与乐、生与死、战争与爱情、冷

漠与

友谊、成功与失败,伟大与卑微,值得我们去一辈子细细品味。在我们骄扬跋扈

时,在我们患得患失时,在我们迷惘彷徨时,在我们伤痕累累时,我们想总可以

在满目的荒谬之中苟活下去,

就冲着阿甘这个理由。

我们还要尽我们的所能,

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

纵然这世界走到尽头,

必然是消失于无形,

但活着的人

总需

要一缕希望的曙光。或许人生就像那根飘浮的羽毛一样,要么飘浮不定,

要么乘风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载着我们的希望。

文学是**之父咋看

那可就多啦,编导生必看的**就有几百部呐,这只要你的专业水平好看过和没看有什麽区别吗?我先给你说一点必看的影片吧

1. 肖申克的救赎 (1994)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2.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导演:斯皮尔伯格

3. 蜘蛛侠1(2002)导演:山姆-雷米

4. 蜘蛛侠3(2004)导演:山姆"雷米

5. 蜘蛛侠3(2007)导演:山姆"雷米

6. 教父 (12) 导演:科波拉

7. 教父2(14)导演:科波拉

8. 教父3 (1992)导演:科波拉

9. 美女也疯狂(2006)导演:金荣华

10. 阿甘正传 (1994) 导演:罗伯特.泽米斯基

11. 蒂凡尼的早餐(1961)布莱克"爱德华兹

12. 霸王别姬 (1993) 导演:陈凯歌

13. 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2003)导演:沃宾斯基

14. 加勒比海盗:亡灵宝藏(2006)导演:沃宾斯基

15. 鬼子来了(2002)导演:姜文

16. 忘不了(2005)导演: 尔东升

17. 圆明园(2006)导演:金铁木

18. 江湖(2005)导演:黄精甫

19. 两个人的芭蕾(2005)导演:李力

20. 红磨坊(2001) 导演:巴兹.卢曼

21. 新抢钱夫妻 (2005)索尼哥伦比亚导演:迪恩-帕里索特

22. 红色小提琴(1998) 导演:法朗索.吉哈

23. 冰河世纪1(2005)20世纪福克斯 导演:卡洛斯"沙丹哈

24. 冰河世纪2冰川融解(2006)20世纪福克斯 导演:卡洛斯"沙丹哈

25. 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4) 导演:吕克贝松

26. 博物馆之夜(2006)20世纪福克斯导演:肖恩-利维

27. 快乐的大脚(2006)华纳兄弟 导演:乔治"米勒

28. 穿普拉达的女王(2006)20世纪福克斯 导演:大卫弗兰克尔、

29. 无间行者(2006)华纳兄弟 导演:马丁"西科塞斯

30. 四百下 (1959) 导演:特吕弗

31. 美国往事 () 导演:莱翁内

32. 死亡诗社(1989) 导演:彼得"威尔

33. 与狼共舞(1990)导演:凯文-科斯特纳

34. 紫色(1985)导演:斯皮尔伯格

35. 艺伎回忆录(2005)导演: 罗伯-马歇尔

36. 纳尼亚(2005)导演:安德鲁"亚当森

37. 虎口脱险 (1966) 导演:杰拉尔"乌里

38. 金刚(2006)环球** 导演:彼得"杰克逊

39. 美丽人生 (19) 导演:罗伯托.贝尼尼

40. 探戈(1998) 导演:卡洛斯.绍拉

41. 音乐之声 (1965) 导演:罗伯特"怀斯

42. 活着 (1994) 导演:张艺谋

43. 阿波罗十三号(1995)导演:朗"霍华德

44. BJ单身日记(2001)导演:沙朗"马奎尔

45. 南极大冒险(2006)导演:弗兰克马歇尔

46. 我脑中的橡皮擦(2005)韩国 导演:李载汉

47. 勇敢的心 (1995) 导演:梅尔"吉普森

48. 钢琴家(2002)导演:波兰斯基

49. 芝加哥(2003)导演:马歇尔

50. 舞出我天地(2000)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51. 霍元甲(2006)导演:于仁泰

52. 悲伤** (2006)韩国导演:权宗冠

53. 鸡犬不宁(2006) 华谊兄弟 导演:陈大明

54. 魔戒 1:魔戒现身(2001)导演:彼得"杰克逊

55. 魔戒2:双塔奇兵(2002)导演:彼得"杰克逊

56. 魔戒3:王者归来 (2003) 导演:彼得"杰克逊

57. 芳香之旅(2006)导演:章家瑞

58. 墨攻(2006)导演:张之亮

59. 绝代艳后(2006)哥伦比亚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60. 2001太空漫游 (1968) 导演:库布里克

61. 我的B型血男友(2005)导演:崔锡元

62. 马江饭店(2006)导演:崔圣哲

63. 十二宫(2007)派拉蒙 导演:大卫芬奇

64. 亲切的金子(2005)导演:朴赞郁

65. 七宗罪(1995)导演:大卫芬奇

66. 我要成名(2006)保利博纳 导演: 刘国昌、

67. 疯狂的石头(2006)导演:宁浩

68. 燃情岁月 (1994) 导演:宁爱德华"兹威克

69. 断臂山 (2005) 导演:李安

70.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006)法国欧罗巴导演:吕克贝松

71.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1999)格莱默西公司导演:斯派克琼斯

72. 格林兄弟(2005)米高梅影业导演:特里吉列姆

73. 追梦女郎(2006) 梦工厂/派拉蒙导演:比尔-康顿

74. 达芬奇密码(2006) 哥伦比亚 导演:朗霍华德

75. 帝国的毁灭(2005)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76. 死神来了1(2000)导演:戴维-埃利斯

77. 死神来了2(2003)导演:戴维-埃利斯

78. 死神来了3(2006) 新线 导演:黄毅瑜

79.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2005)梦工厂/派拉蒙 导演:布莱德-谢尔伯林

80. 耶稣受难记(2004) 导演:梅尔-吉布森

81. 两杆老烟枪 (1998) 环球 导演:盖"里奇

82. 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 北京新画面 导演:张艺谋

83. 狗狗心事(2006) 导演:佐藤信介等

84. 夜宴(2006) 华谊兄弟 导演:冯小刚

85. 来电惊魂(2006) 索尼 导演:西蒙"卫斯特

86. 看上去很美(2006)华昆天映导演:张元

87. 双层公寓(2006)米拉麦克斯 导演:丹尼"迪维图

88. 欢乐的大脚(2007)华纳兄弟导演:乔治"米勒

89. 落叶归根(2007)香港星皓 导演:张杨

90. 闻香识女人 (1992) 导演:马丁"布莱斯特

91. 针孔旅社(2007) 哥伦比亚 导演:尼莫洛德"安塔尔

92. 狮子王 (1994) 导演:罗杰"艾勒斯 罗伯"明可夫

93. 长毛狗(2006) 迪斯尼 导演:布莱恩"罗宾斯

94. 粉红豹(2006)哥伦比亚 导演:肖恩"里维

95. 万能钥匙(2006) 环球 导演:伊恩"索夫特雷

96. 系漫游指南(2006) 博伟 导演:道格拉斯"亚当斯

. 温暖的爪子(2006) 韩国导演:朴恩 吴达均

98. 元卓的天使(2006)韩国 导演:权成国

99. 蜥蜴(2006)韩国 导演:姜智恩

100. 卑劣的街头(2006)韩国 导演:刘河

我听过的最蠢的言论就是“文学是**之父”

这个观点早在几十年前就被让米特里,塔可夫斯基等**大师,以及麦克卢汉等传播学大师批判过无数次了,如果说综合论只是机械的观点论**,那“文学是**之父”则是完全的自我膨胀的文学工作者的自吹自擂,这种愚蠢的观点不但国内的如戴锦华叫兽,周传基叫兽多次批判,甚至连很多文学学者都不认同,然而还有一些无知无畏无耻的文学家甘当别人父亲,看见别人改编了几部本门的作品就跑过去当别人爸爸,请问楼主,如果你曾经向一个人借过几百块钱,结果那个人就自称是你爸爸,你说你会不会抽他。由于本人时间有限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文学是**之父的错误之处,部分内容粘贴自本人影评,严禁抄袭。

首先明确指出,我个人是文学爱好者,我喜欢文学的时间超过喜欢**的时间,而且我本人也是文学院的,但我绝不认同文学是**之父这种观点,而且强调,我既没有攻击文学也没有抬高**,我只是骂那些甘当搅屎棍的愚蠢文学家,虽然他们做文学很在行,但我劝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别站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对另一门艺术指手画脚,而且考虑到你们的地位,在社会中往往充当着“意见领袖”“舆论领袖”的作用,所以当这种谬误从你们嘴里脱口而出的时候,可以想象它毁人不倦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正如乔西比林斯所说:真理尽管少得可怜,但总是供过于求。更可怜的是,还有一些人专门为掩盖真理制造谬误孜孜不倦的工作着,其精神真值得我们每个人报以掌声——在他们的脸上。

————————————————————————————————————————————————

书归正传

“文学和**应该趁早一刀两断”——塔可夫斯基。

**可以和文学相互借鉴,塔可夫斯基在自己的《雕刻时光》中也表示二者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我们都不否认它们二者在美学基本原理上的但任何一门艺术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之处,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们不理解**的定位,认为**是文学,或是摄影,或是美术等等之类的东西,那么你可以这样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区别了**和其他艺术,就究竟是什么让**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不是其他艺术的分支?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高中生都懂得道理,你们这些文学大师,**专家都不懂吗?那你们是怎么当上专家的?

**思维本质上是调度和蒙太奇,文学则是通过文字修辞和语言组织来表达艺术哲思的艺术创作,虽然二者都在讲故事,但本质上和思维方式上有着天壤之别,任何一个看**足够之多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画面以及画面之间蒙太奇的诗意效果远比文字表达来的震撼,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那血肉横飞的场面任你语言描写的天花乱坠,我不相信能比直接看**效果更好;再比如《美国往事》中青年面条走进火车站后,那一个简单的剪辑跨越三十五年时光,表达出的物是人非的意境,以及那种一夜白头的沧桑与无奈,岂是文学语言所能企及的,再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里大的戏,全景镜头下,小镇那一明一暗的窗户但来的惊悚和震慑力,又岂是文学能做到的。另一方面,**的声音艺术是文学永远望尘莫及的,《京华烟云》日军占领华北后的故事里有过不少声音描写,以突出那种压抑和紧张的气氛,但总让人感觉有距离感,但如果导演把他变成视听语言效果会好的很多,比如《老无所依》中间的黑夜枪战戏,那效果足以让最伟大的诗人自愧不如;再比如《大高高挂》里的脚的生意,响彻整个陈家大院,那种“性暗示”,“地位”“权力”以及封建婚姻制度的森严压抑都通过声音被隐喻了出来,而原著是没有这种感觉的,这里不是说原著不好,二者都是相当优秀的作品,但当改编成**后,是个人都能感觉到:虽然讲述着同样的故事,但给人的艺术享受却相差万里,可说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可以从麦克卢汉“媒介环境观”的理论进行阐释,后面会展开。而这只是**声音艺术的冰山一角,如果要讲**声音的特殊的蒙太奇作用那文学在这方面就显得更加不值一提了。

文字语言诞生以来其缺陷就让每一位对其进行过反思过的哲人无数次的指出过,而**诞生的一个好出就是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表达方式,它弥补了文字语言的很多不足之处,而人的思维本质上就是画面的,人们的文学很多时候也是对画面的描写,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自己脑海里那诗意十足的画面总会受到修辞和词汇的限制,感觉很多画面很多思想是穷尽人类语法极限也难以表达的,这时候**就是一种很好的弥补方式,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缺陷,所以人类才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形式,也许以后会有比文学,**更高级的语言形式呢。

当然**还有无数文学做不到的地方,足以写出一本《**本体论》这种上百万字的学术著作来,显然我没有那个水平和精力,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先从《认识**》入手,然后看个四五百部优秀**(必须是优秀**,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样的叫优秀就看经典,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评价标准,被时间积淀过后依然保存下来的绝对都是质量过硬的),然后等你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后可以看看更高一级的《**美学与心理学》这本书晦涩难懂,读者最好对传播学,符号学,文学,哲学,美学等学科有一定的基本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否则会像啃砖头一样吃力。下面回答另一个问题,主要从媒介环境观上进一步反驳文学是**之父这种动不动要给人当爹的不要脸言论。

有很多人会拿出文学改编**来招呼我,没事,咱们慢慢捋,看看到最后打的是谁的脸。

刚才的例子里就说过《大高高挂》,本片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里面的声音和画面调度产生的观影效果对原著的超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改编某些文学作品(我说的是某些,因为不是所有文学都适合改编),但一旦改编时,他就能且只能用**的语言而且是**的思维来创作,难道你在拍**时还要想着那些修辞语法?你在制造冲突时还要靠原来那种文字描写?那要能改编才邪门了,文学有文学的语言,**有**的语言(下面的话来自于本人《霸王别姬》影评,理论来自让米特里,严禁抄袭):

文学通过抽象的概念还原现实中或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则不同,**中的各种元素都是具体的,而且**不能直接表现事物和行为背后的抽象动因,它只能表现结果,它只能表现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这就造就了**最不同于文学的一点,文学表达什么可以直接抒情议论把作者想说的说出来,**则不同,**能且只能表现表面现象,而且必须让观众能通过这些导演给出的表象自己看出自中深层次的东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文学用抽象描述具体,**用具体表现抽象,**中深层次的、抽象的东西都是通过表面的、具体的东西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最难的地方(也是业内公认剧本比难写的原因:限制太多)

所以一个故事哪怕他来自,要想改编成**,就得用**的语言,换句话说就得按我们的规矩来。

另一方面,所有的文学都能被改编吗?改编后达到的效果能一样吗?即使每一句台词都照搬恐怕也未必能完全达到原来的那种感觉,很多失败的文学改编(如古龙改编的**),当然即使最成功的改编作品也不可能给我们和读原著时同样的感觉,比如《活着》,《乱世佳人》等,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麦克卢汉一生理论的 精华都是一句话:媒介即讯息,这也是麦克卢汉被误解和误读最多的一句话,以至于连麦克卢汉的女儿都要在父亲时候为之辩护解释“媒介即讯息”的真正含义。

麦克卢汉的观点后来催生了一个学派叫做“媒介环境学”,我首先解释这句话然后解释媒介环境学,解释完后,今天的论证工作就算完成了,而且我相信,只要我解释完,不用我总结大家心中就了然了。

麦克卢汉有句名言: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这句话也被很多**学者引用过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讲故事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故事“那么老麦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原文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而且麦氏还特意强调俺说的是“message(讯息)"不是”information(信息)“举个具体的例子,我现在说一个苹果,这是一种信息传播,你们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苹果的影像,传播过程完成,这是口语传播,信息内容是”苹果“但我相信每个人脑海里的苹果都不一样,而且,这个”讯息“(不是信息)本质上是一个口语概念;现在我拿给你一个苹果,你看到了苹果,信息传播完成,这是视觉传播,讯息的内容本质就是苹果,你脑海里也有了苹果,这和前面的是不是不一样了。现在还是这个苹果,我没有拿给你看,而是把照片给你看,这次你得到的是图像,是不是又不一样,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在得到这些讯息时,虽然信息的内容都是苹果,但用不同的媒介传播时,这个信息被“编码”的方式是不同的,你在get到这些信息时解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个解码的过程其实就是你的大脑在对这些传播内容进行处理和认识的过程,我传播给你时编码的方式不同,你解码的方式也就会随着不同。所以听到一个女的“胸很大”和看到一个女的“胸很大”给你的快感是不一样的,而看到和摸到的快感又是不一样的。

所以换到文学和**上就不证自明了吧,看到一个文字的故事和一个视听的故事感觉一样吗?不一样,既然你看的时候感觉都不一样,那你就应该想到导演在创作上和作者创作上用的方法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去创作有时候并不是不尊重原著,而恰恰是为了把原著的精神表达出来才必须要这样做,因为这两种艺术形式有各自的语言规律,而常识告诉我们违背规律跟规律对着干的行为都是花样作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翻译,一句话用英语这样说,用日语就要那样说,这其实道理差不多。

再说另一个问题,所有文学都能被改编吗?我相信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解释,答案也是不能,就像**有很多文学做不到的地方一样,文学也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文学的很多艺术快感来自于自身语法的特色,举最简单的例子:风又飘飘,雨又潇潇。这句极具韵律之美和包含无尽沧桑悲凉的诗句,你怎么用影像表达,当然有办法表达,但必须把他变成一个很长的故事,讲述作者怎么样一路走来,被生活捉弄,经历无数风雨飘摇颠沛流离,最后给观众一种“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感觉,这样的确表达出了原来的意思,但我要问的是这样做有意思吗?就算你改编成功了,也感动了受众,但它跟原著的那种感觉还是千差万别,”风又飘飘,雨又潇潇“这种玉润珠圆,让人读着都觉得如饮一杯饱含愁绪的烈酒的感觉以及那种格律之美带给嘴巴的独一无二的享受**如何做到?再比如”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一句话凝结了作者多少国破家亡后的绝望;你是不是也要像我刚才那样改编,即使你改编成了,也不会有原来的那种感觉,所以很多时候改编是对原著的破坏甚至犯罪,如果要是真有人像我说的那样去改编不对去”“我们的一些对一无二的文学作品的话,估计无数人要撞墙了。而且这只是用诗词做个例子,文学著作浩如烟海,无数作品都因为文学独有的品质而彪炳史册,而这种独有的气质是任何艺术都无法替代的,就像**的那些独特优点是其他艺术做不到的一样。最后在就一个例子:《百年孤独》,这是我个人读过的最唯美的,它带给我的独特的艺术享受是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做到的,他对于我来说几乎是好到一打开就忍不住合上,那些文字符号通过视觉传播进入我的大脑,然后被以声音的形式读给我自己听时,文字视觉模拟出的“听觉”快感和文字内容的诗意含义,以及整本书的荡气回肠美感几乎算的上是文学所能达到的艺术享受的最极致,这也是我认为最不适合改编的作品之一,因为**(**根本不可能,除非这部**准备来个几十部曲拍个几十部)最多只能把故事和大致气氛和精神改编出来,当然再退一万步,就算他把那种意境,原著的主旨精神,甚至连台词,场景全部照搬,然后每一部质量都足以完爆奥斯卡吊打金棕榈,每一部都是殿堂级,并带给观众无尽感动,那它带来的也不是原来的那种感动,当然我不否认改编出的作品可能会同样让我们动容,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原著的美。

说到最后,我说文学不是**之父,以及说改编后作品达不到原来的感觉,也不是反对改编,在成功地作品上创作,很多时候能为**质量加上一个完美的质量保险。很多导演改编文学作品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喜欢原著,想以此为基础把原来的内容通过另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有时是对自己的挑战,甚至是自己的创做实验,当然还有的没有那么大的野心,纯粹是处于喜欢才有改编的愿望,这是无可厚非,有时是值得鼓励的,但不要乱改编,什么东西都想省省事,别人有现成的故事,现成的影响力,就想趁机捞一把,走走捷径,圈圈前钱,这种行为是最无耻的。而更无耻的就是看到别人改编了自己作品就逢人就说自己是人家爹的人,当然有人当爹就有人当儿子,很多人为了圈钱,别说当儿子,当孙子都愿意。

——————————————————————————————

以上是我花一个小时胡乱写的一点东西,没有草稿,写作环境也比较乱,逻辑可能比较乱,而且可能有不少病句,但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就行。而且我知道这篇文章发出去后肯定会引来不少争议,不管你同不同意我的观点,我请你多读几本书,对**多一点基本的常识再来辩论,我不管你是什么博士,哪怕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术业有专攻,你懂文学不代表就懂**,所以别不懂装懂,不懂装懂的人脸皮最厚。和内行辩论很有意思,但和不懂又自以为是最累的,因为他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还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呵呵哒。

最后粘贴一下我关于黑泽明的《乱》的一段影评,里面有一段类似的反驳,权当补充,再次强调抄袭和私自转载是很不要脸的,即使转载你最好也说明出处吧,多谢了。本人贴吧ID:拿下奥斯卡,现在不玩贴吧了,也不玩微博,不玩知乎了,今天只是一时兴起,大家不要见怪。

————————————————————————————

本人《乱》影评节选:

**是什么?一部**的作者是谁?这两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首先大家都知道的是**是视听的艺术,但这只回答了**的空间属性,**不只是空间。**还有时间,没有空间不可能产生**,没有时间也不可能产生**。时间就是**中故事的结构,空间就是画面的结构,换句话说时间就是蒙太奇,而空间就是调度。所以**的制作过程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创造过程,**的本质就是时空,**是一种在二维银幕上创造四维空间的艺术。所以**工作的本质就是调度和蒙太奇,只要理解了这二者就理解了**。

蒙太奇是**镜头的有机结合,本质是剪辑,基础是剧本,有什么样的剧本就有什么样的剪辑,虽然剪辑的风格是由剪辑师和导演决定的,但导演和剪辑师再怎么折腾也是在编剧的手心里折腾,剧本可能决定不了具体细节,但却规定了一部影片的整体结构。与此同时,导演则决定了调度,而且其对蒙太奇的主导作用也很大,导演既参与了空间又参与了时间,所以很多时候导演被认为是一部**的作者,但有时候还要具体问题就分析。

剧本是画面的基础,注意我说的是剧本,不是文本和台词,剧本可以不依靠台词,剧本可以是纯画面的。我说剧本是基础,也并不是说剧本一定比画面更重要,基础未必比上层建筑更重要,有时候剧本是为画面服务而创作的,故事只是导演手里的素材,这要看一部**自身的倾向如何。中国的**工作者理解不了这一点,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国导演在拍PPT,包括短片,MV,广告都是在拍PPT,为什么说是PPT呢,因为他们的画面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有的信息都在文案上,即使把画面去掉也不影响理解,虽然他们的画面看起来还挺唬人,但画面没有任何主动性,画面只是文字的附庸,那你还拍干啥呢,浪费啊。他们的画面的唯一作用就是让观众在听“**”的时候眼睛也不寂寞,也有点儿事情可干,在中国画面永远在为文案服务,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作家才会提出“文学是**之父”的脑残言论,甚至更有甚者直言:**就是的变种。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脑残言论,外国学者绝对提不出来。

不过我要伤一下这些脑残者的心,告诉他们真理是多么的残酷。“哦,真理,残酷的真理”(司汤达《红与黑》)。人类的思维本质上是画面的,人类的思维就是时空思维,文学不过就是把作者脑子中的画面用文字符号编码一下,翻译一下写出来的东西,所以本质上是二手货。而**则不同,**是这些想象的处女第一夜,**本质上最接近人类想象,只不过从前技术不发达,没有摄影机,没有胶片,人们只好用写的方法,但现在有了**就不同了,我们可以直接表现,而你们文学不过是把自己脑子中的“**”用文字表现了一番,所以结论是:

**是文学之父!

文学本质上就是在描写作家脑子中的“短片”,MV,“微**”,“**”和“电视剧”。所以奉劝那些不孝顺的“儿子”们,不要学李尔王的儿女,要学好,学乖,见了搞**的要学会尊重,千万别搞错了辈分还以为自己掌握了某种真理,贻笑大方,丢人啊!

咳咳,以上三段纯属痴人说梦,是针对脑残言论的脑残反击,王八骂鳖彼此彼此而已,大家千万别当真理,没有人会把骂人当真理,当然我也不是试图挽救这些脑残,我只是觉得自己有义务在某些学者妖言惑众的时候,让大家在幽默之中保持清醒。不过话说回来,只要能理解上面三段的言论有多么脑残,你就能理解文学是**之父的言论是多么脑残。

……………………

作者:拿下奥斯卡(贝壳,影迷,歌迷,以前经常混迹于姚贝娜吧,**吧,健身吧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吧,现在基本不玩了)

时间:2016,,11月1日。21点41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