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判道士下山的作文

2.求楚门的世界 影评

3.对于**版的《悟空传》应该如何进行评价?

4.「萌」文化的形成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5.有哪些看完之后会让人内心平静的**?

6.《西游降魔篇》这部**怎么样?好看吗?

水月影评需要看广告吗为什么_水月结局

从来没想过《第八号当铺》结局竟然是这样的,看完之后上网查看影评,发现很多人对其评价并不好,认为单纯是一部爱情言情剧,全剧就是围绕以韩诺和陈精的爱情为主线穿越了几百年,无太大的实际意义。我想作者想讨论的不仅仅是爱情,而是幸福。爱情是通向幸福的途径之一,而通向幸福的方式还有很多,我想那些可以被当做筹码交换的典当物都是可以组成幸福的不可或缺的拼图。

 片中反复提到:幸福是什么。从片头的韩诺的结发妻子韵音临终时对幸福的感慨,到最终片尾时依依对幸福的理解。每一种对幸福的诠释都是作者想对读者说的——她所理解的幸福。

 对韵音来说等待是幸福。很多人说韩诺典当了生生世世的'爱情却换来了韵音一辈子的苦苦等待,这样做太傻不仅毁了自己未来对幸福的所属,更是一次次消耗一个女人对幸福的期待。我想,或许是因性格所致才会造成这一系列的如多米诺牌的连续崩塌。杜德伟把韩诺这个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从气势到肢体语言再到动作表达,加上他黑黑的皮肤,以及那个醒目的“8”字项圈,完全就是一个地狱深沉又不失风度的恶魔模样,但是又不会让人望而生畏,看多了反而会深深地眷恋,看尽眼里。他因为不善于表达,按照自己的方式所想所做的去爱自己所爱,即使最终效果不好,那也不可以也不应该称其为自私,只是侧面反映了他爱人的能力有待提高。毕淑敏说即使用语言表达出来意思,都有可能让人误解,何况用行动表达。而韵音也有自己的对爱的方法和态度。她会选择一直等待韩诺,就这样的一直等待下去,这是她对韩诺的无限爱意的表现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诠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点,泰坦尼克里Rose在Jack死后,她去骑马,她到处观游,她另作他人妇,那么就说她不爱jack了吗?肯定不是的,她把他珍藏在最贴于心的地方,她以她自己的方式爱着他怀念着他,她觉得过得好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她的每一丝笑容,每一次体验都不是她一个人在度过,她完成的是两个人的共同生命。

 对阿精来说陪伴就是幸福。和韩诺在一起,她都不奢求老板会深深地爱上她,她懂得老板与老板娘之间深厚的眷恋之情,她只求无尽的陪伴,互相的信任,默默地守候,慢慢渡过未来的漫漫长路。在他低迷时给他警醒,给他买衣服时脸上露出的不自觉的兴奋和喜悦,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埋怨他的误解,抚给的伤痛,是她爱他的方式,是她幸福的方式。

 这些都是她们给他们的爱的方式,没有哪一种对哪一种错,没有哪一种更高尚哪一种更贫贱,都很感人,都发自内心。每一次典当每一段故事,即使最初的起因是因为贪念,最终都会被爱贯穿,为了通向各自的自我幸福。

 爱也是一种欲望。所以黑影才能永远存在。反面用博弈论来说,白家帮人远离八号当铺,也是一种欲望,连所谓的神都有欲望何况人类,但是欲望又分为正欲望和负欲望,而满足欲望的方式又分正方式和负方式。正欲望就是那种牺牲自己来爱别人的欲望,而负欲望却相反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正方式是必然要通过自己的不停的努力来达到目标,但是不停的努力很有可能结果却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到头来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通过八号当铺的方式不仅快捷而且不费力气,但这是负方式。多数人肯定喜欢幸福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我也本以为陈精和韩诺终于可以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了,可是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便宜事,没想到一切终究是梦境,高寒死了,而他们俩也被黑影关进了瓶子里。后来我在惋惜之余又想是什么让他们俩的命运如此这般呢。黑屏白字,黑影那虚无缥缈又恶地声音点醒了我。高寒很高尚,他为了心爱的阿精可以跟所喜欢的韩诺在一起砸碎了莫飞的瓶子,还让韩诺和阿精先走,自己独自忍受烈火焚烧之苦化为灰烬。而韩诺和阿精真的走了,他们为了能长相厮守在一起的欲望真的置于高寒于不顾。当他们在一起的那一刻便是欲望满足的那一刻,又怎么可能逃离8号当铺这个就是因为欲望而衍生堆砌出来的地方呢,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水月镜花罢了。或许作者想告诉读者不要有过多的欲望,欲望的实现是要靠双手拼搏的,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即使有捷径,其背后也定有一个更大的陷阱等着你伸着脚迈入其中。

 不过,电视剧终究只是电视剧,世界上不存在第八号当铺,也没有一个如此这般收集灵魂的地方,可是扪心自问很多看过的人是不是热切期盼呢?我也是,那样该多好呢。人有欲望想要实现就如同口渴要喝水一般的自然,只是从中之度万要把握好。爱也是一种欲望,别让你的爱灼伤你爱的人啊。

批判道士下山的作文

由徐克执导《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在大家的期待中上线,在大家的谩骂中收获了6.06亿票房。看数据来说这部**确实不低,但是参看参与的人员来说实在是不高:刘嘉玲、赵又廷、林更新、马思纯、冯绍峰、阮经天等等一种一线大咖的加盟,居然没能撑起这部**,没能破十亿。实在是因为这部剧有些差劲,没有顶起《狄仁杰》系列的前两部带来的震撼!

要说票房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剧的特效很足,但是却忽略了剧情,导致这部**讲述的故事也是云里雾里的。故事剧情的主线路不够明显,反而是杂乱。比起前两部所带来的故事反转来说,这部剧就太平。过多的特效永远取代不了剧情的重要,选择特效,忽略剧情的发展,实在是不可取。

再者说,我想问一下这部剧叫做《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请问四大天王与本剧最直接的关系在哪里?起四大天王的名字是不是只是一个噱头?在**中,关于四大天王的画面只有在找寻亢龙锏的时候出现过,但是后面就再也没有出现了。这让很多观影的人摸不着头脑,我感觉《狄仁杰之亢龙锏》也比起四大四天王这个名字更贴合剧情。

最后这部剧的化妆师一定是走在时尚最时尚的前沿,毕竟他化出来的明星我都不敢认啊。马思纯、刘嘉玲等怎么算也是一个美女吧?化妆师给她们化成这样,是因为得罪了化妆师吗?虽然整部剧想凸显刘嘉玲在没当上女皇时的霸气,但是也不至于夸张成这个样子吧?乍一看吓一跳,还有马思纯的角色,要是后期马思纯没卸妆,我都不敢认那是马思纯!

说真的,这部**之所以有6亿的票房,我感觉还是多的,主要是《狄仁杰》的前两部系列**相对来说是成功的,所以能够打下基础。最失败的还是注重特效,但是忘却了剧情的重要!

求楚门的世界 影评

影评一:戏里戏外人世人生

对陈凯歌的偏爱源于对《霸王别姬》的喜欢。很多人去看《道士下山》的原因是因为对本身的喜欢而走进院线去看了这部**。而我则是因为陈凯歌导演本人而对这部影片充满了期待。

陈凯歌导演是一个烙上了民族文化烙印的**艺术家。起初是暴力美学淋漓尽致的展现,接着是《百花深处》民族化影像的表达,而《道士下山》则用奇幻的影像风格让硬派武侠的瑰丽尽显。最眩目的那透着古典的美感——灵动的打斗与特效的幻境完美结合。片中每一位武者的招式和功力都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质和因果走向,再加上场景景色的映衬更加丰富了人物的生命属性。

武学精神是影片一再强调的生命大义,“不离不弃,不嗔不恨”,“人生就是上山下山”。王宝强主演的小道士何安下,经历了下山上山的生死轮回,他见了众生,见了善恶,也见了自己。何安下其实就是要放下,正如王学圻点化的,唯有放下才能解脱。整部影片就像是一个叫“放”的少年经历的一场奇幻轮回,他经历了形形的执念和恩怨,也拜过了一个接一个武功卓绝的师傅,最终领会了道的真谛。影片通过旁白的娓娓讲述,即便是完全不懂武学或者不懂东方生命哲学的人,也能够领略片中所讲的道理。

戏里戏外,人世人生。影片的背景虽在民国,可处世的道理和修行的境界却是放在任何朝代和当下皆准的。所以说,陈导依然在延续他的象征美学,让一个个生命更加符号化,让一段段故事更加化,主角看似是王宝强,实际上他只是这一个个生命和一段段故事的连接体,真正的主角是道。也许这样一部以华丽的武打场面和简单的说理方式的**,不仅可以让外国人清楚什么是中国人所讲的道,也可以让身处俗世的中国人,重新审慎自身的文化位置和方向。

好马配好鞍,好戏需好演员。《道士下山》里王宝强作为谐星,使影片有了喜剧武侠的效果,真正演出最出色的是单独出场的郭富城和张震二人,在他们帅的身上,可以很严肃地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道的精神实体。而范伟、林志玲、元华、房祖名等人,则满足了不同口味观影人群的欲望幻想。

看**亦如看自己,看人生。**是一面镜子,打斗的繁花与真理的新芽都只停格在那两个小时的幻象里,接续我们思考的,是当下的断、舍、离,谁能是生活的武者强者?只有像小道士一样,到生活和社会的泥沼中历练一翻,才能找到**所不能给你的人生答案。

影评二:不忘初心,回归本心

影片以何安下下山后的视角展开了三段故事:林志玲、范伟、吴建豪主演的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全片颇有喜剧效果的部分。在此片中道士的戏份仍然很多。 郭富城和房祖名上场后的故事,此片中王宝强戏份逐渐变少,郭富城和元华角色的恩怨很重。郭富城角色死后张震角色登场。这部分何安下戏份最弱,几乎被张震的复仇主导。

这中间还穿插了王学圻角色的“说理”戏份。 《道士下山》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三部分故事完全不搭调,不论是手法上还是气氛上。第一个故事保持了喜剧的色彩,但后两个故事比较严肃。如果说,陈凯歌是想以公路片模式来架构全片,那么第一个故事是道士与情欲,第二、第三个是道士与恩仇。陈凯歌无疑是想通过小道士下山经历有关情欲与恩仇的世俗世界后明白“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的道理。

初衷是什么?何安下迷惑在了林志玲与吴建豪角色的关系中,迷惑在应不应该帮助求子女子的角色中。何安下本是一个在山上清静寡欲的小道士,但是下山后他寻求一个真正喜欢的女子,也搅进了江湖恩怨之中。

导演本应该用这样的故事来展现最后经历了世俗世界后释然的彻悟,但可怕的是陈凯歌居然选用了王学圻这样一个角色”说理“,这还不够,还非得加上旁白。若说只有王学圻角色这一部分,还好,旁白就十分多余了。旁白的使用在**中应当十分慎重,若做到泰伦斯·马力克这种几乎只留旁白的极致,也不错。但是《道士下山》的旁白像是有个人站在你旁边生往耳朵里灌,这就造成了一种”我拍不出来,直接告诉你好了“的感觉。当然,本片主题确实有些玄妙,拍出来有难度,这是客观原因。

陈凯歌近来一些**都属于”半部好片“,《梅兰芳》是这样,《赵氏孤儿》也是这样,《搜索》虽不错,但不是陈凯歌的典型风格暂且不提。《道士下山》前半部分也非常精彩,有几次我都觉得又要到一个巅峰了,可惜到结尾完全泄了下去,从最后决战开始,就有敷衍了事之嫌,之前搭构的还不错的架构坍塌了。尤其是最后几分钟的旁白部分,说教,累赘。不知道陈凯歌为什么近来对结尾的处理都如此失控,或许是因为他都亲身参与到了编剧之中,想说的太多,元素太杂,结果失控。

说了这么多问题,该说说优点了。毕竟我给了“推荐”。首先是陈凯歌的几个超现实主义片段,十分抢眼。王宝强和房祖名的角色吃完野生动物的心而去抢功德箱这部分无疑是全片最为精彩也最为出色的部分。首先,野生动物的心,代表“恶”,代表一种放纵,这是与小道士的初衷相违背的。而此次抢功德箱,也是小道士最为放纵的一个举动。在幻像中,道士看到的皆为邪念,此时林志玲的角色再次出现。因为小道士对师娘其实是有感情的,而且对她是心存愧疚的。师娘在他心中也就成为了一个“梦魇”,梦魇在疯癫时出现,这是小道士下山后的一大考验。此部分,表面荒谬,实则尖刻。值得深思。

另一处是元华角色在镜子前回忆师傅临终时的场景。此时镜子的使用再度出现。陈凯歌爱用镜子,镜子也是**中非常有意思的道具。镜子在此处是角色内心的写照。在元华击碎镜子后,多个碎片中出现了多个师傅的镜像。此时破碎的镜子照映出了元华角色已经破碎和扭曲的内心。同样的手法,我们在《黑天鹅》中也见到过。

还有一处我比较欣赏的,同时也会引来争议的是郭富城向王宝强回忆往事时插入的CG片段。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也非常新颖的做法。在第五代导演中实属罕见。对于群鸟高飞,百花绽放,这是非常超现实的场景。然而此些蒙太奇,用得好,画龙点睛,用得不好,令人费解。我认为此处的设置是比较成功的。这些画面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生命之树》中地球起源,生命诞生的种种CG特效。

其实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道士下山》是一部陈凯歌的《生命之树》,除去手法,两部影片在表达的主题上也惊人的类似,只不过《生命之树》与宗教相连,而《道士下山》是东方化的,用佛教、禅宗之理包装。两部**都告诉我们,要释然,要对这个世界宽恕,要对自己宽恕。世间恩恩怨怨,不过是生命中走过的一些风景,不忘初心,回归本心才是极致。

《生命之树》评价两极,《道士下山》也定会这样,当然我必须承认《道士下山》不如《生命之树》那样极致,那样实验,或者说高明。《道士下山》的说理都摆在了明面上,且有些生硬。

总而言之,《道士下山》有种种弊病,但客观说,此片仍是近期院线,甚至是一段时间以来最优秀的国产片。且不说陈凯歌一贯的人文情怀和眼界之大,本片在场面特效上也十分用心。武打场面精心设计,极具个人特色。同时,本片又是陈凯歌非常具有突破性和试验性的一次尝试,很多段落都能看出他的用心。达到的效果也超过了近段国产片。

影评三:十年之后,你且再看

十年之前,陈凯歌拍了一部据说十年后才能被理解的**叫做《无极》。

从2005,到2015,整十年。这十年里,陈凯歌总是游离的活着,所谓游离,在于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下,在于鲜有新闻,在于低调到让绝大多数人都忘记有这么个导演的存在。2008年在指手画脚之下做出了《梅兰芳》。2010年搞出一部被口诛笔伐的《赵氏孤儿》。2012年他拿出了一部完成度极高的《搜索》,这些个**人们看的懂。然后有人说他格局不大。

老陈呵呵一笑,跟陈红对了个眼神儿,拍了《道士下山》。

老陈心说,我拍大格局,你们说看不懂。我不拍大格局,你们说要看看大格局。

就好像你拍一部青春片,人们说看哪,无青春不堕胎,无青春不,无青春不狗血。于是你拍了一部没有以上这些的青春片。人们说看哪,这是什么狗屎,连胎都不打逼都不撕狗都不理。

好在老陈不是媚众的导演,想等他讨好观众,也许你还要再等一个十年。

我也庆幸老陈的不媚众,不然《道士下山》就不是《道士下山》了,是《一傻大闹上海滩》。

坦白讲,老陈的意境我够不到,个中神髓我不全理解,处于一个懵逼的状态,好像后背痒,却只给挠一下,这种一念天堂一念疯狂的感觉,挺爽的其实。

对于**,我不多做哔哔,因为我可以预见老陈会遭到多少口诛笔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骂知名导演变成了一种风尚。一些自以为的人会把他的**一帧一帧的解刨开来,然后指着鼻子骂。这些人通常都会把**里面最精髓地方分析的拳拳到肉特别深刻。

记得当年有人恶搞了《无极》,称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云云。“恶搞指出于恶意的搞笑,现在指在已有(如新闻、文艺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原来的格调和气氛大变,包含各种搞笑元素,同时,新作和原作的对比往往能增强搞笑程度。”以上摘自在中国人眼里很权威的百度百科。我来解释一下,恶搞即是把原作的格调和气氛降低,让大家看得懂。然后我想问一句,什么时候人们需要搞才能笑,发自内心的的笑哪儿去了!

再过十年,你再去看《无极》,你再去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孰优孰劣,谁是小丑,谁是笑料。

至于《道士下山》,十年之后,你且再看。

影评四:且谈《道士下山》之真诚与用心

我认为《道士下山》算是上乘之作,尽管不算完美,一些缺点也有影评人客观点出,但是瑕不掩瑜,比起《归来》至少好了三个《一步之遥》。

《道士下山》从头到位洋溢着真诚。对的,真诚。这是我在怀疑剧情的时候把我按在座位上看完全片的唯一理由。何安下、崔道宁、周西宇和查老板,都是下山的道士,他们有的是初入红尘,有的是再回红尘,在修行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他们活得潇洒自在。不管是初入红尘试炼的何安下,还是热爱红尘的崔道宁,看破红尘的周西宇,他们活得很真,真诚面对自己,真诚对待他人,真诚面对恩怨。

回想近年来看的诸多国产影片,要么用力过猛、要么过于高冷、要么哭天抢地、要么就是不知所云。然而像这样把**人物塑造得这么真诚的,真的是少见。一众演员也贡献出了很真诚的表演,王宝强的草根气质和魔性傻笑才是这样一个不谙世事、内心纯洁的小道士;范伟最后的一幕(的确是升仙了)那种从容慈祥简直不能再仙气一点点了!还有郭富城演出周西宇那遗世独立的冷峻气质,都不是一般的功力啊。我也不喜欢王学圻的表演,总觉得他演的和尚是一个如麻的恶人遁入空门寻求庇护,但是咀嚼一下他说的“是慈悲还是*邪”,我也就信了如松和尚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老方丈。林志玲和吴建豪在表演上的任督二脉,我想在这次是打通了,不要那边说吴建豪的昆曲身段不到位了,他只是演一个变态的纨绔子弟,不是演戏曲演员好吗!

原著和编剧都是《一代宗师》的作者,不免被拿来做比较。然而,相比于王家卫用自己独立的**语汇观众懂不懂无所谓,陈凯歌更像是学校里兢兢业业传道授业的老教师,他也许不受学生待见,但他真的是一腔赤诚。在《道士下山》中,他其实已经尽量在做接地气的尝试了,把徐皓峰这么仙气的作品,以较为通俗的手段的呈现在大银幕,他是真的害怕观众不明白他想讲什么啊。

《道士下山》中,陈凯歌想说的很多,而且也都做到了。何安下遇见崔道宁的情感纠葛,见情欲;遇到如松和尚,见心性;遇到彭乾吾杀弟子,见自私见背叛;遇到周西宇,见超脱;遇到查老板,见真情。这些故事段落再细究一下,哪一段不是对当下社会的隐喻。不要再说故事散连接生硬了,这就是红尘试炼奇情美欲啊!不要说旁白说教愚蠢了,《盗梦(转载自出国留学网://.liuxue86,请保留此信息。)空间》和《星际穿越》你是因为听不懂英文脑子不够使所以觉得高深吗?你们能不能平心静气地感受一下氛围和人物啊!**不仅仅是剧情,还有人物、美术、镜头、结构和表演啊!

第一天上映的时候看完走出觉得值得回味,然而回头看到网络上为了差评而给的差评,为了吐槽而给的吐槽,好像陈凯歌的**不吐槽一下就显得不文艺,感到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有些评论的观众感觉他扛起摄像机分分钟就能拍出经典、坐到电脑前一晚上就能剪辑出大片、只要给他机会就能写出严丝合缝逻辑清晰节奏合理的最佳剧本。言辞之粗鲁无礼,毫无对创作者的一丝尊重,好像股票跌了是因为陈凯歌做空一样。

我又想起读书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你们这个不看那个不看,这个差评那个差评,一点艺术宽容心都没有,怎么做一个大气的人?

影评五:道士下山,见仁见智

刚看完《道士下山》,且不说影片质量,这个见仁见智,但是愉悦地度过了两个小时,感觉蛮兴奋。

有人诟病王宝强的演出,但是我觉得这没必要。就像今天看到的一篇影评里说的那样,王宝强这个角色何安下,只不过是串起珍珠的一根绳子。他是弃儿,从小在道观长大,从没有下过山,更不懂人世间诸多情感,虽然是因为道观管不起饭才通过比武挑出功夫最强的人下山,但师父的本意,无非是让他下山继续修行。没有见过,如何放下?所以何安下下山了,认识了崔老板,拥有了亲情,经历崔老板的事,明白了仇恨,也做了恶。然后遇到彭乾吾杀徒,介入江湖恩仇,结识了彭乾吾之子彭七子,是他人生第一个朋友。可是却因彭七子之故认识周西宇,被他高超武艺所吸引,欲再次拜师。中间有个小插曲,何安下被一个想求子的女施主所吸引,也算是他经历了爱情和欲念。周西宇之事引出张震扮演的查老板,最后所经历的事情也让何安下看透世事,潜心跟查老板修行,完成出走—回归的俗世修行。

**各方面特效运用得比较自如,3D也真心是3D,只可惜的亮度一如既往令人堪忧,整个过程都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我一直怀疑自己的近视度数又加深了。特效的运用更多的是展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以及武学更深层次的内涵。(不要跟《一代宗师》,妥妥两个画风。)虚实相间其实很有嚼头,如果只看热闹可能会觉得浮夸。

故事嘛,其实就是流水账,one thing lead to another ,但是每段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也让小道士领略世间情。志玲姐姐在这片子里真的很美,难怪道士动情,范伟妥妥慈父范儿,催人泪下。吴建豪扮演的范伟之弟崔道融,喜好昆曲牡丹亭,常常扮上行头自娱自乐,张震的查老板是京剧武生,同样是与戏曲相关的角色,崔道融杀兄欺嫂罪恶滔天,查老板为友复仇义薄云天,这两个角色的差别不知是否别有深意。

这是一部基情满满的**,除了小道士和范伟,吴建豪和房祖名妥妥娘炮我就不说啥了,郭富城扮演的周西宇和张震扮演的查老板之间绝对爆棚啊,连布景都充满了隐喻!两人在烽火连天的战壕里相识,张震抽了大烟被炮火惊吓狂奔,郭富城怕他出事一直追到桥上,两边被炮弹激起的水花直射天幕,二人便在这桥上相拥,接下来就在草地上翻滚!你说没基情骗鬼呢?!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其他台词啊眼神啊无不透露两个人之间说不出道不明的故事,反正两人基情屡次让观众笑场,觉得还蛮有意思。

最后感叹一下,郭富城的面部轮廓真是赞道不行,太端庄太帅了!人生第一次觉得他真的是好帅!不过我还是爱张震,不知他是不是特意去学了武生,扮上之后那眼神真是摄人心魄。穿青色长袍的大特写我都流口水了好咩。最后高潮打戏他穿的长袍外色纯白内衬血红,上下翻飞时红白相间,整个人一副流动的图画有没有!

**见仁见智,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影评六:一场人生修行

《黄土地》看哭,《孩子王》又喜欢,我心目中的陈凯歌,并不是靠一部《霸王别姬》来吃老本的导演。当时一直觉得,《无极》的灾难,陈凯歌应该是偶然不小心掉坑里的,好歹也是个艺术家。《梅兰芳》时,觉得他还有拍三分之一好片能力,艺术家还是应该拍艺术家。《赵氏孤儿》那阵,至少至少有几个亮点配角,古典悲剧,那是他的拿手本行。即便烂如《搜索》,感觉他也是很努力在追赶年轻人的网络时代,可笑之余,尚还有点可悲。但辐射状的《道士下山》令人惊觉,也许他前半生的艺术成就才是一种偶然——哪怕是时代赐予的。

拍**,真的是一场人生修行。

打从王宝强放出奸邪而放荡的狞笑,我就预感,他会像《泰囧》一样,一路装疯卖乖躁到底。如果说,范伟的发型可以原谅,吴建豪的蹩脚昆曲可以不听,林志玲的内心可以不提,当船沉西湖底,出现一堆阿修罗之类的恐怖石雕时,**的画风就严重不对(在此之前仅仅是熟悉典型的本土基地美学)。

然后,王宝强就跑去见大和尚王学圻了。

王学圻老师不用开口,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当他拿腔捏调演起自己,一会把心给我一会人生如嫖(瓢),还强烈要求让大家先把饭吃完再说,我忍不住在**院里狂笑。

回到前面,陈国坤从《精武门》穿越而来,我一阵害怕,以为这部**要开始撕鬼子了。好在不转不是中国人,师傅打碎了药酒,徒弟领走了便当。虽然师傅没打赢徒弟,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这四个字,他一口气就吃了下去。

在一个像浙大之江校区的篮球场打完架后,第二段开始抽搐。《道士下山》像挨了面目全非脚,开始随着王宝强和房祖名的脸而强烈扭曲,莫名其妙惨不忍睹。王宝强想跟林志玲不要不要的,大家都理解。但隔壁突然冒出个道观,然后又是不知所谓毫无必要的打架,王宝强跟条疯的拜师学艺。庙里扫桃花,妇人欲求子。我开始强烈闻到了《无极》味道,难道王宝强要上演一场超越《盲井》的风流床戏?!结果,他只是过了过电,就被大智慧的王学圻再次拿下。

郭富城,他扫扫地还好,当他开始人生感悟美文朗诵,那就是清风徐来花自盛开,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彭家的恩恩怨怨毫无意思,其实也就关起门来的那点破事,田壮壮老师贡献彩蛋一枚。只看懂了陈凯歌很喜欢周星驰的《功夫》,请了元华陈国坤,还带张震无头无脑的百人群P战,间杂京剧唱腔(好像永远忘不了京剧大舞台),那个后现代实验杂糅,我心脏为之颤抖。

**的打斗,连傻子都看得出王宝强在吊威压,如果说这还可以忍受(个人认为应该是可以忍受的),突然来了瞬间移动,人间引力,月华如水,冰火之歌,因阳光太耀眼而,我已经彻底跟不上陈凯歌的大脑黑洞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徐浩峰的刀与星辰?!对了,中间还有一段民初军阀混战爆破戏,专业效果可以比拟冯小刚团队。

等到张震跑出来时,《道士下山》已经彻底是一部灾难搞笑片了。大家都会说的草地打滚戏码,这里就不评价了。

我已经不想再去回忆。

**后两段已经没有王宝强的戏了,我不知道他在那掺合什么,一会被元华打,一会不让郭富城死,一会缠着张震,最后还追起了汽车结果也没有追上。直到坏人死绝,他又莫名其妙跟张震去双宿双飞了(张震之前还惊呼郭富城不可能有弟子!),终成为猿击术的一代宗师。我终于明白,他在整部**上蹿下跳,原来就是展示他的耍猴天赋。

对了,他是不是忘了药酒换来又带偷看的隔空打物?

陈国坤你死得好冤。

Anyway,《道士下山》并不是想拍成一部搞笑片。我只能理解为,它是一部神棍片,是凯歌仁波切的心血之作。

王宝强的狞笑林志玲的呻吟,郭富城张震的打滚野合山洞双修,范伟的发型元华的潮服房祖名的瘫痪脸。骨骼惊奇隔空打物,月夜扫地烈日灼心。武打大灌篮,鸡汤大南瓜。

影评七:何等奇缘

一部《霸王别姬》,竟花光了陈凯歌毕生的才华与运气。

**从头到尾的几乎每一段台词都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当年的神作一样,你会听到噼里啪啦的人生独白,云里雾里的至理名言,什么“风起云涌”什么“月落日升”,陈凯歌将对真正的速度的执念从无极带到了道士下山。

“我想和我师娘碎叫!”和“你们想看我脱衣服吗?“简直异曲同工。总之,想得到陈凯歌式的台词吗?那就把你的心给我。我找不到我的心了。

凡事皆是虚妄,莫要强求,生死轮回,无非花开花落。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镜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从一个莫名其妙的男孩的讲述开始,又从他的讲述中结束。至于他是谁?

王宝强拿着主角的排位片酬,却干着打酱油的工作。魔性的笑声自带笑点,他的脸一出现观众就会发出时而欢快时而尴尬的笑声。他在**中饰演小道士柯南,走到哪死到哪,收王宝强当徒弟就相当于自立flag,我张震能活到最后一定是因为帅的原因!

林志玲声音一如既往得娇媚动人,眼神波光流转,艳色旗袍贴身华美,走起路来飘飘荡荡,我一介女流在**院里都快酥了。

至于吴建豪的那个角色,在陈凯歌历来的作品里最有名的两个类似的形象: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无极里的谢霆锋。可是,不好意思,那种角色,张国荣先生演绎的是风华绝代,谢霆锋演绎的是不伦不类,那吴建豪演绎的就是不男不女的变态死娘炮。

房祖名本色出演吸大烟的纨绔子弟,有个呼风唤雨不顾一切为儿子铺路的爹。说起陈凯歌导演这预言能力,别说华语**圈了,世界**圈都无人能及啊。

说起郭富城,就不能落下我张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是日练,一个叫月练。在枪林弹雨中相拥,在山重水复中翻滚。你说与我不离不弃,却又让我娶妻生子;纵然分离,却心意相通。

我不怕死亡,死前只想再看你最后一眼,想想我们的过去,叹叹我们的未来。

你说了会一直等我,不离不弃,为何却先离了我而去。从今以后,你的仇我报,你的徒弟我教。

这是何等的虐恋啊!

**如此清楚明白的基情线你侬我侬,就差张震对着王宝强说一句:我是你的师娘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脑洞过大的原因。

丑版李小龙和元华的那一场雨中打斗戏,以及张震胡同的以一敌多的打戏仿佛让我看到了粗糙版的一代宗师。类似的戏份镜头充分体现了王家卫用光的精致与曼妙。

张震在后台得知挚爱去世的消息的那一场戏,又像极了在致敬自己的霸王别姬。

郭富城讲述武学真谛的那一段仿佛AE制作的动画,让我以为猿猴穿越进了狮子王。

最后的汽车翻滚爆破戏我又好像是在看速度与。

再加上馒头血案一般的台词,真不知道陈凯歌是在致敬经典还是在糟蹋回忆。

对于**版的《悟空传》应该如何进行评价?

《楚门的世界》从剧情来看,并不是一部太难理解的影片,主角楚门生活在他人安排的世界中,身边皆是安排好的群演,看似是在讲身在牢笼里的人,如何克服一切挣脱牢笼的故事。

很多人说,楚门的世界,你我皆楚门。因为从剧情的故事中联系到当今的生活,二者之间会有众多的共通之处,所以楚门的世界也可以看成我们生活的世界,那个世界的楚门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当然,这是一种解读的思路,但或许并不完全,影片中楚门的牢笼真的是由他人设置的吗,弄清楚这一点,可能会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部影片大有裨益。

楚门离开这个世界,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绝对的自由,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实,不存在演戏的真实,也可以理解为追求未知的美,毕竟当前的世界已经多是已知的事情,要是再浪漫一些,还可以理解为追求爱情,去寻找在外面那个世界他最爱的那个女人——施维亚,但或许更重的是在他看来,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些拘束是无法摆脱的,尤其是内心的。

「萌」文化的形成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悟空传》表面上写的是西游,其实写的是你我的人生。今何在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读经典,说透浮世的悲与喜,引起了诸多共鸣。这么多年来,偶然看到《悟空传》的消息,回忆像旋转木马,在脑海里转不停。不由想起当年看书时那种热血沸腾的心情。人生如此,拿酒来

要评分不能和那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完美悟空传比,得和其它**比。它的投资和国外大片可能没法比,但我不认为这部**输给同类的国产片。将中国国产片票房榜上的片子拿出来挨个比,这部**并不比谁差,甚至更好。

影片的优点是特效不错,一众高颜值的年轻演员的表现也确实给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欧豪饰演的天蓬,算是史上最帅的天蓬元帅。影片的内核也并没有偏离《悟空传》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是值得庆幸的。以自由为名,向神权所安排的命运抗争,这和书中猴子的诉求是一致的。

影片的槽点则比优点要多许多,首先便是剧本和原著比起来改动太大,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如果不是影片的片名是《悟空传》,我甚至很难将这部影片和联系起来。佛祖,唐三藏两个书中的重要角色被雪藏,取佛祖而代之的天尊人设魅力远远逊色于佛祖,身为阿紫的母亲,天尊所流露的一丝人情味道也让观众对于其深不可测的伟岸形象有所怀疑。天机处分天地两班,学生之间的打闹在观众看来更似儿戏,这期间阿紫和孙悟空的情愫萌动也没有足够的感情渲染,让人难以入戏。

总而言之,我们对《悟空传》的挚爱决定了我们对**有着高标准的要求,而这次的改编真得很难担得起观众对于影片的殷切期盼,只能说这是一部打着《悟空传》旗号,质量一般的西游同人**罢了。

有哪些看完之后会让人内心平静的**?

“萌”这个词语,在一个人对任何事物感到开心和喜爱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是一种发自一个人自身的主观看法。 是一种“萌”的表达,但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

心理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出于人类的本性。而“萌文化”则是突出了这一点,让人看到自己喜爱的事物时不由得感到开心(即使通常所说的“被萌到了”),以此达到共鸣。

萌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与日本紧张的生活节奏和长久以来的“可爱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萌文化也是可爱文化的分支之一)。当“可爱文化”进入到年轻一代的视野中,加之生活中学业或事业的无形压力,他们便开始在萌文化(现在一般指 ACGN 文化)里暂时忘掉自我以获得精神上的休息。

随着了解这一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把这作为爱好的人也不断产生。他们多数有稳定的生活和收入来源,纯粹是出于爱好来体验或传播这种文化。久而久之,现实中也出现了很多贩卖二次元制品(也就是所谓的“2.5次元”)的商贩并聚集在一起,“萌文化”便有了自己的宣传场所。由于“萌文化”主题轻松内容丰富,能迎合很多人的不同审美而易于被人接受,所以传播也相当的快,受众越来越多,现今意义上的“萌文化”也就此形成。

转《幼稚的力量》,作者汪涌豪。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的“可爱文化”在亚洲年轻人中可谓赚足人气。以后因巴黎现代美术财团的专题展览和哈佛东亚研究学者的集中研讨,它在欧美也声名鹊起。后者并用“CUTISM”一词来归结其影响力,这使得原本简单的时尚潮语,有了与DADAISM(达达主义)和CUBISM(立体主义)一样不凡的意义。

在日本国内,率先对此作出研究的是明治学院大学教授四方田犬彦,他五年前出版的《论可爱——第一本专门论述可爱的书》篇幅不大,但由“可爱”(かわいい)的词源说起,讨论了该词的历史变迁,及其无法在外语中找到对应的特殊意指,大致勾勒出了“可爱文化”由形成到扩散的全过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虽用拟议商榷的口吻,但说出的却是自己确信不疑的判断,那就是这种文化足以与十一世纪贵族的“物哀”美学、十三世纪诗人的“幽玄”美学,以及十六世纪茶道所讲的“闲寂”和十八世纪艺伎所重的“粹”相比并。他把这种文化称作“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美学”。

这一判断乍看并无不妥,因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可爱文化”在日本确实喧腾出很大的动静,并以动漫、和AV为载体,无远弗届地侵入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年轻女性,她们争先恐后地追逐一切可爱时尚,并为了尽可能地与之趋同,不惜在休息天也坚持穿校服,着不甚方便的洛丽塔服或公主装,乃至用童音发声,仿儿童体写信。严格地说,在将Hello Kitty玩具和心形钻挂饰奉为最爱的同时,她们是拒斥其他一切趣味的,所谓不是同好,即为异类。凡此种种风气的孕育,连同匪夷所思的出格表现,作者书中远没有道尽与说透。

如此疯狂延烧的结果,是在新千年催生出一种次生态的“萌文化”。它指的是人对一切可爱物事所怀持的情不自禁的深深爱恋。对此,书中照例只是藉对东京萌地带中腐女、同性恋和同人志的介绍,作了简单的描述。所揭出的女性“好萌”是为了“确认自己归属于某个小型亲密共同体”一说固然可以成立,但对“萌系”一族如何“好萌”、“卖萌”,如何说“萌词汇”,追求“萌点”,投入“萌战”,然后渴望“被萌到”的“萌心理”的诸般各色,仍语焉不详。对这个发端于秋叶原的“ギャル言叶”(小女生用语)何以成为2004、2005年日本第一潮语,并蔚为庞杂炫目的”萌学“,渗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催生“萌家电”、“萌寺院”,乃至“萌产业”、“萌经济”的重要推手,更没有谈到。

还有,作者似乎认为,“可爱文化”更多属于“少女文化”范畴,男性对此并不怎么迷恋。这个判断也很可疑。不说依常理推断,如果男性不好“可爱”,女性没必要争着扮“可爱”。即就事实而言,相当多的男性本身也痴迷“可爱”,甚至就是“卖萌”一族:不仅在生活中好用卡通手机贴纸,好往挎包上挂毛绒玩具,还时不时地上美容院修剪眉毛。诸如此类的风色与情调,有时妖娆妍媚,丝毫不输于女性。而所谓的“萌心理”,在很多时候,正是指男性对“萌系”所产生的钟爱情愫。这种情愫还转移投射到男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于从电器产品说明书到经济类专业书籍,都出现了可爱的附图。甚至近些年,日本各地的警察所也打起了“可爱”牌,连自卫队的征兵广告也推出了“可爱版”。所有这一切,迎合的都是男性的“好萌”心理。

要之,从痴迷者的年龄与性别看,“可爱文化”不仅覆盖少男少女,就是老年人也被认为惟有“可爱”才有幸福,此所以,热门女性杂志如《JJ》会特别提出“成人可爱”这样的命题,许多老人在生活中也注意尽量地扮嫩卖乖,以拉近与年轻后辈的关系。作者书中引了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对此现象的批评,但没有点出这位东大教授的女权主义身份,以及她的批评不是基于一般意义上反功利,而是认为这种扮“可爱”,其实是女性“行使媚态的包装”,目的无非是想继续依附父权制的社会框架,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和她一贯坚持的女性“别困在女人这个角色上”的主张是一致的。但对类似“可爱文化”的跨年龄投射问题,书中并没有展开讨论。

而从痴迷者的认知与识别看,“可爱”的意义边界越到后来,越被放大至常理与常识之外,甚至近乎成了万能的神话与魔咒。譬如,儿童或少女的娇柔纤弱固然是“可爱”,但后来,连阿婆的老古板与上司的大肚腩也被认为是“可爱”了。更有甚者,许多让人感到恶心的东西居然也“可爱”起来,以至表示恶心的“きもい”与“かわいい”可以组合成“きもかわ”一词。诚如作者所说,这个词的本意非指因恶心而可爱,或即使恶心也可爱,它们相互牵引,彼此依存地重叠在一起。当然,这方面的语词表现不仅以此为限,还有类似“ふずかわ”这样的表达(丑得可爱),本来也是我们想从书中看到的。

但上述种种仅属于论说上的不详尽与不周全,让人感到不能餍足的是书中缺乏对这种文化背面的揭示。由于主打“可爱”的动漫文化在全球范围大行其道,带出的经济效益更是可观,故近年来,日本社会从民间到,出现许多打造“可爱经济”,用“酷日本”输出国家软实力的讨论。继国土交通省用凯蒂猫充作旅游亲善大使,外务省也推出了由三个高中女生担任的“可爱大使”,其形象造型就取自原宿街头常见的“小太妹”。而全日本各都道府县推出的吉祥物,Logo的创意也无不贴合“可爱”一路。或许正基于此,作者对这种文化的发展前景颇为看好,评价也相当正面,有些议论更透着整体上的自信与乐观。2007年,台湾天下文化推出陈光棻译本,书名题作《可爱力量大》,似是受了这种乐观的感染。但问题是,这是一种正面的力量吗?

日本人的习惯,什么都喜欢说“力”。前一阵渡边淳一讲“钝感力”,说的是一个人倘若迟钝木讷,反不易为外物所伤,反而韧久坚强。更前一阵则有村上隆讲“幼稚力”,他在2003年发表了《幼稚力宣言》,对自己深受动漫影响、专注于“御宅族”文化的后现代艺术观作了大胆率直的发扬。他还自创日式英语“Superflat”来指实个人基于二维平面创造出的“超扁平”风格。由于这种风格带有明显而强烈的“可爱”元素,许多艺术批评家视其为“可爱文化”的代表。其实他真实的意思,是想表达对日本大众文化的贫瘠与无深度的否定,还有对战后日本不能自己负责任、做决定的幼稚与脑残的讽刺。但遗憾的是,许多日本人根本不识其意,只是借用“幼稚力”三字一味张皇,以为越是幼稚越能形成力量,或唯有幼稚才能形成力量。本书不惟对这种“幼稚力”的真意及其与“可爱文化”的关系未作评述,就是最一般的介绍和讨论也没有。这似乎在提醒人,作者缺少对后现代背景下大众文化所包含的复杂性的深刻体悟,进而对这种文化背后所隐藏着的社会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种文化背后的社会问题就是日本人整体性的自我封闭,不想长大,以及由此造成的内聚力的涣散、学习力的下降和责任意识的缺失。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可爱文化”的流行中见出端倪,或者毋宁说,正是这种弥天彻地的“可爱”风潮,造成了今天日本社会的向下沉沦。

值得拿来比较的是,这样的判断同样是由日本人做出的。有鉴于今天的日本社会,年轻人都希望能滞留在十九岁不再长大,即使长大也不想成家,即使成家也不过想用“无性婚姻”自我安慰地应付“无缘社会”,结果,超过百分之六十一的男性与百分之四十九的女性无交往对象,超过百分之五十的适婚男女不愿有交往对象,然后,高达百分之七十的男女在“可爱商品”中寻找心灵慰藉。一些日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认为这样纯粹的幼稚背后并没有另类的文化含义,根本不足以构成对社会规则的抵制与反抗。即以对“可爱商品”的追捧来说,整天沉溺于这种动漫游戏、书籍饰品,或以收藏和交换“可爱玩具”为乐,以至成人玩具占整个日本玩具市场七成,从十八岁到六十九岁,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至少有一个,百分之五十的人有二十个以上。有些男性玩家,玩具之于他们,就如英国儿童学家温尼考特所说的,简直成了一种“过渡性客体”,用以替代其对母亲执拗的臆想,这不是典型的幼稚甚至弱智是什么!

对此,作者虽有触及,如引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内田春菊的《小南的恋人》,提出它其实是后来拿着模仿美少女玩偶,以体尝遁世快感的“御宅族”的先声,但可惜没有更进一步究明,对“可爱文化”的痴迷,如何就意味着对不可爱现实的逃避。事实是,结合许多男性“御宅族”因动漫中女仆的“可爱”形象而频频光顾秋叶原“女仆咖啡店”,听其温柔地唱诵“您回来啦”的曼调;或造访“熟女宅”、“晚间水月”这样的风月场所,希望借那些年长女伎饱看世事的阅历和言谈,来缓释个人的内心焦虑;或求助专门的中介公司,从其代为物色的拟似自己母亲的女人身上,获得“昨天再来”的心理代偿……凡此种种,就连痴迷“可爱”的女性都觉得幼稚到“八嘎”的举动,本来正可以照见其内心的脆弱与不成熟。但每每写到这种地方,作者都打住了。

对照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评论家福田和也《なぜ日本人はかくも幼稚になったのか》(《为何日本人会变得如此幼稚》,角川春树事务所,1996)一书对日本人精神倦怠和堕落的揭露,就可以体会到两者的不同。在书中,福田说得何其沉痛。原其大意,如果幼稚不是缺陷,反而是“可爱”,那么人真没有理由要求自己必须长大。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まじめの崩坏——平成日本の若者たち》(《认真的崩溃——日本平成年间的年轻人》,サイマル出版会,1991),对产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化过程中,年轻人的不耐秩序与过求享乐也深表忧虑,认为这种追求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堕入“冰河世纪”的罪魁祸首。家清水义范甚至专门写了《大人がいない》一书(《大人的消失》,筑摩书房,2006),断言当日本人统帅世界“幼稚文化”,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可爱商品”,也就意味着它真的成了一个没有大人的国家了。这里的“大人”既指生理年龄,更指心智的成熟。最为人熟知的当数大前研一,他在《低智商社会》中痛感年轻一代的无欲望,不上进,轻学习,弃思考,称这种只关心周遭三米以内的事情,只知道消极逃避,无责任感的现象为“白痴化”。由其总结的种种“笨蛋现象”,从经济文盲,官员弱智,到肥皂剧走红与恶搞成风,许多人拿无知当个性,以至于词汇单一,言语粗鄙,有一些正是被这个社会认可为“可爱”的。他以为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说起来,喜欢小动物,乃至一切有幼体特征的东西,原是人的天性,以至成年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在内心残存某些年少的特征,此即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所谓的“幼体滞留”。但在当下的日本,丢弃内敛、认真与严谨的传统,仅以幼稚为可爱,进而将天真降格为愚蠢,并且整个社会的氛围不断在提醒与规训人——你必须在内心放大和强化这种“可爱”偶像,并尽可能地在潜意识中与之同化;你必须先幼稚白痴起来,才有可能成为这个社会快乐的一员,这是怎样可怕的社会!所以,已有日本人指出,如此追求“卡哇伊”,很容易变成“哭哇伊”(日文“怖い”,即可怕)。相比这种冷峻的观察,作者所作的“全世界都被‘可爱’淹没”的判断有些过于乐观了。事实是,许多异文化的观察者只是诧异,在他们的意识里,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对传媒技术导致的儿童与成人界限的消失,以及成人的儿童化,很可以用来说明眼见的一切。不仅如此,就是东亚的学者也如此。在作者认为深受“可爱文化”影响的香港,明报出版推出的刘黎儿《日本现在进行式》,讨论的也是“日本社会幼稚化加速”问题。这些都比本书更能增人思考。

当然,考虑到作者专攻**史,在书的“尾声”及“后记”中直承“有些东西我还没写,有些问题如果能够深究的话就好了”,“对当代的少女文化还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对御宅族讨论的话题“毫不关心”,加以洒脱烂漫的个性,过重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带来的现场感与趣味性,我们可以原谅本书学理的不足和议论的粗疏。或许,结合稍晚出版的樱井孝昌的《世界カワイイ革命》(《世界可爱革命》, 2009)和古贺令子《かわいいの帝国》(《可爱帝国》,青土社,2009),此题的诸多细节才能得到更详彻的说明。尤其是樱井,作为作家兼平媒制作人,又是外务省流行文化顾问,“可爱大使”动议者,他对“可爱”何以成为世界共通语的分析似乎更加专业,对类似巴黎少女何以想成为日本女人的解析也更加深入。

最后,还想深究的是日本人之所以痴迷“可爱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借用作者的表述,就是“可爱”究竟是不是“日本独有的特殊美学”。对此,书中照例浅尝辄止,只是借岩渊功一的话,称它大抵可归为“毫无日本气味的日本文化”。

但这仍然是似是而非的皮相之论。我们承认,在日本,以“可爱文化”名目向世界传播的大部分事物都是由大众文化发展而来的,但却不能同意它与日本的文化,以及由此文化凝练出的国民性无关。在讨论日本人对“缩小”的情有独钟和善于发现“未成熟之美”时,作者谈到一点“可爱”与日本文化的关系,让人想到西方文化崇尚永恒、壮观和成熟,日本文化崇尚谦逊、纤弱和童真这类老生常谈。有意思的倒是他引自己专业上的同行、在日本住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影评人唐纳德·里奇的话——因为喜好带有孩子气的不成熟之物,日本人常会故意向周围投射自己的幼稚形象,用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正因为如此,麦克阿瑟才会说“日本人都是十二岁的国民”。

这让人想到精神医学家土居健郎所写的名著《甘えの构造》(《娇宠的构造》,弘文堂,11)。他指出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对母亲有一种终身的依赖,这是日本人独有的特性。以后这种特质还影响到日本的人际关系,造成即使在公司内部也能产生一如“拟似家族”的感情连带。这就很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下属在上司面前扮“可爱”,上司会不以为忤,而同僚也都觉正常。并且,如果说早先他们是用这种孩子气的幼稚来克服近代化激变带来的精神焦虑,现在则已经全然转化为对景气不良和世风冷漠的策略回应了。“甘え”的意思常被解释为“娇宠”,或者“依依爱恋”,这种情愫,其实就是今天年轻人钟情“可爱文化”的心理基础,也是全体日本人每当不能或不甘用“高雅”、“美丽”、“酷”来赞美对方,就用“可爱”一词来掩饰真意的根本原因。尽管对方未必接受,但对方投入的那份娇宠与爱恋,你没法拒绝。

其他如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在《モラトリアム人间の时代》(《精神准备期人类的时代》,中央公论社,18)一书中也指出:其实每个日本人内心都深藏着被表层社会意识所否定的母性,这个母性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作,而所谓的“男子气概”,不过是一种被母亲称赞爱怜下男童稚气的自恋心理而已。所以,研究母性社会与日本社会病理的河合隼雄才会说,倘用“女性之眼”而非“男性之眼”看日本民间的传统,就会发现日本人的自我是更接近于女性的,纵使有社会制度中父权的一味掩饰,都难以遮蔽这种特质。日本人在接受“可爱文化”的驯化时,之所以全然不觉其艰难,女性自不用说,即男性也如此,其间的原因可谓不言自明。

再想想日本文学中,无处不在的消极抵抗下的偏激与变态,背后往往有孩稚般的任性与促狭;还有今天身边许多对女性出奇冷漠的“草食男”,背后往往有对母亲强烈而极端的依赖,我们的感觉,想要掩去“可爱文化”的日本身份几乎是徒劳的。但作者就想突出这种文化的“无气味性”和“席卷世界”的可能性。这种不无娇宠的执拗夸示,其实恰恰是对上述文化特性的自证。尽管在作者本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西游降魔篇》这部**怎么样?好看吗?

很多吧,比如灾难**,最近我印象很深的一部灾难片,还是我花了几个大洋买的暴风VIP才看到的哦。韩国灾难**《隧道》,这部**是由金成勋执导,河正宇、吴达洙、裴斗娜等共同主演的一部韩国剧情灾难**。影片于2016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影片根据苏在元的同名改编,该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男人在回家的路上行经隧道时突然坍塌,他被孤立其中与外部隔绝,以及坍塌隧道之绕救援发生的不断变化的故事。2016年10月24日,该片获得第36届影评奖影评十佳**。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不是灾难有多严重,而是灾难中受灾人只有一两个的时候,的态度模棱两可,想救但是遇到困难又想放弃,最后还是放弃了,凸显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属性就是需要,当国家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一个人的无助远远比灾难本身来得更可怕。 作为男主的老婆的女一号,始终是一副老公马上要挂掉的表情,而对比两边的工作人员和救援小组的样子,显得那么落魄。这就是人性,别人不会急你所急,因为人们已经麻木了。

男主以为自己只有自己一个人被埋在废墟下面的时候,意外发现居然还有一个女生和一条狗也被困了,顿时感觉有了安全感,但是女生因为受了重伤死去之后,就剩下了一条狗和他相依为命。最后自己获救了,狗都不在了。不仅仅是男主,女主也坚持自己的老公还活着,但是迫于社会舆论和的压力,她通过电台给自己的老公说,“放弃吧,救援队已经不救你了”这对坚持了20多天的男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了,女主留着眼泪把自己的老公送到天堂门口,不知道心多痛。

总而言之,这部**虽然有点惆怅,但是男主和女生给了我无限的生机,还有那个救援队队长,都是好人,这个社会之所以能一直发展,多亏有了一些不计回报的人,谢谢你们,好人们!!

片中的一大特点是妖魔的造型与来历。从造型看,妖魔的外形和变化用了写实派的风格。你看沙悟净噬人的利齿、猪刚鬣嘴边的獠牙和孙悟空巨猿造型的强悍。如果你动物世界看得足够多,我相信你会同意我的观点。从来历看,胖僧人向玄奘解释鱼妖与猪妖的出处时,都用了这样一个原因:“怨”。鱼妖是因救人遭误解而被残杀所化;猪妖是因被爱人谋杀所化。佛家有言:“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世人只看到妖魔的可怖与残暴,可谁知道残暴背后是对世界的深深失望与怨恨。讽刺的是,这些妖魔的怨念与其成魔后的法力成正比。妖魔本是寻常客,只因嗔痴化为魔。在周星驰的西游世界中,人与妖的界限开始模糊。人如同妖物般麻木不仁,妖却有了人一般的灵动和敏感。比起**中途领便当的普通角色,我更同情这些形象可怖的妖魔:这些眼神阴郁,高傲自负,戾气冲天,偶尔也会疑惑和好奇的真性情妖族比起麻布不仁,外表淳朴但一言不合就动辄对异见者处以私刑的群氓,更让人喜爱和痛心。他们生前是普通人,只因善良和外表而被鄙视,他们因敏感和善举被误解乃至于被残害,死后却借怨气得到的神通独霸一方而受人畏惧和仰视。几乎没有人可以明白,他们今日的狡诈与毒辣受过多少血泪的洗礼和绝望之火的淬炼。这就是世界的残酷:世人分不清善良与无用、技巧和原则。人活在世上不仅生前要看脸,死后还要以勇力,狡诈和神通论座次。这何止是奇幻类的《西游记》,简直是纪实类的《水浒传》。作为人类不论你有天大的原则也比不上一丁点的神通。从创世至今,这压根不是什么人界,而是修罗。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怎样的活。这是作为宗教**,最后的大亮点——修行。**中玄奘师从胖和尚的修行看起来夸张,我却觉得很自然和真实。人一入红尘,免不了接触感情。无论是父母爱,男女爱还是子女爱。作为有意识的高等生物,如果不是和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免不了招惹俗情杂务,即便是孙悟空,在《西游记》原著中其临从菩提老祖处毕业时也是拜了再拜洒泪依依惜别。有人说,真正高段位的人应该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我觉得这种要求纯粹是不负责任,强人所难的扯淡。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其实达到“时时勤拂拭”水准已经足以称得上尼口中的“超人”了。(说句题外话,愚以为段位再高一点的随性,其实就是把拂拭变成习惯进而升华为本性。否则僧人连修行都不用,直接靠天生就可以了。)影片中,周导借玄奘之口告诉我们:“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有过痛苦才知众生真正的痛苦。有过执着才可以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可以了无牵挂。”就西游中的妖魔而言:有过怨念才可以放下怨念。无论是什么,只有拿起才能放下。  有人说,这世界就是这样,谁让你自己看不清着了道。自己犯的错就应该自己去弥补,人就是这么成长。其实这话从进化论角度看非常正确,但问题是,我们不是达尔文,我们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说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未免有些虚无缥缈。我们作为活生生的高级生物。有血肉,有感情,有理想,乃至于有灵魂。这个世界虽然如影片诠释的那样无常。我们也需要像抓紧满是倒刺的荆棘一样把它紧紧握在手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能够宁静欣赏第二天炫目的日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对幸福不必乞求和艳羡,只能去希望和用尽全力追求;对自己无须自欺和自弃,只能尽可能保持清明的眼睛和宁静的心。我不愿世人谁能拥有大智慧和大神通,这意味他必定免不了经历非人的苦痛与折磨。我只愿所有人能用清明的眼光去寻找世界最美的风景,用宁静的心去直面世间的无常。我不奢求世界能够让你不劳而获拥有一切,只愿这世界可以温柔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