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荐几部类似盗梦空间的**

2.阿凡达影评

3.求八百字《阿凡达》影评

4.阿凡达观后感

第九区 影评解析分析_

51区是美国最神秘的军事禁区,连都只知到一点皮毛情况,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要有了解的话那还能叫51区吗?以下只是一点对51区的皮毛介绍。 好莱坞的一些大片,比如《独立日》以及《X档案》等影片,使人们对“51号地区”不再那么陌生,但却为这个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这些大片中人们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该地区一定储存着美国正在秘密研制的一些绝密技术。会是什么呢? 51区是美国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秘密军事基地,位于内华达州距130公里的沙漠里,“绿屋”被相信就处于这个军事基地。所谓的“绿屋”,里面是国家首脑观看外星人冰冻尸体的地方,每一位新当选的都会前去参观。 “绿屋”内可能不仅仅包括外星人的残骸,可能还有外星人乘坐的飞船碎片,该飞船是1947年坠毁的。陌生人从来不被允许访问这个基地,即使是军人,也被严格禁止泄漏任何有关51区内部生活的秘密。 1950年当美国在内华达州建立核武器试验地时,51区也在其中。在军事地图上,试验地被分区编号,“51区”因此得名,整个地区的面积为144平方英里,是一块位于内华达州沙漠地带的干涸河床。51区最初是用于研制U-2侦察机,但在U-2侦察机的开发工作结束后,其它所谓的“黑色”项目也开始在这个基地实施。直到1994年以前,美国军方都对外否认存在这个连军事飞机也不准进入其上空的禁区,现在也不愿透露任何有关它的情况。作为美国土地上保密程度最高的一块地盘,自然会产生种种神秘的传说,51号地区也被跟外星人挂上了钩。 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UFO爱好者和指控美国一直在这一地区进行某种阴谋活动的批评人士希望了解的神秘地方。表面看来,“51号地区”就象是一个由飞机机库、储存仓库以及跑道组成的普通试验场。但进一步的观察却显示出令人很感兴趣的内容。第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该地区南部一条长度超过3英里的跑道,跑道一边是好几处飞机库,其中几个外形非常巨大,屋顶都被漆成白色;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一座空中交通管制天线,这座天线底座呈长方形,长400英尺,而天线本身高150英尺,所以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从12英里以外都可以看到这座天线。 总而言之,上述两点使得这一空军轰炸机基地看起来与其说是一处典型的军事基地不如说是象科幻**里的一个虚拟场景。不明飞行物研究专家认为51区的行为与宇宙外的文明有直接关系。 在这个基地周围可以经常发现一些球形,三角形以及类似飞盘形状的不明飞行物,有相片和一些证据可以证明这些观察到的现象。三年前,布什总统命令收回内华达州州管理51区的权限,现在的基地归五角大楼和美国直接管辖。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民用飞机也被禁止穿越基地上空。 51区吸引世界的注意力已经有30多年了,但是几个世纪以来,美国从未发布过任何关于基地以及基地周围发现神秘军事目标的声明。其间,有一些旅行社组织过一些基地的短程旅行,相信“事实的真相就在那里”这句话的基地狂热爱好者们每年5月30日到51区附近的地方来一次聚会。热心家们在被认为是外星人建在秘密基地外部的375号宇宙高速公路旁边,讨论有什么秘密。邻近雷切尔和白端两个城镇的居民,在1986年的夏天,都能够感觉到他们脚下地面的震动,当地居民在每个星期四早上7点钟的时候,都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人们也能听到基地那边传来的奇怪声音。但是当人们提出要起诉基地军队的时候,一切就又会消失,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51区对外界来说仍然是一个谜,即使能从卫星照片中分析出一些数据,也很难做出确切的解释。

推荐几部类似盗梦空间的**

**:谍影重重系列1-5

主演:马特·达蒙

类型:美国**

谍影重重1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简介:《谍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是一部2002年美德合拍的间谍动作片,改编自罗伯特·鲁德鲁姆同名,由道格·里曼执导,主要演员包括马特·达蒙、克里斯·库柏、弗兰卡·波坦特、朱丽娅·斯蒂尔斯。于2002年6月14日在美国公映。影片主要讲述了马特·达蒙饰演的患有极端记忆丧失的男主角杰森·伯恩,试图在逃避美国中央情报局追杀的同时发掘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版:://.iqiyi/lib/m_200189114.html

谍影重重2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简介:《谍影重重2》(The Bourne Supremacy)是一部2004年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动作冒险**,是**《谍影重重》的续集。影片改编自罗伯特·鲁德鲁姆同名,由马特·达蒙、弗兰卡·波坦特、琼·艾伦、朱丽娅·斯蒂尔斯主演。在这一集中,杰森·伯恩被他过去的记忆阴影笼罩着,关系着绊脚石还有一个CIA的阴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版:://.iqiyi/lib/m_206899514.html

谍影重重3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简介:《谍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是一部根据罗伯特·鲁德鲁姆同名畅销改编而成的动作冒险**。影片由《谍影重重2》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再度执导,剧本依旧由前两部的剧作家托尼·吉尔罗伊编写。马特·达蒙、朱丽娅·斯蒂尔斯、帕迪·康斯戴恩回归主演。影片于2007年8月3日美国上映。影片剧情承接《谍影重重2》中莫斯科的激烈车战,随着伯恩来到巴黎、伦敦、马德里、丹吉尔到最后的纽约市,而CIA则会派出更强、更冷血的杀手追杀伯恩。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版:://.iqiyi/lib/m_204926414.html

谍影重重4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简介:《谍影重重4》(The Bourne Legacy)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悬疑动作片,改编自罗伯特·鲁德鲁姆同名。由托尼·吉尔罗伊执导,杰瑞米·雷纳、蕾切尔·薇兹、爱德华·诺顿主演,于2012年8月10日美国上映。

影片虽是《谍影重重》系列**的第四部,但故事时间线与《谍影重重3》相同。由马特·达蒙饰演的系列主角杰森·伯恩并未在影片中登场(但名字在片中仍被多次提到),影片讲述的是另外的与杰瑞米·雷纳饰演的新特工艾伦·克劳斯的故事。艾伦·克劳斯参加了的基因试验,最后与负责试验的女科学家玛泰博士携手展开逃亡,两人将会揭开“绊脚石”的冰山另一角。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版:://.iqiyi/lib/m_203075614.html

谍影重重5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简介:《谍影重重5》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出品的动作片,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马特·达蒙、艾丽西卡·维坎德、汤米·李·琼斯、朱丽娅·斯蒂尔斯联合主演。

《谍影重重5》故事背景设定在后斯诺登时代,讲述了杰森·伯恩在寻找着关于自己身世的时候发现惊天的阴谋,再次现身展开斗争的故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版:://.iqiyi/lib/m_208838114.html

阿凡达影评

类似《盗梦空间》这种悬疑题材的**有如下:1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是部意义很深刻的**,这也是基努·里维斯的代表作,能让Neo(尼奥)成为里维斯在人们心目中的代名词,这不仅是他自己的努力,更体现了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再到观众的全方位成功。哲学、神学、无神论都在《黑客帝国》里有浓重的表现,诺斯替教的教徒也会注意到很多相关的主题,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印度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还蕴含启蒙、涅盘、重生的概念,对印度教和佛教的深度涉及包括自由意志对抗命运,还在**的配乐中使用印度教的颂歌、理念、虚幻(Maya)、因果报应(Karma)和自然存在的多种观点。《黑客帝国》以很多方式解析真实、超现实,还有人的观点是实质的、物理的世界才是虚幻。“黑客三部曲中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思想精髓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影片处处涉及和思考的关于人类未来命运和如何对待它的问题。” 2《蝴蝶效应》“当超自然因素在**中被运用的时候,你一般可能有三种感觉:被毒蜘蛛咬了一口,被你在科学实验室工作的老爸嘲讽的盯着,或者从小就和这样第六感觉相依相偎,当然,我希望我们的**能让观众有第三种感觉。”本片导演之一埃里克·布雷斯表示。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蝴蝶效应》这部影片应该算是一部幻想片甚至是一部冒险片,但扮演女主角的凯勒的艾米·斯马特却觉得这归根到底还是一部爱情片。她说:“我们一起象坐过山车一样在不同感情模式和诡异场景中一掠而过,仿佛这是个伟大旅程,凯勒和埃文不过是一对再平凡不过情侣,他们只是想要让彼此幸福,想要尽力跟上过去和现实的变化,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真的相信彼此,不关发生了怎样天塌地陷的不可思议变化。” 3《致命魔术》《致命魔术》,2006年10月20日上映的美国**。其讲述的是在魔术产生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两个好朋友,罗伯特·安吉尔和阿尔弗雷德·波登。两个人因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他们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是那个时代的第一魔术师的故事。剧情虽然多处难经推敲,但片子里的事如果是件真事,那么无论用、歌剧、音乐等等形式,都无法达到影片所达到的效果;艺术家们终究用属于自己的最浓烈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了剧情以外的话——真和善是生活的第一要素;这个片子的**要素一应俱全,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观感心理也都被塞得忒满。 4《第九区》处女作、没有明星、成本不到3000万美元,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伪纪录片竟然能成为北美票房榜的冠军,上周首映、《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监制的cult科幻**《第九区》(district 9)以37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成为今年北美**暑期档最大的黑马,远高于排在票房榜第二位、派拉蒙斥资1.7亿美元打造的《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的2250万美元票房。在各大**公司不惜大把大把向科幻**砸钱的当下,《第九区》的叫好又叫座或许能被称为奇迹,但奇迹的诞生绝非毫无缘由…… 尽管对《第九区》的拍摄手法,业界有些争议,但大部分影迷与影评人仍然表示,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是导演个人风格的体现,尽管镜头的切换与剪切稍嫌凌乱,但仍然“瑕不掩瑜”,是一部值得去**院观赏的好片,从题材角度来说《第九区》可谓是十年来最好的科幻片。 5《禁闭岛》这是一部让人看了脑袋直疼的**;这是一部颠覆了好莱坞模式的**……这就是美国名导马丁·西科塞斯掌镜、《泰坦尼克》男主角莱昂纳多主演的心理惊悚片《禁闭岛》(ShutterIsland)。只有智商150以上的人才能一口气将该片看完,而剩下的人会被片中遍布的谜题和悬念绕晕,然后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把碟片磨花。这就足以解释这部晦涩难懂的**非但没遭遇滑铁卢,反而在今年2月底首映后还相继登顶美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国的票房首位,全球票房猛吸2亿美元,因为很多人把看懂该片作为证明自己智慧的一个象征,你需要把思维剖成两半才能从“禁闭岛”走出来,这不是看**,更像是一个分脑游戏。 6《致命ID》《致命ID》美国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惊悚剧情**。该片剧情结构严谨,情节一气呵成,结尾部分出人意料。 只能用“经典经典很经典”来形容!整部影片没有一处让你可以卸下心理防备的,到处都充满了诡异与悬疑,特别是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太惊悚了!影片到最后一点我以为和谐了,结果大大出人意料,没想到的结尾堪称完美!这个片子刚开始的10多分钟真的很压抑,下半部更是悬疑感十足提着心看到最后。 7《第六感》这表面上是一部鬼片,里面有数个鬼现身的血淋淋镜头,还有一两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景,但骨子里是一部探讨家庭道德的作品。本片构思巧妙,三位主演均有一流的表演威利斯的低调和科莱特的焦躁都拿捏得很准,而奥斯蒙则是天才童星,把一个跨越阴阳两界洞察力的特殊儿童表现得惟妙惟肖。 8《记忆碎片》《记忆碎片》是一部非常复杂、深具人性思考的**,但是这个题材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无就是增加了许多的复杂性的问题需要你去思考。IMDB排名第29,《记忆碎片》注定不是一般的作品,**故事其实不太复杂,但很难看懂,这是由于它用两条平行故事线,一条倒叙,以彩色呈现,另一条顺叙,以黑白呈现,两条线每隔几分钟穿插一次,直至片尾天衣无缝地与片头衔接在一起(观看者可注意何时衔接到了一起)。 《记忆碎片》的总摄制经费仅够《珍珠港》举行开幕典礼(500万美元),但它证明了好**不是金钱堆出来的。 9《恐怖游轮》是的,不要怀疑,就是它,本年度最佳悬疑**将不再有任何悬疑! 这**可能会让你头疼不已,原因它逻辑性十足,正因如此,它很有可能将观众们的逻辑思维以及有限的耐心搅得一塌糊涂。类似这样和时间轴的**总会拿来被大切八块,然后一堆分析狂人(逻辑真的很强的人和自以为逻辑很强的人)来对影片的每个细节进行推敲,从而架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过,这真是一部值得推敲的**! 10《机械师》如果你喜欢《拳击俱乐部》(Fight Club)或者《记忆碎片》(Memento)这一类型的**,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本片。 《机械师》在今年的温哥华**节进行首映后,引起了观众和影评家的关注。尽管褒贬双方各执一词,但是显然这类惊悚片还是非常能够吸引观众的。这部**在暗灰的色调中开始、发展并结束,这就使得观众感觉自己仿佛和主角一样,置身于被催眠的噩梦中…… 11《楚门的世界》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 对惟利是图、践踏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 激励人心、发人省思的黑色喜剧 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12《穆赫兰道》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由Universal Focus公司2001年出品。是戴维-林奇(Did Lynch)又一部朴实的恶梦般的影片----具有鲜明、尖刻、歇斯底里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巨片。本片讲述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噩梦,其剧情可以有无数种解析和组合,但它的主题却异常清晰:好莱坞在银幕上创造一个个奇妙的美梦,但在银幕下却多以噩梦收场。影片完全不遵守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摄影、美工、音乐等均微妙地暗示着多层梦境的可能性。影片通过女演员闯好莱坞的经历,揭示了造梦的代价。在奋斗过程中,她们需要学会穿梭于数个不同的“现实”,如她们本来的自我、跟**公司交往时的“个性”,以及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场点题戏中,台上歌手在唱歌,唱得很卖力,这时主持人大喝一声:“这是的!”该片的选角和表演从戏份吃重的主角、到过场的配角,均十分出色,显示出导演用人独具慧眼。娜奥米·沃茨扮演的贝蒂和戴恩可能是当年度难度最高的**角色,她不仅需要表现一个初来乍到者的天真和自信,而且要演出绝望中的挣扎,中间还有一场类似考试的戏中戏。 《穆赫兰道》或许并不是部伟大的**,但它进一步加固了林奇式的坚实风格,并不断地刺痛我们的神经。 13《追随》这部不到70分钟的黑白片,以倒叙作为基本的**叙事语言,然后在倒叙的基础上又将时间彻底地敲碎,然后诺兰将这些时间的碎片粘贴在一起,**本身的故事并没有改变,但这样的拼贴使,于是,这部不到70分钟的**有了不可思议的长度。《追随》是一部酷弊了的黑白**,怀揣着年轻的梦想与野心。 14《非常嫌疑犯》高超的**技巧,借助一帮出色的演技派,把警察和观众着着实实愚弄了一回。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谎言,一次精彩的瞒天过海伎俩!《嫌疑惯犯》(The Usual Suspects)看一遍一头雾水,看两遍粗粗理顺条理,三遍以上才能慢慢享受其中奥妙。一部味道十足的悬疑**,一部排名IMDb第23名的超级好戏! 15《狙击电话亭》一部惊心动魄并发人深省的**。一流的惊悚片,甚至每当你走进公用电话亭都会想起。整部**片场1个小时20分钟,大部分都是在电话亭里斯图的对话。事态的变化,斯图情绪的变化,引领着观众的心理及视觉。完美而恰到好处的对白,让**增色许多。总之,本片的剧本和表演登峰造极。

求八百字《阿凡达》影评

阿凡达影评

圈内人看《阿凡达》

陆川:中国**人的完败

我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的时代,变成一个充满幻想的小孩……但是简单的故事毫无问题,剧情非常抓人。《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这是我们中国**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阿甘:我们技术落后100年

看完《阿凡达》最深的感受还是视觉上的冲击。这部片子的故事虽有点陈词滥调,但技术上已做到绝对完美,尤其是CGI技术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

昨日别的记者问我应该向《阿凡达》学习什么,我想想好像没啥好学习的,因为我们和好莱坞技术上的差距太大了,有网友总结是20年,对我而言快100年了。

因为我用的是同一种摄影机拍3D片《唐吉可德》,因此从3D角度而言《阿凡达》现在能做到的,我们中国**还是可以学到。只不过**里运用的动作捕捉技术,我们国内又是一片空白,我暂时只能膜拜一下。从票房而言,我有点担心《阿凡达》比不过《2012》,因为后者不仅拍了中国人的马屁,而且末世预言加上浅显的剧情让《2012》比《阿凡达》的吸金能力更强。

宁财神:我都被阿凡达震傻了

昨天半夜跟几个导演和制片人看《阿凡达》,散场之后,气氛诡异,沉默,沮丧,几乎没人聊**,都被震傻了。

不要迷恋《阿凡达》,对中国**人来说,那只是个遥不可及的传说——以我有限的智商推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阿凡达》对我们的“遥不可及”几乎是无限的。

技术上的细节我并不掌握,不过单从个人观感来看,《阿凡达》对3D**的推进堪称里程碑式的。当你面对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红蓝眼镜,耳旁呼啸着震耳欲聋的环绕立体声,再看着铺天盖地的Na’vi人和潘多拉星上的怪兽如滚滚洪流而来,那种震撼感够资格载入史册了——1895年12月28日,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里放映《工厂大门》和《火车到站》时,人类曾经感受过这种震撼,时隔百余年,已经被好莱坞的视觉特效搅得普遍审美疲劳了的世界观众们,终于在《阿凡达》里再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震撼。

不管3D技术的最终走向如何,《阿凡达》已然给世界**业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甭管家用投影仪还是蓝光DVD,在以《阿凡达》为代表的IMAX?-3D面前都不值一提。在饱经小荧幕诱惑达半个世纪之后,詹姆斯?卡梅隆终于让我们发现:原来还是大银幕才有大智慧,可以想见,在《阿凡达》之后,IMAX-3D厅会如雨后春笋般在里浮现。不过,说《阿凡达》之于世界**史就像《爵士歌王》(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和《浮华世界》(世界上第一部彩色**)一样开启了(2D到3D)新时代,可能有些言之过早。一来《阿凡达》所使用的技术先前都有前辈影人使用过,只不过这一次卡梅隆改进程度比较大,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再者,不能裸眼观看的3D**很难说具有普及意义,而且Na’vi人固然全身肌理都空前的细致逼真,但在人眼看来,CG出来的东东与表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说实话,我以为真正成熟的3D**应当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而且应选取现实题材而非幻想题材——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一俟CG可以以乱真到完全消弭了动画片和**的区别,那才真正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而且,从长远来看,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下降,在这里,不难做出一个未来学的推测:N年后的人类,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从事文字写作(出于对中文系同学们的尊重,我礼貌的使用了“在很大程度上”作副词而避免了全称判断),而将影像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和信息表达的最主要介质。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学校里,老师们在布置家庭作业:小朋友们,今天的homework是每人一部90分钟长的科幻大片——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下降让**成为彻底的私人化作品,小朋友们回家点点鼠标,脑子里的构思就能用影像表达出来(这也意味着演员完全沦为传说中的古代职业)。

当然,在目前这个时代,IMAX-3D加虚拟现实的技术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说依然还是个传说。虽然有不少中国的技术精英加入了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团队,虽然我们也在零星的用CG技术并声称跟上了世界潮流,但从根子上来说,中国**还缺乏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在一个有关部门呼风唤雨、综艺晚会般组合明星就能不陪的**市场里,有哪个投资人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去投资新兴的**技术?要知道,在《泰坦尼克》之后,卡梅隆足足蛰伏了十三年时间来给《阿凡达》练手(当然《阿凡达》也是为了给他的《铳梦》练手)——这倒让我想起了约翰?纳什,一位让普林斯顿大学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来等待的人,最后,他给普林斯顿的荣誉室里增添了一枚诺贝尔奖章;而素来以铜臭气让全世界的文艺青年们嗤之以鼻的好莱坞,此番竟然也容忍卡梅隆疯狂的“游荡”了十三年,并且给他一次性的押宝了五亿美元——看来,不管怎么说,萦绕着“市场的苍蝇”的好莱坞还算一位不坏的伯乐,文艺青年们先前对他们的态度的确有点苛责了。想想半个多世纪前特吕弗们为了反抗商业**体制的压抑,喊出了“作者**”的号子,现在看来,卡梅隆完全做到了产业资本与个人作者的合二为一。

不过话说回来,《阿凡达》的故事是有点老套(不要用“这是个十几年前的故事”之类的话来为大神开脱,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不也被后世拍过?只要故事在当下出现,那当然就应该用当下的视角来评判),而且充满了其他**的影子:一开始看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驻丛林,有点《野战排》的感觉;杰克?萨利“移魂”到他的Avatar身上,又分明用了《黑客帝国》的套路(对萨利而言,潘多拉星之旅就像是一段电子游戏之旅,如果在续集里来个翻盘,告诉观众后面的内容全是在萨利脑海里虚拟的,这故事也完全成立);后来土著Na’vi公主从猛兽口中救下萨利,明显是《风中奇缘》的路子;再往后萨利去哈利路亚山上驯服暴龙兽,那场景像极了《天空之城》;最后萨利带领Na’vi人对地球军队(其实就是美军)绝地反击,明显是《与狼共舞》的母题重演;大战爆发时,满地的六脚马和遮天闭日的暴龙兽又让我有看《指环王》的错觉;而当坏上校操控着硕大的机器人与萨利的Avatar搏斗时,那个机械大家伙又让我有了《第九区》的联想——细细想来,《第九区》和《阿凡达》的意识形态内涵最为接近,二者都是柏林墙倒塌、9?11发生后的科幻大片,片中的外星人都从铁幕时代的凶神恶煞变成了如今低三下四的弱势群体(把《阿凡达》看成是一场宇宙级的反拆迁战也不为过),两部影片几乎都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像图解。

卡梅隆人称“技术狂人”,却在《阿凡达》中反思了一味追求物质技术的恶果(往深了说,这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他用的思想武器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泛神论思想。Na’vi人满清造型的大辫子成为了他们与潘多拉星球上其他生灵的交流介质,在圣树即将被毁的千钧一发之刻,万千生灵共同出击,打得地球(美国)殖民军屁滚尿流。当然,那个Na’vi人的“伊娃”神还是满蘸着基督教圣母崇拜的影子。而卡梅隆导筒下的潘多拉星也和谐无比,淋漓极致的体现了生态时代的绿色世界观——不过考虑到《阿凡达》的花费,这应当是一部不太环保的“高碳**”。

至于《阿凡达》中对于Na’vi人的造型设定,那明显是印第安原住民的放大升级版。没办法,据说卡梅隆绞尽脑汁设计Na’vi人时,就考虑到男性观众的接受度——所以Na’vi人不能太不像人,要不然,片中那场男女主角的床戏怎么摆?总不能拍成《动物世界》吧?(可怜佐伊?索尔达娜从头到尾没露过脸)现在看来,Na’vi公主的比基尼效果不错,屁股后的尾巴还带了点小猫的诱惑力——这是有点幼稚,但不必指责卡梅隆,**是拍给人看的,是人就摆脱不了人的有限性。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其实我们是无法真正接受与我们迥异的生命存在的(其实“生命”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有限性),就像莱姆在《索拉里斯》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人以外的存在。我们并没有对人以外的世界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人自己的镜子。”(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卡梅隆曾担任制片人翻拍了《索拉里斯》一片)

百多年前,尼曾先知般的喊出过“永恒轮回”的谶语,或许,当新技术营造的空前视觉史诗浮现于**地平线之际,观众们早已厌倦了所谓现代、后现代的艺术探索,悠远的民间故事被3D、CG乃至VR技术包装后开始重新登场——这便是**史的“永恒轮回”(此处是对该术语形而下的挪用)吧:最新的技术、最老套的故事,两相结合,莫不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轴心正在徐徐展开?

尽管有着种种的不足,但《阿凡达》的意义不容置喙——《阿凡达》是宣言书,《阿凡达》是宣传队,《阿凡达》,试看将来的,必是IMAX-3D的世界!

遗憾的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阿凡达》在有生之年恐怕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这不是钱的问题。所以,不要迷恋《阿凡达》。

阿凡达观后感

不要迷恋《阿凡达》,对中国**人来说,那只是个遥不可及的传说——以我有限的智商推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阿凡达》对我们的“遥不可及”几乎是无限的。 技术上的细节我并不掌握,不过单从个人观感来看,《阿凡达》对3D**的推进堪称里程碑式的。当你面对IMAX制式的巨幕,戴上红蓝眼镜,耳旁呼啸着震耳欲聋的环绕立体声,再看着铺天盖地的Na’vi人和潘多拉星上的怪兽如滚滚洪流而来,那种震撼感够资格载入史册了——1895年12月28日,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里放映《工厂大门》和《火车到站》时,人类曾经感受过这种震撼,时隔百余年,已经被好莱坞的视觉特效搅得普遍审美疲劳了的世界观众们,终于在《阿凡达》里再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震撼。  不管3D技术的最终走向如何,《阿凡达》已然给世界**业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甭管家用投影仪还是蓝光DVD,在以《阿凡达》为代表的IMAX?0?1-3D面前都不值一提。在饱经小荧幕诱惑达半个世纪之后,詹姆斯?6?1卡梅隆终于让我们发现:原来还是大银幕才有大智慧,可以想见,在《阿凡达》之后,IMAX-3D厅会如雨后春笋般在里浮现。不过,说《阿凡达》之于世界**史就像《爵士歌王》(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和《浮华世界》(世界上第一部彩色**)一样开启了(2D到3D)新时代,可能有些言之过早。一来《阿凡达》所使用的技术先前都有前辈影人使用过,只不过这一次卡梅隆改进程度比较大,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再者,不能裸眼观看的3D**很难说具有普及意义,而且Na’vi人固然全身肌理都空前的细致逼真,但在人眼看来,CG出来的东东与表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说实话,我以为真正成熟的3D**应当辅以虚拟现实技术,而且应选取现实题材而非幻想题材——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一俟CG可以以乱真到完全消弭了动画片和**的区别,那才真正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而且,从长远来看,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下降,在这里,不难做出一个未来学的推测:N年后的人类,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从事文字写作(出于对中文系同学们的尊重,我礼貌的使用了“在很大程度上”作副词而避免了全称判断),而将影像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和信息表达的最主要介质。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学校里,老师们在布置家庭作业:小朋友们,今天的homework是每人一部90分钟长的科幻大片——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下降让**成为彻底的私人化作品,小朋友们回家点点鼠标,脑子里的构思就能用影像表达出来(这也意味着演员完全沦为传说中的古代职业)。  当然,在目前这个时代,IMAX-3D加虚拟现实的技术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说依然还是个传说。虽然有不少中国的技术精英加入了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团队,虽然我们也在零星的用CG技术并声称跟上了世界潮流,但从根子上来说,中国**还缺乏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在一个有关部门呼风唤雨、综艺晚会般组合明星就能不陪的**市场里,有哪个投资人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去投资新兴的**技术?要知道,在《泰坦尼克》之后,卡梅隆足足蛰伏了十三年时间来给《阿凡达》练手(当然《阿凡达》也是为了给他的《铳梦》练手)——这倒让我想起了约翰?6?1纳什,一位让普林斯顿大学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来等待的人,最后,他给普林斯顿的荣誉室里增添了一枚诺贝尔奖章;而素来以铜臭气让全世界的文艺青年们嗤之以鼻的好莱坞,此番竟然也容忍卡梅隆疯狂的“游荡”了十三年,并且给他一次性的押宝了五亿美元——看来,不管怎么说,萦绕着“市场的苍蝇”的好莱坞还算一位不坏的伯乐,文艺青年们先前对他们的态度的确有点苛责了。想想半个多世纪前特吕弗们为了反抗商业**体制的压抑,喊出了“作者**”的号子,现在看来,卡梅隆完全做到了产业资本与个人作者的合二为一。  不过话说回来,《阿凡达》的故事是有点老套(不要用“这是个十几年前的故事”之类的话来为大神开脱,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不也被后世拍过?只要故事在当下出现,那当然就应该用当下的视角来评判),而且充满了其他**的影子:一开始看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驻丛林,有点《野战排》的感觉;杰克?6?1萨利“移魂”到他的Avatar身上,又分明用了《黑客帝国》的套路(对萨利而言,潘多拉星之旅就像是一段电子游戏之旅,如果在续集里来个翻盘,告诉观众后面的内容全是在萨利脑海里虚拟的,这故事也完全成立);后来土著Na’vi公主从猛兽口中救下萨利,明显是《风中奇缘》的路子;再往后萨利去哈利路亚山上驯服暴龙兽,那场景像极了《天空之城》;最后萨利带领Na’vi人对地球军队(其实就是美军)绝地反击,明显是《与狼共舞》的母题重演;大战爆发时,满地的六脚马和遮天闭日的暴龙兽又让我有看《指环王》的错觉;而当坏上校操控着硕大的机器人与萨利的Avatar搏斗时,那个机械大家伙又让我有了《第九区》的联想——细细想来,《第九区》和《阿凡达》的意识形态内涵最为接近,二者都是柏林墙倒塌、9?6?111发生后的科幻大片,片中的外星人都从铁幕时代的凶神恶煞变成了如今低三下四的弱势群体(把《阿凡达》看成是一场宇宙级的反拆迁战也不为过),两部影片几乎都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像图解。  卡梅隆人称“技术狂人”,却在《阿凡达》中反思了一味追求物质技术的恶果(往深了说,这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他用的思想武器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泛神论思想。Na’vi人满清造型的大辫子成为了他们与潘多拉星球上其他生灵的交流介质,在圣树即将被毁的千钧一发之刻,万千生灵共同出击,打得地球(美国)殖民军屁滚尿流。当然,那个Na’vi人的“伊娃”神还是满蘸着基督教圣母崇拜的影子。而卡梅隆导筒下的潘多拉星也和谐无比,淋漓极致的体现了生态时代的绿色世界观——不过考虑到《阿凡达》的花费,这应当是一部不太环保的“高碳**”。  至于《阿凡达》中对于Na’vi人的造型设定,那明显是印第安原住民的放大升级版。没办法,据说卡梅隆绞尽脑汁设计Na’vi人时,就考虑到男性观众的接受度——所以Na’vi人不能太不像人,要不然,片中那场男女主角的床戏怎么摆?总不能拍成《动物世界》吧?(可怜佐伊?6?1索尔达娜从头到尾没露过脸)现在看来,Na’vi公主的比基尼效果不错,屁股后的尾巴还带了点小猫的诱惑力——这是有点幼稚,但不必指责卡梅隆,**是拍给人看的,是人就摆脱不了人的有限性。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其实我们是无法真正接受与我们迥异的生命存在的(其实“生命”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有限性),就像莱姆在《索拉里斯》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人以外的存在。我们并没有对人以外的世界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人自己的镜子。”(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卡梅隆曾担任制片人翻拍了《索拉里斯》一片)  百多年前,尼曾先知般的喊出过“永恒轮回”的谶语,或许,当新技术营造的空前视觉史诗浮现于**地平线之际,观众们早已厌倦了所谓现代、后现代的艺术探索,悠远的民间故事被3D、CG乃至VR技术包装后开始重新登场——这便是**史的“永恒轮回”(此处是对该术语形而下的挪用)吧:最新的技术、最老套的故事,两相结合,莫不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轴心正在徐徐展开?  尽管有着种种的不足,但《阿凡达》的意义不容置喙——《阿凡达》是宣言书,《阿凡达》是宣传队,《阿凡达》,试看将来的,必是IMAX-3D的世界!  遗憾的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阿凡达》在有生之年恐怕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这不是钱的问题。所以,不要迷恋《阿凡达》。 第二篇 我看《阿凡达》时的感受和我17年看到《星球大战》时一样。那时我也是抱着忐忑的期望走进**院的。跟《泰坦尼克号》一样,卡梅隆的新作在上映前就受到热烈到令人生疑的追捧。但再一次地,他用一部出色的**让怀疑者都闭上了嘴。在好莱坞,至少还有一个人懂得如何善用2亿5千万或者3亿的投资。

《阿凡达》是一次精彩异常的历程,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此。它包含有很明显的环保和反战信息『美国人也爱提炼中心思想、伟大意义?——楼主注』。它注定要掀起追捧的热潮。它的视觉细节是如此丰富,值得反复观赏。跟《指环王》一样,它创造了一种语言。它造就了新的**明星。它是一个重大,一部你必须去看才能跟得上别人的话题的**。

故事设在2154年,跟随着美军在一个地球大小的行星上的派遣任务展开。这个叫潘朵拉的新世界,富含有地球急需的一种矿产。潘朵拉对地球毫无威胁,但是我们还是要派出军队去进攻和征服她。头脑发热的海军陆战队员架着机枪,开着装甲进行轰炸任务。你可以自己把它理解成是对当今政局的隐喻,卡梅隆明显是这样想的。

潘朵拉上茂盛的丛林里居住着和平的纳维人,他们是蓝色皮肤,金色眼睛,体型修长的巨人,每个约有12英尺高。那里的大气不适宜人类呼吸,跟周围的景物相比,我们就像小矮人一样。如果我们要踏出机舱,必须借助具有纳维人外形的阿凡达,由人类在机器内通过心电感应遥控。当他们进入阿凡达后,他们所观,所惧,所尝,所感都跟纳维人一样,同样也跟他们一样适应当地的环境。

阿凡达对男主角杰克苏里有解放性的意义,他是一名下肢瘫痪者。他被招入伍的原因是军方为他已故的双胞胎兄弟建造了一个昂贵的阿凡达,现在要基因相同的他来控制。进入阿凡达后,他可以重新行走,在完成任务后,作为报酬,他有机会接受一个昂贵的手术来恢复他下肢的活动能力。理论上,他不要冒任何危险,即使他的阿凡达被毁坏了,他自身并不会受损害。理论上是这样的。

在潘朵拉星上,杰克一开始是认真地做一名好士兵,后来他遇险,被灵巧勇敢的纳缇莉救得性命,之后他就融入到当地人中去了。他发现他的上司,好战的米尔斯夸里奇上校训话时说的话是十分准确的,在这个星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想拿他当午餐。(阿凡达肉体上跟纳维人其实是不同的,但对着一个正在进行攻击的头上长着大锤子的30吨犀牛时,很难向它解释当中的区别。)

纳维人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之道是通过对她深刻的了解,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其他生灵相知共存。这种相处之道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跟美洲土著非常相似。跟印第安人一样,他们驯服其他的生物作为坐骑『拜托,哪个民族不会这样做,又不只是印第安人——楼主注』,不过不是马,而是飞龙一样的生物。其中一段杰克捕捉然后驯服一条这种飞龙的戏是**中的一个华彩段落。

像《星球大战》和《指环王》一样,《阿凡达》开创了新一代的特效。卡梅隆是这样说的,但有很多人不相信他,而它证明了他的话。潘朵拉极大一部分是CGI做的。纳维人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建造的,做得十分真实可信。他们看起来像是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个体,跨越了电脑动画和真实世界间那条不自然鸿沟。『真的吗?现在网上的片段怎么看都还是像动画片。——楼主注』卡梅隆和他的艺术家团队成功的将纳缇莉做成了一个蓝皮金眼,长着长尾巴的女巨人,却又,出人意料地,不失『怪兽也想上,死变态老头——楼主注』。

虽然有163分钟长,片子的感觉却没有那么长。它的内容是如此丰富,人类的故事、纳维人的故事,纳维人也是一个一个塑造得血肉分明的个体,这个复杂的星球上隐藏的全局性的秘密、杰克加入纳维人对抗他之前的同袍的终极大战、一些优美的小细节,比如漂浮在空中,像蒲公英跟水母的美丽混合体的生物,以及令人惊叹的悬浮在云间的岛屿。

我对近来的许多影片在第三幕的时候只顾动作不讲故事的做法表示过不满。卡梅隆这次也是这样做的,但他之前已经很好地把角色塑造好了,所以他们在战斗中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值得关心的。战斗的结果不仅仅是谁赢谁输,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家都说《阿凡达》(Avatar)会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为今年北美票房虽然创了记录,但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中,实在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论中外,都有些“年终总结”的情结,于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涨起来。

更何况,“神作”总得要“神导”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够格的“神导”都偃旗息鼓,不是没推出新作、就是转移了阵地玩小众;真正镇得住岁末档压轴戏的,还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阿凡达》就是“**”神作了呢?会开创**“艺术”的新纪元呢?

千万不能这么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纪元”和“神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而先锋的想法、概念、与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艺术理念,离“神作”的标准还很远。在**这行,艺术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实施过程中苛求完美、并且也能实现完美的没几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作”不仅不应该被吹得如在云端一般飘渺,反倒应该是……像最强壮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实,像这种非常坚实、能经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状态,英语中有个非常适合的词叫“萝卜丝特”(robust)。是的,我认为,“神作”都应该是萝卜丝特的。

可是,“神作”难道不应该是“深刻”的么?

事实是:**从来没有“深刻”过,而且也没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总得和“原创性”挂钩才有意义。如果**表达的东西,都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是思考过无数遍的东东,那有什么深刻意义可言呢?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部**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现的东西都有据可查、有前例可援。在这个意义上,且不说“**一思考,人类就发笑”吧,至少“前人”是会发笑的。作为一种表现艺术,**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方式很差劲,那也是垃圾;反过来,再烂俗的主题,表现方式新颖以至于令人对同一主题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现艺术的胜利。所以,作为“神作”的**,“深刻”与否是无所谓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评价《阿凡达》似乎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阿凡达》是萝卜丝特的么?是的。

《阿凡达》是深刻的么?无所谓。

所以,《阿凡达》是神作么?呃~~暂时不太清楚。

“神作”的帽子很大、却很简单,不掰开了细说,是难以下结论的。以上说的都是“必要条件”,不具备铁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过来,即使必要条件全具备了,那还得看**整体以及各方方面面执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结论。

就**故事而言,想必大伙都知道了,《阿凡达》的故事比较简单,也一点都不深刻。说白了,影片情节在大的层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在个体层次上则是一个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都没啥新鲜的。但是,这种设定对**而言是“萝卜丝特”的——换句话说——是足以支撑起**叙事需要的。直观地说,一个“萝卜丝特”的故事给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牵强。《阿凡达》的情节设定,基本上没有让人觉得荒诞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像那种在其他大片中常见的“危险总是追着主角走、但总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没有。我一向比较佩服卡梅隆玩弄桥段的能力:他总是能将一些本来是俗套的东西,调度得让观众感觉“本应该如此”,这就是“萝卜丝特”的真谛;另外,影片故事“萝卜丝特”与否,还可从编导钩织情节背后的诚意与努力来略窥一斑。一般而言,从“诚意”来看影片的质量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没有哪个片方会在宣传时强调自己“没有诚意”。这里关键得看“人”,**制作“人”里的核心是导演,导演实沉了,这**的故事也“虚”不到哪去。向来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卡梅隆,绝对是好莱坞最“实在”的导演之一,再加上长达十年的打磨,包括对整个潘多拉世界的设定,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营养”,《阿凡达》这个“孩子”想不强壮都难。

但是,一个“强壮”的、能担当得起整部**架构的孩子,未必是顾盼生辉、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个人的字典里,“神”才是一个能达到“神作”级别的**故事所具备的充要条件。《阿凡达》的故事,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于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态、以及Ni土著文明的展现,完美地弥补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较沉闷无聊的缺陷,使得整部**感觉非常紧凑,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过,这个故事最终还是流于常规,因为可预期的转折与结果而缺乏惊喜,无法带给人新鲜的感触。

其实,像《阿凡达》这样常规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过细节设定的丰富化、而带来一些更复杂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对**表现力而言,其实压根就没啥“先天深刻”的主题,只有对既定主题的演绎“深度”、才决定了**本身的深刻与否。《阿凡达》所选择的主题,什么“反殖民”啊、“环保”啊、“生态和谐”啊,不管认同其中哪一个,在“唯深刻论者”们看来,无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题;然而,单单选择这样的主题,并不能保证**本身是有深度的。对于《阿凡达》的故事,个人认为演绎得过于简单、以至于过于浅显了一些。我不需要它从深层次“打动”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观众情感参与的时候“煽动”我、好让我忘掉自己是在看**而想跳进画面去和主角们一起大杀四方。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凡达》对于剧情冲突的设定,是简单的正邪对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阵营内部,也欠缺多样性,彷佛两块铁板在那相互碰撞,阳刚的氛围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气。此外,这样一种简单对立关系的最大不良后果,是角色形象的单一。本来我以为在人类雇佣军这一方,应当是有不同意见的,特别是军事指挥官和行政首脑之间,其想法应当有细微区别才是,那样会使故事与人物都更立体化,可惜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人类似乎是坏人,Ni人都是好人,坏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们)的作为也是常见的典型;而且,每一个角色群,他们的想法都是单一的……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再“萝卜丝特”,也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萝卜丝特”;大家不妨想想:权老实再强壮,能敌得过未央生的俊俏风流么?所谓“神作”,是千万不能老实的(有不知“权老实”、“未央生”为何方人氏者,请致电小学语文老师强烈要求补课)。

关于《阿凡达》的故事,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类比,个人觉得一个最恰当、却从来没人提到过的框架类似的**,应该是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样的本来不相干却卷入两大冲突群体的主人公、一样的关于掠夺与保护之间斗争、一样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关系。这样的故事,比《与狼共舞》更“绿色”,比《风中奇缘》更有社会群体背景,与《阿凡达》想要表达的东东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对比一下《阿》与《幽》,就会发现在框架设定的复杂微妙、以及由此影响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动丰满、乃至最终的情感与思维震撼上,《阿凡达》都是无法比肩《幽灵公主》的。尤其是后者中的幻姬大人这个角色,虽说从行动上和《阿凡达》中人类军事以及行政事务官所作所为差别不大,但行为动机、以及这种动机所体现的人格复杂性,则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爱情,其实是最烂俗的,但恰恰是这种没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性的眼泪。偶当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对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温馨面对死亡的老夫妇该多好!他们的人生,有可能是一个将《飞屋历险记》(Up)中那五分钟延长的感人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恐怕就很难帮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巅了。我从来都觉得,对于男女感情关系的处理,是卡大神为数不多的弱势之一。他最多能将这种关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会缺乏光彩——《深渊》(The Abyss)中那一对深海钻探的夫妻档,算是卡老师描绘得最有神的男女关系了。《深渊》中的男女关系,看设定其实也很简单而典型,但是它有细节,而且是那些琐碎中更见细腻的描绘;而《阿凡达》中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就缺少这种令人回味细节,一切交往的步骤都显得很程式化,没有任何硬伤,但也没有任何火花。这点直接影响了像偶这样爱胡思乱想的观众对这个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鸣,比如说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齐飞的场景,美是美极了,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联想起《狮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戏”、与《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飞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飘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类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说,《阿凡达》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细的故事设定,没能让偶激动起来;而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维层次,也不是那种能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的类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温情设定,也有些滥觞。一般而言,叙事性的“神作”**,要在以上“冷”、“热”、“温”中至少达成其中一项或者兼而有之;《阿凡达》的故事框架及具体演绎,距离那样的高度还有不小的距离;你可以说卡老师没有那样的野心、或者说不值得为了那样的目标而放弃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样也不能说《阿凡达》能在**表述方面进入“神作”的范畴。

幸好,《阿凡达》不止是要讲一个故事。在个人看来,影片情节之外的设定,比这个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为类型片,《阿凡达》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鲜的理念来,实在对不住这史无前例的阵势。具体的科学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么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各天体之间的运动轨迹、什么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数与Ni族人身高的关系、什么珍稀矿藏Unoanium与圣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这些都大大超出一个高考物理差点没及格的理科败类的认知范畴。严谨的科学内容是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给物理满分的优等生去做好了;偶们废材只好鼓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说完全不需要研究——说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东东。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师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时常YY能够拥有的一件物事——单兵武装机甲(Armed Personal Unit,简称APU)。想必大家对《异形2》结尾的一场地球女性PK异形皇后的终极大战印象深刻,进入本世纪以后,大伙也都在大银幕上领略过《黑客帝国3》中锡安机甲战团勇抗百万机械章鱼的壮烈,今年在《阿凡达》之前,《特种部队》与《第九区》中也有人形机甲的精彩展现,所有这些**场景中,都有“人机合一”机械系统的参与。对于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个人觉得在最近两百年的时空范围内(《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54年),“人机合一”系统都将是人类举足轻重的道具。

所谓“硬核”科幻,核心要义是其设定必须讲究逻辑依据与科技发展轨迹。“人机合一”兴起的必然性,是由人体的物理局限决定的。简单说来,在自动化机械智能有限、而人体又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以人类智能控制准自动化机械、以机械增强并保护人体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为自主智能化机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选择了。

“人机合一”对于科幻迷来说其实早就不新鲜了,动漫迷们可能还更早一些,因为日式动漫里最喜欢玩“高达”一类的美少女战士操纵大铁家伙的套路了。好莱坞主流作品接触这个方面相对较晚一些,所以《异形2》中的装置看起来颇具先锋性。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军方对“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来越感兴趣、并开始投入资金研究,这才激发了艺术人士在这方面的想象与创作热情。

在偶这不及格的理科脑子看来,“外骨骼”其实又是APU之前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果把所有附属于人体的外在装置都归为一个体系的话,那这个体系的最原始状态,就是过去的士兵、和如今军警常用的护甲了,中间形态是“外骨骼”,高级形态才是APU。“外骨骼”系统相对于常规护甲最大的区别,在于能提供外在动力。比如美国军方“国防尖端研究项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设计与制造能让单兵负重更多、行进更快、并能进行超常规跳跃的机械装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原型产品“人体多适型负重器”(HULC,见下图)已经可以帮助士兵轻松背负起重达200磅的装备而行进自如。

再往后发展的话,外在机械装置就不仅仅能加强人体的物理机能,还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装备和防护装置,这就步入了APU的范畴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异形2》中的“人体叉车系统”还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级阶段;《黑客帝国》系列中的“双枪铁疙瘩”的确是APU,却又是APU体系当中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它仅仅提供初级动能及火力系统,人机互动的形式是完全机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连个防弹玻璃护罩都没有的防护系统了;不过,人锡安兄弟们有限,简陋点是可以理解的;《阿凡达》中的人类雇佣军资金充裕,**中的APU在灵动性上基本和常人无异,远超《黑客帝国》时期的笨重;人机交互系统也由纯液压联动、升级为虚拟感应系统;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虚拟显示屏对于战场动态与APU机能状态有了比较全局的把握。关键是,所有这些技术,不仅是基于目前阶段的科学原理可以实现的原型,而且在具体细节的先进程度上,是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时间逻辑的。由此可看出一个“萝卜丝特”的科幻导演,与那些纯粹以想象取胜的科幻作品之间的区别;这就是同样有APU展现的《黑客帝国》《阿凡达》与改编作品《钢铁侠》与《特种部队》之间的区别了。

刚才说到APU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这个有必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是引领下一个无聊话题、同时也是《阿凡达》**中一个核心“花架子”设定的切入点。如前所述,“人机合一”系统的设计出发点,是加强与放大人体的机能,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战)。“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开始的阶段,都取决于人体之外的那些系统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是会飞速发展到像指挥自己身体一样自如的阶段;可这种自如并不是“终极”的,因为在APU系统中人类对外在机甲的操控,还是要通过一些列中间传导手段的,即使高级到“钢铁侠”那样的智能阶段,还是得靠声控指令来指挥下一步反应。有没有不用自己说或者做某个动作、而外在机甲系统能“直接”掌握人类命令、从而即时做出反应的可能呢?也就是说,唯有将人类的意识(这里泛指人类所有神经感知与反应的系统与活动)直接赋予机械,才能达到终极的“人机合一”。

这种终极的合体状态,已经超出了APU的范畴,开始步入“化身”的领域。

也许有同学会使用“分身”一词,认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个人建议最好不要,因为在H文明、BL文明滋润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种特指意义的,而这种特指可能会让一部分传统女性面红耳赤、或让主流腐女们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脑海里尽是闪烁“总攻总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无邪气攻天然受健气受强气受诱受平胸受推到”之类的纯洁字眼,看个**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们想要使用的语境里,作为个体意识外化的途径与方式,“化身”与“分身”,还真有显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简而言之,“化身”意味着主体意识与外化形态是同一的,是捆绑在一起的,无法独立运作的;而“分身”则意味着主体意识可以独立于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详见齐天大圣与他的一身毫毛。

现在不要说地球人,连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达》讲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将人类与Ni土著的DNA融合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让人类意识进入并控制的、外表上与常规Ni族人无益的新物种。粗看起来,这里没多少新鲜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与“灵魂出窍”么?过往似乎已经有不少科幻作品玩过这些概念了。不过,个人觉得,卡梅隆老师这次还真玩了些比较具有开拓性的玩意儿,这主要得从“化身”这一复杂技术系统所包含的几个核心元素来看。

......(写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