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年不如和家人一起看这些好看的纪录片

2.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3.求一部老人和妻子在野外生存的纪录片的名字

4.哪些需要我们去传扬——《最后的山神》影评

5.纪录片《无尽攀登》定档,这部影片值得一看吗?

老人与山纪录片影评_老人与山纪录片镜头分析

我印象最深的纪录片很多,能记住的就是前几年看过的,位于北京一个山坡上的贝家花园。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神秘,一个外国人在北京建这么大的花园,他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后来怎么样了?他有后代吗?

看着看着就觉得这个人很不一般。这个花园的主人是法国人,在北京做医生工作。挣了许多钱,心眼挺好的,后来就选择一块地方是买下还是租下忘了,就盖了这个花园。

这个法国大夫叫贝熙业,二三十年代就在中国,开办医院,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过医药医疗器械等。

后来与中国的一个女孩结婚,岁数差的挺大,好像是四几年他领着女孩回到了法国。七十多数还生了个孩子。

这个纪录片从头至尾介绍了花园的主人,花园的整体建筑,现在花园的情况。还介绍了花园主人回国后的情况,他在法国的家人及他孩子和夫人的情况。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同情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

我喜欢看这种纪录片,可以得到很多真实的故事,其实比有些剧剧情要好看的多。

最近好多朋友问我有什么好的纪录片可以推荐,今天我就给大家整一份高质量纪录片影单推荐,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上乘之作,称为顶级纪录片也不为过。 (豆瓣评分均在9.5以上)

01.《空中浩劫》

这些真实的画面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这部《空中浩劫》是加拿大制作的关于航空灾难的纪录片。

该片以模拟演出的方式,分别以乘客、机组人员、调查人员等不同人的视角,从事故发生前几分钟到事故发生、后续善后及调查为止,重现的整个过程。

在影片中,除了会还原事故的全貌,还会在其中穿插一些航空知识。旨在让我们学会如何应对突然发生的各种航空事故,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完成了20季,几乎囊括了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所有重大航空事故。

推荐理由:豆瓣评分9.5,让你在悲剧中体味现世的珍贵。

02.《久石让在武道馆:与宫崎骏动画一起走过的25年》

在农村长大的我,接触宫崎骏动画时间很晚,知道久石让更是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宫崎骏动画就是《龙猫》,当时班里好多女生都会买一个龙猫毛绒吊坠挂在书包上。

出于好奇心,我才去网吧看了《龙猫》,当时我的心一下就被清新质朴细腻的画面给抓住了,眼睛盯着屏幕再也移不开,这种情况除了在我打 游戏 时,从未有过。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一个“宫粉”,把宫崎骏所有的动画作品都给看了一遍。

这部纪录片是由久石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曲目取材于25年来为宫崎骏动画写的配乐。

对于喜爱宫崎骏动画的朋友,当久石让拿着指挥棒在空中挥舞时,那一首首熟悉的动画配乐就会将我们带回到属于我们各自的记忆里,这就是两位老人带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礼物。

人生苦短,25年却显得很漫长。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25年当中。

久石让很会拿捏音乐中的感情,而整场音乐会无论是指挥还是弹琴,都看得出他很用心而且很享受,这让他的音乐变得很有感染力。 那久违的童真打动的不只是耳朵,更是心灵。

我个人观看中,也深深被打动,不但因为这些动画作品,大多观看过,更因为宏大演奏规模中,体现出的那些合作精神。

推荐理由:豆瓣评分9.7,能用25年奉献给一代人,只为了一份纯洁的童真。真的了不起!

03.《企鹅群里有特务》

从小我就对毛茸茸的小动物没有抵抗力,从鸡宝宝,到兔宝宝,我都养过。到了城市里以后,钢筋水泥,高楼林立,各种压力就像碎片一样突然袭来,人也变得很压抑。

这时,看到一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内心就会很治愈。压力一扫而空,要不为啥城里人爱撸猫养狗。

这部《企鹅群里有特务》,就是一部特别治愈的纪录片。记录了地球上从热带到极地地区现有的所有企鹅的真实生活。

为了能拿到第一手真实的资料,制作组特意将摄像机藏入遥控企鹅体内,或干脆将摄像机伪装成一枚企鹅蛋。也因此得以在超近距离观察这群憨态可掬的小家伙超真实的生活画面。

平时我们可能只能在动物园隔着玻璃和人群遥遥一望的企鹅,在片中,你还能看到小企鹅憨憨的各种撒娇撒痴,简直萌化人心,有一瞬间,让我想起了前几年《超能陆战队》里的机器人大白。

同样的憨憨,但是企鹅可是有血有肉有思想,会哭会闹会撒泼的“小无赖”。这样的“小无赖”真想来一打,可惜,只能想想,不过看看纪录片也算饱饱眼福。

推荐理由:豆瓣评分9.6,让企鹅来萌化你,治愈系超强的“小无赖”你值得拥有。

04.《人类星球》

小时候在农村的时候,我总喜欢在晚上抬头望着星空,看着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我就在想,如我站在那颗星星上,回头看脚下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惜我上大学以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县城。不过,好在上大学后我用自己打工赚的钱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虽然没有走出过国门,但我依然在努力着。

这部纪录片,就是帮你一起认识我们这个地球的真实面貌的影片。该片分8集,介绍了世界80个地方的山川、河流、城市、森林以及沙漠的现状。

同时,该片也是一部科普经典,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概况。

推荐理由:豆瓣评分9.7,BBC的经典力作,可与《脉动地球》并驾齐驱的佳作。

05.《猎捕》

物竞天择,生存不易。最近在背负房贷和体验了一把送娃上学后,我也发出了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感慨。在这个星球上如何生存,不单单是我们人类要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对大自然的动物更是如此。

在这部《猎捕》纪录片中,记录了大量动物围捕猎物,以及进食的血腥画面。好多精彩瞬间背后却是一种动物的生命尽头,这种戏剧性的戏谑有时真的让人很无奈。

尤其是在看到沙丁鱼被团灭的一瞬时,我当时心很酸。我们对弱小者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同情和怜悯。这也许是我们的那颗上帝心在作祟。

但换个角度想想,这才是大自然能够更好循环往复的必要法则。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一旦我们出于怜悯去人为打乱这种现有的平衡,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出现新的断裂。

该片旨在让我们学会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些大自然的动物们,而不是过多的去打扰甚至干涉他们的生活。

推荐理由:豆瓣评分9.8,不拉仇恨,不拉同情,只发赞叹和感慨的良心作品。

小结

我最近在看的纪录片都是故事性极强的片子:我的章鱼老师,蜂蜜之地,寻找小糖人,社交危机,亲爱的:请不要跨过那条河,可惜这些纪录片都没有人引进来。

有生之年必看 十大顶级经典纪录片推荐珍藏 简影指南(三)

.toutiao 2021-05-28 17:49

NO.10 地球之盐

The Salt of the Earth(2014)

导演:维姆·文德斯(法)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巴西)

《地球之盐》是由维姆·文德斯执导的纪录片,于2014年10月15日在法国上映。

这部影片是写给地球的一封情书,是一部你看后不想看,却又不能不看的片子。

在影片中,你会看到爱、美、关切、理解、 探索 、责任、黑暗、死亡、绝望和希望。

NO.9 舌尖上的中国

A Bite of China(2012)

导演: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也是中国第一次使用设备拍摄的大型 美食 类纪录片。

主要介绍中国各地的 美食 生态,该片以 美食 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 社会 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 美食 之外,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 美食 来看 社会 。

NO.8 人类星球

Human Planet(2011)

出品: 英国广播电视台(BBC)

《人类星球》为英国广播公司首次以人类为主角的自然纪录片,通过展示人类在地球不同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与适应力,从中阐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制作团队于约40个国家的偏远地方拍摄,历时3年,并记录多达70个当地人物故事。

NO.7 美丽中国

Wild China(2008)

出品:CCTV和BBC联合摄制

《美丽中国》是一部有关中国自然主题的6集自然纪录片。以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拍摄,展示了中国山河风光日益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灯火通明的大都市,到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从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到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从长年积雪的高海拨山区到一望无际的平原;从浩瀚大地到碧海蓝天。

每一集都力图展现中国不同区域独特的人文特色和生态景观。

该系列拍摄持续超过16个月,奔波50多万公里,深入中国腹地地进行57次独立拍摄。制作团队在中国26个省拍摄下超过500小时的脚本,锦绣中华尽收眼底。

NO.6 人间世(2016)

导演:周全

《人间世》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人性化展现医患关系、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

周全表示“我们最终并不是讲一个医疗故事,而是通过医疗故事来讲述人与人、人与 社会 该如何相处,人与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该如何相处。”

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又细微的故事,我们希望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示中国人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展示中国医生在面临重重困难时,内心做出的选择。

这是一部“不敢看,又是必看,真实得让人揪心”的好作品。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泪流满面,但很多时刻,咬着牙,也走了很长的路。

NO.5 生命

Life (2009)

导演:玛莎·霍尔姆

《生命》是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制作共耗时四年,耗资一千万英镑,全部以方式摄制。

为了纪念达尔文,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无论你怀着怎样的心情,这部剧进入生命的话题中时,你能感受到奇迹就在身边,永恒就孕育在那一圈圈年轮里。无论何时,植物、生命,都能为你找到存在的意义。

NO.4 宇宙:时空之旅

A Spacetime Odyssey (2014)

出品:国家地理频道(美)

《宇宙:时空之旅》是一部2014年推出的美国科学纪录片,透过叹为观止的电脑特效及有趣动画,深入浅出地展现宇宙概述、人类 历史 上对宇宙的认识,以及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文现象。此系列开创科学纪录片的里程碑。

从天文学知识到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科学精神都一一探讨,足以改变人生观,让人在抬头仰望星空时,少一点迷信和无知,多一份好奇与关爱。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要了解这些,这与我有何关系?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想活在一个多大的世界中。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时,拍摄过一张著名的照片。那时 飞船已经飞过海王星,当它回望地球,此时的飞船距离地球60亿公里,地球文明已经化为一个苍白的蓝色光点。它的大小只占整张照片的0.12像素,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如此渺小,我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渺小的星球上,我们是一个共同体,它的命运即是全人类共同的命运。让我们再看一眼,这个孤零零的、蓝色的星球,我们的家园。

NO.3 人生七年

Up Series (1986-2019)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人生七年》是一部世界上拍摄周期最长的纪录片,从1964年的第一部诞生开始,导演选择了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小孩,去访他们的方方面面。他们有伦敦郊区农民的儿子、有工人家庭的小孩,有中产阶级子弟,也有上流 社会 贵族,还有是寄养学校儿童。在此之后,每隔7年对这14个人进行回访,倾听他们的想法,观察他们的人生变化。

(注:主页有本片全集解说7up~63up简影指南)

英国有句俗语:给我一个七岁的孩子,我将告诉你他成年后的样子。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以及成长环境,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但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到2019年,经过将近60年的追踪报道。从天真无邪的七岁孩童,到历经沧桑的大爷大妈,从7岁到了63岁的人生变化。

也许每七年通过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来叙述每一个人的经历有些片面,但正是这种平铺直叙,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其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引起共鸣 。

可以说这是一部用生命来拍生命的史诗。在影片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人生的影子。

NO.2蓝色星球

The Blue Planet (2001)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蓝色星球》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关于世界海洋自然 历史 的综合系列,每一集都考察海洋生物不同方面的生态。

史诗般的海洋全纪录-独家拍摄的珍贵画面,让您见识海洋最恐怖与最具魅力的一面,更揭开它最隐藏的秘密。本节目带您进入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海洋世界, 探索 新的物种,造访人迹罕至的生态,并亲眼目睹从未在镜头前出现过的求生实录。

“在长达5年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共经历125次探险,访问39个国家,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陆和海洋。摄制组的水下拍摄时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从我们熟悉的海岸到黑暗的海洋深处,各处美景尽数网罗其中。”詹姆斯·霍尼伯内。

NO.1地球脉动

Planet Earth Season (2006/2016)

出品:英国广播公司

BBC曾经制作出《蓝色星球》的纪录片摄影团队,再次集结奉上了这部堪称难以超越的经典纪录片《地球脉动》。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难以数计的生物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也是全球第一个用超分辨率4K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让画面更逼真、有临场感,团队用各种拍摄手法,加以用更轻巧的摄影机,更加的稳定技术,搭配无人机、滑翔翼、直升机,远端摄影机等拍摄出许多令人惊奇的画面,每一帧画面都可以直接做屏保。

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未知又美丽的部分,震撼人心的诚意之作。

过年不如和家人一起看这些好看的纪录片

不同于南北极的第三极,那是一片极乐净土,每一寸土地均由藏族人民的善意拼凑而成,因而美得惊心动魄。这种美不单单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震撼心灵的力量,美的地方有很多,但是,由善意拼接的西藏却能让人置身其镜就热泪盈眶。

纪录片《第三极:生命之伴》由五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为主旨分别对其概述。在这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紧张的时代,藏民非但没有学世人强取豪夺,而一反常态与自然相处得极好。西藏,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不单单是山美水美,更重要的是人心之美,藏民用被世人掩埋在灵魂深处的善良织出了西藏之美。

比起纪录片,在这样的诗意摄影下《生命之伴》更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每一帧都美得惊心动魄,加之震撼人心的乐律、恰合时宜的镜头,更是使得西藏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向之,人往之。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影片大都取乐器原声作为背景乐,相较于其他形式的音乐,这样更加简单纯粹,更能抓住人心。如达娃的鹤被送走的时候,用小提琴原声伴奏,小提琴的声音本就是悲伤的,加之笼罩在达娃周身的悲伤,琴音更像是一道催泪符,令人不由自主地为达娃的遭遇痛心。此外,在次旺老人和次仁的故事里,在大量唱经声下,老人身上的沧桑,羊无声的陪伴,这一不同寻常,甚至有点奇葩的搭配都显得那么融洽。与其说《生命之伴》的伴奏是音乐,不如说是圣音。与大部分纪录片不同,其伴奏极具带入性,带着些许神圣的意味,令人理智的那根弦活活松了两个音阶,只想要跟随着影片里面的人物悲春伤秋。

与一般纪录片不同的是,《生命之伴》并没有用纪录片该有的理性拍摄手法,转而用**的拍摄手法,大量远、中、近以及特写的组合使得影片中的人物态度鲜明,就连景物都因其拍摄手法有了不同的情愫。好比达娃和仙鹤分离后,对着达娃站在田野上的背影,由远到近的一个短镜头运用,使得达娃身上难以言喻的悲伤轻轻松松地体现出来,加以对其面部表情的特写,更是令人为之所动。再如次旺与次仁转经桶的途中,对老人手上的经桶大量的特写,令人对老人与羊这对不同寻常生命的伴侣为之感动。另外,在拍摄景物的时候,大都取仰拍的视觉,使得景物给人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之感,而西有的圣洁也因此体现出来。影像是**存在的最直接证明,而镜头的运用则关乎于影片能否打动人心,显然《生命之伴》对镜头的运用做得极好的。

西藏是神秘的也是坦然的,人永远摸不透西藏的脾性,但正是这“锦瑟”般的地方,令人心之神往,并为之赴汤蹈火。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最美的情郎。

......”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时逢新春佳节,回到家中就常常会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但随着「看电视」这个行为从我们的日常中褪色,当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反而有种不知看什么才好的困惑——是看我的动画片,还是看你的甜蜜家园?

而自己看会觉得有点枯燥的纪录片,就非常适合拿来跟家人共享。在观看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一同畅谈未来的旅行和 美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部非常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纪录片。如果回不了家,也希望你能自己看得开心。

关键词: 美食

片长:8 分钟(单集) 30 集

@甜约翰 :浙江舟山的海鲜面,河北河间的驴肉火烧,海南儋州的米烂,台南的无刺虱目鱼盖饭,湖北武汉的豆皮…… 美食 短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三季走进全国各地 30 个普通的早餐店,以平实的视角,展现当地的特色早餐,诠释 美食 背后的市井文化与生活哲学。

作为腾讯 美食 纪录片 IP「一日之食」的其中一部,《早餐中国》由「舌尖」系列的陈晓卿和沈宏非担任总顾问,单集 8 分钟左右的时长,不仅适应了当下短平快的传播方式,而且使纪录片呈现出「轻量化」的特征。第三季延续了前两季的风格,朴实温暖的内容表达,轻松活泼的叙事节奏,诙谐逗趣的背景音乐,以及每集结尾处稍显刻意但又温暖人心的「一人一歌」,不仅将 美食 与 情感 进行了有效结合,也使乡愁的味道得以不断绵延,简单而纯粹,是很好的「下饭」搭配。

「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早餐中国》三季加起来刚刚好 100 集,看惯了 vlog 里精致、高大上、千篇一律的 brunch,接地气、聚人气、更具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早餐中国》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在忙碌的、日复一日的都市生活之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早餐或许就足够治愈。从明天开始,记得吃早餐啊!

关键词: 美食

片长:13 分钟(单集) 10 集

@Voyager_1 :一说起火锅,就不得不提到四川重庆,川渝火锅给人的辣麻风味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全中国的火锅难道只以红汤辣底为正宗,只有牛油菌菇番茄这几样可选吗?当然不是。这道起源于码头的小吃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已经演变出了多种颇具特色的南北火锅风味。

开篇就是潮汕人引以为豪的牛肉火锅、臻选了牛肉不同部位的吃法、牛肉丸的制作来介绍,那叫一个讲究,紧接着就是无辣不欢的重庆火锅,火锅味儿和山城人的热情和直爽扑面而来。往北去,有东北酸菜白肉火锅、北京铜锅涮肉,带你一品猪、羊肉香泽;往南来,突出一个食材的因地制宜,云南野生菌火锅和海南的糟粕醋火锅则会让你一品鲜滋味。天南海北的特色火锅,裹挟着文化和民族的风味扑面而来,这其中当然也有家的传承。

「一家人在一起,比较不会容易累。」潮汕火锅店老板如是说。联想到去年疫情期间网友的话,「如果我知道前几天是我今年最后一次在外面吃饭,我绝对不会以一碗面条草草了事。」新年将近,如果你能来到家人身边,要记得一定好好跟家人吃一次热腾腾的火锅。因为一家人在一起,不仅不会累,还会很幸福。

片长:6 分钟(单集) 30 集

@ 宇宙浪费指南:《向着宵夜的方向》是腾讯自制 IP「一日之食」的第二部 美食 纪录片,聚焦全国城市夜景,用 美食 勾勒出不同地域的独特气质,为繁忙生活的补充能量。该片以「忙了一天,吃点吧」为 Slogan,体现出在一天收尾的时间点,通过宵夜治愈疲惫,给繁忙生活画下句点的仪式感,也在冬季岁末给予观众极具烟火气的视听升温体验。

这个纪录片保持了和早餐中国一样的风格,但与早餐不同的是,宵夜是肉食者的天堂和战场,在经历了一天辛苦生活后,人们需要宵夜来自我安慰和犒赏,深圳鸡煲、三原烧烤、西宁炕羊排、延吉鸡爪、哈尔滨砂锅、咸阳酸辣肚丝汤 ... 比起早餐来说可真的是豪放多了。

由于拍摄夜宵的时间光线都比较糟糕,这导致这部纪录片比起《早餐中国》来说发挥空间受限,但这些都可以被宵夜的烟火气和老板们的故事们弥补上,下岗的老爹唱着《今宵多珍重》,做鱼的大姐边做边叼着烟,想开影展的老板说着没有秘方但把感情全倾注在菜里 ... 都是人间烟火。

忙了一天了,吃点吧。如果我有罪,那就用遵义洪桥烤鸡、济南把子肉、江苏鸡丝面、合肥蛋炒饭,瑞丽烤乌鸡、湘潭嗦螺、柳州牛杂、桂林牛八宝、昆明蒜香牛肉、台州大排面、海口海鲜焖面、泉州咸饭、青岛戳子肉、武汉生烫来惩罚我吧!

片长:11 分钟(单集) 10 集

@ 好大一个包:《风味原产地》是由腾讯出品,陈晓卿导演带领团队制作的更有地域针对性的一部 美食 纪录片,以原产地的风味食物作为主角,向观众展示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和生活理念。

2019 年 《风味原产地》系列就推出了「云南」和「潮汕」两部作品,豆瓣评分高达 8.6,2020 年推出了第三部,这一次来到了甘肃。从黄土高原的地域名牌——羊肉、牛肉面、土豆,到身为原产地,盛产的百合、胡麻,还有冷门的知识点呱呱、浆水、酿皮子。单是看羊肉串简单烤制之后再加入滚烫的羊油里快速油炸,就已经让我控制不住点一份烧烤外卖了,过了羊油的新鲜羊肉,怎么能不让人痴迷?

让人眼花缭乱的食物特写,撩动得人口水直咽,穿插在各种风味 美食 之中的是甘肃的戈壁滩、沙漠、牧场,更是又进一步满足了对原产地的向往,真的很想关上屏幕,立刻去甘肃大吃一场。

过年的氛围里绝对少不了 美食 的身影,和家人一起团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完它,擦擦嘴,全家讨论一下新一年的家庭旅行,比如——甘肃、云南和潮汕到底先去哪里。

关键词: 美食 / 东莞

片长:50 分钟(单集) 3 集

@Voyager_1 :都说广州人敢吃、会吃,如果不是真的,怎会让陈晓卿团队拍了《寻味顺德》、《风味原产地:潮汕》后还流连忘返,又接着拍了这部《寻味东莞》呢。过去的二十年来,东莞以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闻名, 但在「世界工厂」的背后,有多少饮食文化在背后默默地交融和形成,直到今天,东莞人已经形成了顺天而食、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这背后的饮食文化究竟如何形成?寻味东莞会一道道为你揭开。

导演的这番话意义非凡,东莞的 美食 不是惊天动地的满汉全席,而是当地人对于食物加以改造,在原本的口味上运用智慧催生出来的。即使是当地普通的鼠曲草,也创造出了将艾草、花生碎、芝麻、椰蓉等融合,做成艾粄这种复杂食物的馅料,只为那微苦挥发后的甜;原本酸涩的耙齿萝卜,风干成萝卜干后与肉菜共蒸,只为食物间更好地相融散发香味。相比高级的食材和猎奇的做法,我更偏爱人们心中最认可的食物搭配,普通的菜式往往能道出味道背后的故事。

我们越来越爱看 美食 纪录片,不仅是饿的时候,即使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也愿意看看这些美好诱人的食物,心中暗下决心这辈子要品尝一番。但很多时候,我们出走不成,只能在和家人的闲聊中借机发挥,「你们知道吗,东莞吃的那个清蒸奄仔蟹叫一个鲜啊,老广真会吃!」,一问其实根本没去过也没吃过,但这种饮食文化和当地人的习惯已经被你寻得,这就是饮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你未曾品尝,心中却以埋下了一颗。

观看渠道:Apple TV+

片长:30 分钟(单集) 6 集;

@ 潘誉晗:习惯了纪录片中一向为我们展现出的白天的动物世界,这一次 Apple TV+ 的纪录片,用了比我们人类眼睛敏感一百倍的摄像头,每一集一个主题动物地,第一次为我们呈现出了太阳西下之后,夜色中的动物们究竟在做些什么。第一集中的马拉狮群,第二集的幽灵眼镜猴,第三集的美洲豹,第四集的棕熊,第五集城市中的那些动物们,还有第六集的猎豹,原来天黑之后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去睡觉的,他们在夜色的大自然中也依然有着丰富的「夜生活」。

因为大自然没有像电灯这么能量充沛的光源,可是在这样高 科技 摄像头下的有这些自然光的夜色更加动人,很像是阴天的亮度,但是又没有阴雨天的潮湿沉闷感。第二集雨林中闪着光的树真的是美翻了,前一秒还在想这是什么神奇的品种,下一秒揭晓的真相——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停附在树上。而纪录片的旁白是由「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所担任,他磁性的声音和纪录片的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我想这部纪录片的幕后真的是非常懂观众的心理,耳朵怀孕的同时也让我们享受到了极致的画面。

当时看这一部纪录片的时候我还真的是拉了一个八周岁的小孩子一起看的,因为没有看到过这样类型的纪录片,小朋友们脸上的那种惊奇和欢喜是完全挡不住的。

片长:83 分钟

@Voyager_1 :你可能不知道大卫·爱登堡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已经听过他的声音。神级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蓝色星球》《王朝》《地球脉动》等,都由他担任旁白,每一部都是超过 9.5 分的经典,其中《地球脉动第二季》更是斩获 IMDb 10 分、豆瓣 9.9 分的神作。他就是那个豆瓣高分男神,一生都在环游世界,几乎走遍这片蓝色星球的男人。

要想看懂这部纪录片,你需要稍稍了解一下大卫·爱登堡这个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更是被世人誉为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他曾经放弃了 BBC 优渥的高薪职位,只为全身心投入自然纪录片的撰稿和创作。90 岁还在实地拍纪录片,客观、记录,是他纪录片高分的首要前提。但这一次,他想带着这半生的游历和见闻向你诉说他眼里的地球故事。

环境破坏,没有人是无辜的。老爷子讲了几个地球正在面临的问题,人发、海洋生态恶化、绿地生态多样性破坏、气温升高等,这些都是在他投身自然纪录片后的亲身经历,与此同时也给出了几个参考答案,或者说是留给后人的馈赠。屏幕前的我也不禁思考,如果人类给大自然一点时间和机会,大自然也许就会鬼斧神工般地恢复元气,这或许就是老爷子开篇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中讲述纪录片背景的原因。噫吁嚱!

片长:50 分钟(单集) 10 集;

@Voyager_1 :过节家人团聚时分,如果能一起从天空的视角欣赏祖国的大好山川,观看这部纪录片最合适不过。该系列片 34 集,每集 50 分钟,覆盖全国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只要你生在中国,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家乡美好,还能领略到其他地区的别样风光。

第一季的新疆,美到逐帧截图当壁纸都不为过。当航拍机飞过这片土地,你会看到高山、草原、湖泊、峡谷、沙漠、盆地,慨叹地貌的丰富多样,原来这片还有这么多我没见过的景色。伴着云层和雾气,俯仰之间,地上已是另一片鬼斧神工。当九曲黄河第一湾、九寨沟、都江堰这些景色映入眼帘时,一定是打开了第二季的四川篇,这些景色你一定很熟悉,但蜀南竹海、桃坪羌寨、螺髻山这些你不熟悉的四川风貌也能一一道来吗,航拍的特点在于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平常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景色,从上帝视角看来也会别有一番风味。

转眼两季已经飞遍了近半个中国,第三季尤为推荐的云贵飞行之旅请一定不要错过。相比前两季,这一季增多了人文景观的拍摄,你可以看到不少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的互动。但也不要灰心,彩云之南、日照金山、澜沧江边、泸沽湖畔,开篇就让你找回大自然的调色盘。一个江苏人没想到的是,摄制组居然可以把安徽省拍得如此美轮美奂,令人向往,看来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景色,而是发现美的眼睛以及视角。

片长:36 分钟(单集) 5 集

@ 宇宙浪费指南:与其说是大地情书,不如说是写给东北平原的一封情书吧。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 情感 、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一直以来,东北都被外界认为萧条灰败、是没有生机和希望的,提到东北,也是被调侃似的「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句带过,东北有浓厚的文化魅力,却总是受着刻板印象的伤害,也或许是受广阔黑土地孕育的东北人民,他们心胸开阔想得开,在看似「认命」的生活哲学里,一直带着一些似有若无的坚韧,这部纪录片里的东北人:有徒手攀 70 米松塔的「跑山人」,也有零下三十度冒着危险切割冰面的「冰人」,还有身患绝症依然义务演出的业余二人转演员 ......

「明明已经吃过这么多生活的苦了,为什么还依然对它抱有最深的热望呢?」不乐观的生活需要乐观性格的调剂,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韧劲也仿佛让人生变得厚实起来。这部纪录片不管是在画面美感还是在人文情怀上都做得极好,连猪肉炖粉条都拍的像 美食 纪录片来的,航拍镜头下的小兴安岭的森林也美如油画,而对故事主人公的对话访及旁白,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人的开朗乐观和坚韧,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而热爱黑土地的人,也会被黑土地热爱。

片长:45 分钟(单集) 6 集

@ 宇宙浪费指南:《蔚蓝之境》可以说是国产自然类纪录片新高度,它全面、系统地拍摄了海洋的故事,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为全面的海洋拍摄行动,也真正做到了既语言生动没有说教,又极富画面美感。

这部纪录片一共有 6 集,以中国近海为舞台,带领观众纵览海面冰封的渤海湾,四季分明的黄海、东海,长夏无冬的南海,分别从季节、潮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生存挑战等几个角度,讲述海洋生物的故事,呈现一片神秘、壮阔、活力的蔚蓝之境。自然纪录片的意义不止是让大家了解到自然的状况,体味到五彩的世界,而是让人类看到生命的韧性,了解到生命的壮美,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这个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和谐相处。

片长:50 分钟(单集) 4 集

@Voyager_1 :最好的观看动物的姿势就是置身动物之中,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动物园提供驾车带游客穿梭到动物群中的游览环节,摇身一变,人和动物来了个视角切换。BBC 这群人更有创意,居然为了拍到更加真实和融入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制作了一堆逼真又 搞笑 的动物间谍。借助这些安插在动物中间的间谍,以观察动物群居的生活习性,也借此拍到了一些几乎零距离的动物生活。

荒野间谍,最重要的就是间谍的制作了。这些间谍大多很逼真,逼真到当我第一眼看到一只小猩猩在动的时候我居然在想这只猩猩真可爱!那眨眼的神态,嘴唇弯曲的角度,不考虑动起来时费力又滑稽的形态,简直就是真的山地大猩猩幼崽。为了逼真,摄制组的间谍海龟真的是从水里爬出来的,黑美洲鹫居然真的能起飞。但美洲豹就没那么,用料潦草外「奔跑」起来也是出乎意料地慢,唯一几乎不用动的树懒看起来却像浑身炸了毛,观众观看的过程中不是被「间谍们」弄得哭笑不得,就是被摄制组的奇思妙想逗乐,还有动物们面对间谍的种种反应,真是寓教于乐的荒野纪录片。

不需要乘坐观光车,也不需要置身野外的环境,就可以成为大猩猩家族的一员,目睹繁殖季节考拉之间激烈的冲突,体验科莫多巨蜥为争夺权力展开的殊死搏斗甚至海象在海里睡觉时放屁的情形,这是你在动物园看不到的动物的另一面,更隐私又更真实,和家人一起观看一定能享受捧腹时刻。

关键词:治愈

一个小时的观影对于我这样想养猫但是没有养猫的人而言,就是一个极其治愈。整个云养猫的过程就觉得急需要治疗兵为我输血,因为猫咪幼崽实在是太可爱了!粉扑扑的爪子、带上兔耳朵之后就变成了软乎乎的兔子猫咪、即使眼睛没有睁开也要因为喝奶的问题打起架来、蓝膜还没有脱落时候终于睁开眼睛的猫咪看什么都是泪汪汪的样子……没有刻意去产生故事和剧情,只是单纯记录猫咪一百天的成长经历,却因为在看到另一种生命这般的生长而感受到了两个如此不可思议又如此寻常生命的深深动容。

关键词:纪录片

片长:15 分钟(单集) 38 集

@ 宇宙浪费指南:这是一档介绍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的旅行式纪录片。由主持人阿部力和导演竹内亮,带着观众们去拜访住在各地的主人公,了解他们的生活,找寻他们「住在这里的理由」。这部纪录片制作经费少得可怜,工作人员没有任何酬劳,没有赞助商也没有投资方,全都是自费拍摄,连镜头都是常常虚焦,但就是这么简朴的片子,一直持续了三季,并在豆瓣拿到了 9.3 的高分。

没有办法选择我们出生的地方,但是还可以选择居住的地方,可真好啊!

关键词:人文 / 生活

观看渠道:优酷

@ 潘誉晗:津端修一老爷爷和妻子英子老奶奶被称为年代版的陶渊明,四十多年前,为了一圆英子奶奶的田园梦,修一爷爷在爱知县的春日立市,找了一片杂木林,在这里建造了漂亮的小木屋,然后和妻子在这里住下,种植了五十多种水果、七十多种蔬菜、一百八十多棵树。四十年过去了,两个加起来快一百八十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一片杂木林变为了令人心生羡慕的果林和菜园。

纪录片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时光虽然在两位老人脸上刻下了皱纹,但是并没有因此让他们二老失去对生活的期待和喜爱。修一爷爷会自己制作**小木牌,写上植物们的名字还有一些注意事项,英子奶奶每天都会在院子里摘新鲜的蔬果然后烹饪。和他们生活一样美好的还是两个人的感情,两个人的食性其实并不统一,英子奶奶不喜欢吃土豆,修一爷爷喜欢吃,早饭一个喜欢和食,一个就吃面包。原来婚姻的相濡以沫并不是说彼此妥协和退让,而是你继续坚持自己的喜欢,我也吃我自己喜爱的食物。

片子是真的很好哭,「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地生长」,人生也是一样。细水流长的日子,虽然平凡,可人生的意义就是这样简单纯粹。

「剩下的日子我会一个人好好过,你在那边会很孤单吧,别担心,我很快就来。」纪录片的旁白是树木希林奶奶担任的,现在三位老人都已经在天堂了,希望这对老夫妻可以继续在天堂过自己的小日子,希望某天两位老奶奶也会相约喝喝小酒,然后说「男人都是懦弱的。」

希望我老了以后,也会像你们一样,继续热爱生活。

关键词: 历史 / 悬疑

片长:单集 50 分钟,共 8 集

@Nick:不少长辈都喜欢看 历史 题材的内容,但年轻人往往更喜欢悬疑、刺激的主题,这套《案藏》恰好是两种兴趣的交叉点。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中国 历史 上非常经典的四个悬案(分别是刺马案、袁崇焕之死、斧声烛影和武元衡遇刺),并对这四个悬案的 历史 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相比里虚构的情节,这些发生在真实世界里的真实不仅悬疑色彩更重,而且后人基于 历史 记载剖析和复盘全貌时的过程也需抽丝剥茧,更加扣人心弦。

历史 题材纪录片一直是央视的强项,《案藏》也继承了央视 历史 纪录片一贯的高规格、高水平制作。片中提及的 历史 人物和均配上了由专业演员演绎的画面,情节和表演丝毫不输 历史 剧。内容本身虽然是严肃的 历史 考证,但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即使没有 历史 知识积淀(甚至完全没听说过这些 历史 ),依然可以很快走进故事和人物中,完成一次 历史 的 探索 。

家长或长辈们可能不太能接受去**院里坐两个小时看一场悬疑大片,这套纪录片是能在家就带给他们和观看悬疑大片近似体验的作品。

你有什么宝藏纪录片推荐?春节期间打算看点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求一部老人和妻子在野外生存的纪录片的名字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2022央视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1

 在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令人赞不绝口的地方,它是新疆地区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城市——喀什市。喀什市是一座以维吾尔族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民族特色浓郁,是一个中西亚文化交融的地方。来过喀什的人,都对喀什有着别样的感情,哪里的一景一物都很值得一提,各有各的特色。

 谈到喀什,不得不提到那里的古老的建筑,那里的绚丽风景,那里的出名特产。但是,令我最欣赏的,还是那里的风土人情。

 喀什人,四溢,精神充沛,给人带来无限的动力,同时,传播着他们的热情。能歌善舞是他们的天性,无论男女老幼,情之所动,兴之所至,都会翩翩起舞,引吭高歌。他们的舞蹈有的质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有的规模宏大,具有现代色彩:有的粗犷豪放、鲜明跳跃见长,有的以浓郁雍容、深沉悠长显胜。

 喀什人居住的房子,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上开天窗,房顶可做晒台或乘凉。住宅多自成院落,院内宅旁遍植花草,栽培桃、杏、梨、葡萄、无花果等。室内沏土坑,墙上挂壁毯,还开有大小不等的壁橱,饰以各种花纹图案。

 喀什人是一个热情好客。崇尚礼仪民族。家里来了客人,即使素不相识,也会热情接待。亲友相见,握手问候。邻居间主义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邻里们都会争先协助。

 喀什市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地方。或许,你不曾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或许,你并不了解这个地方;但是,听完我的介绍,想必,你也被这里风土人情所感染。我真心的祝福喀什能够更加繁荣,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好地方,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区!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2

 “江南”一直给人一种娇美温婉的印象。在江南,虽然没有磅礴高耸的大型山脉,但是,却是中国版图上,丘陵、低山最为集中的地区。您别小看那些丘陵和低山,那里边也藏着说不尽的传说和奇幻美丽的景象。

 浙在江省东南部的括苍山脉中,有一个名叫仙居的地方。千百年间,这个灵秀之地,一直流传着修道成仙的传说。百姓们相传,山中有一面陡崖绝壁,据说那上面就刻有能让人得道升仙的神秘天书“蝌蚪文”。

 为了一探“天书”真容,在当地探险队的帮助下,摄制组从800米高的崖壁垂直下绳降。经过专家的探寻后发现,所谓“蝌蚪文”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泡流纹岩”。所有的证据都在证明:在古老的江南大地上,曾经有多座大规模喷发的古火山。这些亿万年前的火山活动,不仅在仙居形成了世间罕见的球泡状岩石,甚至还塑造了独特的民居建筑与民俗活动。

 在距离仙居不远的磐安县,每当特定时日到来之际,村中便会举行一场名为“炼火”的特殊庆典;村中的房屋也全部都是黑石头建成的。经过调查专家发现,黑石房屋的建筑材料是玄武岩。这种岩石也是因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形成的。而壮观的“炼火”庆典,象征的正是当地人对玄武岩炽热的情感,表达的是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侵害的愿望。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3

 美丽的花儿,在草原上奔跑的马儿,清澈见底的小溪……一想起新疆,那淡淡的青草味便散发在空中,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天山上的小溪真清澈,一眼就能看到在水里嬉戏的小鱼,还有那静静躺在水里的鹅卵石……这不,旁边正有渔民在呢!我渴了,捧起一点溪水,“咕噜咕噜”地喝下去,这里的水真甜啊!真好喝!

 小溪旁有个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时不时总有一两匹马或羊跑过来,这些奔跑的马儿、羊儿给草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牧民也忙着赶牛放羊,没有人是闲着的。最让我羡慕的是,这里的孩子都有着一匹属于自己的马。来到骑马场后,看着这些骑着马到处飞奔的人,我也迫不及待地骑上去,骑在马上果然可以望得更高,更远。马儿奔跑的速度可真快,感觉都要被甩出去了!再加上迎面而来的凉丝丝的风,我更加享受这里了。

 骑完马儿,我们都累了,我铺了张毯子躺了下来,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闻着远处飘来的花香,这真舒服呀!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蓝的天空,再看那蓝天上的的朵朵白云,真像棉花糖啊,我恨不得咬一口,再洒点晚霞的余晖,那味道一定好吃极了。

 顺着花香,我又来到了一片花的海洋,没想到,这里还会时不时地跑来几只小动物,有羊,有鹿,有兔子……我感受着阳光的温暖,闻着花的香气,看着活泼的动物,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一样美!

 新疆的天山真美呀!当我站在草原上吹着凉丝丝的风时,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我知道,我爱上了新疆,爱上了它花草的香味,爱上了在那草原上奔跑的马儿……

 什么时候,才能再去一次美丽的天山呢?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4

 新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既有一泻千里的河流,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

 从小我在新疆长大,所以我对这片土地非常了解和热爱。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最美的风景线:入疆进哈密、吐鲁番的葡萄沟、火焰山,回顾历史,感慨一座城池的迁徒变化;北上有“小瑞士”之称的喀纳斯,醉心九道湾山水美景,探秘湖中水怪,西行太平洋最后一滴泪——赛里木湖,清澈的'湖水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远处常年积雪的雪山;逛霍尔果斯口岸别样边贸;探访伊利薰衣草基地、辽阔的那拉提大草原,紫色的薰衣草、**的向日葵、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在那拉提草原你可以骑马,骑在马背上很颠,但很有趣,还可以喂马儿吃草。南下龟兹女儿国和美丽的沙漠胡杨林,白天金黄的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走进了金色童话,晚上在沙漠看着星星围着火炉吃着烧烤,啃着西瓜……任意一处风景都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新疆不仅风景优美,也是著名的瓜果之乡。那段子怎么说来着“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夸,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库车的小白杏味最佳,阿克苏的苹果顶呱呱,拜城的西瓜甜又沙,阿图什的无花果名气大,喀什的樱桃赛珍珠,伽师的甜瓜甜掉牙,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一年四季有瓜果,来了新疆不想家!”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来,那就赶快哟,金秋十月最美新疆!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5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宫墙之内洞悉着世界,心口相传的技艺,是对历史最谦卑的崇敬。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我工作后看的第一个完整的纪录片,质朴中透露出淡然的高贵,娓娓道来而又不加干涉地呈现出文物专家修理修复文物的故宫生活。没有居高临下的演绎,只有生动安静的诉说,这种给人通体舒畅的宁静,是国产纪录片中少有的佳品。

 古人讲究“格物致知”,这一词出自《礼记-大学》,意思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达到明白并加以运用的程度。千百年来,多少理学大家和文人学者,都将其作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对于修复师们来说,“格物”早已融入了日常工作。文物只是载体,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是一场现代人与先辈们跨越时空的奇遇,这种奇遇不仅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还不免渗透着自己的趣味审美,意志品格,用自己的修养与眼光点滴滋润着手中的宝物,重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也分明将自己的烙印打入了文物,正如片中屈峰所说:“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

 品格不同,审美不同,心境不同,修复效果截然不同。因为人,哪怕故宫里的片片砖瓦也才有了生命。只有人的制作,人的欣赏,人的赞叹,人的传承,才让他们拥有了灵魂和生命。

 致知,是格物过程中修复师气质的改变。整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不是修复好的文物有多么的绚烂多姿,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者修复的技艺有多么的高超,而是每个文物修复者在面对文物时候那种沉稳和内敛,眼中的神韵,散发着智慧和祥和。这群最需要静坐和缓慢的人,透出来的却是满满生机,丝毫没有工作带来的沉默和严肃,这才是最让我意外和感动的。

 金基德说:“人生在世,修行二字,我们看到的椅子,看到的镜子都加入我们自己的想法,一花一木彰显的就是你的品格和心性。”朝九晚五的生活,骑着车自由穿行在故宫中,偶尔打杏喂猫,偶尔种树浇菜,生活是如此的随性。物件的修复和打磨,何尝不是对心性的修复和打磨,修复师们不仅仅是在面对一份赚钱的职业,而是面对一个自己选择的世界,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

 有一瞬间,我特别羡慕这种匠人的生活,活着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把一件心底里特别钟爱的事情做到极致,哪怕做好一件也足够了。

 没有青山绿水,亦可参道修行。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6

 央视财经频道在12月23日晚重磅推出大型纪录片《品牌的奥秘》,作为开篇,第一集将建立以世界为空间坐标,以品牌诞生的起点作为时间坐标的大时空坐标,建立全篇的叙述格局和高度。讲述“品牌”如何从一个貌似无足轻重的信息标志,演变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映射出我们的概貌——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信仰什么;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可以带来价值数十亿的有形资产;对于国家而言,品牌可以展现出该国在全球的软实力;而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品牌已经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支配着现代社会之道。

 第一集里我们知道了可口可乐名字的由来;可口可乐瓶身设计的秘密;以及可口可乐是如何改变圣诞老人的统形象的。我们还了解到一个多世纪以前,威廉·利华如何在工业革命的硝烟中,解放了苦不堪言的家庭主妇,建立起与消费者的信任与忠实,打造了联合利华的品牌帝国…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7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

 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红灯记》里的这些唱词,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等密切相关。

 央视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中国著名家族的家风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小美在此推荐给你,值得一看!

 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

 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8

 纪录片《家风》上下集在央视播出之后,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夹叙夹议,巧妙地将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观众若悉心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逐步感受从“孕育”到“传承”的生命气息,反求诸己,躬身践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讲求修身之道,是活泼泼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 ,而不是虚无缥缈、莫可名状的谈玄说妙。 《家风》上集以“孕育”作为题目,向观众讲述《曾国藩家书》中的平实道理,用类似山水画中的“平远”法,突出儒家圣贤终身坚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务求平实,切忌好高骛远。无论富足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 《孟子·离娄下》 )诚如片中陈述的那样,曾国藩教育子侄家人,从不诱以功名利禄,而是告诫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以明理,报效国家。传统社会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国藩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里洞察到“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机,在乡野村夫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深刻涵义。从孔子“多能鄙事”到汉儒躬耕自养,从吴与弼“手自簸谷”到颜元“甘艰苦劳动” ,再到曾国藩写信敦促家人种蔬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诚信经营,铸就高尚情操。宋明以来, “尊德性”与百姓日用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民间儒者一方面能够信守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失时机地阐发儒家的道义进而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民间儒学构成了增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当下呈现,自利利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依然记得“君子以成德为行” 、“圣人可学可至” 、 “人无信不立”等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圣贤品格。《家风》下集中讲述了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方家药铺九龄堂”的职业操守,扶危济困,施药救人,诚信经营,惠及邻里。方联海是方家药铺第十二代传人,身上担荷着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家业。纵览古今,无论是大宅门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还是川黔交界的禁售发水米的碑文,无不展示诚信经营的恒久魅力。

 忠孝传家久。 《家风》下集以“传承”作为题目,通过访社会贤达、收集名人轶事、探求社会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导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片中的亮点之一就是京剧谭门第七代人物谭正岩的讲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为先”作为训诫后人的格言警句,培养儿孙的规矩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一个有“家德”的人。长辈抚养晚辈,晚辈回报长辈。人伦情怀萦绕其间,无法割舍。孝道,不仅要求奉养长辈,而且强调尊敬长辈。从个体的心灵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体的反省与自觉,为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撑,而不能将孝行流于形式,即所谓“忠者,其孝之本与! ” (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古人将这里的“忠”解释为“敬” 。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应当是孝敬。片中,谭孝曾带领谭正岩等人去看望谭元寿,接受家族传统的熏陶—— “孝和义,于家表现为相亲相爱,尊老爱幼,于国那就是报效祖国,国比天大” 。两千多年来,士人君子“移孝为忠” ,使得家庭家族这个“小家”与国家兴亡这个“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开明的统治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将家庭延伸到国家治理技艺,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共识。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应当继承其中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化综合创新。

 廉洁奉公,警示后人。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维系家庭。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中, “熟人社会”势必要求广大成员廉洁奉公,更好地维护家族和国家的利益。毋庸讳言,古人遵循“学而优则仕”的教诲,认为跻身仕途可以光耀门楣。然而古人更看到贪污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张“临财毋苟得” ,反对唯利是图;主张“以义制利” ,反对见利忘义;“以财发身” ,反对为富不仁,贿赂营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士人君子信奉“富润屋,德润身”的准则,当面对个体之利与个体之义发生冲突时,理应成全后者。正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论语·述而》 )清末名臣曾国藩为教育后代,将其在双峰荷叶堂所建的住宅命名为“八本堂” ,教导子女“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

 传承家风,挺立道德主体,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片中列举了吴越王钱镠的后人如何在《钱氏家训》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仅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名进士,近代以来在五十多个国家有将近两百位院士。家训犹如祖宅珍宝,亘古弥珍。在传统社会中,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传承延续的美好风尚。它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寻中国历史和社会治理的演进轨迹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风的孕育和传承,不仅可以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切实保障,更能促成一个家庭、家族甚至地区的持续繁荣。家风不同于宗教诫命和国家法律。它不必借助强力手段,就能达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们更应正视理解“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 “家风”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 “上所化曰风,下所习为俗” 。 “风俗”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引领时尚,开启风气。曾国藩有言: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这也正是《家风》这部纪录片引发强烈反响的根源所在。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9

 当今,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意味着着我们的生活、思想、态度等等人文化的因素也逐渐走向数据的形式。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它带来的发展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而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然而,我想,在这样的一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更多的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无限的想象驱动无限的动力及广阔的未来空间。人类的震撼人心的进步,世界的亟待探索的领域,都在吸引着内心的向往。年轻的血液流淌着,不知道下一刻又会出现什么。当年出现克隆、转基因食品话题的时候,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就如现今大数据时代引起的有一股浪潮,引起人们的思考。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必将从重重桎梏中不断挣脱,不断跃进。

 期待未来,而那样的未来,也许现在的我们都无法想象得到它的精彩有多绝妙。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篇10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哪些需要我们去传扬——《最后的山神》影评

茫茫的世界之巅上,白白的一片片雪儿安祥而恬静地躺着,撑起整个天空,它多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端坐在浩浩高原之上,谁又会联系到那里吞食一个个勇敢又年轻的生命呢?白色纯洁之下,掩藏着的是鲜浓的红色,生命的终结色。连绵的高山直入六丛,世界最高巅——喜马拉雅山脉,永远穿着一件朦胧的白婚纱,多么神秘……

故事发生了,绳子被割断,安妮和彼得兄妹俩平安无事了,父亲与母亲相聚在天堂之上。又一次攀登,风景之下,残忍的风雪吹走了一条生命,有三个人掉入岩石缝中,而安妮就在其中。放弃登山事业的哥哥彼得在山下得到消息后,便马上带着6个人上山营救这。在这死亡线上,祈祷已是惟一能做的事了,6位勇者身上都背着硝化干油,在身带巨大危险的此时此刻死神也在号召着他们。寒冷与缺氧带夹了肺水肿是足以致命的魔鬼。三位遇险者之一的老范是魔鬼的一个爪牙,他是牛头还是马面?或者他只是人类本性的流露。。。不确定是不是美国**《垂直极限》。

纪录片《无尽攀登》定档,这部影片值得一看吗?

《最后的山神》的确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获奖无数是必然。 《最后的山神》的主人公叫“孟金福”,是一个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已六十多岁。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个萨满,孟金福对于山林有着特别的情感。古老的鄂伦春人都对月神、山神有着别样的崇敬。孟金福每当去山林打猎,都会祭拜山神。找一棵树,刻上山神的模样,向山神祈祷,今天有个好收成。打猎回来,孟金福也会撕下一小块肉,献给山神。如果没有猎物,他也会为山神点上一根烟。 其实,古老的鄂伦春人都这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世世代代住在山林里的鄂伦春人,集体住进了山下的集体住宅。 条件的确好很多,但是对于山林有着别样情感的老一代鄂伦春人还是时常回到山林。孟金福就是这样的老人中的一个吧。 本片的主题鲜明深刻,它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乎古老文化逐渐消逝的故事,启发着人们,去想,去思考,去体味,我们该怎么去做。 片中的点睛之笔,应该在于这么一段。郭宝春是新一代鄂伦春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孟金福一代完全不同。他们虽然也和孟金福一起回到山林,但情感不同。解说词这样说“在孟金福的眼里,山林是有灵魂的。而在郭保林的眼里,山林,只是山林。” 看到这一段,我在想,难道真的,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保留一点古老的传统就那么难吗? 这部纪录片在画面剪辑上自然流畅。 在拍摄孟金福夫妇生活的同时,还辅以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 我自认为,编导的用意也许在于,让人思考古老文化消逝的同时,也注意到大兴安岭美丽景色也许也很难保留给后人了,在这个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 本片的诸多细节用得很好,准确的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 譬如,孟金福划桦树皮做桦皮船那一节。讲到孟金福总会非常小心的划开桦树的皮,好让桦树一年后再长出新的桦皮。 还有,孟金福出去打猎,从不猎杀年幼的动物,他说,如果不这样,山神会不高兴的。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孟金福富有爱心,善良的性格。 本片的光影运用得很自然,通片基本不加背景音乐,这些都加深了这部纪录片的高超的艺术价值。 好的纪录片是无价的,它真实、真诚。真实得让你难以睁开眼去看眼见得这个世界;真诚得又让你猝不及防地流下眼泪。 透过这些,人的视野才会更开放。 《最后的山神》就是这样一部让人回味、思考的纪录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去想想那些是我们现在心灵所缺失的,那些是我们已丢失的,那些需要我们去找寻,去传扬。 以上就是我对《最后的山神》这部优秀纪录片的看法。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第一,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个。

《无尽攀登》的主人公是夏伯渝老人,他是一个人物。夏伯渝1949年出生,25岁时成为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第一次攀登珠峰时,夏伯渝因为把睡袋让给一位藏族同胞而导致双小腿被冻伤截肢。

后来,夏伯渝又因为伤口常年不愈合患上了恶性肿瘤。但就算是这样,夏伯渝也始终没有放弃攀登珠峰的梦想。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夏伯渝又数次攀登珠峰,直到2018年,已经69岁的夏伯渝带着肢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

夏伯渝是我国第一个靠着肢登上珠峰的人,更是在将近古稀之年的年纪。

第二、纪录片所展示的精神非常鼓舞人。

比起夏伯渝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平常的那些不愉快和劳累,简直是不值一提。夏老对于梦想的坚持,以及为了梦想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的。

众所周知,就算是正常人想要攀登珠峰,那也是要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的,而且还要有坚定的信念才有可能成功,更何况是一位残疾人呢!

第三、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也不错。

据悉,该片由吴京和郭帆担任出品人,胡歌担任配音旁白,其他几位**制作者也都跟吴京、郭帆有着密切的关系。导演叶俊策是《流浪地球》的编剧,监制刘开珞是《流浪地球》和《战狼2》的制片人,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无尽攀登》这部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特别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或者是在困难面前曾有过那么一丝困难和退却,更是需要看一下这部作品,从夏伯渝老人身上汲取向上拼搏的力量。